-
一、 引言
-
近些年来,WTO多哈回合谈判如履薄冰、举步维艰,延缓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由于决策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对象选择的灵活性强,开始加速发展,特别是亚太地区各经济体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进程之中,掀起了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的高潮。近期,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动态。这些动态的背后反映了亚太各经济体之间经济利益的对比以及政治力量的博弈。作为亚太经济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如何根据自己的现状灵活多样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以追求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收益目标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通过深入剖析亚太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和发展动态,并结合中国在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布局,提出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对策。
-
二、 亚太经济一体化现状与特点
-
(一) 亚太经济一体化现状
-
自上世纪全球范围内掀起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以来,欧洲、北美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处于领先地位。与此相比,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相对迟缓,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直至1989 年才成立了论坛性质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下称APEC)。进入21世纪以来,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开始大幅加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随着世界经济重心东移,亚太已成为全球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直接导致APEC成员之间的贸易超过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也超过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内部贸易;二是APEC成员纷纷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协定(RTAs)的谈判中,大量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在亚太地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据WTO统计,截至2013年9月,APEC成员共签署区域贸易协定215个,其中APEC内部的RTAs有150个,占了近70%。在这215个区域贸易协定中,发达成员签署区域贸易协定69个;发展中成员共签署区域贸易协定146个(详见表1)。区域内大量存在的双边及多边贸易协定交叉重叠,以致亚太地区已然出现一种复杂的“意大利面碗”格局,使亚太地区贸易投资环境更为复杂。
-
资料来源:根据WTO home﹥Trade Topics﹥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RTAs database资料整理
-
(二) 亚太经济一体化特点
-
1.RTAs数量急剧增加是亚太地区的显著特点(见表1)。从上世纪亚太地区仅有8 个RTAs到如今发展到215个仅仅用了10多年时间,并且发展的势头有增无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近些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爆发,欧美经济复苏缓慢,而亚太地区特别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的引擎。各国政府积极推动区域内贸易自由化,使亚太经济体对区域内经济的依赖度不断上升,亚太区域内贸易量迅速增加,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从所签署的215个RTAs分析,除中国台北和俄罗斯外,各成员国所签RTAs中以APEC内的RTAs占主要部分,其伙伴国也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
-
2.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成为主导亚太地区RTAs进程的决定性力量。由于发达国家在市场规模和技术创新水平方面拥有绝对的垄断权利和巨大优势,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很多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大国的市场和技术产生了比以往更深的依赖,因此发展中小国往往愿意与发达大国组建RTAs,并在谈判过程中对大国进行单方面的让步。在组建RTAs过程中小国对大国的单方面让步被称为新区域主义,新区域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在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①
-
3.以中国、东盟、韩国、智利、墨西哥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亚太地区RTAs新一轮浪潮中扮演着最为活跃的角色,开始成为亚太区域内“轴心—辐条”格局主要的轴心国家。目前,这些国家都签署了10多个区域贸易协定,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区域贸易协定处于谈判及研究阶段。从签署的贸易协定内容看,涵盖的范围不断扩大,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对亚太区域投资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区域内成员国间贸易和投资的增长,推进了成员国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随着这些新兴经济体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可以预计今后在推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它们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4.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以功能性为主,制度性合作发展缓慢。从逐步消除阻碍经济体之间经济联系的障碍看,区域经济一体化包括功能性和制度性两种形式。其中,功能性一体化的发展来自于各个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求制度性一体化给予保障;而制度性一体化则加深功能性一体化的程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经验看,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在促进国际经济合作方面主要表现出相辅相成的特征。②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目前以功能性为主,制度性合作发展缓慢。以当前涵盖范围最广的亚太区域组织APEC为例,其仍处于优惠贸易安排的初级阶段,以地区性论坛形式存在,很少涉及实质性的贸易实务问题,更缺乏具有强制力的制度规范。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东盟,其进展也主要体现在经贸往来层面,制度性建设也鲜有建树。总体来看,亚太当前经济合作仍以功能性为主,制度性合作发展缓慢。①
-
三、 亚太经济一体化发展动态及影响分析
-
目前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呈现了多元化发展动态,TPP谈判、中日韩自贸区谈判、RCEP谈判形成了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格局,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三者之间的互动必将成为塑造未来亚太合作格局的重要力量。
-
(一) TPP:美国高调重返亚太的重要战略工具
-
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最初由文莱、智利、新西兰和新加坡4国于2005年6月3日签署并于2006年5月28日生效,也称 “P4”。这是一项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竞争政策和贸易争端解决等广泛议题的自由贸易协定。在其成立的最初几年里,并没引起太多注意,直到2008 年9 月美国宣布将要全面参与TPP,才使其影响力大增,开始受到亚太地区的广泛关注。继美国之后,澳大利亚、越南、秘鲁于2008年11月加入了TPP谈判,马来西亚于2010年10月加入谈判。至此,TPP已从原来的“P4”发展为“P9”。2012年6月18日和19日,墨西哥、加拿大分别加入TPP谈判。此外,日本也宣布加入谈判的意愿。目前,菲律宾、韩国和中国台湾也表达了对加入TPP谈判的兴趣。
-
作为美国高调重返亚太的重要战略工具,美国积极推动TPP发展的意图在于直接参与并主导亚太地区贸易合作机制,继续引领制定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自由贸易的新标准。根据美国的设想,TPP是一项“面向21 世纪、高标准、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一旦这样的高标准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和地位不断扩大,美国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亚太区域贸易规则的主导者。因此,TPP或将成为亚太地区新的竞争性区域合作机制,推动以美国为主导的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和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建立,加速实现APEC成员国提出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目标。因此,TPP的建立和发展将改变亚太地区的区域合作与自由贸易格局。②特别是在WTO多哈回合谈判停滞不前、亚太地区各种FTAs/RTAs快速衍生使美国的主导权有所削弱的情况下, TPP成为美国推进实施其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战略的务实而有效的工具,极具战略意义。③
-
毋庸置疑,TPP起到了加快亚太经济一体化的作用。另外,由于其自由化进度超出了现存各种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从而必将大大提高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质量,让成员分享到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更多福利。①另外,TPP作为“21世纪高质量的自由贸易协定”,还提高了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起点,在TPP基础上构筑的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也必将是高质量的区域贸易协定,这将对WTO和世界经济区域化产生深刻影响。
-
(二) 中日韩自贸区: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新亮点
-
作为世界上经济最为活跃的板块,以中、日、韩3国为主体的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却是步履艰难,至今没有形成一个自贸区,这是全球经济地区主义浪潮中的一个反常案例。其实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早在2002年就在中日韩3国领导人峰会上提出,3国领导人首先同意开展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民间学术研究。尽管这期间由于各种原因进展缓慢,始终未能有实质性推进,但这些民间学术研究和自2010年起长达2年的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为自贸区建立提供了可行性依据和必要的理论基础。2013年3月26日,经过历时10多年的艰苦努力,中日韩自贸区首轮谈判在韩国首尔举行,并讨论了自贸区的机制安排、谈判领域及谈判方式等议题,东北亚自贸区建设终于迈出了新的步伐。尽管这次谈判主要是框架性的,但在当前中日韩面临政治环境并不理想的背景下,自由贸易区谈判迈出实质性步伐反映了3国寻求经济合作的实际需求和强烈意愿。目前,中日韩3国GDP总量是10.2万亿美元,已经接近欧盟12万亿美元水平。中日韩3国的GDP总量占全球GDP的18.6%,占东亚GDP的70%。但是3国之间的贸易量只占3国贸易总量的不足17.6%,而3国之间的投资额仅占3国投资总量的6%。这说明,3国之间发展贸易和投资的潜力很大。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扩大区域内市场,推动3国经济融合,实现3国互利共赢,另一方面,对促进东北亚一体化进程乃至亚太经济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都具有深远意义。②
-
目前,影响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因素是多重的。近来中日钓鱼岛、日韩独岛(日本称竹岛)等领土争端,使得3国间严重缺乏政治互信,关系紧张,成为制约中日韩自贸区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为了防止自己在东亚合作中被边缘化,竭力拉拢日本和韩国加入自己主导的TPP,客观上无疑加剧了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的进一步复杂化;中日韩的产业结构相差较大,而这些产业构成各自在自贸区谈判中的敏感领域,特别是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更是成为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瓶颈”。因此,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既充满希望,又困难重重。
-
(三) RCEP:东盟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
-
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是东盟国家近年来首次提出,并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是成员国间相互开放市场、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①2012年11月20日,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领导人在东盟系列峰会期间宣布2013年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谈判,计划2015年底完成,并在RCEP建到一定程度后,适时商谈东亚峰会另外两个成员即美国和俄罗斯的加入事宜。这标志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再上新台阶,对进一步密切东盟和其它6国经济关系和提升彼此之间的凝聚力,巩固和发展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的话语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亚太地区形势下,东盟积极推动组建RCEP有多重原因。一是巩固和发展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东盟与其他伙伴国相互间合作与区域合作架构建设;二是应对美国主导的TPP带来的挑战和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而带来的新变化。三是整合和优化东盟与中、日、韩、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国已签署的5 个自由贸易协定,建成一个高质量的自贸区,以体现东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发展前景来看,由于东盟已经与一些对话伙伴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因此RCEP进程将会比较乐观。如果RCEP按照东盟的设想如期达成协议,将会改变亚太区域合作的基本格局,特别是对东亚生产网络的完善和提升、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积极影响。
-
未来一段时期,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TPP、中日韩FTA以及RCEP进程将同时存在并互相影响,合作的方向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作为唯一有可能同时参加3个自贸区谈判的国家,日本的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三方谈判的进程,同时,美国主导的TPP和中日韩自贸区引发的东亚地区秩序变化也会对以东盟为中心的RCEP谈判进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与路径将主要取决于中美日以及东盟这些大国及国家集团之间巨大经济利益与复杂政治力量的博弈。
-
四、 中国在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布局分析及战略选择
-
(一) 中国在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布局分析
-
为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为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截至2013年9月,中国已经签署了10个自由贸易协定,其中有8个都集中在亚太地区(具体见表2)。此外,中国还正在与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积极开展双边谈判以及参与RCEP谈判,这都说明中国在稳步实施自贸区战略时,首先将亚太地区作为立脚点,推动与周边国家积极开展经济合作,共同营造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在此基础上,做好全面规划,积极向外围拓展,发展与欧洲、北美、非洲等更大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
-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资料整理
-
(二) 中国在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
当前,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同时格局又错综复杂,面临着方向性的选择。因此,中国既要把握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最新发展动态,又要立足于本国实际,继续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和稳妥地拓展其在亚太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通过建立自己的RTAs体系,并将自己置身于“轴心—外围”结构的中心,以此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并在地缘政治的博弈中实现更多的非经济目标。①总之,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选择将对自身深层次融入全球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
1. 中国应加强自身自贸区战略规划建设,将扩大其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作为对抗TPP的主要途径之一
-
作为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组成部分,TPP谈判虽然还没有完成,但它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发展方向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发展空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亚太一体化进程中,中美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将成为新的焦点。正因为如此,中国应该抱着“积极主动、防患于未然”的态度,冷静观察并紧密追踪TPP发展的每一步动态,通过加强自身自贸区战略规划建设,将扩大其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作为对抗TPP的主要途径之一。
-
首先,对于目前中国两岸四地分别建立的合作机制,要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充实合作内容,完善合作机制。在条件成熟时可以逐步进行整合,例如先将内地与港澳两个CEPA整合成三地的CEPA,然后与ECFA衔接,构建起两岸四地合作的新架构,促进两岸四地经济合作的深化;其次,要充分利用双边合作机制和自贸区框架,继续贯彻实施睦邻友好政策,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有选择地多和周边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从而更好地利用周边资源和市场,同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再次,积极和亚太其他成员国搭建亚太自由贸易区平台。目前,中国已与新加坡、新西兰、智利、秘鲁签署自贸协定,和澳大利亚进行了多次谈判。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亚太地区国家与中国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中国应该从战略上利用这个平台推动自由贸易,拓展合作空间,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搅乱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削弱TPP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使中国不加入TPP,也不会在亚太区域合作中被孤立; 最后,中国应继续推动亚太经合组织以及上海合作组织朝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全面推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与便利化,为亚太地区经济可持续复苏和发展提供活力和动力。
-
2. 充分借助RCEP谈判巩固与东盟双边互惠关系,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纽带
-
作为由东盟主导的RCEP,从即将“诞生”之际中国就对其表示了极大的热情,中国领导人在2012年的东亚峰会上明确表示将全力支持东盟推进RCEP建设。从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而言,通过力推TPP孤立、遏制中国,就必须离间东盟与中国的关系,因此,作为回应,中国应首先充分借助RCEP谈判巩固与东盟双边互惠关系,特别应突出中国与东盟加强经贸合作和互信建设的重要性,以稳固和加强与东盟的合作。自2010年全面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连续3年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12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已达4000亿美元的规模,这是维系中国东盟关系的强大纽带。加强这一纽带,东盟就不会完全倒向美国。因此,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取得巨大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应创造更加便利的贸易条件,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同时,应不断完善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投资便利化进程,深化投资合作。其次,在RCEP谈判中积极维护东盟在RCEP谈判中扮演的核心地位,并继续与其他东亚国家一起培育和发展“亚洲价值观”,该战略选择的关键在于其他东亚国家是否具有与中国共同认同的区域一体化的目标与愿景,中国能否在TPP问题上说服其他国家,而其他国家又如何在中国与美国之间作出平衡与选择,其结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国家。①最后,参与制定合适的RCEP规则和进程。虽然RCEP为东盟国家提出并主导,但是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制定RCEP的规则和进程。中国—东盟自贸区作为目前人口最多、市场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在RCEP的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应积极落实《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以此为基础参与制定RCEP规则。在RCEP的建设进程上,也应充分表达中国的意见来稳步推进RCEP建设,实现共赢。②
-
3. 加快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早日建立中日韩自贸区
-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是中国参与亚太乃至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美国不断强力发动TPP攻势的背景下,中国更应高度重视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动态和大国博弈可能的影响,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一个“共赢” 的选择。③中国首先应以大国姿态积极地加快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在领土争端问题上加强和日本的对话协商,让日本意识到妥善解决领土争端问题、加快进行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早日建立中日韩自贸区,不仅可以形成3国之间稳定的、深层次的经济联系,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而且可以避免彼此在东北亚地区发生政治或军事冲突,这也符合日本的长远利益。其次,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中,应采取灵活策略,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对于长期困扰中日韩FTA谈判的敏感产业问题,建议可以借鉴中国与东盟自贸区中实行的“早期收获”模式,先签订“早期收获计划”,减免部分产品关税,然后逐步扩展到服务贸易、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等领域,使各方尽快分享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利益,从而为进一步深化合作树立信心。④最后,鉴于当前中日以及日韩利益诉求相差较大、在短期内很难达成一致,建议率先启动中韩自贸区,以此推动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这是较为切实可行的次优路径选择。自2012年5月中韩宣布正式启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以来,韩国对于建立中韩自贸区一直态度积极,双方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其它领域的谈判模式上已开展了7轮磋商。因此,中国应以此为契机,争取与韩国早日达成协定尽快促成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这不仅将推动中韩两国自由贸易的发展,而且将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和示范效应,带动日本主动加入中韩自由贸易区,① 最终使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水到渠成。
-
五、 结语
-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萎缩,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蔓延, WTO多哈回合谈判前景更加渺茫。随着亚太经济的快速崛起,亚太各国开始逐渐重视区域经济合作并纷纷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各方利益。目前,亚太经济一体化逐步呈现出多个利益集团交叉并存、错综复杂的特征,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组织将各成员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中国一直是亚太地区一体化积极的支持者和倡导者。面对亚太区域一体化日益加强的发展趋势,如何在亚太范围内打造自身的区域经济合作网络,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并在各大利益集团的激烈竞争中争取主动,对于中国深层次融入亚太经济、巩固自身在现存格局中的大国地位、提高其在区域舞台上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合作中把握住合作机遇,共同克服现实障碍,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建立互利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采取更加积极和务实的态度加紧推进同亚太各国的双边FTA建设,不断夯实亚太一体化,切实推进亚太一体化进程,是中国当前最合理的战略选择。
-
① 杨勇,胡渊.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与中国的策略选择[J].亚太经济,2011(6):5.
-
② 杨勇.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对外贸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9.
-
① 方笑君,孙宇.新时期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分析[J].国际贸易,2012(4):55.
-
② 刘中伟,沈家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研究前沿与架构[J].当代亚太,2012(1):37.
-
③ 刘晨阳.“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与美国的亚太区域合作新战略[J].国际贸易,2010(6):59.
-
① 李向阳.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12:71.
-
② 匡增杰.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新趋势与中国的FTA策略选择[J].东北亚论坛,2013(2):91.
-
① 许宁宁.RCEP: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J].东南亚纵横,2012(10):35.
-
① 盛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分析:中国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3):71.
-
① 盛斌.美国视角下的亚太区域一体化新战略与中国的对策选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80.
-
② 漆莉.RCEP:中国推进东亚经济合作的机遇与对策[J].亚太经济,2013(1):16.
-
③ 匡增杰.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新趋势与中国的FTA策略选择[J].东北亚论坛,2013(2):97.
-
④ 徐长文.建立中日韩自贸区促进亚洲一体化进程[J].国际贸易,2013(4):39.
-
① 崔日明,包艳.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路径选择[J].亚非纵横,2007(2):62
-
参考文献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亚太经济一体化掀起了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的高潮。特别是近期TPP、中日韩自贸区、RCEP谈判更是加剧了亚太经济一体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国作为亚太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利益攸关方,应当紧密关注亚太经济一体化发展动态,尽早实施相应的战略谋取自身的最大利益,从而在推进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Abstract
Since 21st century, Asia-Pacific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created a new round of high tide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Especially recently TPP, China-Japan-Korea FTA, RCEP are intensifying the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in Asian Pacific regions. As the main part and an important stakeholder of the Asia-Pacific economy, China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development of Asia-Pacific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implement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as early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seek its own benefit to the maximum limit and play a more ac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Asia-Pacific economic integration.
关键词
亚太经济一体化 ;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 ; 中日韩自贸区 ;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 战略
Keywords
Asia-Pacific economic integration ; TPP ; China-Japan-Korea FTA ; RCEP ;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