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配额制度取消以后中国和印度是最大的受益者,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一项研究指出,印度是唯一有能力与中国在纺织、成衣方面进行竞争的国家,这些国际评论足以表明我国与印度在纺织产业方面的竞争有多么激烈。中印两国的纺织品竞争之所以备受关注,不只是因为成本方面日趋相近,而且还因为两国的出口产品存在着部分重叠,即两国都以出口大宗纺织品为主,出口市场也非常相似,都主要集中在欧美市场。此外,我国一直是世界反倾销和反补贴的主要调查对象,而印度是国际上贸易保护手段运用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自2008年开始,印度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对华发起贸易调查最多的国家,我国纺织品就是其主要的调查对象之一,因此,分析我国与印度纺织品之间的国际竞争具有重要意义。姜辉(2010)从纺织品贸易规模、贸易竞争力指数、商品结构、国民地位等方面对比了中印之间的差距,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对策。傅斐彦和胡丹婷(2011)从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中印纺织业的发展差距,并重点分析了印度的纺织原材料优势,认为中印间的优势差异性正在弱化,未来两国竞争将更加激烈。王亚静等(2005)、谢国娥和周宜临(2012)对中印在欧美市场的竞争优势及劣势进行了量化分析,指出中国在贸易量上优于印度,但在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方面不及印度。除了对纺织品大类进行对比研究之外,也有学者对纺织品细类进行了分析,如刘峰和乔显娟(2009)、李龙(2010)等人分析了中印丝绸的国际竞争现状。另外,学者们也指出,中印纺织品不只是竞争关系,双边的合作潜力也非常巨大。综观这些分析研究,它们多侧重于宏观分析,缺乏对竞争优势来源的微观分析。为此,本文从价格竞争的视角出发,深度挖掘了中印纺织品的价格优势及其主要形成原因,以期能为相关部门政策制定和企业竞争战略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
一、 中印纺织品国际市场份额对比
-
从纺织品出口规模来看,中国依然位居第一,印度第三,且中国在全球纺织品出口市场中的份额仍然在上升,由2010年30.7%升至2011年的32.2%。从出口增速来看,2011年中国纺织品出口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同比增长22.7%,增速位居世界第一,同期印度的出口增长16.7%,居世界第二(见表1)。因此,短期内,中国纺织品仍将稳居世界霸主地位。
-
数据来源:WTO公布的《2012年世界贸易统计》
-
从全球主要纺织品进口市场看,2011年欧盟、美国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纺织品进口规模与2010年相比均有所增长,三大市场累计进口额占全球的比重为71.9%,相比2010年74.3%的份额有所下降,但仍是全球最主要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纺织品市场。 2012年中国纺织品在全球主要市场的份额延续了2011年的下滑态势,特别是在欧盟和日本市场的份额进一步下降,2012年中国纺织品在欧盟市场的份额为40.3%,同比下降2%;在日本市场的份额为73.2%,同比下降2.7%;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为39.2%,同比上升仅为0.2%。同期,印度纺织品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市场份额基本保持不变。综合以上分析,中国纺织品在三大市场的竞争优势正在减弱,部分市场份额正在被印度抢占。
-
二、 中印纺织品的价格优势对比
-
从我国大宗纺织品的出口数量和价格来看(图1),2012年我国主要纺织出口产品,如纱线、面料、针织服装和梭织服装都呈量跌价涨态势,这虽然与我国纺织品出口附加值的提升有关,但在纺织品整体尚未摆脱“廉价货”的背景下,价格上涨也反映出我国纺织品的价格优势正在逐渐消退。这一点也可以从美国商务部纺织品服装贸易统计数据得到验证,该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数量下降了2.5%,为252亿平方米,金额却上升了6.2%,达406亿美元,平均价格为1.61美元/平方米。与此同时,美国从印度进口的纺织品金额增长了6%,达60亿美元,出口数量增长2%,至33亿平方米,平均价格为1.82美元/平方米。此外,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其输美纺织品的平均价格都低于美国进口纺织品的平均价格1.89美元/平方米。此外,2012年,中国输欧的纺织品和服装平均价格也明显上升,从10.81美元/公斤提高到12.39美元/公斤,涨幅14.6%。从以上价格对比看,中印两国都主要出口中低档纺织品,且短期内中国纺织品较印度略具价格优势,但中国纺织品的价格上涨比印度更快,因此,未来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将与印度面临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
-
图1 2012年我国纺织品大宗商品的出口数量及单价变化情况(单位:%)
-
为了深入揭示中印纺织品价格竞争的变化态势,本文将从原材料、劳动生产率水平、生产成本、汇率成本、政策导向等方面,详细对比中印纺织品的价格优势。
-
(一) 原材料对比
-
纺织原材料呈现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并存的二元结构特征,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化学纤维大有超过天然纤维之势,但目前,棉麻毛丝等4大天然纤维仍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原材料供应方面,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产棉国,并在世界棉花产量中一直占有较大份额,但由于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消费国,国内棉花供应仍存在较大缺口。2012年中国累计进口棉花513.7万吨,同比增长52.7%。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产棉国,也是棉花出口大国,且一直以来印度都是中国棉花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12年受印度棉花禁止出口政策的影响,美国(进口份额为28.5%)略胜于印度(进口份额为28%)成为我国棉花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在其他原材料方面,中国的苎麻、化纤、蚕丝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且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半数以上,亚麻位居世界第二,目前我国的羊毛产量仅次于澳大利亚。印度的黄麻和天然蚕丝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同时印度也是世界第二大生丝生产国,世界第五大合成纤维生产国。综合分析认为,我国是世界上纺织原材料最为丰富的国家,较印度具有明显优势。织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压力。为此,本文重点对中印棉花价格进行了深入对比。
-
在原材料价格方面,除了受需求影响之外,优良品种缺乏、生产技术不精、流通体制不畅等因素也推高了国内纺织原材料的价格,从而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纺织原材料成本较高的国家之一。特别是棉花价格,长期偏离国际价格且高位运行,给国内纺织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压力。为此,本文重点对中印棉花价格进行了深入对比。
-
近几年,受国际经济低迷以及国内需求疲软的影响,我国棉花价格跌宕起伏,导致国内主要产棉区的种棉面积以每年10%的速度递减。为了保证棉农利益,2013年国家继续实行与收购价格挂钩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结果使得国内棉花价格意外高涨。 2013年9月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成交的棉花期货价格,约每吨18400~19400元/吨,而同期美国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的棉花价格仅为每吨11400元多元,内外价差高达每吨7000元(表2)。国内棉花的现货价格一般在19000~20000元/吨。尽管可以享受一定的政府补贴,但棉价巨额的剪刀差使得国内棉纺企业纷纷选择进口棉,但国内棉花实行配额管理,结果棉花配额被一炒再炒,即使配额限制每吨已高达4000多元也是一票难求。国内棉价高涨和恶性竞争的配额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棉纺业的成本压力。
-
从印度2013年9月棉厂的提货价格来看,棉花价格大约在41500卢比/包(每包约170公斤),约折88.7美分/磅,比我国棉花价格低52~60%。由此来看,我国棉纺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大大高于印度。
-
注:CF403、CF405和CF407分别是指棉花品种1403、1405、1407的交易代码;所列商品合约不超过12个月
-
(二) 劳动生产率对比
-
按照商品所含有的密集程度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的不同,可将商品分为劳动密集型商品和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商品,而纺织品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因此,劳动力成本对纺织产业的影响尤为重要。下面本文从劳动生产率和平均工资两个方面展开对比研究。
-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2006年中国工业劳动力年均创造财富12642美元,而同期拉美和中东分别为18908美元和21910美元。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日益推广,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快速提升,据世界银行2012年的数据,以1990年的购买力水平测算,我国2011年的劳动生产率是1980年的8倍。但从全球水平来看,仍大大低于欧盟和拉丁美洲国家的水平,约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也低于印度的水平。此外,从纺织工人的工资水平看,据世界纺织业的权威研究机构Werner International2008年的测算,中国纺织工人的行业平均工资约76美分/小时,而印度为67美分/小时。展望劳动力成本的未来发展趋势,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前5大省市(它们是浙江、广东、江苏、上海和山东,约占出口总额的75%)都位于我国人力成本最高的东部地区,这些地区的房价、水电、交通、能源等基础性资料价格持续快速上涨。此外,2013年7月起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最低工资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在客观上也会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比印度显得更为昂贵。因此,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中国较印度缺乏竞争优势。
-
(三) 生产成本对比
-
从全球纺纱成本来看,中国的纺纱成本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仅低于意大利、美国、越南,却高于巴西、韩国和印度,尤其是印度,其纺纱成本是世界最低的国家,比我国成本低11%。从结构上看,我国纺纱成本高在原材料成本和水费上,尤其是原材料成本高出印度34.4%,比平均水平也高出21%,这是我国纺纱成本居高不下最重要的原因。
-
表3对比了中印两国在纱线生产过程中的相互成本,从表3数据看出,我国在动力费、资本、制造成本等方面较印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印度在损耗费和原材料费用方面明显比我国具有竞争优势,两国在辅助原材料和劳动力费用方面的竞争力水平基本相当。将各生产环节的费用与所占比例进行综合计算得出,印度在环锭纱和自由端纱的生产制造方面较我国具有价格优势,而我国在生产结构纱方面具有价格优势。随着我国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的攀升,我国纺织产业的总成本竞争优势正面临着印度的威胁,我国纺织产业的价格优势正在削弱。
-
资料来源:印度纺织网,价格指数是基于意大利相关产品价格为100而计算获得
-
(四) 汇率成本对比
-
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要通过价格调节机制传导,短期内,如外贸依存度、生产能力、需求弹性、进口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进口国的贸易政策等因素的变动几率很少,因此,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长期内,上述各种短期因素都可能发生变化,进而部分或全部抵消汇率变动形成的价格竞争优势。自从2005年7月21日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后,人民币兑美元便开始了升值之路,截至2013年7月22日,人民币兑美元由汇改前的8.2756升值为6.1751,8 年间累计升值34%。人民币升值使得国内纺织企业要想让自身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原有的价格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挤压利润、削减营销管理费用、降低生产成本等途径来内部消化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显然这对大多数中小纺织企业来说,都是难以克服的。与人民币升值恰恰相反,受印度经常性项目赤字、央行降息和经济增长缓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印度卢比汇率屡创新低,2013年的前8个月,累计降幅超过15%,截至2013年8月19日,印度卢比兑美元更是跌至62.725,刷新历史最低记录。印度国内业内人士预测,卢比贬值可使印度纺织品出口在2013财年增长5~1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升值也推高了中国纺织品的出口价格。
-
(五) 政策导向对比
-
长期以来,纺织产业都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外汇收入、解决就业,尤其是吸纳中低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纺织产业的直接就业人口约1900多万,如果加上种棉、养蚕等间接就业人员,总就业人数将近1亿左右。自1994年起,我国就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被认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因此,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纺织产业的发展,并通过以下途径参与到纺织产业国际竞争中来:第一、直接参与,主要是涉及纺织产业的具体政策,如财政补贴、税种税率、免息贷款、产业标准、进出口管理等;第二、间接参与,主要是为纺织产业发展提供社会基础,如基础设施、组织管理、社会教育、资本市场、公共服务和调控能力等;第三、混合型干预,政府主要为产业发展起导向作用,如引导产业向绿色、健康、高科技方向发展的各种社会信号和社会舆论,促进纺织产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型,提高产业两端的研发设计与营销管理能力。总之,政府从全方位、多层次的角度参与到纺织产业发展中来,对纺织产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在印度,纺织产业直接就业人口约6540万人,间接就业总数达1亿人,是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大就业部门,在其制造业生产总值中约占14%,是印度最大的行业,在其出口总额中约占30%,是印度重点出口行业,因此,纺织产业在印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印度政府长期以来也都非常重视纺织产业发展。2012年印度全国制造业竞争力理事会宣布,将纺织产业确定为一个关键劳动密集型产业,设想在未来10年内整个生产部门年均增长速率为14%,同一时期在制造业创造1亿个就业机会。在2011~2013年间,印度政府为提高纺织品出口份额采取的措施有:①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如为成衣服装部门、手工艺品、手摇纺织机产品、地毯的出口提高2%的利率补贴;②印度纺织品出口促进中心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开拓非传统市场以增加出口,如开拓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拉丁美洲、非洲和中东国家等新市场;③加快国内纺织工业园建设,并为此提供财政建设资金,如印度将在贝鲁尔建立一个综合性纺织园,在马尔达建立一个新丝绸园,印度中央银行已为此批准了3.9亿美元的建设资金,预计将于2016年建成;④ 增加投资计划和出口激励计划,如2012~2017年在纺纱、编织、针织、加工和制衣领域的增量投资将达到295亿美元,提供零关税的资本货物出口促进计划和技改基金计划、在国外举办印度纺织品展览活动、鼓励新产品的研发等。印度政府的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其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
从中印两国纺织产业的发展背景、国民地位和投资计划等多方面的政策导向综合分析,两国都非常重视并确实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纺织产业发展,在政策导向和支持力度方面难分仲伯。不过因两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国内市场需求,以及纺织品的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不同,具体措施的表现形式会有所差异。
-
三、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综观中印两国纺织品在全球以及欧美等主要出口市场的表现看,近期内,印度纺织品难以与中国相媲美,中国仍将稳居世界头号纺织品出口大国。但结合出口增速与在三大市场的占有率看,虽然目前中国在美欧市场的份额仍位居第一,但中国已呈现出市场占有率下滑态势,其中印度是中国主要的竞争对手之一,部分市场份额正面临被印度抢占之势。从中印纺织品的价位分析,中印纺织品都不及美欧市场的平均价格,同属中低档产品,因此,未来中印之间的纺织品竞争将更加激烈。尤其是在原材料价格、主要生产成本和汇率成本等方面我国都处于相对弱势,且劳动生产率水平也不及印度。换言之,我国纺织产业长期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并面临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挤压竞争。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发展对策。
-
其次,行业层面,要积极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积极引导我国纺织产业集群企业在资金、技术、研发等方面走联合路线,合作创新,提升区域品牌形象,改变集群整体规模较大、单体规模偏小的劣势,使产业优势得到最佳聚集。地方政府应建设与培育各类中介组织等集群发展的配套服务系统,如设计中心、检测中心,并使之专业化、产业化、国际化,通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促进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优势。
-
最后,国家层面,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战略。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实现纺织产业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大力推广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高新技术以推动产业增长。有关部门要制定有关纺织行业清洁生产的技术、质量、环境、污染、安全等一系列产业标准和规范以及相应的审核、监督管理办法,并逐渐提高清洁生产的标准。
-
参考文献
摘要
作为全球两大纺织品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中印纺织品之争一直备受世界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印纺织品在全球及欧盟、美国和日本三大主要纺织品进口市场中的份额及变动趋势。其次,对比分析了中印在原材料价格、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汇率成本以及政策导向等方面的价格优势。最后,从产品差异化、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等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Abstract
As the world's two largest textiles producer and trade powers, China and India textiles dispute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share and the trend of Sino Indian textile products in the world and the European Union, Japan and USA. Secondly, comparatively analyzed price advantage in materials prices, labor productivity, production cost, exchange cost and policy trend etc.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dustry cluster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Keywords
China-India ; textiles ; prices competition ; cost compar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