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新媒体传播方式、技术、效果的变迁,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变迁进程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撑下,新媒体在广度和深度上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其广泛使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甚至语言习惯。就像麦克卢汉提出的“一种新媒体的产生必然会改变人与社会之间关系”,①借助新媒体,形形色色的信息、观点、文化和社会现象以及各类思潮交织呈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截至2013 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其中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②在传统德育面临的很多困境尚未完全解决之前,新媒体又给德育环境带来诸多挑战,因此,正确理解新媒体在德育中的作用,积极发挥其优点,减轻其带给学生的负面效应,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
一、 正确理解新媒体的内涵
-
新媒体概念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率先提出的。在随后的研究中,究竟什么是“新媒体”,大家众说纷纭,各种相关理论纷纷出炉:如传承论认为,新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介形式;相对论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与传统媒体新的就是新媒体;数字论认为,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运用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互联论认为,新媒体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实现多对多或者点对点传播,具有与用户互动等交互功能的媒体形式;回归论认为,新媒体是新的大众传播机构;规模论认为,新的传播形态达到大众传播的规模即新媒体。①从概念上讲,很难简单的从某一个方面给新媒体定义,但从其发展的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新媒体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随着传播技术的更新,现在的新媒体将不断被更新形式的媒体所取代而成为传统媒体,它具有鲜明的相对性。本文研究的新媒体主要指狭义概念上的新媒体,即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互联平台。
-
二、 新媒体的特征
-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着较为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交互性和即时性强。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不同,新媒体互动更加便捷,普通人群有了新媒体,可以方便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情绪和状态。并且,信息的最终形成很难有一个明确的预期,因为信息往往都是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最终形成的。借助于新媒体,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已经不存在信息传播的控制者,而只存在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在传播过程中,参与双方都有非常强烈的存在感,积极性和主动性高于传统媒体。另外,借助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传播不存在周期性而体现出即时性。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各类信息没有终始,总在不断滚动更新,甚至可以做到现场直播,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第二,开放性和共享性强。新媒体时代,信息交换实现了真正的全球化,利用网络技术和通信卫星,信息传递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速度上的限制,同时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还是独立的信息源,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较少受到限制,传播的通道也变成非线性的,任何层级的受众都能享有平等的信息发布和接受的权利。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大众传播中的两级流动理论,即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要经过两个层级:首先从信息源通过大众媒介传达给意见领袖,再通过意见领袖传播给受众的模式不再是唯一的传播方式,②传播的层级逐渐消解。第三,个性化和分众特点明显。传统媒体不太可能为个体单独制作和发布,更多的是采用一种点对面的方式,而新媒体可以采用点对点的方式,作为传播者,可以利用信息终端在网络上的固定地址如手机号码、邮箱地址、qq号、微信号等实现 “信息推送技术”,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对象的偏好,对受众进行多层次的分众处理。作为受众也不再需要按照线性的传播流程被动的接受信息,不需同步而实现了异步。
-
三、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对德育产生的影响
-
新媒体作为当代具有革命性的科技成果之一,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信息传播的扁平化使每个人都无时不面临着大量信息的冲击,也非常明显地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环境。这既给我们带来了帮助,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和挑战。
-
1.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即时性使传统的德育理念受到冲击和挑战。
-
首先,开放环境下,学生借助于互联网,获取信息可以做到不间断、无障碍,其获取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完全可以超越德育实施的主体,教师凭借知识性权威来影响学生变得越来越困难。其次,新媒体上充斥的大量信息具有典型的娱乐化、多元性等大众文化特征,造成主流文化传播的困难。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德育“一元主导,多样发展”的理念受到冲击。我国高校坚持德育一元主导,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我国教育方针所确定的培养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保持德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①但由于新媒体上传播的信息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纷繁复杂,泥沙俱下,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变得困难,主流的声音往往被掩盖,甚至丧失舆论的主导权,这给德育工作者带来了比较大的压力。二是新媒体带来的传播层级消解使得德育工作实施者的话语权威削弱。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和观点总是将信将疑、半信半疑,尤其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网络上的一些负面信息会极大的削弱德育的实效,抵消德育努力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正面认知。②一些负面信息基于社会现状但却放大了其负面因素,一些大众文化项目扭曲了正确的价值观。例如有一款《主题医院》的游戏,玩家要获得成功不是多看病人和看好病人,而是被设计成溜须拍马、请客送礼、讨好上级。一些娱乐类项目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但却没有树立新的价值观,只有解构却没有建设,从而对学生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在校园活动中产生了媚俗倾向。在一份上海6所高校的调查中,针对文化表演中出现的媚俗现象,52%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15%的同学认为很有个性,很喜欢,可以追捧。从中可以看出,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喜欢并追捧这种文化。③ 由于这些信息借助于新媒体平台,可以随时随地传播,德育工作者开展工作时的权威性受到极大挑战,德育实效也受到影响。
-
2.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信息过载的负担和沉溺于网络的现象。
-
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来袭,很多同学面对海量信息应接不暇却又乐此不疲,快速地切换、浏览、转发、传递……,甚至于上课、睡觉都无法摆脱,从而学习上产生了“无气力症”,生活上产生了“晚睡强迫症”,校园内“宅男宅女”盛行。但是,长时间使用新媒体,接触网络,使用手机等持续的信息输入容易造成心理压力和思维混乱,而且由于信息过载,没有时间去思考、分辨、过多地消费现成的网络信息,思维的被动和僵化成为一种趋势。
-
3. 新媒体的过度使用加速了校园人际交往的弱化,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人际冷漠现象。
-
新媒体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不同于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特点是安全、隐匿,在互联网上能得到情感认同和满足。而新媒体具有分众的特点,更使得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在网络虚拟空间找到情投意合的群体。这种对网络的强烈归属感、依赖感和心理需求上的满足感,投射到现实社会时,却显得不适应,因此反而表现出厌倦和冷漠,这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大学校园内正常的人际交往。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少的自发集体活动,使得形成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学院文化以至于学校文化变得困难,五湖四海的同学没有因为文化碰撞交融而推进校园文化,反而各自形成心理依赖的小群体。
-
4.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对德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对于广大学生来讲,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是他们生活、学习的一部分,须臾不能分离。使用好,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传播正能量;使用不好,则沉溺期间,产生负作用。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开展德育工作,重拾话语权,避免“信源危机”,对德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网络技术素养的提高。新媒体形式多样,发展很快,从互联网web1.0到web3.0,从bbs、博客、播客、维客到微时代的微博、微信,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不断完善,更新形式的媒体也必将不断出现。因此,德育工作者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和及时了解体验一定的新媒体平台,成为了解学生信息、与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互动的基本前提。但现实是,德育工作者主动、长期地建设自己的网络阵地存在很多困难。例如,建设网络平台需要持续的关注和时间的投入,但目前德育工作者往往身兼数职,无法只专注于网络阵地的建设。由于新媒体形式变化迅速,学生更换新媒体平台的频率也在加快,往往一个平台刚刚建设初具规模,学生又转投其他平台。二是信息甑别能力的提高。网络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往往无从选择,这需要德育工作者积极地引导,但德育工作者自身是否具备选择、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值得我们思考。据调查,面对网络上井喷的信息和四起的谣言,很多德育工作者表示很难辨别和引导,自己本身也会经常被网络设置的议题和话语牵着鼻子走。
-
四、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
1. 德育工作者要转变工作理念
-
一元主导和多样发展的理念。在新媒体时代,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的矛盾逐渐显现,面对“微时代”下成长的“苹果一代”,我们应摒弃传统的单一性德育形态,而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提倡一元主导下的多样发展。既要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德育的本质要求,又要在内容上不断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借鉴吸收西方国家优秀成果,及时有效地利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突出德育内容的发展性,增强时代感和生命力。例如2012年走红网络的“航母style”,就让我们看到了爱国主义热情的传递。
-
整体育人的理念。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教育环境,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这种由传播媒介的发展而带来教育影响的多元化使我们认识到,德育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有整体育人的理念。要做到学校、社会、家庭、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要做到线上线下结合,虚拟与实践互补。
-
隐性德育的理念。与国外很多国家施行的德育模式不同,我们一直以来多强调正面教育,强化显性课程。强调德育的理论色彩,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走不进学生的心灵,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德育目标理想化、德育内容抽象化,德育方法智育化、德育评价封闭化”的倾向。①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更要认识到光有权威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网络平台无声间就能消解我们很多的努力。我们要把眼光放到润物无声的隐性德育上来,提倡制度育人,生活育人,关注文化育人。
-
2. 德育工作者和学生要注重提高信息能力
-
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改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所依赖的中介是信息。信息传递着德育的内涵与价值尺度,信息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与德育的效果休戚相关。从信息角度看,人的思想、观念、意识本质上都是由信息的传递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从德育的客体来说,德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递及其思想固化的过程。作为思想的转化,必须有中间阶段,即中介。恩格斯曾经提出:“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过渡”。因此,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德育,必须要关注信息,要同时提高德育工作者和学生的信息能力。第一,要提高师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就教师而言,既是信息的收集者,又是信息的甄别者,还是信息的传递者,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流,也会感到困惑。所以,必须构建一种新的信息获取模式,除了在技术上要掌握先进设备的使用,查询技术的使用之外,更要在德育工作系统中分离产生出新的德育工作信息资源优化系统,改变过去自身收集—加工整理—传递—反馈的模式。第二,要提高对社会热点和焦点的敏感度,提高设置话题引领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话语权威。我们首先应当利用好现有的新媒体平台,提供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思维的内容。例如我们可以积极建设易班,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推进名师进易班,完善易班的移动客户体验,使学生习惯于上易班寻找信息和资源。其次要加强学生识别选择信息的能力。在人类欢呼信息时代到来的同时,没有人会想到它会带来如此多的烦恼。英国科学家戴维·申克首创了信息污染一词,认为在信息时代,人类正在经受信息过剩的威胁,大量无序的信息不是资源而是灾难。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德育工作者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可先期给出主题信息和适当的外沿材料,帮助学生选择。在日常的教育中,也要不断给学生强调批判意识的重要性,对网络要始终抱有一种怀疑的精神,就像斯坦利.巴伦所说的:“无论媒介信息来源多么可信,对待媒介信息都应该持批评态度。”①第三,要加强信息伦理教育,既要提高自我约束管理的素养,又要有自我保护的能力。相对于学生德育而言,信息伦理规范主要针对学生在信息的二次转移过程中所需要遵守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这与信息获取同样重要。因为从信息运动的过程来看,不管是重复、加强信息还是抵消干扰信息,每个人都会对社会上流动着的信息有一定的作用,都是信息流动网络上的信息源和信宿。大学生有必要形成网络上的自律和自我管控,在一些网络传播中,不轻信、不盲从、不造谣。拒当水军,远离不当的人肉搜索,严格控制上网时间,不沉溺、不过度。
-
3.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
德育工作是教育人、塑造人的工作,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落脚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首次将之确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党的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因此,德育一定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实际、贴近个体、贴近心灵,使之成为一种自我需要。在目前德育环境下,大学生有很多现实困境,“说的严重一些,物质层面的压力已严重挤压了他们精神上的追求空间,何况他们也没有多少精力和闲暇来更多的思量精神层面的东西,人的思想变得浅薄了,物欲更重了,不要说是个人,就是社会也变得这样了。”②新媒体又一定程度上加速人们思考、活动的碎片化。因此,德育要加强实效性,必须摒弃“假大空”的说教和形式主义活动。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更要重视学生朋辈之间的教育和影响,培育和树立在同学中有威信的意见领袖,不断传递正能量。研究表明,美国微博客“推特”上,前几年2万名“精英”用户,比例不到总用户的0.05%,却吸引了几乎50%的注意力。中国的微博也有类似的情形,互联网虽然降低了民众表达的门槛,但少数知名网友的声音,仍然引领着公众的价值评判。③培育学生意见领袖,用新媒体的平台,发出学生自己的声音,有利于消除怀疑,形成共识,也有利于积极引导,传播正能量。例如:在笔者针对松江大学城4所高校调查的200位同学中,关于“在网络上,你更愿意相信正面报道还是负面信息”,有87%的同学表示虽然平时也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但还是愿意看到更多正能量的传递。事实上,新媒体自身的传播也在不断步入理性。2012年,新媒体强大的传播和组织动员功能在诸多事件中不断释放出正能量,“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普通人所做出的不平凡事迹为大家广为称颂和传递。
-
4.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重新审视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运用重构了青年的社会地位和行为模式,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年成长和社会化的路径。德育工作也在不断完善德育体系求实效,构建从第一课堂衔接拓展到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模式。但我们在不断完善网络上“虚拟实践”的同时,应该密切关注现实和虚拟的协调发展,避免新媒体带来的现实弱化。德育教育现在还普遍存在知易行难的现象,“虽然多数学生的是非标准很清楚,但由于缺乏行为训练以及现实践行,使得学生的道德实践与道德认识相背离。”①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还远远没有达成。社会实践是实践育人的有形载体,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一些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能让学生真正走向社会,走向现实而不仅仅留恋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为此,中宣部等七部委也曾经强调“要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契机和寒暑假,紧密围绕一个主题、集中一个时段,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②
-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化,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目前德育工作面临的环境使德育的实效性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网络时代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又使德育工作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德育工作者面临着与时俱进的要求,我们需要认真审视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了解新媒体的特点,趋利避害,积极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
-
①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
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
-
① 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
② 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
① 郑永廷, 江传月.主导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
② 邱柏生, 刘军, 陈艳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
③ 张银爽.大学生文艺表演媚俗倾向状况及美育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13(11).
-
① 王子荣.基于生活化的学校德育困境与突破[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
-
① [美]斯坦利·J.巴伦.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M].刘鸿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② 邱柏生, 左超.从社会思潮的影响特征看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J].教学与研究, 2010(8).
-
③ 人民网评.对话“意见领袖”——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人民网[2012-7-27].http://yuqing.people.com.cn/GB/n/2012/0727/c209170-18615365.html.
-
① 高德毅.德育需要战略规划和系统设计[J].思想理论教育,2013(2).
-
② 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
-
参考文献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凸显了德育的重要性。对于当前的德育工作来说,关键是如何加强实效性。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改变了德育环境和实施过程的各方面。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新媒体的内涵,分析新媒体运用对德育产生的影响,改变传统德育的惯性思维和理念。从提高师生信息能力,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培育学生意见领袖入手,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社会实践入手,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德育实效性。
Abstract
The 18th Party Congress has define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as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high moral standards, which highlighted the significance of moral education. The key point for the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The wide use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has changed our mo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its implementation. We need to study the connotation of new media and its application on moral education. We should change our conventional conceptions concerning moral education. We should als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in the environment of new media by enhanc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formation competence, training student opinion leaders, focusing on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strengthening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