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引言
-
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传统观念认为,技术创新就是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生产等,基于这种观念,政府主管部门往往非常注重技术创新的政策导向和公共舆论方面,很多地方政府都积极推动高技术产业化,把高新技术作为主导的产业政策。但是,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非常显著的,鲍莫尔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1880~1979年的7个经合组织国家的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增长与资本-劳动比率的年增长率具有极高的相关性,①制造业集群未来竞争优势的潜力之一来源于该行业集群的资本积累。②任何产业的技术创新最基本的前提是必须经历一个持续而高速的资本积累过程,以资本积累为特征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是产业政策制定的基础之一。
-
增加资本积累,不是简单的物质投入的增加,而是创新成果的运用,旧设备不断被更换,改善制造业集群的技术设备,直接关联到技术创新的效果,这就是一个技术进步的过程。根据估计,投资于机器设备的资金有将近三分之二是用于机器设备的折旧,所以,要想保持制造业集群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就需要一个比较高的资本形成率。制造业集群资本积累理论指出,劳动力人均生产随着人均资本的增长而增长。人均产值增长率比人均固定资产净值更高,表明该期间制造业集群发生了资本报酬递增的现象。劳动力人均投资量的增加可以称为“资本深化”。①随着制造业集群固定资产投资率的提高,生产过程出现了资本深化,使劳动力人均资本存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这些都是未来制造业集群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础。
-
二、 制造业集群资本深化分析
-
(一) 制造业集群辨识
-
本文研究的是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主要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及广东四省市。数据统计口径为规模以上制造业,鉴于有些省市把塑料制品业和橡胶制品业数据合并统计,所以,对分开统计的省市进行合并,形成橡胶塑料制品业,这样,原来30个类别的制造业行业变为29个。
-
首先计算2011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产值区位商、从业人数区位商和企业数量区位商,然后加权平均计算其复合区位商。在计算复合区位商时,要先确定三个区位商在复合区位商中的权重,参考已有文献资料,一个产业的产值在区位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很多研究就只用产值区位商来辨识产业集群。产值区位商权重系数最大符合产业集群的内在本质,因为无论是劳动力集中还是企业集中,最终均要为所在区域创造财富、创造价值。参考相应的文献资料和咨询制造业产业专家学者,本文在计算复合区位商时,产值区位商权重系数确定为0.5,从业人数区位商和企业数量区位商均为0.25。计算所用的全部数据来自全国、上海、江苏、浙江及广东的相应年份统计年鉴。
-
根据复合区位商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制造业29个产业的复合区位商(见表1)。对表1中产业进行取舍,取舍的原则是,只要有一个地区复合区位商大于1,则留下该产业,表明该制造业至少在上海、江苏、浙江及广东当中的一个地区形成了集群,取舍后有21个行业形成了产业集群。其中,上海的烟草制品业的复合区位商为1.45,按照形成产业集群的理论,仅考虑复合区位商因素,应该是形成了产业集群。但是,烟草制品业比较特殊,2011年上海的烟草制品业产值区位商为2.3766,而从业人数区位商和企业数量区位商仅分别为0.6534和0.4121。进一步分析2007至2010年的数据,同样是相同的结果,只有产值区位商大于1,从业人数和企业数量区位商均小于1。因此,不能仅仅只从复合区位商这个综合指标来看待烟草制品业的情况,结合这个行业生产的产品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香烟,产量愈大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愈大,不值得大力发展。因此,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研究中,不将其列入研究范围。这样,共有20个产业至少在一个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
-
(二) 制造业集群资本深化分析
-
劳动力人均投资量的增加可以称为“资本深化”。固定资产净值是固定资产形成的结果,本文选取固定资产净值来表示人均资本投资量,在没有固定资产净值统计的地区,采用固定资产总额来替代。在分析每一个制造业集群资本深化时,以全国该行业的平均人均固定资产净值为参照,超过平均值的认为该行业进入到了资本深化阶段。
-
从省市区域来看,制造业集群进入资本深化比较完全的是江苏和浙江两省,其次是上海市,基本还没有进入资本深化阶段的是广东省。从20个产业集群制造业来看,浙江省除了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没进入资本深化阶段外,其他19个制造业集群行业都进入了资本深化阶段。江苏没有进入资本深化阶段的行业有2个,分别是木材加工及木、竹、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上海8个行业还没有进入资本深化阶段,分别是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业。广东只有2个行业进入资本深化阶段,分别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和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三、 制造业集群资本报酬递增效应分析
-
制造业资本积累的理论指出,劳动力人均产值随着人均资本的增长而增长。在一定期间内,出现人均产值增长率比人均固定资产净值更高的效应,称为资本报酬递增。2007~2011年期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制造业集群的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人均产值增长倍数见表2,下面对各制造业行业的资本报酬递增效应进行分析。
-
纺织业4个地区均呈现出资本报酬递增效应。其中,上海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21,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69;江苏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47,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65;浙江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17,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07;广东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43,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9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是上海和广东呈现资本报酬递增效应。其中,上海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47,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96;广东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47,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99。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是上海、浙江和广东呈现资本报酬递增的效应。其中,上海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03,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62;浙江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43,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47;广东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36,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71。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是上海、江苏和浙江呈现资本报酬递增效应。其中,上海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38,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66;江苏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56,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76;浙江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52,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58。家具制造业是上海、江苏和广东呈现资本报酬递增效应。其中,上海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09,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58;江苏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61,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39;广东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62,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71。
-
造纸及纸制品业是上海、江苏和浙江呈现资本报酬递增效应。其中,上海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28,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59;江苏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29,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43;浙江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18,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32。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全部呈现资本报酬递增效应。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是上海、江苏和浙江呈现资本报酬递增效应。其中,上海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40,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56;江苏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73,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86;浙江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08,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03。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江苏、浙江和广东呈现资本递增效应。其中,江苏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66,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66;浙江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66,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73;广东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16,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62。化学纤维制造业是上海、浙江和广东呈现资本递增效应。其中,上海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19,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17; 浙江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21,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06;广东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25,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33。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是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全部呈现资本递增效应。其中,上海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32,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57;江苏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31,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53;浙江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05,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18;广东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39,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62。
-
金属制品业是全部没有呈现出资产递增的效应。也就是说,人均产值增长的倍数均没有超过人均固定资产增长的倍数,资本增长带来产值增长的效应没有得以体现。通用设备制造业只有广东呈现出资本报酬递增的效应,其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15,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64。专用设备制造业是上海、江苏呈现资本报酬递增效应。其中,上海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38,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88;江苏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75,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84;浙江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03,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03,两者基本保持一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上海和江苏呈现资本报酬递增效应。其中,上海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17,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57;江苏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61,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6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仅有上海呈现出资本报酬递增效应。其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31,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48。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制造业是上海和江苏呈现资本报酬递增效应。其中,上海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19,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08;江苏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05,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2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业品制造业是上海和浙江呈现资本报酬递增效应。其中,上海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28,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44;浙江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20,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18。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是上海和浙江呈现资本报酬递增效应。其中,上海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67,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2.14;浙江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18,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09。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仅有上海呈现资本报酬递增效应,其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22,人均产值增长倍数为-0.14。
-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2011年期间,在浙江,有纺织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业品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均出现了人均固定资产净值下降的趋势,同期其人均产值比重下降的趋势比人均固定资产净值下降的比例小,同期上海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也出现相同趋势。不管是对上海还是浙江而言,只要后者比前者的值大,均认为其呈现出资本报酬递增的效应。
-
还有两类效应值得注意:一是人均固定资产呈现下降趋势,而人均产值呈现增长趋势。具有这样效应的产业包括,上海的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制造业,江苏的家具制造业,浙江的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制造业。二是在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出现增长趋势的同时,浙江的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及广东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业品制造业出现负的资本报酬递增效应。其中,浙江的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人均资产净值增长0.03,而其产值则下降0.04,广东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业品制造业在人均固定资产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其人均产值则下降了0.28。
-
四、 制造业集群资本报酬率效应分析
-
根据资本报酬规律,人均利润更能反映出制造业集群的盈利性。制造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是需要大量新的资本投入,人均利润增长倍数即资本报酬效应可以说明资本积累所起的作用,下面对制造业集群的资本报酬效应进行分析。
-
1. 20 07~2011年期间没有出现资本报酬递增效应的地区和行业分析。
-
从表2中可以看出,广东的造纸及纸制品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70,而其利润增长倍数为0.64。上海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6.21,而其利润增长倍数仅为0.30。广东的化学纤维制造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25,而其利润增长倍数为0.11。上海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64,而其利润增长倍数为0.35。广东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0.83,而其利润增长倍数为0.63。浙江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仅为0.17,而其人均利润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0.0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上海和浙江均出现了人均利润增长倍数低于人均固定资产增长倍数的效应。上海人均利润增长倍数为0.26,低于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0.31的值,浙江人均利润增长倍数和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持平,均为0.12。广东的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人均利润增长倍数1.01,低于人均固定资产净值1.14。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只有江苏出现这种效应,其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倍数为1.31,而其人均利润增长倍数仅为0.28。
-
2. 20 07~2011年期间制造业集群人均利润增长率和人均产值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分析。
-
从表2中的绝对值来看,纺织业方面,上海的人均利润从0.80万元/人,增加到2.50万元/人,人均利润增加倍数达到了2.13;广东的人均利润从0.79万元/人,增加到2.48万元/人,人均利润增加倍数达到了2.15,上海和广东人均利润增加倍数基本相当。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方面,上海的人均利润从1.00万元/人,增加到3.86万元/人,人均利润增加倍数达到了2.86;广东的人均利润从0.44万元/人,增加到1.58万元/人,人均利润增加倍数达到了2.60。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方面,广东的人均利润从0.32万元/人,增加到1.08万元/人,人均利润增加倍数达到了2.32。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方面,江苏的人均利润从1.51万元/人,增加到5.38万元/人,人均利润增加倍数达到了2.57。家具制造业方面,广东的人均利润从0.71万元/人,增加到2.18万元/人,人均利润增加倍数达到了2.05。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方面,上海的人均利润从0.43万元/人,增加到2.08万元/人,人均利润增加倍数达到了3.88;江苏的人均利润从0.74万元/人,增加到2.31万元/人,人均利润增加倍数达到了2.10;广东的人均利润从0.40万元/人,增加到1.57万元/人,人均利润增加倍数达到了2.91。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方面,广东的人均利润从2.66万元/人,增加到15.53万元/人,人均利润增加倍数达到了4.85。
-
从相对值来看,人均利润增长倍数相比人均产值增长倍数比值超过10的行业有:广东的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达到了18.59,浙江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制造业达到了17.63,浙江的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达到了10.04。说明这3个行业产值利润率较大。人均利润增长倍数相比人均产值增长倍数比值介于5~10之间的行业有:上海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比值达到了6.98,江苏和浙江的化学纤维制造业,比值分别达到了5.18和6.58,浙江的通用设备制造业达到了5.19,还有广东的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比值达到了5.99。人均利润增长倍数相比人均产值增长倍数比值小于1的行业,纺织业方面有浙江;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有上海;造纸及纸制品业广东;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方面有浙江;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方面有上海和广东;化学纤维制造业方面有上海和广东;通用设备制造业方面有上海;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方面有浙江;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方面有上海;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业品方面有上海;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方面有上海;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方面有江苏。剩余其他制造业方面比值则处在1~5之间。从利润增长来看,各地区制造业集群未来的发展应该加大投资比值超过10的行业,改善比值小于1 的行业。
-
五、 结束语
-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制造业的发达地区,这2个地区制造业的产值总和占到全国的37.02%,就业人数总和占到全国的38.6%,企业数量总和占到全国的41.05%。通过复合区位商综合指数可以看出,有20个制造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不断地增强已形成产业集群制造业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将会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
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贡献。制造业集群未来竞争优势的潜力之一来源于该产业集群的资本积累。制造业集群劳动力人均投资量的增加可以称为制造业集群的资本深化。资本积累理论指出,劳动力人均产值随着人均资本的增长而增长。人均产值增长率比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更高,表明制造业集群发生了资本报酬递增的效应。通过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制造业集群资本深化的现象分析,发现在这2个地区制造业产业集群呈现出资本深化的趋势。进一步分析了制造业集群的资本报酬递增效应和资本报酬率效应之后得出,不同制造业集群呈现出不同的结果,但总的趋势是资本报酬和资本报酬率均是增长的趋势。
-
对每个制造业集群的分析结果,可以成为今后相关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及制定产业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认识到增加资本积累,实现产业集群的资本深化,即通过增加这些产业的投资,增加人均固定资产净值的比重,可以相应的增强制造业产业集群未来的竞争优势。此外,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有些制造业产业集群还没有出现资本报酬递增的效应,说明通过增加投资没有带来预期更高的利润效率,这也是今后产业政策调整需要注意的方面。
-
① William J.Baumol, et al., Productivity and American Leadership, The Long View Cambridge, MIT Press,1989.
-
② 罗伯特·索罗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史清琪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94-227.
-
① 殷醒民.资本积累与长江三角洲先进制造业资本深化的方向性转变[J].学习与实践,2010(11):10-20.
-
参考文献
摘要
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潜力与投资存量有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行业的资本深化分析是衡量投资存量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为研究区域,运用复合区位商法辨识出两个地区已形成的制造业集群,深入分析了20个制造业集群的资本深化趋势,还对制造业集群从资本报酬递增和资本报酬率两个方面进行了资本深化的效应分析。有关结论可供相关部门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作为参考依据。
Abstract
Manufacturing of potenti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investment is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main method to measure the investment is industry capital deepening analysis. Based 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s the research region, the two regions have formed the manufacturing clusters, which using the composite location identify. It analyzes the capital deepening trend of 20 manufacturing clusters. It also analyzes the effect of manufacturing clusters capital deepening based on two aspects of increasing return of capital and capital return rate. The conclusions on manufacturing capital deepening effect and trend analysis may be used for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relativ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to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wor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 industry cluster ; capital deep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