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引言
-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之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通过具体的文件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力图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①
-
“一带一路”作为当前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焦点议题,分析视角呈多元化态势。研究者们从外交战略、经济战略的宏观层面进行政策解读,并提出发展建议。从现实研究看,国内学者多以中国为研究主体,从历史和比较的视野系统分析中国“一带一路”并进行评估和展望;②强调中国对国际社会的伟大倡议和国际合作公共产品的提供;①关注“一带一路”与大国因素、区域因素和热点问题等,更侧重关注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②此外,国内专家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彰显合作共赢的理念,正如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的“这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③这一倡议蕴含着致力于区域间互联互通,大大推动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的内涵。④那么,其他国家又是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的呢?了解“他者”的认知将是唱好“大合唱”,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提。对此,有学者从国际舆情的角度分析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如,孙敬鑫认为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建设存在多元视角和声音,他通过专业数据库统计得出: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期间,海外媒体有关“一带一路”的英文报道共2500余篇。同一时期,海外媒体的中文报道共有1000余篇。⑤龚婷试图分析域外大国美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及地区的舆情状况,指出美国政策研究、学术界和舆论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价具有复杂性,但是其文章并未对观点来源进行细致的梳理,缺乏实证依据。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后,一些学者的评论认为这一战略构想是中国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种回应,可以有效瓦解美国对中国的新一轮战略围堵。⑦那么,美方对“一带一路”有着怎样的认知呢?
-
媒介话语作为精英话语具有透视社会精英观点,引导公众舆论的双重功效。社会公众不可能亲历亲为国际大事,都是由媒体来建构的,⑧媒体提供的信息是公众认知世界、建构认知的重要基础。⑨分析美国主流印刷媒体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将有助于透视中美两国在这一议题上的合作领域与空间。为此,本文运用Nexis.com数据库,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为数据库,搜集了从2013年9月“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后至2015年9月共计25篇高相关度报道(见图1),这些报道均是就“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及其具体举措的详细报道或是充分反映各国对“一带一路”态度的报道。所选取的报道数量逐年递增,2013年3篇,2014年7篇,2015年15篇,就月份分布来看,2014年11至12月及2015年3至6月是报道数量相对较多的,其中2015年3月共有5篇高相关度的报道,报道高峰期大体上与中国国内关注高峰时期相吻合。
-
图1 所选报道时间分布图
-
本文主要运用内容分析和框架分析的方法,从语境创设、语言标识符的运用、消息来源及倾向性三个方面探讨美国对于中国“一带一路”的认知和建构,并进而探讨中美双方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否存在合作空间,抑或只是一场零和博弈。
-
二、 语境创设
-
同样的事件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产生不同的语境,给公众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影响公众的认知和态度。①从语境创设角度看,在这25篇涉及“一带一路”的报道中,直接以“一带一路”外交战略作为主要议题的数量最多,共有14篇(占56%),其次则是从“一带一路”规划入手,重点介绍中国新疆问题的,共计3篇,余下报道涉及的议题较分散,多是从其他国家的对华政策上来探讨“一带一路”的意义和影响(见图2)。
-
图2 涉及“一带一路”报道的主要议题分布
-
然而,总体上看,这些报道中关于“一带”有较多的介绍,而“一路”则多是一笔带过。同时,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责任和贡献却并非美国媒体关注的热点,它们主要聚焦于中国自身利益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报道中关于中国“一带一路”规划的提出原因也主要是从“一带”入手,大体可以归为两大类:其一,中国是出于自身能源安全和地区发展需要的考虑;其二,中国为应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寻找美国影响力较弱的地区入手,利用自身地缘战略优势和资金优势,大力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这些分析也多是从“一带”入手的。
-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报道的切入点多为中国内部问题,特别是关于新疆问题。在分析“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过程中,作者们普遍强调了“一带一路”和新疆问题的关联性。“丝绸之路经济带”是重建古老的贸易通道,通过实现中国同中亚和欧洲的互联互通,促进贸易往来。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的确值得关注,然而在关于“一带一路”的介绍中,《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却依然对新疆问题独有偏好,常常借新疆问题来做文章,多次提到“一带一路”的提出与新疆局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美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并非新疆的发展变化,而是更强调当地的安全形势和民族冲突,指出政府投资和发展新疆是为了平息维吾尔族人对政府限制其文化和宗教实践以及缺乏经济机会的不满,①多次刻意强调该地区的安全形势严峻,似乎有意将矛盾冲突的严重性扩大化。这样的议程设置对中国并不友善,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受众群体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仅有少数文章在提及“一带一路”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时尽管提及新疆不稳定的局势,不过还存在一些相对积极的论调,指出中美在中亚安全问题上存在合作空间。②例如,纽约大学高级研究员巴内特·R·鲁宾(Barnett R.Rubin)就认为无论是经济联系还是安全问题,中国都需要同中亚地区加强联系,而在某些层面,美国与中国具有共同的利益,因而,中美之间可以有所合作。③
-
此外,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具体落实体现的亚投行,近来备受世界广泛关注,由于诸多本为美国盟友的欧洲国家的加入,使得亚投行在美国媒体的曝光率极大提升。虽然中国多次明确表示亚投行是开放的,不仅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也欢迎五大洲朋友共同推进。然而,对于亚投行的设立,美方的态度则并不友善,美国媒体强调由美国主导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更具科学性,认为中国在挑战美国的地位,并试图挑拨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指出亚投行是由中国创设的,中国将牢牢掌控主导权,而欧洲国家可能只是配角,且指责中国以往的放贷行为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治理状况,强调由美国主导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更具有科学性。④可见一些报道虽然表面是从其他国家的角度进行报道的,但是却无不透着对“一带一路”的消极看法,充满了对中国的不信任。然而,美国对于自身依然是比较自信的,虽然美国对于中国的亚投行有所芥蒂,但在其看来,亚投行不可能重写全球金融秩序,因而也无需过于忧虑,因为美国依然牢牢掌控着全球金融体系,这种状态并非可以被轻易改变。⑤
-
三、 语言标识符的运用
-
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描述现实的工具,还是建构现实的手段,新闻其实就是对现实社会建构的干涉,⑥语言标识符能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受众使用这类语言标识符进行表达,进一步扩大其舆论效果。通过对语言标识符运用情况的考察,《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对于“一带一路”的建构就可见一斑。
-
“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媒体的英文版中多译为“One Belt and One Road”或者“Belt and Road”,在《中国日报》海外版中有关“一带一路”的报道数量众多,该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然而,在《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25篇相关刊文中“一带一路”(Belt and Road或者One Belt, One Road)这个关键词仅出现4次,均是在2015年3月后的报道中才出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Silk Road Economic Belt)一词也只出现了9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词(Maritime Silk Road)仅出现了8次。在提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时,这些文章多采用一个令人感到困惑的“新丝绸之路”(new silk road)一词进行表述,需要根据前后文判断文中所提到的“新丝绸之路”究竟是指美国最初为解决阿富汗问题而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还是指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即使在2015年3月后的报道中,这个词也依然延用,可见美国媒体习惯使用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举,将“新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说法的混用却容易使阅读受众误认为二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易引发受众的误解。
-
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是希拉里国务卿于2011年7月在印度提出的,后在2011年9月的“新丝绸之路”部长会议等会议上又曾试图推动。希拉里倡导的“新丝绸之路”是一个南北向的联通,通过铁路和公路连接阿富汗和中亚地区。该计划把阿富汗作为连接中亚和南亚的中心国家,①试图推动形成一个经济和交通的连接网络,而非一条单纯的通路。②事实上,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至今没有任何实质有效的措施。
-
相比之下,“一带一路”则是一个东西向的贯通,是在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构建,更加适应现实发展需要。③而且中国的“一带一路”有大量的资金支持和切实的实际行动,旨在推动亚欧的发展。美国媒体之所以没有特别去区分“一带一路”和“新丝绸之路”的提法,而出现这样模糊化处理,有可能是因为美国认为这二者有一定的传承关系,有报道就指出丝绸之路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对美方使用“新丝绸之路”的提法感到不悦,故提出中国版的“丝绸之路”计划。而中国现在多使用“一带一路”的说法,则是为避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法抢占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的风头。④
-
此外,从报道中的用词也可以透视美国媒介话语对“一带一路”的建构。其中多篇报道在谈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时,均采用“雄心勃勃的”(ambitious)来形容这一倡议,也有一些报道用“坚定自信的”(assertive)来形容,①尽管这两个词都是中性词,但却透出了美国对中国发展强大的隐忧。只有少数文章在形容“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时,兼用了一些正面形容词,指出这是一个更加有力的(more vigorous)、积极的(activist)的国际政策,②认为这一构想值得关注,是用令人温暖的话语(warm language)描绘出了美好蓝图。③
-
同时,为了凸显“一带一路”仍面临诸多挑战,更多的文章还侧重从新疆问题谈“一带一路”,在新闻标题中出现了“冲突”(strife)、“不安定的”(restive)、“动乱”(unrest)等词,在文中出现“二等公民”(second-class citizens)、“歧视”(discriminate)等词将新疆的民族矛盾扩大化,却鲜有描述汉族与新疆少数民族共同努力建设新疆的事例,并且通过“不满”(discontent)、“暴力”(violence)等这类词汇制造一种地区紧张的气氛。甚至有文章将“中国梦”描述为是具有“典型的新民族主义”(a strident new nationalism)的表现,并指出“亚太梦”、“一带一路”背后暗含的是“北京是掌控全局的大老板”(Beijing is boss)之意,而亚洲国家则要继续密切关注中国的动态(keep a careful eye on China),并将美国视为一个重要的制衡中国的力量和盟友。④应该说,这样的一些话语构建并不友善。
-
当然,亦有一些文章相对温和,并且给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较高的评价,认为中国抓住了美国在中亚地区尚未有效利用的经贸机会,并且找准了时机,投资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外交政策上,中国逐渐在“缓和”(tone down)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在维护世界稳定,促进和平和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have an important role)。⑤由此可见,美国媒介精英话语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解读存在不同的声音。
-
四、 消息来源及倾向性分析
-
一般情况下,报道的篇幅越长,所引用的消息源也会越多。《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25篇涉“一带一路”报道的平均字数约为1099字,为深度报道。每篇文章平均使用的消息来源约为8个,且呈现多样化态势——政府、学者、公众的观点均被作为消息源采纳。这在形式上彰显了报道的客观性。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的报道都非常重视来自政府部门的表态,几乎所有的报道都有来自政府部门的观点,且来自政府的消息源共92条,占总消息源比重近45%,大大增强了消息来源的权威性(见图3)。①
-
细分92条来自政府的消息源,其中,40条消息源来自中国政府,15条来自美国政府,9条来自印度政府,详见图4所示。
-
图3 消息来源分布图
-
图4 政府消息源国别分布
-
此外,学者观点占据较大的比例,说明美国媒体偏重于采用学者的观点,以彰显其权威性和代表性。在涉及“个人观点”的消息源中,有一些消息来源相对模糊,除了直接表明观点来自匿名身份者,不少报道中仅提到观点来自观察家、分析师或专家,却没有表明他们的具体身份,信息的权威性和可靠性虽有待考察,但其草根性、大众性的特征却较为明显。
-
为降低研究者主观因素对倾向性判断的影响,笔者特别对消息源相对应文本内容逐一进行了倾向性分析。研究发现:积极性话语表述占27%,消极性话语表述占16%,二者相差并不明显,积极性话语表述还多于消极性话语表述(见图5)。
-
图5 消息源相应文本倾向性分析
-
事实上,消息源的倾向性常常会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倾向性。一篇倾向性积极的报道会援引习近平总书记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的讲话,奠定文章“合作共赢”的基调,凸显中国积极、温和的外交政策。②而当作者对“一带一路”持不友善态度的时候,则会有选择性地引用一些与其持有相同态度的消息来源,且多引用匿名身份者的言论,指出“‘一带一路’的影响力有待考察,能为西部,特别是新疆的发展有怎样的促进作用依然是个疑问,如果没有较好的政策支持和进一步的落实,可能适得其反”。③然而,消息源有时亦会充当被点评的靶子。在一则有关中印关系的报道中,尽管来自印度政府的话语强调“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倡议,但似又抱怨“中国并没有积极邀请印度参与一带一路,如果中方有意愿的话,印度愿意同中方就有关一带一路倡议进行进一步的磋商”。从消息源上看,消极倾向较甚,然而,作者笔锋一转,指出印度政府存在两面性,一面同中国交好,试图寻求经济利益,一面指责中国。①
-
五、 结语
-
中美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已经步入新的阶段,加之2016年恰逢美国总统大选年,新任总统对中美关系的态度也将影响到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势。是分道扬镳,还是殊途同归,这取决于中美两国对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态度和认识。②当前,国际体系正处于转型阶段,战略互疑是中美关系最大的威胁,③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美国难免会对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有所怀疑,亚投行问题就是中美之间不信任的例证。④透过美国两家主流印刷媒体《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从语境创设、语言标识符的运用、消息来源及倾向性三个主要方面考察媒体的话语建构,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具有复杂性,积极、中性、消极观点并存。这反映了美国当前的矛盾心理,美国一方面需要稳定发展的中国,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的发展会打破现有国际格局,⑤因而,美国对于“一带一路”一直有着强烈的不安,态度暧昧,给中美关系增添了变数。
-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是试图挑战美国的全球霸权,它不仅仅是一个寻求共同发展的愿景,更是一个可以不断进行实际操作的强调合作的规划,中国也希望同美国展开合作。在“一带一路”上,中美存在利益汇合点和较大的合作空间,尤其在经济和安全领域。美国在“一带一路”地区有着较大的传统影响力,而中国是这一地区的重要大国,二者的合作将大大推动这一地区的发展,进而影响全球。美国的媒体舆论中就有看好中美在中亚开展合作的观点,国际席勒学会主席黑尔佳·策普·拉鲁什也指出中美在“一带一路”上的合作应当首先从中东地区开始,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年轻人看到未来,让恐怖主义丧失吸引力。⑥
-
虽然中美存在合作空间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美国对于“一带一路”却不太欢迎。一直以来,美国更为关注的就是崛起的中国是否要挑战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就是为了围堵中国。在美方看来,中国“一带一路”极具地缘政治色彩,是中国探索并发掘新的外交能力的策略,是中国实力上升的体现,是对美国的挑战,中国的相关行动可能涉及到美国的全球安全部署。因而美国不断对外渲染“一带一路”存在诸多风险,①且总是以中国还不够负责、不够透明、无足够责任感去领导国际开发项目为借口,通过或明或暗的手段来破坏“一带一路”的建设。②而中方提出“一带一路”则无意挑战美的地位,中方的初衷重在互联互通,合作共赢。中国一再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包容的,包括亚投行也同样是开放的,欢迎世界各国共同推进。
-
所以,中美之间需要互相了解,增强互信,正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所说“中美两国是合作伙伴,不是竞争对手,更不是敌手”。③中国无意与美国“一争天下”,相反,中国一直努力扩大中美之间的合作空间,积极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朗,“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是中美之间的一场零和博弈,亚投行和国际贸易基金组织并不是一个对抗的关系。因此,现在并非中美“各让一步”的问题,④中美是否存在合作的空间,有多大的空间,就当下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方的态度。美国未来不排除加入“一带一路”的可能,但是正如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会长包道格所说,从美方来讲,美方目前对“一带一路”战略还不甚了解,目前直接加入的可能性不高。⑤在当前国际格局下,美国对于中国的担忧和防范很难快速消除,中美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中美之间的较量不可避免。因而,面对美方的担忧,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者,可以大有作为,也应该有更多的作为。一方面,中国可以更加主动地与美国进行更多的友好磋商,使美方更加全面地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将中方的合作理念传递给美方,减轻美方的担忧,避免误判而导致的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同时可以就双方具有较多共同利益较少分歧的领域展开先期合作,再逐步扩展到其它领域,逐渐化解美方的疑虑,增强互信。另一方面,中国应该不断细化“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对内加强宏观统筹,对外注重多边平台的建设及机制创新,贯彻落实“一带一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务实合作,在实践中贯彻合作共赢的理念。正如美国学者威廉·琼斯所指出的,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欢迎会对美国产生影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与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美国对此的看法也会有所改善。⑥只有“一带一路”成功落实和推进,才能真正吸引美国与中国合作,改变美国对此的态度。
-
因而,无论美国现在对待“一带一路”持有怎样的态度,中国都要按照规划,按部就班地进行推进,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认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主动积极地参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把构想尽可能地实践,同时,与美国进行更多的友好磋商,寻求利益契合点,那么中美未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上的合作也就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了。
-
①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N].人民日报, 2015-03-29(04).
-
②邹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①王义桅.“一带一路”: 机遇与挑战[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
②张洁主编.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③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N].人民日报, 2015-03-29(02).
-
④蒋希蘅, 程国强.国内外专家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看法和建议综述[N].中国经济时报, 2014-08-21(05).
-
⑤孙敬鑫.“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J].当代世界, 2015(4): 18-20.
-
⑥龚婷.“一带一路”: 国际舆论反应初探及应对建议[J].对外传播, 2015(3): 24-26.
-
⑦郑永年.丝绸之路与中国的可持续崛起[EB/OL].联合早报网[2015-01-13].http://www.zaobao.com/forum/expert/zheng-yong-nian/story20150113-434719.
-
⑧郑华, 黄曦.政府国际公关的话语策略研究——基于《纽约时报》对新疆“7·5”事件报道的分析[J].社会科学, 2013(2): 13-20.
-
⑨Douglas Kellner, Media Culture: Culture Studies, Identity and Politics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he Postmodern, London: Routledge, 1995.
-
①[美]罗杰·D.维曼, 约瑟夫·R.多米尼克.大众媒介研究导论[M].金兼斌等, 译.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
①Reuters,“Stretch of New High-Speed Rail Opened in Restive Western China”,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17, 2014.
-
②Barnett R.Rubin,“Ghani’s Gambit”,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9, 2015.
-
③Barnett R.Rubin,“Ghani’s Gambit”,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9, 2015.
-
④Andew Higgins and Davie E.Sanger,“3 European Powers Say They Will Join China-Led Bank”,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8, 2015.
-
⑤Simon Denyer,“China Launches Development Bank for Asia, Calling It Step in‘Epic Journey’”,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30, 2015.
-
⑥刘立华, 毛浩然.话语分析视域下西方媒体中的当代中国故事——以《纽约时报》为例[J].当代传播, 2011(5): 31-33.
-
①Hillary Rodham Clinton, Remarks at the New Silk Road Ministerial Meeting, September 22, 2011,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20092013clinton/rm/2011/09/173807.htm.
-
②Hillary Rodham Clinton, Remarks on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 Vis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July 20, 2011,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20092013clinton/rm/2011/07/168840.htm.
-
③Jane Perlez and Bree Feng, “China Gains New Friends in Its Quest for Energy”,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4, 2013.
-
④Hillary Rodham Clinton, Remarks on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 Vis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July 20, 2011,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20092013clinton/rm/2011/07/168840.htm.
-
①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英·英汉双解)》的释义,ambitious和assertive这两个词均为褒贬兼蓄的词语。其中,ambitious释义为determined to be successful, rich, powerful etc有抱负的、有雄心大志的、野心勃勃的;assertive释义为behaving in a confident way so that people notice you果断的、坚定的、自信的。
-
②David E.Sanger and Edward Wong,“As Obama Plays China Card on Trade, Chinese Pursue Their Own Deals”, The New York Times, May 13, 2015.
-
③Jane Perlez and Bree Feng,“China Gains New Friends in Its Quest for Energy”,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4, 2013.
-
④Simon Denyer,“China Counters‘Pivot’ with ‘Asia-Pacific Dream’”,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2, 2014.
-
⑤Simon Denyer,“China Charting Two New‘Silk Roads’, Bypassing U.S.” The Washington Post, October15, 2013.
-
①其中学者包括来自高校、智库等的研究人员;个人主要指普通民众、或匿名发布消息者等;组织机构主要指企业、政府组织及非政府组织等。
-
②Reuters,“Xi Tones Down Foreign Policy Rhetoric”,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 2014.
-
③Simon Denyer,“Bullet Trains Tighten China's Grip on Hot Spot”, The Washington Post, September 11, 2014.
-
①Chris Buckley and Ellen Barry,“Modi Urges China to Rethink Policies That Strain Ties,” The New York Times, May 16, 2015.
-
②王缉思.大国关系[M].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5.
-
③李成.布鲁金斯学会: 战略互疑是中美关系最大威胁[EB/OL].中国智库网[2015-06-12].http://www.chinathinktanks.org.cn/content/detail/id/2896292.
-
④王玲, 李侃如.以行动回应围绕亚投行的担忧[EB/OL].财新网[2015-04-23], http://finance.caixin.com/2015-04-23/100802874.html.
-
⑤David Nakamur, Steven Mufson,“Obama’s China Conundrum, on Full Display”, The Washington Post, August 26, 2015.
-
⑥朱宛玲.美学者撰写“一带一路”专著发布中美学者共话合作与发展[EB/OL].国际在线[2015-09-30], http://gb.cri.cn/42071/2015/09/30/8011s5120573.htm.
-
① Scott Kennedy, David A.Parker,“Building China’s‘One Belt, One Road’”, APR 3,2015.http://csis.org/publication/building-chinas-one-belt-one-road[2015.10.12].
-
②盖尔·拉夫特.美国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EB/OL].王晓雄, 译.环球网[2015-06-25].http://opinion.huanqiu.com/opinion_world/2015-06/6762476.html.CSIS网站[2015-04-03].http://csis.org/publication/building-chinas-one-belt-one-road.
-
③王毅接受美国亚洲协会“了解中国”媒体团采访[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2015-06-16], 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273615.shtml.
-
④王嵎生.中美关系正在走向“临界点”?[N].解放日报, 2015-06-16(008).
-
⑤孙志, 谭笑.大公专访包道格: 美国未来不排除加入“一带一路”[EB/OL].大公网[2015-11-20], http://cq.takungpao.com/html_content/2015-11-20/82209.shtml#.
-
⑥朱宛玲.美学者撰写“一带一路”专著发布中美学者共话合作与发展[EB/OL].国际在线[2015-09-30], http://gb.cri.cn/42071/2015/09/30/8011s5120573.htm.
-
参考文献
摘要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倾听他者的声音,理解他者的认知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学界普遍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种回应,是有效瓦解美国对中国的新一轮战略围堵的重要举措,本文选取美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中“一带一路”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文本,从语境创设、语言标识符运用、消息来源及倾向性三个维度探讨作为一种精英话语的美国媒介话语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分析得出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上中美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需要双方共同推进,其中中国可以更加主动地推动,使美方真正了解“一带一路”。
Abstract
Sinc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a “Maritime Silk Road”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2013, many scholars have done lots of researches from different angles. “Belt and Road” is to be chorus of all countries along routes, not solo for China itself, so it’s very important to know other countries’ perspectives about this initiative. It’s widely held in the academic circle that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is respond to US Asia-Pacific rebalancing strategy and it’s very effective. Therefore, this essay selected the reports of the New York Times and the Washington Post related about “One Belt One Road” as research texts to analyze US Media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genda setting, linguistic application, sources and orientations of information, using text analysis method and framing analysis method. And this essay showed there is cooperation space between China and US, but it needs joint efforts of both sides.
关键词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 ; 话语建构 ; 美国媒体报道
Keywords
One Belt One Road ; discourse construction ; US media re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