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喻是人类的重要认知工具。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与约翰逊认为:“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语言,而且还存在于思维和行动中。我们平时的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Lakoff& Johnson,1980)隐喻可以说是一种认知模式。把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于陌生的、未知的、抽象的范畴概念而形成的隐喻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毫无例外地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因此其原文与译文成为进行隐喻跨文化对比研究的极佳素材。本文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为指导,在对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功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其隐喻英译实例进行剖析,解析对不同文化语境中隐喻的认知,研究隐喻的跨文化翻译策略。
-
一、 目的论指导下《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
-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莱斯(Reiss)1971年在其所著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一书中提出应该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形式。尔后莱斯又在《文本类型、翻译类型与翻译评价》(Text Types and 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一文中把文本类型、功能和翻译方法联系起来,把文本划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主张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她认为“信息型”文本的功能在于向读者传达客观内容,译者应力图准确、完整地再现源文信息;“表达型”文本的功能在于使读者产生美学效果,译者翻译时必须力图塑造相似的文本效果;而“诱导型”文本以获得超语言效果为准则,译者翻译时以获得读者的同等反应为指导原则。
-
弗米尔(Vermeer)之后提出了目的论,他认为翻译不仅是一个语言过程,更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行为,翻译中的最高原则应该是“目的原则”,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中采用的翻译方法。诺德(Nord)1997年在其专著《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一书中对功能派翻译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她提出功能翻译观的原则有三个:目的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强调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着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包括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这三者中译文的交际目的最为重要。连贯原则要求译文达到语内连贯的水平,行文能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而且在目的语文化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原则要求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要求译者在实施翻译行为中要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尊重原作者,协调委托人、目的语读者的意图,使三方的目的达成一致;忠实的程度由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来决定。诺德认为译者在实施翻译行为的过程中,需要区分翻译的类型,它包括译文预期功能、预期读者、产生和接受译文的动机等等。译者要根据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不同目的实现翻译的预期目标。综上所述,以莱斯、弗米尔、诺德等为代表的德国学者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不同于其他的翻译理论,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强调的是译文应在分析源文的基础上,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实现翻译的预期目的和文本的具体功能,翻译策略或翻译方法的选择应由翻译目的来决定。
-
《政府工作报告》属于政治文献,是官方对外发布的过去一年政府工作情况总结和下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部署,内容涉及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反映中国社会的发展,政府每年制定的新政策、新任务、新举措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得以呈现。因此,《政府工作报告》以向读者提供信息为主要目的,属于“信息型”文本。而“信息型”文本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应从属于客观传达信息这一功能的实现。莱斯指出,“文本类型是影响译者选择适当翻译方法的首要因素”。(Reiss, 2004)因此对于这类向外国政要、外媒记者和其他外国朋友传达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所取得成就,宣传中国大政方针的政治文献来说,既要忠实传达文本信息,力图准确、完整地传达源文的精神实质,不能偏离原意,更不能曲解原意,同时又要注重信息传递效果,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考虑译文读者的需要,以期通过主流媒体对译文的传播起到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外交流的翻译目的。
-
二、 概念隐喻跨文化英译的实质
-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许多反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新变化,具有鲜明时代感的隐喻。隐喻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纽马克(Newmark,2001)指出:“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要么传递其意义,要么重塑其形象,要么对其进行修改,要么对其意义和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林林总总,而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与隐喻重要性的联系就更不用说了。”纽马克的论述既说明了研究隐喻翻译的重要性,也概括了隐喻翻译的复杂性。在翻译中能否译好隐喻对于再现源文的话语信息十分关键。
-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与认知方式。一个隐喻的形成实际上是两个概念域即源域(source domain)与目标域(target domain)在概念上的“跨域映射”(cross-mapping)。隐喻在语言中的使用是灵活的,语境是动态多变的。隐喻概念的形成受到认知结构、文化模式和相关背景知识的影响。在认知、社会和文化层面上,任何语言的意义都是由特定的语境决定的,隐喻也不例外。隐喻的翻译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与认知过程, 涉及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转换, 可谓是将源文化中的语言所体现的认知方式通过目的语传递到目的语文化中去的活动。它不仅是表层语码形式的解码过程, 更是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对源语隐喻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
三、 目的论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翻译解析
-
德国功能派目的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译文的预期功能出发,根据各种语境因素,选择最佳翻译方法,而并不过分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对等。也就是说,译者的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这就是“目的原则”。在注重译文功能的同时,该理论强调译文在译语环境中的可读性,即“连贯原则”,以及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际连贯,即“忠实原则”,而“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都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
-
在隐喻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文化的认知方式相同或不同的情况,涉及到源文语言中由隐喻的意义与形象所传达的认知方式是否能在译文语言中再现的问题。从认知的视角来看,如果译语中的隐喻与源语中的隐喻实现“对等映射”,使英语读者得到和汉语读者相似的认知和同等的反应,就可以顺利实现在忠实传递源文隐喻所蕴含信息的同时还为译文读者所接受的目的。但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在译文语言编码中再现源文隐喻意义与形象的情形并不多见,为了便于译文读者接受,翻译时经常需要采用补偿源文中缺失的隐含信息或者舍弃喻体形象,以等值喻义取而代之的方法。我们以功能主义目的论为准绳,通过对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译文的剖析,把译文处理隐喻的翻译方法主要归结为以下三种:
-
1. 直译法
-
隐喻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人类有着共同的生理基础和相似的认知方式,随着不同民族间交流的日趋频繁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民族的认知呈趋同的特点。因此,不同文化对同一事物可能使用同一概念隐喻,这种情况在专业领域里使用的隐喻中尤为多见。由于概念隐喻的体验本质源于物理世界的人类经验,而东西方民族有着相似的心理体验及心理模型,这就构成了术语隐喻直译的基础。因此,当两种语言对隐喻的认知方式相同、语言表达形式又一致时,一般可直译,这样可以使译文读者得到与源文读者同样的理解,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些在专业领域里使用的隐喻在翻译时采用了直译法,这是因为直译能够向译文读者明白无误地传达源文概念涵盖的信息。例如在经济学中许多表述经济概念和经济现象的术语被隐喻化, 这些隐喻通过跨域映射使人们以相对熟悉、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去理解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
-
例1.去年上半年,出口大幅波动,经济持续下行,中央财政收入一度出现多年少有的负增长,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一度异常升高,国际上出现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的声音。
-
译文:In the first half of last year, China's exports fluctuated drastically,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continued to decline, central government revenue registered negative growth for the first time in many years, and the inter-bank offered rate for lending rose sharply.There was overseas speculation that China's economy would have a “hard landing”.
-
西方人在撰写金融报道、金融书籍时善于使用隐喻,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有些隐喻在被人们频繁使用后已成为隐喻式术语。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快和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经济领域里的隐喻式术语使用越来越普遍。《政府工作报告》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正确地使用这类术语可以增加表述的专业性和可读性。经济“硬着陆”喻指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极大地超越了其潜在增长能力,严重地破坏了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均衡关系时采取“急刹车” 的办法来进行“全面紧缩”,最终导致经济下滑速度过快、失业率增加、经济增长率骤减等一系列危害出现的现象。经济“硬着陆”就如同飞行器在空中急剧下降时无法通过减速装置正常着陆造成的毁坏性降落一样。它与稳步实行紧缩政策,使得过快增长的经济速度平稳下降,从而不出现大规模的通缩和失业的“软着陆”相对。这里“硬着陆”被直译为“hard landing”,二者概念对等,译文既保全了源文的喻义又保留了形象,可谓“神形兼备”。
-
经济类术语隐喻的使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有不少例子,请看下面的例2:
-
例2.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考虑了去年涨价翘尾影响和今年新涨价因素,也表明我们抑制通胀、保障民生的决心和信心。
-
译文:We hope to keep the rise in the CPI at around3.5%.This is based on consideration of both the carry-over effect of last year's price rises and inflationary factors this year.It also demonstrates our resolve and confidence to keep inflation under control and ensure people's wellbeing.
-
在有关CPI的分析文章和新闻稿件中,经常会出“翘尾影响”一词。那么,什么是“翘尾影响”呢?翘尾影响是分析计算物价指数时用到的概念。“物价指数的影响因素可分两种,一种是当年物价变动的影响,另一种是上年物价变动的滞后影响。”(贾振中,1994)后一种影响也称“翘尾”影响。“翘尾是分析计算物价指数上升因素时, 用来形容上期物价上涨对下期物价指数上升所产生影响的一种习惯用语。”(吴连弟,1989)可以算做一种隐喻。这里英译文中的“carry-over effect”与汉语中的“翘尾影响”相对应,可以有效地将源文的信息传递给西方读者。
-
例3.我们深处着力,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之策,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
译文:We endeavored to resolve deep-seated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took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advance development, and gave full rein to both the invisible hand of the market and the visible hand of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steady economic growth.
-
这个句子包含两个隐喻:“市场” 和“政府”分别被喻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当“看不见的手”能够在暗中起引导作用的属性投射给“市场”,使得市场能够依照经济规律健康运行时,市场就具备了“一只看不见的手”的特性,它在冥冥之中引导着参与经济活动的每个人自觉按照市场规律行事。支配这些市场规律运行的机制包括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在无形中发挥着自行调控和引导市场的作用,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那么“政府”何谓“看得见的手”呢?当一只发挥引领作用的可见之手的特性投射给政府,政府通过公开的行政干预,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例如通过淘汰落后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的作用就如同一只“看得见的手”。这两只手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互补的,缺一不可:单靠“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市场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例如农民看到养猪挣钱,就扎堆去养猪, 结果导致供过于求, 会造成产能过剩,给市场经济带来危机;而单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运行经济,就会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对市场造成过度干预, 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运作和政府调控的有机统一和相互补充才能使经济健康地发展。
-
“看不见的手”出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部著作,“看得见的手”出自英国另一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这两个隐喻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不存在理解上的障碍,因此,译者采用直译法,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用表示所属关系的“of”分别与“市场”和“政府”关联起来,译为同位语,表明它们各有归属。这样处理译文既忠实于原意,又达到了帮助西方读者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很好地体现了目的论“功能加忠诚”的翻译原则。
-
直译的第二种情况是把某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隐喻词语直译成英语,这些隐喻蕴含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翻译的目的既是信息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直译可以达到宣传中国、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的翻译目的,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
例4.推广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办事,探索实施统一市场监管。
-
译文:We will expand the one-stop review and approval model and one-window services, and explore ways to conduct unified market oversight.
-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胡锦涛,2007)。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就是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的不断完善。“一站式审批”作为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一种新形式,突出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对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对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改革工商登记制度等作出了重大部署。因此,“一站式审批”是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隐喻,由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似的隐喻,只能采取概念移植的方法直译。译文读者结合隐喻使用的具体语境,顾名思义,是可以跨越社会文化背景的障碍,理解该隐喻所要传达的信息的。这种把源语中负载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的直译不但可以向西方读者忠实地传达源文的信息,还可以实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
例5.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
-
译文: We will intensify the planning and building of a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a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and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ngladesh-China-India-Myanmar Economic Corridor and the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
“丝绸之路”喻指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以南海为中心,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中外海上贸易航线。“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被简称为“一带一路”,这一概念现已被国际上广泛接受。“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的,其宗旨是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这一命名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体现了合作发展的理念,赋予古“丝绸之路”新的生命力。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直译为“Silk Road economic belt”和“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不但能够达到宣传中国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和平发展思想之目的,同时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更易于为西方读者所接受,注重了信息传递效果。
-
2. 增补法
-
从文化的视角来看,隐喻蕴涵着本民族特有的社会文化内涵,从而给目的语文化造成陌生感。由于文化差异较大, 有时原语中的隐喻是目的语中所没有的,翻译时如果过于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不对缺失的信息进行必要的补充,就会使西方读者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为了达到使译文读者顺畅理解原文所传递信息之目的,消除翻译给译文读者带来的理解困难,译者在翻译时须做出必要的补充。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中这种因信息缺失而进行的“补偿式翻译”之作用是在中国特色隐喻和译文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译文读者顺畅理解源文隐喻铺平道路。
-
例6.坚守耕地红线。
-
译文: We will make sure that China's cultivated land area does not fall below the red line of 120 million hectares.
-
“耕地红线”指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最低值。源文中之所以将其喻为“红线”,是因为它是一个具有低限含义的数字,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鉴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李克强总理批示任何时候都要守住耕地红线。2009年6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土资源部提出“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的红线不能触碰。这是因为18亿亩(也就是1.2亿公顷)耕地红线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必要保障,是农民生活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这里译文的增补十分必要,既明确了这条红线的具体数值,为西方读者理解源文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同时还强调了耕地红线的不可逾越性,是政治文献翻译要讲政治的体现,达到了帮助译文读者很好地理解源文的目的,满足了译文读者的需要。
-
例7.各地要加强中小型水利项目建设,解决好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
-
译文:All local governments need to give higher priority to building small andmedium-size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and solve the "last-kilometer" problem of farmland not being connected with main irrigation channels.
-
“最后一公里”(last kilometer),在英美也常被称为“last mile”(最后一英里)。“最后一公里”本义为“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经常被用来喻指公共交通末梢或微循环的问题。近年来,这一概念逐渐被推广开来,隐喻“完成一件事情最后而且关键性的步骤”,在通常情况下此步骤往往充满困难且意义重大。具体地说,这里所说的解决好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喻指解决一些地区农村水利存在的田间工程不配套等工程建设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和末梢管理薄弱等工程管理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妨碍将主干渠里的水最终引灌到每一亩耕地,真正解决农田引水灌溉问题的关键所在。译文的增补部分“of farmland not being connected with main irrigation channel” 解决了译文读者可能产生的疑惑,表明了“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具体所在。
-
3. 意译法
-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同一隐喻有时在英语和汉语中可能引起不同的联想,对于同一事物或概念英汉两种语言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可能不尽相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些隐喻既无法通过直译在保留汉语形象的同时传达汉语的内涵,又难以在目的语中找到合适的隐喻取代,那么只能放弃形象,用译文语言把源文信息表达出来,只传达喻义,采用完全意译的翻译方法处理,适应译文读者的需要。
-
例8.针对阻碍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我们注重精准发力,运用市场手段和差别化政策,在优化结构中稳增长,在创新驱动中促转型,推动提质增效升级,为长远发展铺路搭桥。
-
译文:To address structural problems that hinder development, we strove to take well-targeted steps and used both the market and differential policies to maintain steady growth while upgrading the economic structure.And we also promote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urse of carrying out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thereby raising the quality and returns of development, promo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creating conditions for sustaining long-term development.
-
“发力”是一个物理学术语。在物理学中,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发力强调的是施力物体。在这里喻指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之实施机理如同物理学中施力物体的“发力”。源文要传达的信息是:适度且得当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就如同物理学中施力物体通过对受力物体施加力,而使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起到调控作用,其结果是使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take well-targeted steps” 忠实地传达出了“精准发力”在源文语境中的喻义,可以使译文读者获取准确的源文话语信息含义,是一个很好的意译范例。
-
例9.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区别情况,分类推进,抓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措,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更多释放改革红利。
-
译文:Reform is the top priority for the government's work this year.We will focus on economic structural reform, advance it on different fronts in a targeted way in light of different conditions, take key measures that will have an overall impact, strive to make substantive progress and reap more benefits reform.
-
“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自清代龚自珍所著《上大学士书》,是一个中国成语,喻指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如果把它直译为“pull one hair and you move the whole body”,虽然保留了源文的形象,但似乎没有完全传达出源文所强调的“抓住关键问题可以取得纲举目张效果” 的寓意,故从有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的效果出发,采用意译法比直译法更好,其效果可以突出这样的概念:关键举措可以影响全局,从而取得纲举目张效果。这样的翻译处理优先考虑译文读者的理解需要,体现了目的论的翻译原则。
-
四、 结语
-
中国随着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已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外界了解中国发展状况的权威来源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政府大政方针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媒介,因此《政府工作报告》的对外翻译成为国家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翻译质量关系到国际社会如何客观看待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如何正确理解与把握中国的强国政策。政治文献中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反映社会的客观现实。隐喻翻译非常具有代表性,全文的翻译质量可以透过隐喻翻译略见一斑。
-
德国功能派目的论翻译理论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文本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互联系起来,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提出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期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功能目的论与通常的“等值观”理论不同,它不把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作为唯一的翻译批评标准,而是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译文的预期功能为目的,根据各种语境因素,选择最佳翻译方法。因此,目的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目的论所遵循的三大基本原则包括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我们以目的论为评价标准,对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源文文本功能进行了分析,确定它为主要功能在于向读者传递客观信息的“信息性”文本。它的交际目的在于促进西方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了解,宣传中国取得的成就,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同时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对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进行剖析,认为译者在实施隐喻翻译行为过程中所采用的直译法、增补法和意译法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以读者效应为准则,忠实传递了源文隐喻的精神实质,注重信息传递效果,使译文实现了其功能与作用。我们对译文的剖析表明译者在实施政论文隐喻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方法灵活得当且行之有效,达到了预期的翻译目的,值得翻译工作者学习与借鉴。
-
参考文献
-
[1] 贾振中.计算物价“翘尾”影响的简捷方法[J].河南统计,1994(3).
-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
-
[3]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4.
-
[4] 吴连弟.“翘尾”是怎么回事?影响“翘尾”的因素是什么?[J].学习与研究,1989(3).
-
[5] Lakoff,G.& M.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
[6] Newmark,Peter,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
[7] 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
-
[8] Reiss,Kan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trans.by F.R.Erroll,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71.
-
[9] Reiss,Kantharina,Text Types and 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trans.by A.Chesterman,Finland:Oy Finn Lectura Ay,1989:105-115.
-
[10] Reiss,K.,Criticism:The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
摘要
论文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为指导,分析了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特点,论述了概念隐喻跨文化英译的实质。论文以目的论为视角,在剖析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概念隐喻翻译实例的基础上,概括了跨文化翻译的方法,为隐喻的跨文化对比研究及翻译提供借鉴。
Abstract
Guided by the Functionalist Skopos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of 2014. It also discusses the nature of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the translated exampl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Skopos Theory,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the metaphors in the source text so as to contribute to the researches on improving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of political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