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引言
-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逐渐开始对全球气候暖化采取一定的遏制措施,以此来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油气资源逐渐趋紧,保障能源安全压力不断增大,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现。此大背景下,国际方面,英国于2003年首个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概念可定义为,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并通过新能源开发、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并设立“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为主题。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颁布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国内方面,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突显,低碳经济的理念被社会公众接受,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学术界及政府的关注和重视。2007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讲话中提到“应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低碳经济列为本年的工作重点。
-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日益受到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美、日、欧盟等国家率先采取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供应质量,把自身的经济发展重心偏向“低碳型”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令人担忧,而且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限制其发展,因此在认清我国能源消费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通过降低能源消耗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创造更好的条件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
二、 我国能源消费特点分析
-
1. 能源消费总量逐年递增
-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速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对能源消费的需求也一直大幅增加。虽然我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为2.68吨标准煤,但也仅仅达到了世界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平均水平。而且,我国能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不及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根据2003~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数据(如表1所示),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在这11年来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
-
2. 能源消费一直大于生产
-
研究表明,l973年到2013年,我国煤炭、天然气和石油消费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3%、7.7%和5.7%,大大超出了世界的平均增长速度2.1%、2.8%和1%。而且,目前我国GDP总量占全球的比例远远小于能源消费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比例。从2003~2013年我国的能源数据统计来看,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生产总量都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能源消费总量一直大于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情况不容乐观(如图1所示)。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
-
图1 2003~2013年我国的能源生产及消费总量对比(单位:万吨标准煤)
-
3. 能源消费结构呈现富煤、少油、短气的特点
-
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状况,通常使用能源消费结构这个关键性指标,这个指标也可以用于评判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根据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数据(见表2),我国是个“富煤、少油、短气”的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是建立在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以碳基化石燃料为主体的基础之上,水电、核电和风电的能源消费占比偏小。显而易见,我国的经济和能源结构呈现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
-
这表明,在我国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尽管经济总量得到了不断提升,同时也带来了中国能源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能源消费总量总是大于生产总量且呈逐年递增趋势,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体。因此我国属于典型的“高碳经济”。
-
三、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
1. 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
-
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一个关键指标是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根据我国2003~2013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数据(如图2所示),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2008~2011年这几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波动,这体现了我国一直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念和措施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反映电力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关键指标是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从目前我国的能源、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来看:我国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一直相对较高,2003~2013年这11年间,除了2008年,2009年以及2012年,其他年份系数值均大于1,这种现象就很直观的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电力消耗来维持的。而电力又对煤炭的依赖度很非常高,其中84%的发电量都来自于煤电。这就充分说明,在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容忽视,整个生产过程仍然存在着高消耗、高污染的高碳现象。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
-
图2 2003-2013年我国的能源、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
2. 能源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煤炭消耗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基本上达到70%以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随着煤炭消耗的比重增加而增加的。因此,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体的现状导致节能减排及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能源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也决定了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碳基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2003~2013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比例构成如表3所示。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
-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煤炭、石油等严重污染环境的能源所占比重较大;第二,高污染、高排放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也比较大;第三,清洁能源和高科技能源所占比重却严重不足。由此可见,我国由高碳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长期制约因素则是以碳基化石燃料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与此同时,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与三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也紧密相连。当今,我国依旧是一个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第二产业已经占到了总额的48.0%。如表4所示: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
-
从表4可以看出,虽然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基本持平,但是根据统计数据,第二产业的工业能源消耗竟然占到了总能源消耗的7成以上,第二产业大部分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这种现状非常需要我们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
3. 居民低碳消费意识淡薄
-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居民生活消费方式也逐渐由生存型消费转变成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更加多样化了。居民家庭中家用电器支出的增加和私人汽车拥有量的逐年上升,都会导致生活能源消费量增加,从而引起碳排放量的增加。同时,淡薄的低碳消费意识、节能减排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缺乏,都会促使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高浪费的高碳消费。根据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统计,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就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限塑令”,至今已有8年,而现在农贸市场、路边摊贩等地方提供免费塑料袋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遏制,居民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的现象仍然很普遍。其次,人们开车过程中经常形成快速启动和急刹车等不良习惯。其实,快速启动和急刹车虽然能够节省45%的时间,但是燃料消耗却增加了39%,而且有毒物质排放能高达5倍以上。据有关针对90后的大学生调查显示,6成的大学生表示有随手将废旧电池扔到垃圾箱中的习惯,仅有33%的学生有等待回收处理的意识,而6.2%的学生表示回收太麻烦不如随手扔掉。现在一些年轻人在选购消费品更多趋向于追求名牌、奢侈品,以此作为一种生活时尚,其实,更多的是面子消费、炫耀消费、奢侈消费。从上述可以看出,中国目前对居民消费方面还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和政策管制来引导居民转变固有思维模式,需要加大力度宣传、推广和普及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低碳消费意识、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
-
四、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需要采取的对策
-
1. 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的协同合作
-
低碳经济的发展仅仅靠消费者自发形成低碳消费行为肯定不可行,但是政府和企业又能从资源过度开采中获取最大受益,如果政府和企业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各种危害无动于衷,消费者就会有抵触或抱怨的情绪甚至会失去对政府和企业的信任。因此,应当由政府引路、企业以身作则、消费者积极参与共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
第一,政府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法规。目前,环境污染是限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再加上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使得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政府应当实施监督工作管控污染源头,并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资金投入,增强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另外,政府还应该发挥其带头作用,引导低碳消费的发展路径,政府应着手管控和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落后产业,建立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节能减排的监督机制,鼓励能源高效利用,支持能源的循环使用,扶持科研机构研发前沿低碳技术,并将成熟的技术投放到相关企业进行推广普及。同时建立一套奖惩机制督促低碳经济发展。
-
第二,企业加强低碳生产,引导低碳消费。中国现有企业大多属于粗放式的高碳生产运作模式,企业对环境恶化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以破坏生态环境而获取的利润纳入自己腰包,却使消费者的利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企业不论是就长远利益还是企业形象出发,都应当以身作则,为环境保护和治理做出贡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采购低碳化,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方面,尽可能使用生态环保型、可回收的原材料;二是工艺低碳化,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尽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耗尤其是碳能的消耗,并积极研发低碳生产工艺;三是管理低碳化,建立企业的低碳管理体系,降低工作的随意性,进而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和效率。
-
第三,消费者履行低碳行为。从节约水电资源、多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自行车出行、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到购买节能家电、选择环保的建筑材料、外出就餐的光盘行动,再到更多采用自然光源、使用清洁能源等等具体行为。政府应当做好指导教育工作,企业做好低碳宣传并提供低碳产品,鼓励消费者的低碳行为,使之成为其日常生活中的自发行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者关系如图4所示。
-
图4 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协同合作促进低碳经济
-
2. 优化能源结构
-
优化能源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是使现有的“高碳”能源结构逐渐向“低碳”的能源结构转变的主要手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经济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不仅仅要求生产过程、工艺及产品是绿色的,在使用的能源方面也要绿色,而目前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的比重高达70%以上。煤炭资源不可再生,且煤炭燃烧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若以核电替代煤电,一年就可减少18亿吨的碳排放量。开发、发展和利用低碳能源能够解决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从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首先,需要我们大力开发利用如生物质能、海洋能源、太阳能、风力能、水力能等新型能源,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实现经济低碳发展。其次,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考虑加强能源利用。管理上,制定各行业节能减排降耗的标准、目标和政策措施,监管和奖惩行业的耗能情况,督促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在技术方面,加大研发投入,通过研发清洁、低碳、前沿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产业,积极发展新型能源开采技术,有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的开发利用技术,着力提高国内石油产量及利用率。
-
3. 调整产业结构
-
产业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基础和动力,但当前的产业发展都是把经济利益放在首要位置,高耗能产业比重高,导致了大量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由于我国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大、循环利用率低,导致其环境污染现状非常严重,因此必须限制第二产业的发展,着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第一,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和开放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发展低碳经济也需要国家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低碳经济发展的成果也为世界各国共享。我国可以建设国家环保产业园,在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环保服务体系等领域开展国际间的环保产业合作,吸引不同国家的知名环保企业入驻我国环保产业园,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相关人才。环保产业的关联度大,产业链长,能够吸纳就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具有低消耗、污染少的特点,相对于第二产业来讲,因所需能源少给污染环境带来的影响也小,所以我们应加快调整力度与步伐,结合全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加快产业升级,选择合理的主导产业,以此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第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互联网创新服务模式,塑造服务品牌,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同时,降低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标准,从以下三大类别入手:一是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技术知识含量,并与国家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金融、物流、批发、科研等);二是与人们生活以及和谐社会相关,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生活(消费)性服务业(包括: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旅游、文体娱乐等);三是包括医疗、教育、水利和公共管理组织等方面的公益性服务业;发展建设现代服务业,并进一步加大财政引导与投入,加强现代服务业的主导地位,从而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
4. 发展生态环保产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
在农业方面,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汲取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大力发展“综合、多样、高效、持续”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发展。在工业方面,综合运用一切有利于工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相当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工业生态链,以低消耗、低(尽可能)污染、高产出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生态工业。在服务业方面,基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服务主体、途径、客体为顺序,围绕节能减排、降耗减污、增产强效和提升企业形象等方面,实现物质和能量在生产链条各个环节的良性循环,以循环经济为导向建立产业链生态系统。尽可能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降低经济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为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以及生态服务业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为低碳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
参考文献
-
[1] 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能源战略,2010(1):61-65.
-
[2] 廖梦娜,刘瑾,尹少华.浅谈中国的低碳经济[J].中国环境管理,2010(6):7-8.
-
[3] 王贤,谷立霞,王俊岭.低碳经济范式下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26-29.
-
[4] 刘志雄,梁冬梅.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费分析及比较[J].生态经济,2011(1):49-54.
-
[5] 苏杭.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1):80-82.
-
[6] 邱兆林.李彬.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科技向导,2011(17):41.
-
[7] 李文洁.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研究——基于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2(1):21-29.
-
[8] 王莉,何跃.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4):104-106.
-
[9] 张焕英.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障碍与路径选择研究[J].生态经济,2012(4):73-81.
-
[10] 鲍文,卿凤.低碳经济与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13(4):4-6.
-
[11] 高晓玲.低碳经济时代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J].北方经济,2013(18):23-24.
-
[12] 张虹,王波.中国低碳消费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14(5):122-126.
-
[13] 刘敏,刘焕新.湖南发展低碳消费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0(4):100-104.
-
[14] 魏媛,吴长勇,徐筑燕.基于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喀斯特山区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生态经济,2014(7):33-36.
-
[15] 吕晓燕.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研究[J].经贸实践,2015(10):50-51
-
[16] 黄元,朱红梅,于漳佩.基于能源消费的湖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4):149-52.
-
[17] 余晓钟,侯春华,汪晓梅.不同区域类型低碳消费行为模式及引导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3(6):79-81.
-
摘要
在全球气候恶化和能源面临危机的背景下,调整能源利用结构以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能源和经济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降低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本文研究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费现状。研究表明,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呈现富煤、少油、短气的特点,煤消费依然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有最大比例。为此需要加强政府的环境管制,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最终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Abstract
Deterioration in the global climate and energy crisis in the background, adjusting energy structure to develop "low carbon economy"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a's energy and economy. Essence of high-carbon low-carbon economy is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a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in-win. Paper studies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low carbon economy. Research shows that China's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showing features rich coal, less oil, short of gas, coal consumption is still account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therefore, it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environmental control and optimize the energy structure, and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eloping eco-friendly industry, and achieving the goal of a low carbon economy ultimately.
Keywords
low-carbon economy ; energy consumption ; industrial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