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引言
-
自2011年第一届中国-中东欧国家①经贸论坛召开以及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首次会晤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投资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4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进出口贸易额达602亿美元,约是2009年323亿美元贸易额的1.86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投资超过50亿美元,中东欧16国在华投资超过12亿美元,双方投资领域广泛,投资形式多样。随着“一带一路”的全面建设,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农产品、机械、化工、电信、交通、能源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将进一步加强合作。
-
可以看出,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广泛而深入的经贸合作中,机电产品②贸易是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2014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的机电产品贸易额为418亿美元,约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9%,其中,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额为307亿美元,进口额为111亿美元,分别占机电产品贸易额的73%和27%,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1%和18%。显然,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占双方货物总贸易的一半之多,因此,本文以机电产品贸易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中东欧国家的影响因素并测算出口贸易潜力,为促进和改善中国-中东欧国家双边经贸合作提供实证参考。
-
二、 文献回顾
-
贸易引力模型源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即任何两个物体间的相互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大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远近成反比。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最早将引力模型引入国际贸易研究中,认为两国家(地区)的双边贸易流量与它们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该结论此后成为很多学者研究双边或多边贸易流量的理论基础。Linnemann(1966)将优惠贸易协定、人口等变量加入引力模型,认为人口多少与贸易规模成正相关关系。Berstrand(1989)用更具有经济意义的人均收入替代人口变量。此后,贸易引力模型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国内学者研究国际贸易流量的实证工具之一。盛斌、廖明中(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流量,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赵雨霖、林光华(2008)以引力模型为基础,定量分析了中国与东盟10国农产品贸易的状况并预测了中国与各国的贸易潜力;周念利(2010)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与出口潜力进行识别和测算,并对中国主要服务贸易伙伴非关税壁垒的“关税等价”进行估算;张海森、谢杰(2011)分析了影响中非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因素,运用引力模型验证了距离、人口、经济规模以及政策等因素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不同影响。可见,引力模型已经是研究双边或多边贸易流量的经典范式,本文也是基于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研究中国-中东欧国家的机电产品贸易。
-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关系愈加密切,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中东欧国家发展及其与中国的贸易。一方面,一些学者对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问题、对策以及转型国家的增长模式进行了研究(如孙景宇,2010;孙田平,2012;余南平,2013等)。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关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关系。高运胜(2012)采用1999~2008年间汇率波动和商品贸易季度数据,对欧元兑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欧不同种类商品贸易长期和短期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张秋利(2013)借助贸易依赖度、贸易互补指数及贸易专业化系数等工具,分析了中国与中东欧12国2001~2011年的货物贸易互补性;尚宇红、高运胜(2014)通过恒定市场份额分析(CMSA)模型,基于经济大类(BEC)方法,分析了2002~2011年产品竞争力和商品结构对中国与中东欧10国贸易绩效的影响。虽然贸易引力模型的运用已经非常广泛,但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的研究甚少,张海森、谢杰(2008)与龚江洪、陈旭华(2012)基于引力模型分别对中国-东欧国家农产品贸易和中国-中东欧国家货物贸易进行了研究,但是前者研究的是东欧9国,后者数据仅到2010年,已经不能反映现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
-
目前,还没有学者研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机电产品贸易,考虑到机电产品贸易是双方贸易的重点领域,且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额在双方进出口贸易中比重较大,本文研究具有实际意义;此外,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考虑了汇率、进口关税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因素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中东欧国家的影响,并根据所得随机效应模型测算了出口贸易潜力,本文研究具有经济意义。
-
三、 中国—中东欧国家机电产品贸易现状
-
(一) 近10年中国-中东欧国家机电产品贸易流量情况
-
图1显示,总体来看,近10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机电产品贸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2005~2008年,快速增长阶段,从2005年的77.5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75.25亿美元,增幅255.07%;第二,2008~2014年,波动上升阶段,从2008年的275.25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417.93亿美元,增幅51.84%。
-
从进出口来看,2005~2014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机电产品进口稳步增长,2014年111.29亿美元是2005年10.96亿美元的10余倍;而出口变化与贸易总额变化趋于一致,2005~2008年快速增长,2008~2014年波动上升。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2009年,双方机电产品贸易总额下降了14.06%,中国出口额下降了16.94%,进口额仅上升3.57%。此外,2011~2012年,贸易总额和出口额均小幅下降。
-
数据来源:由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UN Comtrade)整理计算而得
-
图1 2005~2014年中国-中东欧国家机电产品贸易流量(亿美元)
-
从贸易差额来看,中国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但差额有所下降。2005~2008年,贸易顺差从55.60亿美元扩大到197.92亿美元,而2008~2014年,贸易差额稳中有降,大致稳定在150~200亿美元。贸易顺差的下降正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深入合作的成果之一,双方领导人会晤以来,中国承诺在更多贸易领域进口中东欧国家产品,从而改善双方贸易结构。
-
(二) 中国对中东欧各国的机电产品出口流量
-
中东欧国家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其与中国机电产品贸易的差异性。从图2 可以发现,中国机电产品对中东欧各国的出口额差异巨大,其中出口额最大的5个国家为波兰(91.72亿美元)、捷克(68.95亿美元)、匈牙利(51.66亿美元)、斯洛伐克(23.87亿美元)和罗马尼亚(19.21亿美元),占总出口额比重分别为29.91%、22.49%、16.85%、7.79%和6.26%,5国之和则占总出口额的83.30%。一方面,这与引力模型中的关键解释变量“经济规模”基本一致;另一方面,中国机电产品对其余11国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不及20%,说明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贸易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
注:考虑到塞尔维亚和黑山的特殊性(两国在2006年以前为同一个国家,名为塞黑)以及数据的要求,本文将两国合并在一起研究。
-
数据来源:由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UN Comtrade)整理计算而得
-
图2 2014年中国对中东欧各国的机电产品出口额(亿美元)
-
(三)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结构
-
由图3可知,机电产品中的6类产品出口比重差异较大。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机械及设备①在2014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机电产品总出口额中分别占39.97%和33.37%,而仪器仪表、金属制品、运输工具和其他出口占比分别为11.56%、6.40%、4.38%和4.32%。
-
数据来源:由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UN Comtrade)整理计算而得
-
图3 2014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结构
-
四、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中东欧国家的实证分析
-
(一)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
1. 模型构建
-
经济生活中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往往是几何形式而非算术形式,而对数形式不仅可以使万有引力公式线性化,同时还可以减少数据中的异常点,避免数据残差的非正态分布和异方差现象(张海森,2011)。因此,经典引力模型对数化后的一般形式为:
-
其中,表示t时期从出口国i流入进口国j的贸易流量,和分别表示t时期i国和j国的经济规模(本文用名义GDP表示),表示两国首都之间的地理距离,表示t时期影响两国间贸易流量的其他变量的向量集合,包括人口规模、需求结构、汇率、关税、贸易壁垒、政策制度、地区经济贸易组织等,、、、、是待估参数,是随机扰动项。
-
由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流量上有较大差异,中国机电产品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量远远大于进口量,研究中国机电产品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贸易更具有实际意义。此外,中东欧16国有历史特殊性和差异性,很多国家早些时期的机电产品出口中国的数据缺失较为严重,如果加入缺失的出口数据会影响研究结果的精确性。因此,本文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结合实际研究内容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引入相关变量,对前人的模型进行合理调整和扩展,利用1997~2014年中国对中东欧16国的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数据建立平衡面板模型:
-
其中,加入的相关变量表示t时期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均GDP差异的绝对值,表示t时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表示t时期中东欧国家TBT通报次数,表示中东欧国家是否加入欧盟的虚拟变量。
-
2. 变量选择
-
第一,本文研究的内容是机电产品贸易,根据机电产品的特性,认为选择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均GDP差异较人口规模更有说服力。首先,在中国机电产品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贸易中,出口量比重大的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和仪器仪表不能简单的认为人口越多则贸易流量越大;其次,出口国和进口国的人均GDP不仅反映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能体现两国的出口能力和进口需求,而人均GDP差异则可以检验两国贸易是否符合林德的“需求相似理论”①。
-
第二,本文选取了影响出口贸易流量的相关因素,如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汇率。由于中东欧国家进口关税数据缺失较多,同时考虑到中东欧国家越来越多加入欧盟,这意味着它们在关税和贸易壁垒方面与欧盟更加一致,而欧盟对中国的某些出口贸易有严厉的贸易壁垒,因此选择中东欧国家机电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机电产品TBT通报次数)替代进口关税较为合理。为了便于分析,汇率因素选取的是1997~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化。
-
第三,长期以来,中东欧国家致力于把加入欧盟、成为其成员国作为其经济转型的目标之一。而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必定会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产生影响,因此考虑是否加入欧盟这一虚拟变量对研究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中东欧国家是十分必要的。由于16国加入欧盟的情况不尽相同,虚拟变量设定为:截至2014年,已是欧盟成员的国家从加入当年到2014年为1,之前年份为0,未加入欧盟的国家所有年份为0。
-
(二)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
1. 数据来源
-
本文研究所需的变量数据来源情况:机电产品出口流量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名义GDP、人均GDP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来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World Bank WDI)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UNCTAD),两国首都的地理距离来自法国国际经济研究中心(CEPII),技术性贸易壁垒(TBT通报次数)来自世界贸易组织(WTO),虚拟变量来自欧盟官方网站(EU website)。
-
2. 变量说明
-
在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有必要对解释变量的预期符号作出相应解释和理论说明,参见表1。
-
(三) 回归结果与实证分析
-
1. 经典引力模型回归
-
用经典引力模型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进行面板回归,从下面回归方程可以发现两个关键变量的系数符合预期,且都是显著的。
-
R2=0.8725,括号内表示对应解释变量的z值。***表示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5%的显著性水平,*表示10%的显著性水平。
-
经济规模与贸易流量是正相关关系,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名义GDP每增长1%,则出口流量分别上升1.0573%和1.8366%,可以看出中东欧国家GDP增长产生的进口需求比中国GDP增长创造的出口能力对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流量贡献更大;而距离对贸易有负的影响,距离每增加1%,则出口流量下降7.5134%,这个幅度是非常大的。虽然经典引力模型回归结果显示系数符号和显著性符合预期,但系数大小还不能令人信服,为了得到更精确的估计结果,将相关变量加入模型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
-
2. 将影响贸易流量的相关变量加入模型
-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相关变量因素对出口贸易流量的影响,本文在加入变量后分别使用了混合普通最小二乘、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进行回归分析,表2是加入变量后的引力模型回归结果。
-
从表2的回归结果中可以发现:
-
注:混合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括号内表示对应解释变量的t值,随机效应模型括号内表示对应解释变量的z值。FF和Prob>FProb>F用于表示混合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Wald chi2和Prob>chi2Prob>chi2用于表示随机效应模型。***、**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显著。
-
第一,混合效应、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F统计量、卡方统计量和Prob值表明3个模型都是非常显著的,此外,调整的R2分别为0.892、0.914和0.919,表明3个模型所选择的变量分别可以在89.2%、91.4%和91.9%的程度上解释出口贸易流量的变异情况,模型有较好的拟合优度。
-
第二,本文选择随机效应模型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原因如下:首先,混合效应模型有个别变量不符合预期,如TBT通报次数,虚拟变量回归结果也与另外两个模型截然相反,此外,其调整的R2在3个模型中是最低的,且该模型无法反映时间和样本个体等因素对出口贸易流量的影响(周念利,2010);其次,由BP(Breusch-Pagan)检验可知P值为0.0000,表明拒绝原假设(混合效应),认为随机效应模型优于混合效应模型,可见中国机电产品对中东欧国家出口存在个体效应;最后,Hausman检验显示,P值为0.9718,表明无法拒绝原假设(随机效应),可以认为选择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并无差异,但是后者的调整R2相对较高,而且由于本文研究所使用的引力模型有不随时间变化的变量“距离”,这在固定效应模型中无法得到回归结果,为了下文对出口贸易潜力的测算,认为选择随机效应更为合理。
-
第三,从随机效应回归结果可以发现:(1)同经典引力模型回归结果相同,经济规模与贸易流量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距离对贸易有较为显著的负影响。具体来看,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名义GDP每增长1%,则出口流量分别上升3.3719%和1.2211%,与前文不同的是,中国GDP增长创造的出口能力比中东欧国家GDP增长产生的出口需求对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流量的贡献要大得多,考虑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济规模的差异,该系数比较合理;距离每增加1%,则出口流量下降5.0717%,幅度依然较大。现有研究表明,空间距离的阻隔系数一般在-0.953到-0.76之间(赵雨霖,2008)。本文回归系数较大可能是因为中国与中东欧距离太远造成机电产品贸易成本过大。(2)3个模型都表明中国机电产品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贸易不符合林德“需求相似理论”,且固定效应模型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显著。首先,“需求相似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国家间的贸易,比如按照中国人均收入,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应该是发展中国家或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相反,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则是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次,数据显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人均收入差异由1997年的2710.86美元扩大到2008年的9797.31美元,此后差距逐渐缩小,到2014年为5375.40美元,而双方的机电产品贸易除了2008~2009年有所下降以及2011~2014年增长缓慢外,其他年份则是增长迅速,这表明双方的人均收入差距与贸易增长几乎是同方向变化;最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贸易上有比较优势,中国在中东欧国家的投资集中在电信、化工、交通、基础设施和能源等行业,而中东欧国家则有非常发达的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以及生鲜农产品、葡萄酒、乳制品、琥珀等,双方优势互补从而贸易量大,与人均收入差距关系不大。(3)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机电产品出口流量有比较大的显著正影响,汇率每下降1%,即人民币升值1%,则出口量下降14.0737%。(4)技术性贸易壁垒回归系数符合预期,但并不显著,主要是因为中东欧16国中除了少数较为发达国家,大多数国家每年机电产品TBT通报次数很少甚至为0;此外,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比较迟,加之为了更迅速地发展经济贸易,其贸易壁垒没有欧盟那么严厉,影响程度也较小。(5)混合效应模型显示加入欧盟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量有非常显著的正影响,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则显示不显著的负影响。一方面,中东欧国家积极加入欧盟,融入其国际贸易体系和机制,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市场,必然有利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这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中东欧国家有促进作用,此外,中东欧国家为了达到入盟要求,需不断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完善相应的国际贸易标准、制度和法律法规,这一定程度上将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吸引包括中国企业的外资流入;另一方面,长期来看,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随着其经济发展,与欧盟经贸关系愈加紧密,关税配额、产品技术质量安全标准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提高以及贸易转移效应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机电产品贸易可能产生一定的冲击(张海森,2008),考虑到中东欧国家入盟时间较迟,对与中国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还不明显,这可能是回归结果不显著的原因。
-
五、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中东欧国家的潜力
-
对出口贸易潜力的估算是运用引力模型模拟“理论”或“自然”状态下的潜在出口额,然后将一国的实际出口水平与模拟值进行比较,若实际值低于模拟值,就称之为“不足贸易”,反之则属于“过度贸易”(盛斌,2004)。表3是2005~2014年中国机电产品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贸易潜力系数,它是出口实际值与基于随机效应模型测算的出口模拟值的比值。
-
数据来源:基于随机效应回归结果计算整理而得
-
刘青峰、姜书竹(2002)把贸易潜力分为3类:
-
第一,比值大于或等于1.20,称为“潜力再造型”,表明现有贸易潜力已用完,在保持现有积极因素的同时,需要发展培育新的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该类型的国家包括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在中东欧16国中较为发达且与中国机电产品贸易流量较大。
-
第二,比值在0.80到1.20之间,称为“潜力开拓型”,表明贸易双方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具有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关系的空间。该类型的国家包括波黑、保加利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从2005~2013年来看,波黑并不属于该类型,其贸易潜力系数远远小于0.80,而2014年的系数是个“异常值”,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电器及电子产品和仪器仪表对波黑的出口较2013年增长了数倍,而机械设备则增长了数十倍。
-
第三,比值小于或等于0.80,称为“潜力巨大型”,表明存在巨大的贸易潜力,双方在扩大经贸合作领域的同时,需排除阻碍贸易增长的可能因素。该类型的国家包括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波兰、罗马尼亚、马其顿、塞尔维亚和黑山。除了克罗地亚、波兰和罗马尼亚,其他4国都是非欧盟成员国,在中东欧16国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中国机电产品贸易流量较小;中国对波兰和罗马尼亚出口贸易潜力系数在金融危机前还处于1.20左右,但2014年系数仅接近0.6。
-
从整体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机电产品贸易产生很大影响,几乎所有国家的潜力系数从2008或2009年开始变小;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在2010~2014年的出口贸易潜力系数均小于0.80,说明目前双方还是存在巨大的贸易潜力。
-
六、 结论
-
本文对近10年中国-中东欧国家机电产品双边贸易现状进行描述,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对1997~2014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中东欧国家的影响因素与潜力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
第一,从总体上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越来越密切,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金融危机后,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以及“一带一路”的推动下,双方经贸投资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机电产品是双边贸易的重点领域,2014年的贸易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9%,其中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1%;中东欧16国中,2014年中国对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5国的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对16国总出口额的83.30%;机电产品中,2014年中国对16国的电器及电子产品、机械及设备的出口额占机电产品总出口额的73.34%。
-
第二,实证结果表明,提高经济水平、扩大经济规模是促进双边贸易的最根本途径;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对双方互联互通上的裨益,降低因地理距离遥远对双边经贸合作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控制人民币过快升值,是促进中国-中东欧国家的双边贸易稳定增长的因素之一;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有不利影响,一方面,中国不仅要保持成本优势,还要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以及经贸论坛合作机制,把关税、贸易壁垒等控制在保持双边贸易稳定增长的水平上。
-
第三,目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仅为中欧贸易额的1/10,而2014年中国对中东欧16国的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系数仅为0.64,因此,双方贸易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考虑到中东欧16国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1+16”的合作机制下,中国对不同贸易潜力型国家要“因国制宜”,在保持良好贸易现状的同时,努力挖掘新兴贸易潜力,积极消除有碍于双方贸易增长的因素;此外,可以点与面、重点与整体相结合,既要优先考虑同重点贸易合作伙伴如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国家的关系,也要注重与中国有传统友好关系的国家,如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同时
-
①即中东欧16国,包括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马其顿、塞尔维亚和黑山。
-
②本文机电产品范围来自于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令2008年第7号《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办法》和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的《机电产品进出口统计工作手册》(2013年版),根据HS编码68-96章共分为6类商品:金属制品、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仪器仪表和其他。
-
①按照HS编码第85章,电器及电子产品有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第84章,机械及设备有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其零件。
-
①需求相似理论:瑞典经济学家林德(Linder)1961年提出。一国平均收入水平决定该国的需求偏好,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则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之间的潜在贸易量也就越大。
-
参考文献
摘要
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以及“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机制日益成熟,双边贸易突飞猛进。本文基于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对1997~2014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中东欧国家的影响因素与潜力进行分析与测算。结果显示:双方经济规模、地理距离和汇率均对出口流量产生显著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中东欧国家是否加入欧盟对出口流量有负影响,但并不显著;出口流量随着双方人均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增加。计算得出中国对中东欧16国的机电产品出口贸易还有巨大潜力,最后提出促进机电产品贸易的政策建议。
Abstract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China-CEEC is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bilateral trade has grown by leaps and bounds driven by China-CEEC Leaders Meeting and “One Belt and One Road”.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alculat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otentials of Chinese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 Products export to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from 1997-2014 based on the expanded Trade Gravity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sides’ economic scale, geographical distance and exchange rate all exert significant effects on export flow;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nd whether CEEC join the UN both have negative influences on export flow, but not significant; Outlet flow increases with the expand of mutual per capita income gap. Computed outcome indicates that there exists immense potential on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 Products export trade.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bout promoting the trade.
Keywords
China-CEEC ;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 products ; export potential ; gravity model ; tr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