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引言
-
在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中,资本存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它是研究一国经济增长、投资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等宏观经济问题的基础,但我国目前尚没有官方公布的资本存量的数据。已有的关于资本存量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全国、省际层面的测算,而对分行业的研究较为匮乏。即便有,多数也只是局限在工业或某单一行业的分析,缺乏行业间的总体分析与比较。而在行业资本存量的测算方面,不同的研究由于基年设定、模型假设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基于我国官方发布的投入产出表中的相关数据,利用永续盘存法,通过行业的重新分解和合并,测算了1990~2014年我国8个行业资本存量,并进而计算和比较分析了我国各行业的宏观投资效率。
-
研究分行业之间的投资效率,首先需要估算分行业的资本存量K。现有研究广泛使用的是Goldsmith(1950)的永续盘存法。其基本公式为:
-
其中表示第t年的资本存量,表示第t-1年的资本存量,表示第t年的投资,表示的是第t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表示第t当年的折旧率。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测算资本存量需要解决以下四个关键变量的问题:基期资本存量的估计;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确定;固定资产投资的计算以及折旧率的估算。另外,研究分行业的资本存量时,由于行业统计标准口径问题,需要对已有行业进行合并,并且缺失数据的处理对研究结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
在分行业层面已有的研究中:黄勇峰等(2002)利用永续盘存法,根据1980年工业普查中各行业的固定资产原值的构成计算了拆分比例,用这个比例将1978 年的资本存量拆分到制造业各行业中,并利用推导出的折旧率,估算出了1978~1995我国制造业分行业的建筑资本存量和设备资本存量。[1]薛俊波、王铮(2007)则对相关行业进行了分解和合并,运用投入产出表中的折旧额以及通过迭代估算得到的折旧率计算了基期资本存量,进而估算出了1990~2000年中国17个部门的资本存量。[2]范建双等(2012)基于永续盘存法,利用建筑业分行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占整个行业的固定资产原值的比例,对1980~2009年建筑业分行业的资本存量进行了测算。[3]翁宏标、王斌会(2012)在薛俊波、王铮(2007)研究的基础上,同样利用投入产出表的数据,估算了1987~2009年我国8个部门的资本存量。[4]孙琳琳、任若恩(2014)以行业生产性资本为基础,采用和SNA1993框架一致的概念,对资本存量和资本流量进行了一致性估算与国际比较。[5]
-
总体来说,已有的研究可能由于获取相关数据的途径不同,抑或对折旧率处理方法不同,或者是研究中所做的假设不同,致使它们在结果上存在较大的区别。鉴于行业数据处理的复杂性,本文将在尽可能减少假设基础的前提下,利用基本的永续盘存法公式对中国分行业1990~2014年的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并结合投入产出表中的行业划分以及国家统计标准中的行业分类,对所研究的行业进行了合并,以降低划分过细导致的过程处理的复杂度和误差,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各行业的宏观投资效率进行计算和比较。
-
二、 计算中的关键问题
-
(一) 基期资本存量的估计
-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在全国资本存量的测算中,由于历史数据比较容易取得,大多数研究的基期一般选择为1952年,如贺菊煌(1992)[6]、邹至庄(Chow,1993)[7]、张军和章元(2003) [8]都把基期设在了1952年。
-
而在分行业的基期资本存量的测算上,由于数据的可得性较差,相关的研究文献也较少,并且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些行业,如黄勇峰等(2002)估算我国制造业分行业资本存量时,将基期定在1978年;薛俊波、王铮(2007)利用投入产出表中的折旧额及相关折旧率计算得到1990年为基期的资本存量;范建双等(2012)在测算建筑业资本存量时,则是以1981年的建筑业全社会固定资产除以10%的比值来当做1980为基期的资本存量;孙琳琳、任若恩(2014)基于一定的资产寿命假设,首先通过计算得到1980年为基期的总资本存量,再根据1985年工业普查中的固定资产净值比例,得到行业层面的基期资本存量。
-
在上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也将运用投入产出表中的折旧额数据,并将通过迭代运算并剔除掉异常值得到相应的折旧率,估算出我国分行业的基期资本存量。鉴于时间跨度过大可能会导致结果的误差加大,以及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1990年为基期。
-
(二)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确定
-
1990年之前,中国的统计年鉴并没有公布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PK的数据,因此,研究者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用其他指数替代,二是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算。比如在测算全国的资本存量时,邹至庄(1993)利用积累指数计算了积累隐含平减指数,用来对各期的积累额进行平减。[7]宋海岩等(2003)则采用全国建筑材料价格指数代替投资价格指数。[13]张军、章元(2003)通过计算出上海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来代替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8]
-
在计算分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时,对于1990年之前的数据,薛俊波、王铮(2007)直接用上海市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来替代全国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以此作为各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范建双等(2012)则利用我国1980~1990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及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等数据,计算得到该期间的固定资本缩减指数,以此作为我国行业的投资价格指数。钦晓双、孙成浩(2014)将投资分为三类资产,假设三者的固定资产投资的价格指数相同,进而使用隐性价格指数来计算出总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9]
-
鉴于数据的准确性和可得性,本文将研究期限选定为1990~2014年。由于在此期间内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可以直接在统计年鉴上查得,因此本文假设我国分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同于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1990年为不变价,具体数据列于表1:
-
数据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上的数据计算得到
-
(三) 当年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选取
-
在计算全国每年新增资本时,早期的研究都采用进行一定扣除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如贺菊煌(1992)、邹至庄(Chow,1993)都用积累表示新增资本。但1993年以后,新的体系不再公布积累数据,因而后来的研究中,大多数直接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来衡量当年的投资,如薛俊波、王铮(2007)、朱建武等(2004)以及雷辉(2009)等都用此法。
-
在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测算中,范建双等(2012)使用的是建筑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由于2001年该数据缺失,作者利用2000年及2002年建筑业的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比值,得到2001年建筑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陈正其(2013)利用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的乘积得出新增固定资产来表示每期的资本流量。[12]在具体计算中国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时,薛俊波、王铮(2007)利用全国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之和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以及分行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相关数据,来计算得到分行业的年固定资产总投资。翁宏标、王斌会(2012)则采取三次样条插值及比值法来处理缺失的数据,采用各行业的不同比例估算了各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
-
一般说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可以被视作未扣除折旧的投资指标,它与经济学中的投资概念是一致的,因此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来计算资本存量更有说服力。但是鉴于分行业具体数据的可得性,本文这里选取固定资产投资来计算资本存量,具体缺失数据的处理将在下文详述。
-
(四) 折旧率的估算
-
计算资本存量,必然需要使用折旧率或者折旧额这一指标。在研究全国或者分省的资本存量时,Young(2000)假定6%的折旧率,这也是Hall and Jones(1999) 研究127个国家资本存量时采用的折旧率。宋海岩等(2003)将名义折旧率3.6%和各省的经济增长率之和作为各省的实际折旧率。[13]另一些研究学者则没有采用折旧率指标,而是直接使用了官方的折旧额:李治国、唐国兴(2003)直接借用邹至庄(Chow, 1993)所计算的1994年之前的折旧额,1994年后则用各省的折旧额进行加总得到全国的折旧额。[14]徐现祥等(2007)在估计我国省际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的时候用的也是各省的折旧额数据。
-
在分行业折旧率的计算研究中,黄勇峰等(2002)在计算制造业分行业的资本存量时,认为折旧率和重置率只有在资本品寿命期内资产效率按几何方式递减时才是相等的,并设定制造业建筑折旧率为8%,设备折旧率为17%。薛俊波、王铮(2007)则利用已有年份的投入产出表中的各行业折旧额和永续盘存法的迭代公式计算了未提供折旧额年份的折旧率。翁宏标、王斌会(2012)也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计算了1987~2009年我国分行业、分时间区间的折旧率并剔除了异常值。钦晓双、孙成浩(2014)在计算基期工业中各行业资本存量时,将其拆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器具安装和其他三类,通过寿命假设得出三类资本品的折旧率依次为8%、18.22%和14.87%。[9]
-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利用已有官方投入产出表中的折旧额和迭代公式首先计算出各行业的折旧率,进而算出对应年份的资本存量,详细计算方法见下文。
-
(五) 关于行业的分解与合并
-
鉴于数据的完整性和行业细分的复杂性,研究分行业的资本存量时,需要对行业进行分解与合并。薛俊波、王铮(2007)在测算中国17部门的资本存量时,对服务业进行合并,同时对制造业进行了分解。翁宏标、王斌会(2012)在对1978~2009年分行业资本存量进行估算时,对第三产业采用了合并以确保一定的数据匹配度,除了金融业明确作为一个独立行业外,其他服务均合并到一个大类中,最终研究的行业为7个。蔡真(2013)在测算工业行业的资本回报率和分析行业差异时也采用了行业合并的方法。[15]
-
由于我国统计局对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在不同时期标准不同:2002年之前将国民经济一共分为16个行业,而从2003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将我国国民经济分为20个行业,并且分类更为详细。因此,为了提高数据的匹配度与计算结果的精确性,本文也将根据统计局的分类标准以及投入产出表中的分类,对国民经济行业进行合并:将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两类单独列出,其余则列为其他服务业,最终,本文研究的行业分为: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及其他服务业等七大产业。
-
(六) 对缺失数据的处理
-
与全国或省际资本存量的测算不同的是,计算分行业的资本存量或多或少地会存在一定程度上原始数据的缺失: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只提供了1990~2002年我国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1996~1998年及2002~2014年按行业分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就是说,存在着数据缺失,而处理缺失数据的方法也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
根据已有官方统计资料所提供的1996~1998年及2002年各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以及按行业分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额的数据,可计算出这4年各行业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之和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于不同年份的比例数据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把计算得出的每个行业这4年4个比例的平均值当作每个行业的比例:农业为0.242,采矿业为0.704,制造业为0.59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0.944,建筑业为0.57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0.867,金融业为0.838。根据这些比例,我们可以计算出1990~1995年以及1999~2001年我国分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结果我们发现按此法计算出的分行业的投资总额与翁宏标、王斌会(2012)的研究结果很相近。
-
三、 我国分行业资本存量的计算
-
(一) 理论分析与公式
-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首先假设各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相同。主要变量解释如下:为行业i的第t年的资本存量;为行业i的第t年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为行业i的折旧率(为表述方便,假设,即有),由此
-
行业i的第t年的折旧额:(2)
-
因此行业i在t年末折旧后的资本存量为:
-
1990~2010年期间,平均间隔2年或者3年,我国统计资料上都有官方的投入产出表公布折旧额。因此本文选用1995年和1997年的数据,对任意一个行业,根据式(1)和式(3)可得该行业1997年的资本存量为:
-
考虑了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P后,资本存量和折旧之间的关系如下式:
-
将上式(5)中的和代入(4)式中,1995及1997年的分行业固定资产折旧额可直接从已有年份的投入产出表中获得,最终(4)式可化简为只包含未知量 的三次项方程,再由即可求得折旧率。然后,我们利用式(5)即可求得相应年份的资本存量,以此为基准,利用永续盘存法根据式(1)进行迭代计算可得到分行业每年的资本存量。
-
(二) 分行业的折旧率与资本存量的具体计算
-
如上所述,根据式(4)我们可求得1995~1997年我国分行业的折旧率,按照此法,我们同样可以计算出1990~1992年、1992~1995年、1997~2000年、2000~2002年、2002~2005年、2005~2007年以及2007~2010年的折旧率。在计算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行业某些年份的折旧率的结果较为异常,为了提高分析的精确度,我们对这些异常折旧率进行了剔除,然后采用上下相邻年份的平均折旧率进行调整或者采用平移估计的方法,减少其对结果的影响。另外,对于一些区间边界的年份,如1992年、1995年等,我们采用相邻年份区间的平均值作为其折旧率,最终的计算结果见表2。
-
注:农业即农、林、牧、渔业;电气水即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运邮仓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他即其他服务业。表3同此。
-
计算出1990~2014年我国各行业的折旧率之后,我们将根据式(5)求出具有投入产出表年份的相应的资本存量,再利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得到1990~2014各年我国分行业的资本存量。具体估算结果见表3。
-
四、 我国分行业投资效率的比较分析
-
(一) 关于投资效率的研究及测算方法
-
一般而言,投资效率是指投资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与投入资源之间的对比关系。宏观投资效率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也有很多。在全国总体的投资效率方面:方文全(2012)从年份资本视角出发,在投资、折旧和资本积累的基础上重新估计了中国1993~2007年的资本回报率,发现中国的资本回报率并不高。[16]林仁文、杨熠(2013)采用时变经济折旧率代替研究中常用的固定折旧率估算了1952~2010年全国的资本存量,通过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资本回报率是上升的。[17]张勋(2014)运用宏观模型化方法与微观非模型化方法测算资本回报率,通过重新测算和修正使两种方法结果一致,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18]
-
关于分行业投资效率的研究与比较的文献则相对匮乏,其中,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某一行业:刘仁和、米运生(2009)以1992~2006年为样本区间,运用了产出效率和边际资本产出率衡量宏观投资效率,研究结果表明银行业市场化能显著提高宏观投资效率。[19]李文秀、李勇坚等(2012)使用投资-增量产出比作为衡量投资产出的重要指标,并使用中国各省市的跨期数据,考察了各省区服务业和内部各行业之间的ICOR与其服务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20]关于工业分行业的资本回报率的研究较多,单豪杰、师博(2008)采用微观方法测算了全国及省际工业部门的资本回报率,并分析了经济转型期二者的变动情况及成因。[21]蔡真(2013)同样利用微观方法测算了工业分行业的资本回报率,并且考察了其与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利用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各行业资本回报率的差异。[15]
-
衡量投资效率目前常用的指标主要有:第一,资本产出比(K/Y)或增量资本产出比(ΔK/ΔY),也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宏观投资效率的方法。第二,投资对产出的弹性系数,即用经济体的总产出作为被解释变量,然后对资本、劳动、技术等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其中资本的回归系数即为投资效率。第三,通过对生产函数形式的假设,即选择资本和产出的函数关系,以资本边际收益率来计算资本的边际报酬。第四,计算资本回报率,这是衡量投资是否可持续的最直观的方法,该计算方式是基于Hall-Jorgenson的资本租金公式计算的,主要包括的数据有资本品的市场价格、资本品的折旧率、产出、资本存量等。
-
鉴于统计年鉴上对于分行业的各类数据缺失程度较高以及计算方法的复杂性,本文将采用第一种方法来计算我国分行业的投资效率:即分析我国各行业的资本产出比(K/Y)以及增量资本产出比(ΔK/ΔY),并且还将就行业总体层面以及各个行业的投资效率的差异进行比较。
-
(二) 我国分行业投资效率的度量指标及计算
-
度量指标及数据来源:
-
第一个指标为资本产出比,即K/Y,其中K为资本存量,Y为产出。该指标的含义是一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资本存量。该指标值越大,表明单位产出所需的资本存量越高,投资效率也就越低;反之,该指标值越小,投资效率越高。
-
另一指标为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即ΔK/ΔY,其中ΔK为资本存量的增量,ΔY为产出的增量。该指标的含义是增加一单位产出的生产所需要的资本增量。该指标值越大,表明增加单位产出所需的资本增量越高,投资效率也就越低;反之,投资效率越高。
-
我国分行业资本存量K已在前面测算得出,由于官方的统计年鉴缺少分行业的总产值数据,这里考虑用各行业的产值增加值进行计算。一般来说,总产值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价值总和,而增加值是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价值。因此总产值包含了转移价值的多次重复计算,数值较大,一般用来反映生产的总规模,但它不能确切地反映生产发展状况;而增加值由总产值减去中间投入得到,它可以反映生产活动新增加的价值和转移价值,也能比较确切地反映生产的规模、速度和效益,因此我们在本文中采用增加值来计算。
-
1990~2014年我国分行业的产值增加值可通过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已有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得到。需要说明的是,2004年以前,本文所研究的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三个行业在《中国统计年鉴》中被合并为工业,因此2004年之前的统计年鉴上只有工业的总增加值,而缺乏三个具体行业的增加值。不过,已有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包含有这三个具体行业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的增加值。为此,对于缺失年份的三个行业的增加值,我们可以利用上面已有年份的工业增加值和三个行业的增加值数据,计算出这三个行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再利用所得到的比例均值,将1991年、1993~1994年、1996年、1998~1999年、2001年以及2003年工业的增加值拆分到这三个行业中,由此得到缺失年份的分行业增加值。
-
(三) 我国分行业投资效率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
图1和图2反映的是我国分行业的资本产出比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各行业的资本产出比存在着较大的波动。
-
第一,从行业总体角度来说,由图1和图2可看出,大多数行业20世纪90年代的资本产出比波动幅度并不大。但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行业的资本产出比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这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2008年前后,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当时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致使我国大多数行业都出现了资本产出比较大幅度的提高,即投资效率下降的现象。同样由下图3、图4和图5也可以看出,1990~2007期间我国大多数行业的ICOR波动相对平稳,2007年之后会有一个大幅的波动,即先上升后下降,这也验证了我国当年的刺激经济的政策导致了投资效率的大幅波动。
-
图1 1990~2014年中国部分行业的资本产出比
-
图2 1990~2014年中国部分行业的资本产出比
-
图3~图5显示的是我国分行业的增量资本产出情况,由于采矿业的ICOR变化幅度较大,所以将其单独列出图表。从图中可以看出,1990~2014年期间我国大多数行业的增量资本产出比波动幅度较大,这也直接表明了近年来我国投资效率的波动较大,尤其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矿业及制造业,这几个行业某些年份甚至出现异常,ICOR值非常高或者为负值。接着我们将运用该指标,对我国近年来分行业的投资效率的变化进行具体的分析。
-
图3 中国1990~2014年部分行业的增量资本产出比
-
图4 中国1990~2014年部分行业的增量资本产出比
-
图5 中国1990~2014年采矿业的增量资本产出比
-
第二,从分行业的角度来看:首先,就农业的投资效率来说,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农、林、牧、渔业的增量资本产出比在1999年和2000年均出现了异常的波动,1999年的ICOR甚至为负值。这可能是由于我们1997年实行了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该政策使得我国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行为与政府政策相互交错,国家财政出现巨额挂账,农业产出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致使农业的投资效率出现负值。从2000年开始,我国进行了减免农业税试点及之后的粮食“直补”试点,加大了对农业的资本投入,但是由于农业的投入保障机制与其发展结构不适应,因此新世纪的最初两年,农业的投资效率仍然较为低下。在此之后,我国政府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增加农业投入的政策目标,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使得我国农业的产出基本稳定,投资效率保持较为平稳的状态。
-
其次,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中坚行业,从图3可看出,1990年直到2006年,我国制造业的投资效率都是较平稳的,并没有出现较大程度的波动。但是从2007年开始,我国制造业的投资效率存在明显的走低趋势。这可能是由于金融危机及近年来的欧债危机使得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放缓,需求降低,并且我国制造业中的大多数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们面临着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收入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优势在逐步丧失的困境,种种原因导致了2007年之后我国制造业的资本产出比不断攀升,即投资效率逐年下降的现状。
-
再次,从其他服务业的投资效率来看,这些服务业的投资效率总体上比较稳定,这与近年来我国政府强调产业结构升级,要求必须依靠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来来带动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息息相关。但2000年其他服务业的ICOR出现了负值,并且之后年份的投资效率也大都偏低,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一些服务业存在较多的进入壁垒,行政审批环节过多,市场准入限制严格,致使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但总体上说,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势头还不错,吸收外商投资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因此2005年之后的投资效率大致保持稳定趋势。
-
最后,鉴于文章篇幅原因,我们对其他行业的投资效率进行简要的分析:
-
(1)采矿业在我国属于垄断型的资源性行业,其投资效率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从图5中看到近两年来该行业的ICOR值异常,可能是由于近年来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放缓,使得采矿业产品需求受到抑制,加上国际市场上的并购活动频繁,导致该行业的产出水平下降,投资效率异常。
-
(2)我国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的投资效率近年来一直存在着较大幅度的波动,部分原因可能在于该行业既属于垄断型行业,同时也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于良春、张伟(2010)测算了我国电力、电信等四个典型的行政垄断行业中的行政垄断强度,发现无论是在微观层面、产业及宏观层面上,行业性的行政垄断会导致巨大的效率损失。[19]因此行政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该行业的投资效率一直走低的原因。
-
(3)再看建筑、交通运输和金融行业。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投资效率一直是比较高的,这可能是由于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性行业,市场比较集中,近年来一直处于持续扩张的状态。我国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行业的投资效率在进入本世纪后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这应该与我国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有关。研究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致使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产出增幅较小,使得反映投资效率的ICOR值异常高。从图4还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投资效率。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的金融业的现代化、市场化和国家化的程度都在不断提高,改革进程不断加快,使得金融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效率呈现良好态势。
-
五、 结论
-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永续盘存法和投入产出表中的相关数据,研究和测算了1990~2014年我国分行业的资本存量以及各行业的投资效率。通过分析发现大多数行业在1990年代时的投资效率相对较高,但进入本世纪后,某些行业的投资效率出现异常波动,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这说明近几年我国由于投资规模较大,使得资金流向产能过剩的行业,导致行业间投资分配不均衡,宏观投资效率下降,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
在农业方面,要形成农业建设的稳定资金来源,巩固农业补贴政策,建立农业收益激励机制,完善农业市场体系;采矿业方面,努力争取我国在国际采矿市场价格的话语权,提高应对进口产品冲击的能力;制造业方面,我们应着重发展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技术,提高行业的创新能力,努力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领域,政府要放松行业进入限制,减少行政垄断带来的行业信息不透明的负向作用,减少其对行业投资效率的损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金融行业,我们应继续完善目前的金融体系,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实现金融创新,推进金融改革进程。至于其他服务业,政府需要注重产业升级,加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加强政府的产业引导,推进行业改革创新,提升行业竞争力。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在进行宏观投资时,应注重适当合理的激励机制,完善投资机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实现资本的高配置率。
-
参考文献
摘要
资本存量K是研究一国经济增长、投资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TFP)等宏观经济问题的基础。但我国各类统计中均没有直接给出该指标的相关数据。已有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全国、省际层面,而对分行业的研究较少。即便有,多数也只是局限在工业或某单一行业的分析,缺乏行业间的总体分析和比较。本文基于我国官方发布的投入产出表中的相关数据,利用永续盘存法,通过行业的重新分解和合并,测算了1990~2014年我国8个行业的资本存量,并进而计算和比较了各行业的宏观投资效率。结果显示,1990年代中国的投资效率较高,但近年来我国各行业的投资效率有下降的趋势,并且不同行业间的投资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Abstract
Capital stock is an important object of research i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conomy, 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study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 The domestic existing research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estimation of capital stock of the whole country or the provincial, the industrial sector or a specific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the paper uses the input-output table to estimate capital stock of 8 industrie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13, then it analyzes the macro investment efficiency of various industries through the capital-output ratio and the incremental capital-output ratio.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investment efficiency was high in 1990s, and investment t efficiency of 8 industries has a decreasing trend in recent years,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 in various industries exists some dif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