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的几十年中,纵向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在众多产业中居主导地位,完全一体化的企业甚至控制着某些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战略局面,诸如钢铁、化工、汽车、航空、计算机、纺织、塑料、航天、银行、石油天然气等产业。但在近年来,由于研发环节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和技术的复杂性,许多大公司开始意识到自身无法独立完成业务,公司价值也只有在加入某一平台或系统后才能得到实现。①在这种类型平台建立的过程中,企业之间为了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和信任,纷纷成立合作联盟(纵向联盟),将非核心业务或部分功能实现交予合作伙伴。在探索这一类具体问题时,主流文献普遍预设了这样一个隐含假设:企业间合作是基于资源交换或能力互补进行的平等合作。然而,不同于多数横向联盟中伙伴之间与生俱来的平等地位,由于网络中成员的异质性,有些企业不同于其他成员企业并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例如,模块集成商和提供商之间的合作中,集成商往往因为掌控了终端资源而在议价能力上胜过提供商,使双方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中。在理论的研究开发上,近年来也有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企业间网络中的平等关系开始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非对称性关系结构及企业间“权力”的形成。①与之相伴随,企业间网络逐渐演变为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模块化组织,②而模块集成商和提供商也随即演进为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核心企业因其所具备企业间“权力”,③而对模块化组织形成与运行具有主导作用。
-
基于此,作者一方面以模块化组织中核心企业为关键词对国内外主流文献进行了搜寻,另一方面对现有模块化组织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所获得的结果却让人感到遗憾。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组织理论研究,且停留在模块化组织表层,诸如模块、模块化、模块化组织、模块化发展路径等,④而对于模块化组织内部的相关研究,只有较少触及,诸如内部淘汰、信息隐藏、背靠背竞争、规则设计等,⑤可以说,当前模块化组织的研究,还处在对模块化组织由表及里的探寻过程中,而同占据模块化组织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的相关研究则相当匮乏。以此为背景,本文将研究重心聚焦于占据模块化组织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但是,对于核心企业相关研究的展开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其地位生成、核心内涵、产生动因、核心能力等诸多领域,故对其研究工作也需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因此,作者通过核心企业在模块化组织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显性特征切入,在网络理论视角下,提出核心企业通过占据组织网络优势位置实现了对组织网络信息、知识、行为的有效控制,而网络优势位置进一步明确为网络中心性位置时,这种有效控制逐渐升级为其对组织网络的主导。此外,通过进一步研究,将核心企业主导地位实质界定为一种企业间领导力,并对其内涵展开了探究。本文试图通过对模块化组织中核心企业主导地位生成及实质的探索,将当前模块化组织研究的视野向纵深引导展开,并致力于构建模块化组织中核心企业相关研究展开的基石,有力推动模块化组织理论的系统化。
-
一、 模块化组织中核心企业主导地位研究理论基础:网络理论
-
对于模块化组织中核心企业主导地位的研究,是为了探寻在一种交织复杂的企业间关系网络状态中,核心企业如何脱颖而出,并占据模块化组织主导地位,通过设计组织结构与制定规则,引导着组织内企业间各种关系行为的有序、有效展开,进而成为整个模块化组织的领导者。基于此,模块化组织中核心企业所处主导地位的探索应该着眼于企业间关系网络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
-
(一) 网络理论研究成果梳理
-
网络从内在结构上分析,体现为经资源跨主体间流动与配置触发各种联系进而最终形成各种关系模式的总和。①基于此,我们可以将企业间关系网络界定为企业间以共同参与某项具体活动(诸如设计、研发或生产等)为目的,在企业间资源相互流动及配置条件下所产生的关系网络,并可进一步将其划分为正式关系网络与非正式关系网络。根据企业间关系类型的不同,可以将企业间关系网络划分为垂直关系网络与水平关系网络。②垂直关系网络是指基于组织价值链,由处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企业,诸如供应商、生产商、分包商、代理商、服务商等所组成的关系网络,该网络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前向与后向网络。而水平关系网络则是指处于组织价值链同一环节的企业,诸如研发、生产相似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相互之间基于共同战略目标(共同研发等)展开相互协作所形成的关系网络。可以说,在垂直关系网络中,存在着相互间的供需关系,并依托契约或者非契约的方式实现,其中,契约方式占绝对多数。而在水平关系网络中,企业间并非纯粹的交易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相互间各种生产要素上的共享与互补。
-
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竞争优势的持续获取将成为企业在市场中能否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故企业间关系网络的形成必然是基于网络中的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需求。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传统资源观将其定义为企业内部资源的结果。③而近年来,部分学者将研究重心逐渐转移到企业如何通过从网络中各种关系所获取的资源中增强自身竞争优势上,并提出了网络资源观,④这种研究重心的转移显然更加符合企业成长的现实需求。网络资源观的主要思想是,能帮助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资源,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发展阶段,并非仅仅在企业内部存在,而是更为广泛的存在于企业所处的关系网络中,企业能够通过关系网络,同网络中其他主体产生合作关系,进而获取异质性网络资源,以持续提升市场竞争优势。
-
基于网络资源观的视角,企业间关系网络中贮存着丰富的网络资源(network resource),它们充分保障和驱动了网络中各主体的持续成长。对于模块化组织而言,实际上它是一种企业间关系网络的特殊形式,且更加强调关系网络的相对稳定性、有效性与持续性。因此,着眼于模块化组织,我们分别从网络资源观所提出的网络资源概念和同模块化组织存在密切关联的共享资源概念两个角度对模块化组织所拥有的组织网络资源展开分析。
-
1. 网络资源
-
企业间所存在的特定要素的链接往往是一种能够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①相对于传统资源观中存在于独立企业内的资源而言,网络资源强调其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其一,它是存在于独立企业内部的关系网络与企业间关系网络相互融合、互动、嵌入的产物,因此,它产生与拓展同企业以往所存在的网络关系状况紧密相关,存在着明显的历史依赖的特性;其二,它在某种程度上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具有较高价值的知识或信息,是一种有助于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的特殊资源。②此外,网络资源还可以被界定为一种难以模仿的资源,是由企业间纵横交织的复杂联系所形成,并且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网络结构、成员资格、关系形态、管理能力等四种类别。③
-
2. 共享资源
-
企业间的竞合关系会有效催化企业的成长过程,并实现系统效应(systemic effects)。④模块化组织中不仅企业间建立了分工协作的关系结构,更为重要的是企业间形成了一种紧密合作的关系网络,组织内独立企业边界模糊化,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企业间资源的共享,使得在组织内总资源存量既定的情况下,通过对资源跨边界的配置与整合,在不侵害企业关键利益的条件下(组织允许“隐藏信息”的存在),逐步实现组织资源的共享,能够有效产生组织整体资源的协同效应,促进组织整体效益的最大化。⑤
-
关于共享资源(shared resources),其核心概念由莫拉莱斯(Morales,2001)首先提出,并明确了其在组织网络背景下对企业竞争优势所具有的重大影响。⑥共享资源通常存在于组织网络及其内部企业间,是整个组织所共同拥有的而不能被任何企业独占的资源,⑦往往体现为组织声誉⑧、企业间资源流动与整合渠道⑨、企业间信任关系⑩、共享知识与集体学习①、企业间竞合关系②、企业间相互支持与参与③等资源要素。
-
(二) 网络资源的研究维度
-
米歇尔(Mitchell,1969)基于规模、结构、互动关系与运行过程等方面展开了对网络的研究,并初步构建出对网络特征进行描述的要素体系,其采取的研究方法与分析过程非常复杂。④以此为前提,布尔特(Burt,1982)结合分析单元与分析方法两维度设计出一种较为典型的网络研究模型,模型结构较为简洁,运用较为简单。⑤此外,在早期关于网络研究方法的理论成果基础上,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90)基于嵌入性,将其进行了层次化,细分为关系嵌入与结构嵌入。而米加尔(Michael,1997)则在综合分析网络关系链接的形式、程度、内容、规则与演变等要素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了一种综合程式来对网络进行描述与解构,即网络由资源要素、结构要素、规则要素与动态要素组成。⑥
-
当前,“所有企业都存在于某种关系嵌入与结构嵌入中”的观点已经得到了理论界大多数的认同(Rowley,Behrens,2000;Gulati,1998),⑦可以说,作为某种结构化的分析框架,将对组织网络研究的基本维度界定为关系(链接纽带)与结构(关系间的分布)是合适的。关系维度主要涵盖了关系内容、关系类型、关系强度、关系持续性、关系方向等,而结构维度则主要包括了网络规模、网络密度等。
-
在对网络研究的定量方法上,当前主流的观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根据组织网络内互动内容及关系模式的差异性,把组织网络细分成多个层次,然后对每个层次分别进行测量。比较典型的研究成果诸如,邬爱其(2004)通过结构维度与关系维度对网络进行了细分,并针对结构维度,提取出范围、中心度与位差三变量,针对关系维度,则提取出持久度、类型与强度三变量。⑧而在马刚(2005)对网络的研究中,也选取了较为类似的测量变量。⑨二是将组织网络以整体为单位进行度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黄洁(2005)将组织网络作为一个整体,并选取了网络强度、网络范围、网络关系位置与网络稳定性四个变量来进行度量。①
-
通过充分借鉴当前相关研究中所采用的“结构—关系”两维分析法,本文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进而提取了在已有研究中经反复验证与重复的四个维度变量,即网络范围、网络中心度、网络稳定性与网络强度,并做进一步说明。
-
1. 网络范围。
-
它可界定为组织网络中的独立企业在组织网络中所拥有的直接相关的各种关系类型的总量。②关系类型的总量越多,则其在组织网络中的范围就越大。网络理论明确了关系类型的差异性使得组织网络中独立企业所能获取的资源也存在差异性。对于组织网络而言,如果其拥有的网络关系较多,且关系类型又多体现为异质性,那么,在网络中,所蕴含的资源就会越丰富。
-
2. 网络中心度。
-
它被界定为组织网络中的独立企业所处于组织网络中的位置情况。③可以说,其是对组织网络中独立企业在网络中重要程度差异性进行衡量的重要的概念工具,其描绘了组织网络中链接关系分布情况,能用来对独立企业的重要性进行评价。④此外,网络中心度也能够用权力的视角来进行解释,基于权力来获悉网络中独立企业的地位、条件、机会与限制因素等信息,独立企业在网络结构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则就会产生不同的权力。⑤
-
3. 网络稳定性。
-
它主要指组织网络中,关系可持续的程度。对于关系可持续的程度,往往通过“强关系”与“弱关系”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强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增强关系的可持续性,使得网络稳定性增强;“弱关系”则正好相反,这种关系的状态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网络稳定性存在较大波动。因此,关系可持续程度常用来对网络稳定性进行测量。⑥
-
4. 网络强度。
-
即关系强度,能够对组织网络内部的相关特征进行有效的描述。现有研究成果中,关系强度被量化为一个函数,这个函数由两个因素构成,其一,关系所能交换资源总数量,其二,组织间相互接触频率。网络强度通常指网络嵌入性程度,因此,对其测量,可以通过分析在组织网络中独立企业“强关系”在其所有关系中的比重进行展开。⑦
-
二、 模块化组织中核心企业主导地位形成过程
-
当前,模块化组织理论的研究还处于一个从表层研究向内部深度研究逐渐拓展的阶段,可以说,还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研究状态,显然,其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在此背景下,基于模块化组织实际上是一种企业间关系网络特殊形式的特性,以网络理论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模块化组织中核心企业地位生成等对于拓展现有模块化组织理论深度与系统性具有重要意义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是可行的。基于此,我们通过对网络理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以此为指导,基于网络研究的四个维度变量,展开对模块化组织中核心企业主导地位形成过程的深度研究。
-
(一) 组织网络优势位置的占据形成核心企业主导地位生成的重要支撑
-
核心企业通过占据有利的组织网络位置实现了对组织网络信息、知识、行为的有效控制。组织网络位置充分反映了企业在模块化组织中的网络链接关系与其所具有的网络地位,可以说,组织网络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对组织网络资源控制力的大小,进而决定了企业对组织网络中其他企业行为影响力的强弱。组织网络位置的差异性使得企业在通过组织网络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等方面的可能性与便利性存在明显不同,①体现了企业在获取组织网络资源能力上的差异性。处于组织网络较好位置的企业,其不仅在获取组织网络的信息与知识中占据优势地位,而且,其能够实现组织网络外有关机会和威胁的信息以及组织网络内其他企业相关信息的更快吸收与传递。②在组织网络信息与知识等资源要素上占据优势地位,会使得企业在对组织网络的控制上处于明显的有利位置。企业对组织网络的这种控制力能够通过两个层面进行更加深入的解析:其一,通过对信息与知识等资源要素的控制,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对组织网络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进而能够实现组织网络中企业间在发展目标等方面的有效协调。其二,通过对组织网络中企业具体行为的控制,使得企业的具体行为能够符合组织整体利益的发展方向。对于模块化组织中核心企业而言,其通过系统设计使得模块化组织得以最终构建,进而形成了其对组织网络中信息与知识等资源要素的有效控制。此外,其基于规则制定,使得模块化组织内企业间能够实现相互有效协调,保障了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行,从而实现了对组织网络中企业具体行为的控制,故核心企业在模块化组织网络中始终占据着有利的优势位置,这对其在模块化组织中主导地位的生成形成了重要的支持性作用。
-
(二) 组织网络中心性的强化直接促使了核心企业主导地位的生成
-
网络中心性使得企业能够更容易地获取存在于其所处组织网络中的各种信息与知识,①进而能够有力地增强其识别并把握市场新机会的能力与应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可以说,处于网络中心性位置的企业,通过对组织网络多元化信息与知识通道的独占,实现了对组织网络信息流与知识流的主导,进而能够对组织网络中其他企业展开信息、知识等资源要素整合的行为进行协调与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组织网络价值整合的过程。对于模块化组织中核心企业而言,由于其占据着有利的组织网络位置,进而能够对组织网络信息、知识、行为展开有效控制,故其必然处于网络中心性的位置。核心企业对组织网络中心性位置的占据,使得其能够从两个方面持续增强其在组织网络中的核心优势,其一,组织网络中心性位置更加有利于核心企业在完全的组织网络范围内搜寻与获取具有价值的各种信息与知识,能够有效降低对信息与知识搜寻与获取的成本。其二,组织网络中心性位置使得核心企业同组织网络中其他企业形成了从属关系,组织网络中其他企业演变为组织网络的成员企业,成员企业基于相对稳定利益获取的需求进而对核心企业逐渐形成了非对称性的依赖关系,并在此作用下,使得其更加注重信任、承诺、信誉等非契约性因素以确保其同核心企业能够保持相对持续的合作关系,进而使得其更愿意将“隐藏信息”公开给核心企业,从而一方面在成员企业向核心企业转移“隐藏信息”的基础上使得组织网络更能实现有效的资源跨边界配置,另一方面核心企业能够利用这种非对称性的依赖关系,取得其对成员企业的主导地位。因此,通过对网络中心性位置的占据,核心企业从对组织网络信息、知识、行为的控制逐渐升级为其对组织网络的主导,可以说,网络中心性位置使得核心企业的主导地位得以形成。
-
(三) 核心企业基于主导地位持续强化其组织网络影响力
-
模块化组织中核心企业主导地位的形成,有力地强化了成员企业对其的网络认同。网络认同对于组织网络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而言至关重要,核心企业虽是组织网络主导者,但其同处于追随者地位的成员企业间并非行政性的强制关系,而是一种自愿服从的关系,这使得核心企业需要在对组织网络资源控制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类似于权威的作用机制,能够对成员企业的行为与认知产生持续影响。在这种作用机制下,核心企业能够在获取成员企业网络认同的基础上,培育出一种巨大的组织能力,进而对成员企业间的协作形成保障,确保组织网络整体目标的实现。此外,这种组织能力的持续提升,又会进一步强化核心企业在组织网络中的权威影响力,使得成员企业在这种影响力的作用下能够在其决策与行为等方面同组织网络整体保持一致。可以说,基于网络认同的权威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使得核心企业对于组织网络的作用已经不仅仅限制在主导作用上,而因其对成员企业影响力持续强化致使其从组织网络的主导者逐渐演变为组织网络的领导者,成员企业对其的追随成为一种自发自愿的行为,进而组织网络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获得了持续提升。
-
三、 模块化组织中核心企业主导地位实质
-
在对核心企业主导地位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明显察觉到,伴随核心企业的主导地位形成,其对组织网络中各成员企业影响程度在持续增强,促使了成员企业形成了一种非行政力量的对其自愿追随的状态。可以说,核心企业主导地位的实质,是其具备了对成员企业的影响力。在传统管理理论中,将影响力定义为领导力的本质,影响力也是领导区别于管理的核心要素。因此,基于核心企业影响的对象是独立的成员企业,我们对传统基于人与人的领导力概念进行了延伸,认为核心企业主导地位的实质是其具备了企业间领导力,进而成为了组织网络的领导者。
-
为了对企业间领导力进行合理的诠释与界定,我们对传统管理理论中个体领导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单梳理。领导力往往被认为是管理者的一种个人特质,这种特质并非来源于其所拥有的管理职权,而是其个人品质、知识、性格、技能、道德、行为等所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①领导力就是一种影响力,其可被定义为由方向探索、充分授权、整合校准与树立榜样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集成。②基于此,对于企业间领导力的内涵,通过借鉴个体领导力研究成果,并结合模块化组织中核心企业于企业间领导特性,将其界定为模块化组织中核心企业的一种影响力,其通过对组织发展方向的探索、成员企业在细分领域的授权、组织资源跨边界的整合与自身优良形象的树立来影响并引导成员企业的具体行为,促进组织网络的持续发展。
-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模块化组织的市场竞争地位也会产生较大的波动,故基于组织整体竞争地位维持和提升的需要,组织需要对市场的发展方向具有预见性,显然成员企业难以承担对发展方向探索的任务,从而核心企业以组织领导者的角色通过对市场需求及趋势的研判,对组织发展方向进行持续调整,进而在确定并清晰的发展方向引导下,进一步强化了成员企业对核心企业的追随意愿。此外,对于模块化组织而言,其是基于专业化分工与业务归核化的产物,成员企业间是一种基于细分领域专业化的协作关系,因此,核心企业通过对成员企业在细分领域的充分授权,使得其能够在核心企业的统一领导下独立进行事务处理和制定业务发展战略等工作,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其工作意愿,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模块化组织的灵活性与应对风险时的处理能力。可以说,正是基于核心企业非行政性的强制干预,给予成员企业在组织整体既定任务和战略下充分的自主权,进一步强化了成员企业对核心企业的服从意识。同时,核心企业因具备了更为广泛的知识和强大的组织能力,使得其能够对成员企业的“隐藏信息”进行认知与吸收,并通过组织系统性架构的建设,实现组织资源的跨边界整合,促使组织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实现,进而成员企业也能获取自身收益的最优值。核心企业的这种着眼于组织整体并展开内部协调的能力是成员企业难以具备的,故强化了成员企业对其的非对称性依赖,使得其对成员企业的影响力不断深化。最后,核心企业通过在组织网络中树立优良的形象,在组织网络中发挥示范效应,有效加强成员企业对声誉、信任等非契约因素的重视,形成了成员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规避,进一步加深了核心企业对成员企业的影响力。
-
四、 结论与展望
-
对于模块化组织而言,其从构建到运行的过程中,核心企业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此,本文将对模块化组织研究的着眼点向内部进行了深度拓展,以核心企业为研究中心。但对核心企业研究工作的开展,必然需要相关理论作为指导,在充分考虑到目前模块化组织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及模块化组织作为一种特殊企业间关系的前提下,对网络理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以此为切入点,着眼于模块化组织中核心企业的地位与实质,提出核心企业所拥有的主导地位与其所处在的组织网络位置紧密关联,并明确核心企业因其占据组织网络中心性的位置最终促成了其在组织网络中主导地位的形成。此外,在其主导地位形成的背后,是其对组织网络影响力的加强,即企业间领导力的形成过程。因此,核心企业在组织网络中所拥有主导地位,在实质上是核心企业所具备的企业间领导力。核心企业通过企业间领导力实现了对组织网络持续强有力的影响,并进而使得核心企业能够有效领导组织网络中各成员企业,有效整合组织网络资源,并形成一种组织网络合力,推动组织快速、有效达到整体目标。而对于企业间领导力的形成,则必然是核心企业一系列基于组织网络的核心能力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其对聚焦于核心企业更加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明确的需求。在下一阶段,对核心企业本质的探索、对核心企业成长模式的解构、对核心企业异质性网络能力的挖掘、对核心企业网络战略行为的分析、对核心企业网络作用方式的系统化认识等等,将成为对模块化组织中核心企业研究的系列重要课题。
-
①Perrons, R.K.,“The Open Kimono: How Intel Balances Trust and Power to Maintain Platform Leadership”, Research Policy, 2009, 38(8).
-
①Perrons, R.K.,“The Open Kimono: How Intel Balances Trust and Power to Maintain Platform Leadership”, Research Policy, 2009, 38(8); Dhanaraj, C., Parkhe, A., “Orchestrating Innovation Network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 31(3).
-
②吴昀桥,任浩.模块化组织运行机制探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4(1).
-
③郝斌, 刘石兰, 任浩.企业间领导力理论和实践溯源与层次结构探讨[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35(5).
-
④Simon,H.A.,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69; C.Y.Baldwin, K.B.Clark, Design Rules: The Power of Modularity, Cambridge, MA:MIT Press, 2000; K.Ulrich,“The Role of Product Architecture in the Manufacturing Firm”, Research Policy, 1995, 24(3); Langlois,“Modularity i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 Economic Behavior Organ, 2002, 49(1); Ron Sanchez, Joseph T.Mahoney,“Modularity, Flexibility,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roduct and Organization Desig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Winter96)Special Issue; Melissa A., Schilling, Kevin Steensma H.,“The Use of Modular Organizational Forms: An Industry-level Analysi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6); Chesbrough, H.W.,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郝斌,任浩.组织模块化及其挑战:组织形态演进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9).
-
⑤Baldwin, C.Y., K.B.Clark, Design Rules: The Power of Modularit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0; Melissa, A., Schilling, H.Kevin Steensma,“The Use of Modular Organizational Forms: An Industry-level Analysi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6); Mikkola, J.H., O.Gassmann,“Managing Modularity of Product Architectures: Toward an Integrated Theory”,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03, 50(2).
-
①Hakansson, H.,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 Network Approach, London:Thomson Business Press, 1987.
-
②邬爱其.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
③Barney, J.B.,“Strategic Factor Markets: Expectation, Luck and Business Strategy”, Management Science, 1986, 32(10); 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Ten Years After”,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5(2).
-
④Hallett, T.& Marc J.Ventresca,“How Institutions Form: Loose Coupling as Mechanism in Gouldner's Patterns of Industrial Bureaucracy”,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6, 49(7): 908-924; Borgatti, S.P.,“Centrality and Network Flow”, Social Network, 2005, 27.
-
①Dyer, J.H., H.Singh,“The Relational View: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4).
-
②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l).
-
③Gulati, R.,“Network Location and Learning: the Influences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Firm Capabilities on Alliance Form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
-
④(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
⑤王燕燕,李冰.基于集群化中小高技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理论学习, 2007(2).
-
⑥Molina-Morales, F.X.,“European Industrial Districts: Influence of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n Performanc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01, 7(4):277-294.
-
⑦耿帅.基于共享性资源观的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
-
⑧Molina-Morales, F.X., and M.T.Mart'mez-Fernandez,“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District Affiliation on Firm Value Creation”,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3,11(2): 155-170; Roberts, P.W., and G.Bowling,“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Sustained Superior Financial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12):1077-93.
-
⑨Molina-Morales, F.X., and M.T.Mart'mez-Fernandez,“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District Affiliation on Firm Value Creation”,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3, 11(2): 155-170; Tsai, W., S.Ghoshal,“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 The Role of Intra-firm Network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41(4): 464-476.
-
⑩Molina-Morales, F.X., and M.T.Mart'mez-Fernandez,“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District Affiliation on Firm Value Creation”,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3, 11(2) :155-170.
-
①Hoopes, D.G., S.Postrel,“Shared Knowledge, Glitches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9): 838-865; Maskell, P., A.Malmberg,“Localized Learning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9, 23(2): 167-185.
-
②Rothaermel, F.T.,“Research Note in Cumbent's Advantage through Exploiting Complementary Assets via Inter-firm Cooper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6-7):687-699; 蔡宁, 吴结兵.产业集群组织间关系密集性的社会网络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 2006, 36(4).
-
③Molina-Morales, F.X., and M.T.Mart'mez-Fernandez,“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District Affiliation on Firm Value Creation”,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3, 11(2):155-170.
-
④Mitchell, J.C., The Concept and Use of Social Networks,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69.
-
⑤Butt, R.S., Toward a Structural Theory of Action: Network Models of Social Structure, Perception and Ac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2.
-
⑥Granovetter, Mark 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Institutions, ASP Association Paper, 1990; Michael, D.,“Social Networks and Economic Sociology: A Proposed Research Agenda for More Complete Social Sci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1997, 56(3).
-
⑦Rowley, Tim, D.Behrens and D.Krackhardt,“Redundant Governance Structures: An Analysis of Structural and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in the Steel and Semiconductor Industr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3); Gulati, R., Alliances and Network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4).
-
⑧邬爱其.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
⑨马刚.基于战略网络视角的产业区企业竞争优势研究——以浙江两个典型的传统优势产业区为例[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2005.
-
①黄洁.集群企业成长中的网络演化[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2005.
-
②Marsden, P.,“Network Data and Measuremen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90, 16.
-
③Wasserman, S.and Katherine Faust,“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CUP, 1994.
-
④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
⑤Han, J.K., N.Kim and R.K.Srivastava,“Market-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s Innovation a Missing Link?”,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8, 62(4).
-
⑥黄洁.集群企业成长中的网络演化[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2005; Marsden, P.V., “Network Data and Measuremen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90, 16:435-463.
-
⑦黄洁.集群企业成长中的网络演化[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2005.
-
①Tsai, W.,“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 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5):996-1004.
-
②Uzzi, B.,“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1):35-67.
-
①Tsai, W.,“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 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5): 996-1004.
-
①Yukl, G.,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NJ: Prentice-Hall, 2002.
-
②Covey, S.R., The 8th habit: From Effectiveness to Greatness, NY: Free Press, 2004.
-
参考文献
摘要
在近几十年的管理类研究中,企业间网络一直是学者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伴随着企业间网络中非对称性关系结构及企业间“权力”的形成,企业间网络逐渐演变为模块化组织,也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但从现有研究看,大部分停留在模块化组织表层,鲜有涉及到模块化组织中拥有企业间“权力”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对于企业间“权力”的拥有,在实质上,是其在模块化组织中主导地位逐渐形成的过程。本文着眼于网络理论研究成果,并在模块化组织理论成果基础上,对核心企业主导地位的形成过程进行探析,确定网络位置对于核心企业主导地位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网络中心性位置对其主导地位形成的直接促使,进而对其主导地位的实质展开了探究,致力于引导模块化组织的研究向深入拓展。
Abstract
In recent decades, inter-enterprise network has long been concerned about the hot proposition by scholars. Along with the formation of asymmetric relations and inter-enterprise “power” of inter-enterprise network, inter-enterprise network ha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the modular organization which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scholars. However, so many research of modular organization are just stayed in the surface of modular organization, and the researches related to the core enterprise of modular organization are little. From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modular organization, we have conducted a study on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core enterprise of modular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network theory, so that we have defin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minant position and network location, and then the emphasis about this study is concentrated on the essence of dominant position. So we can push the research of modular organization forward and make the theory have mor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economic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