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语中的动词补语形式在句法结构上形式多样,语义内涵丰富,成为诸多语法学者,特别是句法学家和语义学家的研究阵地。其形式包括动词不定式,-ING分词结构,THAT引导的补语分句等。许多功能语法学者和认知语法学者认为,动词后采用不同的补语结构,必定对句子的语义和语用功能产生影响,或者反映了不同的认知概念(Bolinger, 1974; Wierzbicka,1988;Langacker, 1991; Dixon, 2005)。在这些补语结构中,本文选择将研究聚焦于英语中作动词补语的FOR TO结构。Quirk等(1985:993-994)认为,FOR TO结构是一种扩展的不定式TO结构,FOR一词后的NP主要承担其后不定式TO结构的逻辑主语,而这种用法中的FOR则失去了其一般作为介词的功能。章振邦(2005:362)语法书中也将FOR TO结构作为不定式分句的一种类型,称其为“带主语的不定式分句”,由FOR引导了不定式的主语,但限于教材编写体例上的限制,除了举例说明外,没有进一步对这一结构的句法语义等属性进行详细解释。由此可见,关于FOR TO结构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从FOR TO结构原有的语义、句法和语用的文献分析出发,再次重新解读了FOR TO结构的句法属性和语义属性,与相似结构不定式TO结构的区别、FOR TO结构的适用语境等问题,以便更为清楚的梳理出FOR TO结构的独特属性。
-
一、 文献回顾
-
(一) FOR TO结构的句法独立性之争
-
传统的语法学者,多局限在句法层面对FOR TO结构做解释,认为FOR TO结构没有自身的语义,并非独立的补语结构。Jespersen(1970:299-315)将FOR作为一个介词,如there was no time for her even to mention his name;或者是引出不定式结构的一个逻辑主语的功能, 如It was the custom for the players to receive their weekly stipend on the Saturday;或者是上述两种功能兼而有之,如在例句It is common for the combatants to express good-will for each other。显然,这样简单的解释尚未揭开FOR TO结构深层次的句法与语义特性。早期转换生成语法学者们,如Rosenbaum(1967) 认为,FOR TO结构中的FOR以及THAT分句中的THAT并没有出现在深层结构中,但是可以作为转换生成的要素。因此,不定式TO结构前的FOR一词并没有对句子产生任何新的语义输入,也即意味着FOR TO结构并不是独立的补语结构。学者Bresnan(1970:264)则认为FOR TO结构中的FOR一词具有双重属性,既可以作为介词使用,也应该可以作为补语标记词,并提出了判断FOR是否为补语标记词的标准。但Bresnan并未基于使用的语言观,用真实的语料进一步加以证明。
-
(二) FOR TO结构的语义属性之争
-
从语义层面开始对FOR TO结构进行研究始于学者Bresnan(1972)。作者首先提出了FOR TO结构的语义含义。她认为这一结构蕴含着动机性和定向性(motivation and directionality),当FOR TO结构与表示情感性或是评价性的谓语动词搭配使用做补语结构时,通常能够表现出说话者的情绪和评价状态。但这一解释还远未概括FOR TO结构的全部语义特点。吴国良(1998)根据Wierzbicka,Bolinger, Wierzbicka, Dixon等学者的观点,进一步总结概括出FOR TO结构具有三个用法特征,即经常与情感类动词连用,表达“信心”不足的语义,并具有评估功能。但两位学者的描述都仅限于句法或语义层面,并未深入到人的感知体验和一般认知规律的研究。
-
(三) FOR TO结构适用的语境之争
-
功能语法的学者Givón(1990:Vol.2, 516)认为不同补语从句适用的语境,应该基于从句中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之间的语义和句法之间的语义紧密程度来确定,并提出了不同语境中谓语动词选择不同补语结构的语义标准,即“两个事件之间的语义紧密度越强,则两个事件命题的句法整合性欲趋向于一个完整的从句(The stronger the semantic bond is between the two events, the more intimate is the syntactic integration of the two propositions into a single clause)”。根据这一标准,补语从句可以根据其与主句的紧密程度分成各个“阶(scale)”。Givón(1993:33)认为,FOR TO结构的补语从句主语并不合乎语法性,该补语结构的动词没有时态或情态标记,故而FOR TO结构应该位于在这一系列“阶(scale)”的中间位置。但学者Verspoor(2000:203-204)对此批判道,“阶”的区别,仅仅只能解释部分使役动词与其补语结构的语义特性,其解释力并不能适用于其他如认知类动词选择补语结构的情况。
-
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Langacker(1991)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句型总体的复杂结构:一是该结构与原型的有限从句偏离的距离,二是是否存在特别的标记词以显证从句的属性,三是在相关的要素中是否存在可参考的主体。对于FOR TO结构适用的语境而言,因为缺乏背景的依据和可参考的联系物,它并不是完全的有限从句。在包含了补语从句的连续统(continuum)中,FOR TO结构介于THAT分句和不定式分句之间。但Langacker既没有就此深入进行阐述,也没有得出FOR TO结构作为动词补语成分的语义特性和用法特征的结论。
-
在纵览各种传统的解释路径如传统的分析方法、转换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等基础上,国内外文献中真正从认知语言学观点切入研究FOR TO结构的并不多见。因此,基于文献梳理,关于FOR TO结构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基于英国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1980s-1993,1亿词容量,以下简称BNC)与网络报纸英语语料库(News on the Web Corpus, 2010至今,持续更新中,迄今25亿词容量,以下简称NOW Corpus)的例句检索与分析,结合文献中所引述的例句,探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1)引入认知语言学的相关概念,FOR TO结构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功能是否可以有新的解读?(2)究竟FOR TO结构仅仅是不定式TO结构的一个变体,还是有着不同于动词不定式TO结构、具有独立属性的补语结构?(3)为了更好的指导外语教学,解答上述两个问题的同时是否可以进一步明确FOR TO结构适用的语境?
-
二、 认知语言学视阙下作动词补语的FOR TO结构再解读
-
(一) FOR TO结构的句法属性再解读
-
在认知语言学理论中,概念结构主要由若干个认知实体和认知因素组成。认知主体必须先确定感知到某个实体或因素,将其作为认知参照点,才能去审视或定位其他的实体或因素。对此,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1987)提出了射体-界标理论,并以此理论详细描写了in,over, under, up,down以及out等介词的认知语义,解释了介词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射体-界标的互动转换中,人们才完成了对事物真正的认知加工过程。
-
基于射体-界标理论,我们可以据此先行对作为介词的词素FOR和TO分别进行认知观的再解读。叶龙娣(2011)研究介词FOR的语义扩展机制时指出,当射体指向界标时,FOR的语义链可以从“方向”到“目的地”,又可以从“目的地”等扩展到“目的(获取,代表,利益等)、 “交换”等语义。从英国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简称BNC)中搜索FOR作为介词的用法,笔者也发现例句中FOR通常指的是将主句的主语即射体标记为句中出现的界标所使用,消费或占有,与叶龙娣(2011)关于FOR所作出的语义总结基本一致。如Here is a letter for you,sir and from a lady,too(BNC,207 FU4)一句中,主语“letter”一词就被FOR标记为“you”所占有。但是这个小句它既没有表明射体“a letter”是否主动移向界标“you”实现占有行为,也没有显示界标“you”是否主动移向射体“a letter”完成占有行为。有可能这本书并没有转给或送给“you”,也有可能“you”根本没去拿过这本书。因此,FOR在该句中显示的语义是中立的,没有显示出清晰的趋向性。而介词TO本身,却包含了实现特定目标的路径概念(Dirven, 1987)。如You used to give lessons to children, so you say.Why are you doing nothing now?(BNC,A18)一句中,介词TO表示沿着特定路径到达终端的动态概念。尽管如此,使用TO一词仍然并未表明这一“give”的行为最终是否完成。
-
将FOR和TO两个介词组合为FOR TO结构时,其主要语法功能则转变成补语分句与其主句的连接成分。FOR在该结构中是引入补语结构的主语,并强调这个主语需要完成特定的任务。从语义角度而言,FOR所引导的主语是完成补语结构行为的主要执行者,而TO一词则主要用于引入补语结构,表明了朝向预定目标的动态路径。如在例句You want for me to lift your little boat out on to our deck...(BNC,H0C)中,FOR暗示了补语结构动作的执行者是me,而TO的语义在这里揭示了me实现目标的动态路径。如前文所述,作为介词功能的FOR与TO,两者各自独立在句中使用时,其界标都是明确具体的。而当两者组合作为一个补语标记词而言,它却是相对抽象的。根据Givón(1993:Vol.2:33)的观点,FOR TO结构本身没有时态或语态的标记,所以该结构是不具有时间范畴的概念语义。我们可以认为,含有FOR TO结构的句子所陈述的都是一般性的事件,而不是某个特定的情况。如上述例句You want for me to lift your little boat out on to our deck(BNC,H0C)一句中,补语结构中的动作内容,并没有隐含具体的时间性,本句中的FOR TO结构所指向的事件不具有明确的时空特征,因此也就失去了所指事件的独特性。同时,主句中“want”一词本身就具有对事件进行设想的内容,所以选择语义内容上中立、所表述内容上不太明确的FOR TO结构,两者就具有高度的句法和语义匹配性。
-
由此可见,FOR TO结构在句中的语法功能,主要是起到了限定成分和结构中心的作用。而在句子语义结构的问题上,FOR TO位于句中的中心位置,在主句谓语动词与补语结构之间起到了关键的桥梁性作用。它并不是介词FOR与TO的组合之义,也并非不定式TO结构前介词FOR的简单添加,而是在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过程中,从其自身识解问题的视角出发进行的结构选择,从而奠定了FOR TO结构自身独特的句法属性,能够成为一类独立使用的补语结构。
-
(二) FOR TO结构的语义属性再解读
-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为体验哲学,着重从认知角度来探讨人类的思维。其中,语义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因此,认知语义的研究也就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经过对语料库BNC中的FOR TO结构检索与人工整理,笔者总结认为FOR TO结构承载了两个基本的认知语义,具体如下:
-
1. 心理空间上的相对远离与间接性语义
-
认知语义学则认为,语义是基于经验感知的,空间概念和身体部位是人类最重要的隐喻源,是人类概念之始源(王寅,2002)。基于身体的经验感知,由空间概念向时间概念和各种抽象认知概念跨域隐喻投射的过程,就是人类对整个世界进行了解的真正过程。因此,体现在语言语法结构上的差异,也能部分反映出人类在认知事件过程中心理上的空间概念距离。Haiman(1983)也认为,语言表达式上的形式距离也反映了两者之间的概念距离。FOR TO结构与不定式TO结构两者的语音单位数量不同,必然反映到主句主语与补语结构之间在认知心理上的概念距离远近;语音单位越小,也就意味着前后所涉及的事件或对象之间语义联系越紧密。我们由此可以推断,FOR TO结构在主句与补语之间的概念距离要大于不定式TO结构所体现的概念距离。FOR TO结构所隐含的这种概念距离,是叙事者在主句主语与补语结构之间刻意选择的间接性表述。在语用表达效果上,主句主语在补语结构所涉及的事件上参与度降低,或者在是否实现补语结构的事件涉及的目的上相对缺乏热情度。反之,我们可以认为在使用不定式TO结构时,主句主语有更高的参与度和热情,对句中表达的事件关注度相对较高,补语事件出现的概率可能性自然得以提升。
-
我们来试比较Then we can ask for them to switch the machine off(BNC, F7A)和将原句做简单变化后的Then we can ask them to switch the machine off两个例句中所隐含的心理空间概念距离。尽管两个例句形式上、内容上看起来并未有多大的差异,如果不从认知语义的视角再深入分析,很有可能就无法区分两者的语义差别了。当主句主语对FOR所引导的对象“them”施加间接性影响,那么语言叙述者自然会选择FOR TO结构,因为FOR一词加大了“we”与“them”之间的语音单位距离。FOR所引导的介词宾语“them”只能担当补语结构中的主语。反之,当主句主语“we”要对其他参与者“them”施加直接影响时,就顺理成章的会选择使用不定式TO结构了,该句中的另一个参与者“them”就直接充当了主句谓语动词的宾语。一般来说,不定式TO结构需要主句主语与补语结构主语同时出现在叙事中所指向的地点现象。对此,我们可以对上述问题再进一步的佐证。如对语料库原句改变为Then we can ask them to switch the machine off, *①but they were not there中,显然这样的表达是不符合一般的语法规则和语义逻辑的。而我们使用Then we can ask for them to switch the machine off, but they were not there,这样的表达既体现了“we”对于“them”是否能关掉及其在一定的迟疑,也没有非常强烈的实现欲望,故而“we”与“them”并不一定需要同时出现在同一地点。
-
2. 时间概念上的先后序列与潜在性语义
-
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构造的意义必须运用认知语言学所一贯倡导的原型范畴、认知模型、意象图式、心智融合、隐喻机制等认知方式来加以解释。语法构造的中心成员是原型,可从语义方面做出预测,非中心成员是基于中心成员扩展而来的。因此,语法构造可分为中心成员和非中心成员,它也可以具备多义性的特点,在语义极就有许多相关概念,形成了辐射性范畴(王寅,2006)。从原型意义而言,大部分BNC与NOW Corpus语料库例句中使用FOR TO结构主要用于表现主句谓语动词与补语结构动词所分别表述的事件之间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由FOR TO结构所引导的补语结构所表述的事件通常发生在主句动词涉及事件的时间之后。在这一点上,作为补语标记词的FOR TO结构与不定式TO结构,都同样具备在时间序列上先后的潜在性。表现在句法形态上,补语分句均是紧跟在主句分句之后;表现在潜在性语义上,隐含着说话者不能保证补语分句中的行为必然发生。相应的,主句主语也不能保证其行为的真实性。
-
如上述例句You want for me to lift your little boat out on to our deck(BNC,H0C),在时间序列中,例句所述及的行为“lift your little boat”,必然发生在主句谓语动词“want”之后,并含有主句主语期待补语结构中的行为动作发生的潜在性语义。如果将上述例句改为You want for me to lift your little boat out on to our deck, but maybe they can’t,添加这种潜在性可能的情况在语义上读起来还是比较符合语言习惯和逻辑的。同样,如果将本句改为You want for me to lift your little boat out on to our deck, but I doubt I can,在语义逻辑上依然可以接受。因此,在表达时间序列上的潜在性问题上,FOR TO结构的潜在性语义要比不定式TO结构更为强烈,因此,在主从句之间的语义联系也相对较低,从而体现出主句主语对于补语结构行为发生的参与热情度也相应较低。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对例句For nothing else,...I just want for people to see these actors(NOW Corpus,10-06-21 US)进行一定的改变来进行讨论:
-
1) a.For nothing else,...I just want for people to see these actors, but maybe they can’t.
-
b.For nothing else,...I just want for people to see these actors, but I doubt it.
-
c.*For nothing else,...I just want for people to see these actors absolutely/probably.
-
d.For nothing else,...I just want people to see these actors absolutely/probably.
-
在该例句中,对于people能否see the actors, 主句主语使用FOR TO结构的根源在于说话者语气上的保留,这里存在着无法实现的微弱可能性,故而我们可以在随后用“maybe they can’t”或“I doubt it”来表达不确定性。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将具有绝对性或极大可能性的语义概念化副词absolutely/probably来修饰FOR TO结构所在的句型,就存在逻辑上的矛盾,检索BNC与NOW Corpus均未发现类似句法实例。而1)d句中,主句主语对people施加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其与absolutely类表示绝对性极高的语义概念化副词连用是合理的。
-
(三) FOR TO结构与不定式TO结构的认知语义区别再解读
-
认知语言学认为,基本的语法范畴(如名词、动词、主语等)以及句法结构均可以用认知语义来描写,而要用语义概念化来界定语法概念,就需要考虑“识解”这一因素。Langacker(1987,1991)将其定义为“人们具有用不同方式来理解同一场景的能力”,提出这是人类认知的一种主要方式。不同的句型结构体现了不同的心智经历,从而也体现了人们在对某个特定情景自身的识解。在识解观中,主要包括5项要素:详略度(specificity)、辖域(scope)、背景(background)、视角(perspective)、突显(salience)。他主要用此来解释人们为何在面对相同场景时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述。识解的5个基本要素中,尤其以“突显”最为关键。有“突显”,就一定有“辖域+背景”,因为前者是相对于后者而产生的;它也涉及到“视角”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就会有不同的突显对象(王寅,2013)。视角则主要包括视点和焦点,视角这一概念是认知语言学家强调观察者在情景中的重要作用的反映,尤其是观察者的视点以及所注意的焦点成分的选择(Langacker,1987,转自文旭,2007)。
-
1. 基于识解观的“互参性”问题再解读
-
学者Wierzbicka指出FOR TO结构与不定式TO结构有两个差异。第一个差异在于是否具有“互参性”(coreferentiality)(Wierzbicka, 1988:113)。我们先看作者所用的如下例句:
-
2)a.He arranged to attend the baby.
-
b.I want you to attend the baby.
-
c.He arranged for a babysitter to attend the baby.
-
在不定式TO结构中,补语结构的主语与主句的主语必须保持一致性。这种情况特别适用于单及物动词的结构,如2)a。但在某些情况下,双及物动词的结构同样适用互参性,这时主句的宾语与补语结构的主语具有同一性,如2)b。而对于FOR TO结构,就不能适用这样的构式,如2)c就不能变成如He arranged for himself to attend the baby。
-
如前文所述,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侧重从人的感知体验和一般认知规律出发来理解语言,我们可以就此对FOT TO结构和不定式的“互参性”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以人的空间距离而言,不定式结构中主句主语对于补语结构动作直接进行了参与,在认知语义上强调了主句谓语与补语结构动词之间最小的距离。如2)a中的主语就直接参与了照顾婴儿的动作,因此在arrange与attend这两个动词之间在心理空间上的语义距离最小。在2)c中的FOR TO结构叙事内容中,主语并没有直接参与到照顾婴儿的动作,而是对于第三者babysitter产生了间接的影响,因此在arrange与attend之间的概念化语义距离被拉大。
-
因此,我们可以说,不定式所引导的补语结构与主句之间在句法结构和语义概念联系上比之于FOR TO更强更紧密,而FOR TO结构与主句之间的关系,相比较而言则因为语义概念距离的相对增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
但这种互参性的区别并不适用与所有的动词。我们来看两个动词yell的例句:
-
3) Wilson was trying to yell to change the play but he couldn't be heard as well as usual because, as he said, his mouth was frozen.(NOW Corpus,16-01-10,US)
-
在3)中,我们可以发现,主句主语并不是直接参与不定式动作,这里按照生活常识判断应该是the substitute player。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运用生活经验来判断不定式的主语。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其它一批带有交流语义的动词,如cry out, clang, gesture, nod, say, scream, shout, sign等。
-
2. 基于识解观的视角问题再解读
-
从互参性的区别, Wierzbicka(1988:116)又衍伸出不定式TO结构和FOR TO结构的另一个差别在于两者的视角不一样。Wierzbicka认为,FOR TO结构侧重于从“第三者”视角来识解句中的语义。在主句与从句的动词中,通常都会有第三者参与动作的执行。而不定式通常是一种“第一人称”模式的视角,直接表达了识解者本人的所思所想。如例句:
-
4) She was keen to go.
-
5) a.She was keen for him to go.
-
b.*She was keen for herself to go.(Wierzbicka, 1988:167)
-
在例(4)句中,不定式TO结构恰当的表达了说话者本人的体验,但是如果从第三者的体验视角来表达,即便是将“自我”视为“他者”,也是在语义上不符合逻辑,不会出现在实践中的语句表达式。同样,在由人作主语的句子中,如We would be delighted for you(for us) to come and take part in our worship service on Sunday(NOW Corpus,16-09-01,IE),主句与从句的主语存在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体现了FOR TO结构的语义特性,即该结构并没有从主语的角度来看待句中提及的事件,而是从第三方的角度而言的。不定式隐含了一种经验型的,个体的,第一人称性质的视角,而FOR TO结构则相反体现了一种从外部进行审视,第三者的视角。
-
但是,上述解释在遇到由it作形式主语的句子似乎无能为力了。①如It is good for me/you/him/her/them/us to attend the baby,显然句中的目标人物可以是说话者,也可以是听话者,或者是其他人。比较以下两组例句:
-
6) a.It was unexpected for him to do that.
-
b.* It was unexpected for me to do that.
-
7) a.It was odd for him to fail.
-
b.* It was odd for me to fail.(Wierzbicka, 1988:116)
-
这些例句中并不存在“互参性的主语(coreferential subjects)”,因此在上述每个b例句中不能用这个术语来解释,但这种It引导的句型含有某人通过外界来看自己的现象。这一点可以通过以下例句得以证明:
-
8) a.* It was odd for me to fail.
-
b.They thought that it was odd for me to fail.(Wierzbicka, 1988:116)
-
对此,我们可以尝试从认知语言学识解观中的突显理论来做另一种解释。根据Langacker(1987, 1991)的观点,认知主体从不同的识解角度出发来观察同一情境或事件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过程和结果,出现不同的语言表达,它们也就突显了同一情景的不同侧面。这也再一次说明了语法构造上的差异必然要反映出语义层面上的不同。不定式TO结构是说话者为了突显补语结构动作的执行者,而FOR TO结构则并不为了突显这一个部分,而是为了说明整个补语结构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也就是学者吴国良(1998)所指出的具有泛指的功能。可以说,不定式是为了突显句中实现补语结构动作的成分,是一种局部视角,而FOR TO结构则侧重于所期待的整体事件,体现了全景化的视角。
-
3. 基于识解观的信心度问题再解读
-
Wierzbicka(1988:120)认为FOR TO结构与不定式TO结构的区别还在于信心度或者确定性的不同。她举出了如下的例子:
-
9) a.I want you to come.
-
b.I want very much for you to come.
-
c.* I want for you to come.(OK in some American English)
-
上述例句中,9)b句的信心度不如7)a句,9)b中由FOR引导的句子感觉较为无力,缺乏信心,但9)b句比9)c句则又显得更加合理些。原因在于通过“very much”这个程度修饰语,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渴望,而不是一种自信式的意愿。由于使用了第一人称,人往往对自身的未来能力判断更胜过对其他人的了解,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定式的使用比之于FOR TO结构更加显得有自信些的原因了。对于上述由意愿类动词引导的FOR TO结构和不定式TO结构,Dixon(2005:248)又提出了两者对补语分句主语影响力大小,即语用力度不同的说法, 如以下例句:
-
10) a.I had wished for Mary to win the prize.
-
b.I wish Mary to stand up.
-
10)a句中FOR的使用,表明这是一种较为笼统的陈述,并没有对补语分句的主语产生较为强烈的语用力度,这可能仅仅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渴望,而被期待着(Mary)可能甚至都不知道;相反,10)b句则可能是面对全班的学生,点名由“Mary”来完成某个动作,语用力度增加。
-
Dixon特别指出,当动词like与FOR TO结构连用时,FOR前面通常需要加it。如:
-
11) a.I’d like it for you to kiss Auntie Dapnne every time she calls.
-
b.I’d like you to kiss Auntie Dapnne now(she’s just arrived).
-
同样的情况,11)a句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要求,表明听话者在某种适当的情形出现时应该做某事。这里的it for 可以省略,从而增强语用力度,但在11)b句中,却不能包含it for,因为这是说话者给听话者“to do something at once”的指示。
-
我们再试从认知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分支认知语法认为,语法成分也具有意义,不同的语法结构表达,会呈现出说话者对于概念语义不同的识解,传统上被认为“无意义”的许多语法差别,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反而被证明是识解中的细微差别的标记(Langacker, 2004:1)。其中,识解观中关于突显与视角的理论阐述可以帮助解释很多语义上难以区别的结构。突显是人类具有确定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的。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思维,解释自己的认知概念中对特定场景的理解,需要突显出同一个客观场景中的不同对象,从而产生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Wierzbicka所提出的信心度区别问题实则根源于其所提出的第一个区别,即“互参性”。正是由于FOR TO结构并没有从主语的角度来看待句中提及的事件,而是从第三方的视角出发。这种叙事上的视角便隐含了说话者对叙事内容的心理距离相对较远,在语义概念化上突显的是自己的缺乏把握性,不自信。而不定式隐含了一种经验型的、个体的、第一人称的视角,这种发自于自身对叙事内容的心理距离必然相对具有信心上的确定性。这种视角的选择自然会通过特定表达突显语义概念化中的相应部分,不定式TO结构在这个时候就成为相对更合理的选择。
-
四、 结论
-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理据性,也就意味着语言学习必须重视意义与形式等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在对FOR TO结构的再解读进程中发现,首先该结构在语义属性问题上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FOR TO结构具有心理空间概念上的相对远离和语义表达上的间接性,二是FOR TO结构具有时间概念上的先后序列与表达意义上的潜在性,也即意味着FOR TO结构常常是发生在主句谓语动词之后,存在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其次,FOR TO结构与不定式TO结构相比,是两个既有一定联系,又具有各自独立语义概念的补语结构。在认知语言学的解释路径中,我们发现不定式TO结构所引导的补语结构和主句之间在句法结构和认知语义联系上比之于FOR TO更强更紧密;两者在对同一情景的视角和突显重点不同,FOR TO结构并不为了突显句中某个部分,而是为了说明整个补语结构所涉及的人物或者事件;两者的叙事心理距离不同,FOR TO结构侧重客观的第三者视角,而TO结构则含有较为强烈的主观期待性,因此较为侧重主观的第一视角,对于补语结构部分内容的叙事内容确定性强,心理距离近,信心度自然也较高。最后,在具体的语境适用中,FOR TO结构在句中的出现,影响了句中不确定的中立语义,以至于不能明确句中射体和界标之间的主要趋向行为是否完成。由于FOR TO结构缺乏时态或语态的标记,使用该结构的句子通常描述的是一般性情况,而不是陈述某个具体的事件。
-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基于语义核心的理念,研究了特定语法结构FOR TO的语义及其相关属性,意在抛砖引玉,探索不同语言表达结构与说话者不同意义识解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外语教学,减少学习者对英语补语结构选择上的盲目性和语用错误。但限于篇幅和目前研究开展的阶段,本文尚未对FOR TO结构做其他句法成分的认知语义进行深入分析。对此,笔者将另文论述。
-
①本文所采用“*”符号均表示该用法不符合一般语法规则。
-
①本文虽然主要探讨FOR TO结构做动词补语功能的认知语义等属性,但也适当需要考量其做其他语法功能的语义,以兼顾本文的完整性。
-
参考文献
摘要
本文以英语中做动词补语的FOR TO结构为研究对象,在认知语言学视阙下,基于其原有的语义、句法和语用的文献梳理,从FOR TO结构的句法属性和语义属性,FOR TO结构与不定式TO结构在认知语义上的区别,以及FOR TO结构的适用语境等维度进行了再解读,认为原有文献对FOR TO结构的分析在人的心智经历和一般认知规律研究上存在不足,应该更多的从语言表达者本身的认知视角出发来理解FOR TO结构独特的句法和语义属性。本文意在抛砖引玉,探索不同语言表达结构与说话者不同意义识解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外语教学。
Abstract
With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issue of FOR TO complement constructions used mainly as verbal complementation.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of FOR TO complement constructions, the paper reinterprets FOR TO complement construction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its syntactical features and cognitive semantics, its differences from Infinitive To constructions, and the contexts in which FOR TO constructions are us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past literature has not yet conducted their studies in the respect of the mental experience and cognitive rules of speakers; therefore,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laid on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speakers while construing the uniqu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FOR TO complement constructions. With the final aim of better serv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 paper intends to serve in some way as the beginning of further exploration on 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kinds of linguistic expression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meaning constr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