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引言
-
条件句是一个句法结构、语义关系和语用环境都很复杂微妙的语言现象。近些年来,语言学界对条件句的研究日益关注。纵观国内外文献,有关条件句(主要是指If条件句)的研究文献十分丰富。国外If条件句的研究更多地是对比性研究,研究的语料多为不同体裁类型的文本,对经济类、医学类、学术类等专业体裁文本进行分析研究,不一而足。而从性别这一视角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性别与If条件小句句位关系的研究上。①国内If条件句的研究更多是从理论视角出发,针对If条件句的分类、语义关系和语用功能的探索和总结。而基于语料库对If条件句具体使用研究则关注相对较少,②而从性别视角研究If条件句的更不多见。
-
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以性别为出发点考察英国母语者If条件句的使用情况的研究尚未完善,还需要更多地探究。从母语者性别这一角度出发,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男女两性在使用If条件时的差异性特征,对于揭示If条件句的使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为英语条件句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具体参照。
-
二、 理论框架
-
为了提高研究效度,有效构建If条件句的研究框架,笔者梳理了Lee Chang-bong对条件句句位分布特征和Gabrielatos对条件句中成分情态化特点的详细研究,以及Leech和Svartvik对条件句的相关分类方法。鉴于四位学者的研究角度,考虑到BNC语料库的抽样特征,本研究将主要从If条件小句句位、条件主句中的情态化表达方式以及If条件句的类型三方面入手,全面地分析英国男女两性在使用If条件句时所呈现的差异性特征。
-
(一) If条件小句位置
-
研究表明,If条件小句的位置多位于句首而不是句中或是句末。①即“If p, q.”条件句型式要比“p, If..., q.”或是“q, If p.”的条件句型式更普遍。Lee Chang-bong指出If条件小句的位置与If条件小句所承载的信息地位(information status)有紧密联系。他在Prince信息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If条件小句除了可以搭载已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还可以搭载可推论性(inferable information)和新信息(new information)。根据会话原则,人们在会话中引入新信息之前,往往会先将旧信息做一下铺垫,从而促进会话的有序进行。在进一步地分析中发现,当If条件小句提供的是旧信息或是可推断信息时,一般位于句首;而如果If条件小句提供的是新信息时,更多地位于句尾。
-
(二) 情态化表达方式
-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情态是表现人际功能的手段之一,它可以表现个人的愿望、要求他人承担义务或对事物发展做出判断等。Fowler认为情态能表现作者或说话人的“评价”和“态度”。情态所表达的是在归向极(polarity)之间存在的不同等级的可能性。Halliday②等人将情态分为两大类型,即情态(modalisation)和意态(modulation)。情态是发话人对命题可能性进行判断的情态类型,包括概率和频率;意态是指发话人对命题合意性的判断的情态类型,包括义务和意愿(如图1)。
-
Halliday等人认为情态的表达方式是由下列几种方式来表现的:情态助动词(finite modal operator)、语气附加成分(mood adjunct)、谓语的扩展方式(An expansion of predictors)以及人际语法隐喻(metaphorized modality)等。同时Halliday在划分情态类型时提出了“值”的概念,实际上情态表达式都存在“值”的变化问题。因此笔者对情态化表达的量值进行了总结和归类(如表1)。由于条件句主句情态化程度达到71%,远高于从句的30%情态化程度(Gabrielatos, 2010),因此,本文更多地考察条件句中主句的情态助动词。
-
来源:Thompson,1996:58
-
图1 Halliday情态类型的分类
-
(三) If条件句的分类
-
通过大量的相关文献检索,我们发现If条件句的分类形式各异,如根据If条件主从句的语义关系进行分类,例如Quirk和Leech、Svartvik的条件句分类;依据条件句内容所指认知辖域进行分类,例如Sweetser的分类;或是依据条件句与前文关系的分类,例如Ford和Thompson的分类。为便于研究,笔者采用了Quirk,Leech和Svartvik的分类标准:1)开放条件句(open conditional),即不确定条件小句的条件是否完成,如I get a headache if I eat too much nuts;2)假设条件句(hypothetical conditional),即条件小句的条件未完成,如I would go to America if I was you。这一分类简单明了,语用功能划分和描述更具有操作优势。
-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需要分析男性和女性在使用If条件句时所呈现出的差异特征,从主句情态助动词、If条件小句句位和条件句分类这三个方面着手研究具有可行性(见表2)。
-
三、 研究方法
-
本研究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选取《英语国家语料库》(BNC,CQP-Edition)(https://bncweb.lancs.ac.uk/)中的9个笔语子库为语料来源(见表3)。通过检索,对比男性和女性在使用If条件句所呈现出差异性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
本文采用BNC①在线检索句法(BNCweb Written Restriction)检索If条件句。由于检索过程中,会出现干扰性的检索行,我们特别将引导补充成分的If小句,如I don’t care if…,主从句不完整的If条件句以及If前有what或as等词引导的非条件句等进行了清理和剔除。由于各个子库提取的数据庞大,我们按照统计学的随机抽样原则,从各个子库中提取了10%的数据来观察男性和女性在使用If条件句上所呈现出的语言特征。
-
研究中,我们拟回答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
1)男女两性在使用If条件句时,主从句在句位上是否存在差异?原因何在?
-
2)男女两性在使用If条件句时,主句中的情态化表达方式上是否存在差异,原因何在?
-
3)男女两性在使用If条件句时,条件句类型上是否存在差异?原因何在?
-
四、 研究结果和分析
-
(一) If条件句使用频率分布
-
经过对语料的分类分析,本文罗列出了男女两性在九类笔语子库中关于If条件句的使用情况(见表4)。
-
由表4可以看出,尽管在If条件句使用的总体频数和文本数量上,男性要远远多于女性,If条件句总数达到6807句,分布在825个文本中,其数量相当于女性条件句数量和文本数的两倍。然而,在平均文本出现的频数上,女性却基本上多于男性,只有时事类文本上,男性多于女性。在上述8类文本中,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使用条件句。Turner提出条件句与其说是陈述事实的表达方式,不如说是用来表达不确定性的。①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在陈述事情上表现出更多的不确定性,比较委婉含蓄,并非像男性那样直接果断,由此我们认为女性会更倾向于使用条件句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出一定的礼貌性。时事类文本上,男性在平均文本中所使用的频数要多于女性,是因为相对女性来说,男性对于时事类文本表现出更多的兴趣,更倾向于对时事发表自己的言论和看法。
-
与此同时,通过分析男女两性的年龄层(见图2),笔者发现25~34年龄阶段的男性和女性均倾向于使用If条件句,对自己的意见表达有所保留。而在34岁之后,男性对If条件句的倾向性愈来愈低,而女性随着年龄的递增,更倾向于使用If条件句,委婉表达,以示礼貌,给读者营造一种和谐的交流氛围。
-
图2 使用If条件句的年龄分布
-
(二) If条件小句的位置
-
If条件小句可以位于句首、句中或句末。本研究中,我们经过检索发现位于句中的If条件小句只占其中一小部分,不具备显著意义,因此本文不予分析。综合考虑,我们更多地将分析的重点放在If条件小句位于句首和句末所表现出的差异上面来(见表5)。
-
由表5可以看出,男女两性在If条件小句句位的使用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于判断男女两性条件句使用上的差异性,我们可以使用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相关度的对比验证。已知此时自由度为1时,且卡方值3个临界值3.83、6.64和10.83,表明该值在0.05、0.01和0.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即参与比较的两个值具有显著性差异。一般来说,卡方值与差异大小成正比,即卡方值越大,二者差异越大。①本文将P>0.05记为差异性不明显(标记“*”),0.01<P<0.05记为有差异(标记“**”),P<0.01记为明显差异(标记“***”)。在有差异和明显差异的情况下,男性使用(条件句)比例大于女性所使用(条件句)的比率,记为标记“+”,反之标记为“-”。
-
从整体比例上来看,虽然男性和女性将If条件小句置于主句之前的情况要比将If条件小句放在主句之后的情况多,比例分别占到66%和59.6%,但是男性更倾向于将If条件小句放置于主句之前,而女性更倾向于将If条件小句放于主句之后,两者之间差异十分显著,卡方值达到34.97。特别是在散文小说类、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时事类和随笔类等6类文本中,相比于男性而言,女性更多地倾向于将If条件句置于主句之后。依据Prince和Chang-bong Lee研究理论,分析其中的原因:
-
从抽样的例句来看,我们认为男性在会话中倾向于使用“If可预知信息/已知信息,新信息”的条件句模式。在例1和例2中,话语者在提到“If...”时,认为听话者可以根据前面的所提到的信息或是依据情景进行逻辑推理熟悉说话者所提到的信息,并且可以顺着说话者的思路了解到其所要表达的新信息。在这种条件句型式中,If条件小句更多地充当着话题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引出条件主句中的新信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Tannen指出男性在会话中更注意信息交换和传达效率,因此可以看出男性倾向于使用“If可预知信息/已知信息,新信息”的条件句模式,是为了更直接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会话的传递效率。①
-
在对女性If条件句语料的抽样例句中发现,“可预知信息,if新信息”的条件句结构形式大量存在。在例3和例4中,可以发现条件主句的信息均与前面所涉及的信息相关,听话人可以根据前面的信息预设到说话者所要表达的信息,而此时If条件小句所引导的是新信息,置于句尾。陈明娟提到女性的会话模式明显地比男性更具有合作性,更注意运用礼貌原则,更多使用积极的礼貌策略来强调自己与听话者之间的一致性。②女性将条件主句置于句首更多地是与前面所涉及的信息紧密衔接,保持会话的和谐,而If条件小句所表达的新信息在这里更多的是对条件主句加以补充和完善,使会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全面,便于听话人的理解和接受,显得更加礼貌。If条件小句的位置取决于会话情景和所要实现的语用功能。
-
(三) 情态化表达方式
-
Palmer认为情态化毫无疑问就是条件句的标志之一。Gabrielatos也证明了情态是条件句的重要组成部分,条件句主句情态化程度要远远高于从句情态化程度。可见情态化是条件句的重要特征(表6)。
-
由表6可以看出男女两性在四类主要情态化表达方式上,更倾向于使用情态动词,其他三类情态化表达方式相对较少。通过数据发现,男女两性在情态动词和情态附加成分的使用上,更偏于使用中价情态表达,例如will、would等情态动词和likely、probably等情态附加成分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而在人际语法隐语的使用上,男女两性习惯在条件句主句中加入I think/believe...结构来陈述自己的观点。
-
由于男女两性在情态附加成分、谓语的扩展以及人际语法隐语三类情态化表达上的使用数量较少,差异性不明显,因此本文更多的侧重于分析他们在情态助动词上的差异性(表7)。
-
从整体看,中值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最高,比例分别占到60.8%和64.1%,其次是低值情态动词(分别是32.0%和29.7%)和高值情态动词(7.2%和6.2%)。于涛提出条件句中元功能的使用在于避免过于暴露作者的意图。由于高值情态的使用能够使作者观点和意图过于明显,低值情态在表达时又缺乏力度,因此在表达时中值情态使用的频率更高一些。
-
尽管在三类情态助动词的使用情况上,男女两性差异性不大,但是在具体情态助动词can/could、may/might、will/would、shall/should的使用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如表8)。
-
由表8可见,在低价情态助动词中,男性更倾向于使用may和can,而女性更倾向于使用could。在中价情态助动词中,男性倾向于使用will,女性倾向于使用would。而在might、shall和should的使用上,男女两性的差异性不明显(P值均大于0.05)。
-
Perkins(1983)把人们常说的现在时形式的情态动词,如can、may、will、shall等命名为主情态动词,而把它们的过去形式,如could、might、should等命名为从属情态动词。Perkins(1983)认为从属情态动词比主情态动词更具有情态意义,因而显得更加礼貌。例7和例8中,男性倾向于使用典型的“If…, then….”句型,体现了男性更重视逻辑推理;使用will和can情态动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与张继东、夏梦茹(2015)所验证的男性倾向于使用can等确定性立标语的结果相吻合。而女性多使用从属情态动词,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显得更加礼貌含蓄。在例5和例6中,看出女性在条件句主句中使用could和would,会显得表达的语气缓和,从而留给听话者更多的空间。
-
例句:
-
5) You could be very happy if you are not putting your enjoyment in second place or you could be making most enormous compromises because you lack the courage to go alone on the sort of holiday that you would really enjoy.(Female, BNL 1910)
-
6) And this gentleman in West Yorkshire would certainly have the blessing of many if he carried out his idea: Having taken early retirement, I am casting about for some way to supplement my pension.(Female, CES 1907)
-
7) If [wind up] occurs then the gearbox will not usually come out of 4WD into 2WD until the wind up is [unwound].(Male, AN2 908)
-
8) If one considers the Butte de Saran as separate from the headland of the Ce des Blancs, then the vineyards of Cuis can be seen as the northernmost edge of the Ce.(Male, C8M 890)
-
(四) If条件句类型
-
本文主要从开放条件句和虚拟条件句的两个类型入手分析男女两性在条件句类型上的使用差异。开放条件句和假设条件句所体现的语用功能各不相同,因此男女两性在使用两类条件句时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如表9所示。
-
表9显示,男性和女性在使用两类条件句上,更偏重于开放性条件。陈国华(1988)指出“开放条件句表达的条件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说话人对条件的真实性持中立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男女两性在使用条件句时更侧重陈述事实,保持对条件真实性的中立态度。尽管虚拟条件句的使用率不是很高,但是在男女两性中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从总数来看,男女两性在条件句类型使用上差异性十分显著,卡方值达到63.7,女性更倾向于使用的虚拟条件句。在这9类文本中,尽管在社会科学类、时事类、商务财经类、思想类和艺术类这4类中,男女两性的差异性不显著(P值均大于0.05),但是在散文小说类、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和随笔类中女性使用虚拟条件句的比例高于男性使用虚拟条件句的比例,男女两性在虚拟条件句的使用上差异显著,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使用虚拟条件句。Thomson提出“假设条件句与开放条件句的区别体现在假设条件句要比开放条件句更为礼貌。”假设条件句的使用是为了隐含作者的真实的意图或是表达的礼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女性更倾向于使用虚拟条件句的原因了。
-
五、 总结
-
本文通过对比英国男女两性在BNCweb语料库中的数据,我们发现男女两性在使用If条件句时所呈现出的差异性:1)通过数据检索发现在大多数文本中女性使用条件句的平均频数要多于男性;与此同时,通过对比男女两性年龄层数据后,我们发现随着年龄递增,女性更加倾向于使用If条件句。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女性倾向于使用条件句,这样可以避免直抒胸臆,为自己的观点或是建议留下转圜的余地。2)在If条件小句句位的选择上,男性更侧重于将If条件句置于主句之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将If条件小句置于主句之后,这样会使作者在主句中想要表达的观点或是建议等更显得委婉礼貌,使语气变得缓和,显示了对听/读者的尊重。If条件小句的位置取决于会话情景和所要实现的语用功能。If条件小句位于句首时,更多地是作为一个话题/前提引出主句的新信息;而If条件小句位于句尾时,主要是对条件主句的完善和补充,使话语显得更加礼貌、完整。3)在四类情态化表达的使用上,男女两性更倾向于在条件句中使用情态助动词,而在主句中低值、中值和高值三类情态助动词的使用上,英国男女两性都偏向于使用中值情态动词,极少使用高值情态动词。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英国男性更倾向于使用may、can这样的低值情态动词和will这样的高值情态动词,而英国女性更倾向于使用could、might和would。我们可以看出男性使用can、will这类主情态动词,使得表达比较直接明了;女性使用could、should这类从属情态动词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显得更加礼貌含蓄。4)在条件句类型使用上,男性和女性多使用开放条件句,表明他们在写作中更多地通过使用条件句陈述可能发生的事实,对条件的真实性持中立态度。但是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使用虚拟条件句。女性更多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态度或是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而采用假设条件句。进一步研究中,我们发现男性比女性偏向于使用被动语态,反映了女性侧重于主观性表达,男性侧重于客观逻辑性陈述。总之,男女两性在If条件句的使用上呈现出的差异性对我们今后的英语教学和研究内容的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①C.B.Lee,“The Information Status of English If-clauses in Natural Discourse”, Language Research, 2001,37(3): 483-505.
-
②于涛.If条件句句法语义特征的语体倾向性研究 [J].语料库语言学, 2015, 2(1): 32-44.
-
①D.Schiffrin,“Conditionals as Topics in Discourse”, Linguistics, 1992, 30(1): 165-197.
-
②M.A.K.Halliday,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 London: Arnold, 1994.
-
①英国国家语料库(BNC)是一个以来源广泛的书面语言和口语为样本,收录了1亿字的电子资源,用以呈现20世纪后期以来的英式英语,涉及口语和书面英语。该语料库书面语与口语并存,由4214篇代表广泛的现代英式赢于文本构成。它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化标注体系SGML,使用三级赋码标注,使标注错误率由3%减少到1%。在应用方面,该语料库既可用其配套的SARA检索软件,也可支持多种通用检索软件,并可直接进行在线检索。http://bncweb.lancs.ac.uk/
-
①K.Turner& K.M.Jaszczolt, Meaning Through Language Contrast,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2003:135.
-
①梁茂成, 李文中, 许家金.语料库应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93-94.
-
①D.Tannen, 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0: 24-25.
-
②陈明娟.礼貌原则运用中的性别差异——以《傲慢与偏见》中人物会话为文本[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3): 22.
-
参考文献
-
[1] Biberetal,Corpus Linguis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
[2] Ferguson,G.,“If You Pop over There:A Corpus-based Study of Conditionals in Medical Discourse”,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1,20(1):61-82.
-
[3] Flower,Richard,Language and Control,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9:85.
-
[4] Gabrielatos,Costas,A Corpus-based Examination of English if-conditionals through the Lens of Modality:Nature and Types,Ph.D.Thesis,Lancaster University,2010.
-
[5] Leech,Geoffrey & J.Svartvik,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London:Longman,1975.
-
[6] Mead,R.,& W.Henderson,“Conditional Form and Meaning in Economics Text”,The ESP Journal,1983,2:139-160.
-
[7] Perkins,M.,Modal Expression in English,London:Frances Printer,1983.
-
[8] Palmer,F.R.,Mood and Modal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
[9] Quirk,Randolph,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Longman Group Ltd,1985.
-
[10] Prince,E.F.,Toward a Taxonomy of Given-New Information,Radical Pragmatics,P.Cole,ed.,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1.
-
[11] Rowley-Jolivet,E.,and S.Carter-Thomas,“When Practice Belies‘Theory’:Form,Function and Frequency of If-clauses in Specialised Discourse”,ASp,la revue du GERAS,2008,53:39-61.
-
[12] Sweetser,E.Reasoning,“Mapping and Meta-metaphorical Conditionals”,In M.Shibatani and S.Thompson(eds.),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Their Form and Mean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96.
-
[13] Thomson,J.& A.Martinet,A Practical English Grammar,Oxford:OUP Press,1986:221-233.
-
[14] 陈国华.英汉假设条件句比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1):10-18.
-
[15] 冯春灿.试论英语IF条件句的类别及其使用[J].外国语,1999(4):12-18.
-
[16]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3):195-203.
-
[17] 徐盛桓.充分条件的语用嬗变——语言运用视角下的逻辑关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学报);2004(3).
-
[18] 姚双云.英语if句与汉语“如果”句用法之异同——基于语料库的比较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6):933-938.
-
[19] 张继东,夏梦茹.性别语言立场标记语的使用特征——一项基于英国国家口语语料库的研究[J].外语研究,2015(6):10-16.
-
摘要
本文参照Leech和Svartvik的条件句分类标准,结合情态助动词的系统功能分类和If条件小句句位分布特征,以BNC为语料源,从性别角度探究英语母语者在If条件句使用上所存在的差异。通过对If条件句的使用频数的检索和分析,发现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If条件小句的句位、条件句主句中的情态化表达方式以及条件句类型方面。该研究对If条件句使用的性别语言特征的教学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Abstract
With reference to the theory of modal verbs in apodosis, the position of If conditional’ s clause and conditionals’ categories proposed by Leech and Svartvik,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If conditional used by the British men and women in one of BNC written corpus and explains the resul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This study shows the specific linguistic features of If conditionals used by both British men and women, which can shed light on the study of the usage of If conditionals on the par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