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型大学被视为国家科学与技术体系的核心。2001年之后,作为教育部大学教育体制改革的结果,我国大学研究水平明显分化。全国2845所高校可以划分为研究型大学和非研究型大学两大类,后者致力于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我国研究型大学不仅包括具备高学术水平的“211”、“985”院校,也包括不少地方院校。这些地方院校出于自身长远发展要求或地区发展需要致力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在某些学科领域形成了颇具竞争力的学术研究队伍和成果。根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截至2000年美国共有5300多所各类大学(包括学院)。综合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1995)和卡内基教学促进会关于美国高等学校的分类标准(1994),美国大学可以分为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地区大学和专科学院及其他。前两类属于研究型大学,提供全部学士学位课程,承担研究生教育,进行重点科学研究,并授予博士学位。其余的是非研究型大学,入学门槛极低(只要申请就能入校),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
-
对中国高等教育界而言,经济学虽是舶来品,却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发展最快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属于在读学生最多、生源质量最好的学科之一。不仅我国几乎所有本专科院校都设立了经济学科,从各地历年就业质量报告结果看,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也长期领先于大部分其他专业。那么,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经济学教育状况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差异在哪里呢?本文试图通过探寻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的差异,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建议。
-
一、 通识教育理念存在差距
-
通识教育对应的英文表述是“liberal arts education”,源自拉丁文“artes liberales”,意为“自由人的技艺”,旨在让学习者变得更自由且更能适应未来社会挑战,涉及的是本科生学习中的“非职业”方面。专业教育(或称职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对照,其教学具有明确的职业定位。
-
(一)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经济学通识教育理念
-
美国大学本科奉行通识教育理念大体上始于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报告《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定义为“首先将学生教育成民主社会中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那一种教育”;1947年,《杜鲁门高等教育委员会报告》将自由教育/通识教育正式确认为大学教育的“非职业”方面。2000年伊始,代表了美国1100多所重要大学的美国大学与学院联合会(AAC&U)再次反思美国大学本科教育,发起“去市场化”倾向和“去职业化”倾向的运动,并提出构建能贯通整体教育经历的卓越性学习目标,贯通性体现自由教育精神,卓越性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更有意识、更有目标感。
-
将经济学定位为通识教育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共识,即对本科生而言,经济学知识具有通用性和基础性,像语言和基础逻辑一样重要。基于这样的通识教育理念,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体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经济学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被设计为许多非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尤其常见于社会科学、政治科学、历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美国经济学协会(AEA)针对研究型大学的年度(2013)问卷调查(UAQ)显示,约有40%本科毕业生至少完成一门经济学课程,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经济学原理(导论)。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经济学课程来完成通识教育要求,还可以攻读辅修学位(minor)或方向(orientation)。第二,经济学专业即经济学领域,不再往下作进一步的专业细分。第三,大多数学校经济系一般设在文理学院,授予文学士学位(B.A./A.B.)或者理学士学位(B.S.),根据成绩再授予荣誉学士学位,极少研究型大学会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
(二) 我国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
-
1952年我国借鉴苏联模式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调整,主要动机是将高等教育纳入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的轨道。这次调整使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得以与计划经济体制高度契合,有助于集中国家资源迅速培养大批高度专门化、确定专业的现成人才,是典型的职业化教育体制。2000年以后,很多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开始强调培养“通用型人才”或“复合型人才”,这表明这些大学开始接受通识教育理念,本科教育的“职业化”氛围有所淡化。
-
顾名思义,“通用型”或“复合型”意指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基础的和普遍适用的知识,这与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有一定的相近性。我国各高校对于本校“通识”教育概念的解释一致强调知识的广博性,由此所涉及通识教育课程通常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经济学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高校纳入通识教育课程列表中。我国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体制与美国有很大不同,表现出强烈的职业教育色彩。第一,作为通识教育的经济学课程数目少。大部分学校只是在通识课列表中增添了一门经济学课程,通常是“经济学原理”,有时候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学生如果希望修读更多经济学课程又不打算更换专业,则需要攻读经济学科特定专业的第二学位或辅修学位。第二,根据教育部《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2),经济学是我国13个学科大类之一,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每个一级学科下又进一步分为6和10个二级学科,例如西方经济学、金融学等等。第三,一般情况下,经济学所有专业的合格毕业生都将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
-
二、 学位课程设计存在差异
-
学位课程是学校对以取得经济学专业学士学位为目的的学生所要求的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美国大学经济学系学位课程列表同时也是经济学通识课程列表。国内大学的学位课程列表是经过教育部指导的经济学科下的各个专业课程列表,作为通识教育的经济学课程往往另作安排。
-
(一)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经济系课程
-
美国研究型大学课程设计没有明显的职业色彩,而是体现出卓越性目标。卓越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有三:一是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二是科学规范的分析和研究方法,三是深入钻研和探索精神。为此,经济系课程列表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课程列表很长,学生选择空间大;二是课程列表既有宽度也有厚度,宽度即所覆盖的知识领域,厚度即理论难度和研究深度。杜克大学多次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美国大学综合排名中居第八位,其经济系课程列表具有代表性。从数量看,杜克大学经济系仅在2016年春季学期就有97门课程对所有年级的学生开放。原则上,这就是本科生在春季学期选课范围。即使排除难度较大的硕博课程,也还有约60门课程供本科生选择。从知识结构看,杜克大学经济系的课表除了有基础理论课,还有大量方法论课和研究型专题课。
-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课程设计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
第一,学位课程数目少但有深度。美国研究型大学要求的学位课程数目通常是10~15门。这些课程包括:(1)基础课:3门高等数学和1门统计学。调查表明,要求这四门课程的学校比例为100%;(2)5门核心课:经济学原理(导论)、中级微观经济学Ⅰ和Ⅱ、中级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原理(包括概率统计)。要求中级宏观和中级微观课程的学校比例高达到99%;(3)5门高水平研究型课程:覆盖经济学的“特别领域”,学生选课结果必须含一门历史类课(如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并要获得本科生研究主任的首肯。
-
第二,方法论课程多,跨学科开放,针对性和实用性强。某个具体的统计方法、计量方法、统计计量软件、经济论文写作,或者某个具体的经济学理论都可以讲解一个完整的学期。方法论课程往往面向全校学生。例如杜克大学有一门课程名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其内容是“质性分析方法”①导论,针对一年级新生,课堂共有4名学生,分别来自经济学系、社会学系、心理学系;另一门课“博弈论和收入分配”,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教师是一名年轻副教授,课程内容是博弈论方法在政治经济学事例中的具体运用。
-
第三,高水平专题研究课程多。此类课程可以有明确的命名,也常常冠名为“研讨会”、“选择主题”或“独立研究”等,目地是将学生导向特别领域进行深入的钻研和探索。课程内容由教师们自主决定,通常是他们的研究课题和成果。师生都可能籍此类课堂受益。学生只有具备了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规范的分析方法才能完成这类课程,因此专题课适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
-
(二) 我国研究型大学经济学科的专业课程
-
我国大学的学位课程包括三个部分:经济学科共同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的数量合计超过20门。加上必修的全校共同课(思想政治课系列、近代史、形势政策、大学英语系列、大学语文、计算机、体育等,数量超过10门)和其他选修课,学生在4年内需要完成的课程总数量超过40门。少数国内一流大学的经济学院,其学科共同课和专业必修课的课程设计职业氛围已较轻淡,例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这些多发生于招生比例较小的理论经济学专业领域。大部分高校经济学各专业学位课程设计彰显出强烈的职业倾向。即便上述国内一流大学的应用经济学专业,其课程设计的职业倾向也十分明显。
-
第一,学科共同课“宽基础”重于“厚基础”。培养计划显示,绝大多数国内研究型大学都开设有高等数学、统计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此外,多个专业课程也出现在学科共同课列表中,常见的有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营销学等,这些课程往往对应有着较大需求的职业市场。美国研究型大学常见的厚基础课程如中级微观经济学(Ⅰ、Ⅱ)和中级宏观经济学没有出现在绝大部分国内研究型大学的课表中。
-
第二,专业必修课主要成分是专业实务课,以应用经济学尤为突出。经济学科有十多个专业,本文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略加说明。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和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共同完成的2015年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全国共有515所大学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其中,厦门大学、湖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位列前三。资料显示,这三所大学的课程设计中实务课程约3~5门,涉及到“国际结算”、“国际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运输与保险”、“对外贸易谈判”、“国际贸易规则”、模拟实验课等。
-
第三,研究方法课和专题研究课匮乏。如果把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视为基础课,国内高校本科经济学教学计划中的方法论课程数量极少,也不够实用和具体。由于专题课程缺乏,很多高校利用外部专家讲座来弥补,这些不仅不是常规课程,而且存在主题混乱、内容不成体系等问题,有时甚至遭到学生的直接或变相抵制。此外,除了经济史专业和经济思想史专业,历史类课程不在绝大部分高校经济学科的课程列表中。
-
三、 教学方法和效果存在差异
-
(一)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方法和考核
-
美国大学“宽进严出”,教学目的强调学生钻研和探索真相。学生的自我学习量非常大。学生仅完成学位课程不足以获得学士学位,还要有体现其学术经历的研究型课程。
-
第一,关于教学方法。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可归纳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课堂授课为辅”。大部分教师的主要授课方式是演讲(而非讲解);教师甚少主动点名提问,从不维持纪律,但会在演讲中不断抛出问题;学生对此积极响应,师生之间有时候会爆发热烈的讨论。学生课堂表现积极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其一,课后自学而非课堂听讲是美国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学方案指定有惊人的阅读量、练习题或数次课程写作,基础理论课的学期中还有数次小考。阅读文献很广泛,可以是指定书籍(整部或指定章节)、公开发表论文和专集、经济学家的往来信函、经济学家的公开演讲、广播电视节目等。通常,学生要亲自搜集和整理阅读文献。所读年级越高,学生的阅读量越大。其二,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有较大权重,最高可达到80%。
-
第二,关于课堂组织和规模。方法论课和专题课以小班为主,少则数人,多则十几名学生。前面提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笔者见识过的最小规模课堂,两名教师同时出现在四名一年级学生的课堂上,从命题、研究设计到方法逐人加以指导。如果班级规模偏大(例如超过20人),教师可能在第一次上课时发出警告要提高考核标准,以剔除意欲“混”学分的学生。基础理论课的课堂规模可能较大,但会根据学生人数按比例配备助教。
-
第三,关于考核。课程平时考核成绩涉及: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程写作。除了基础理论课,大多数课程以课程论文作为期末考核方式。合格的经济系学士学位获得者,不仅要完成学分,还有其他形式的要求,如毕业综合考试、毕业论文和顶点课程等。AEA(2013)的调查表明,毕业考试和毕业论文不是主流形式,2013年在全国经济系本科项目中分别占9%和18%。顶点课程(capstone course)是面向高年级的专题研究课,旨在让学生通过撰写荣誉论文、完成独立研究项目或参加高级研讨会等“做经济学”和具备学术经历,提交高质量论文的学生将获得荣誉学位(honors degree)。全美半数以上的大学以及66%的私立大学有顶点课程要求,2013年全国10%的毕业生获得了荣誉学位。
-
第四,关于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很难被简单又客观地衡量。美国《新闻周刊》和美国政府评估大学排名时,通常参考“6年内毕业率”(即在6年内完成学位课程并毕业的学生比率)。根据美国《时代周刊》2014年的调查,美国大学生毕业率随着学校排名下降而递减,总体毕业率为56%(在经合组织国家中最低)。排在前20位的大学毕业率达到95%以上,21~70位的为84.6%,71~120位的为71%,121~200位的为55%。
-
(二) 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方法和考核
-
我国大学教育侧重知识输送和获取,不仅体现为较多的学位课程数目,也体现在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方面。
-
第一,关于教学方法。我国大学的教学方式主要采取教师课堂讲解为主,课后自学为辅。由于学位课程数目多,上课占用了较大的时间比例。因此,学生课后阅读量、练习题量和论文写作等均较少。相对于理工科,自学任务量少的现象在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更加明显。
-
第二,关于课堂组织和规模。由于基础课和学科共同课较多,所以本科课堂以“大班授课和平行授课”为主,小班授课主要出现在研究生教育环节。教师没有权利暗示拒绝或者剔除任何学生。相反,大学教师有必要需要维护课堂纪律和考察出勤情况,并钻研授课手段和言辞技巧等,以使课堂气氛生动,吸引学生注意力。
-
第三,关于考核。考试是我国大学课程考核主要方式,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所占权重大(多数课程高达50%以上)。通常,试卷以刚性问题为主,较少柔性试题。合格学位获得者除了要完成学位课程,还要参加实践课程、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顶点课程对依据学生个性培养学术能力的优势十分明显,笔者利用网站搜索未发现在我国高校没有经济学顶点课程。可考虑与之类比的是教学实验班,例如北大的元培实验班(已更名为元培学院)、厦大的国际化实验班、上海财大的数理经济实验班等等。与顶点课程的区别在于只有通过了选拔的学生才可以进入实验班,实验班的实质是本科学生精英班而非顶点课程。
-
第四,关于教学效果。我国大学“严进宽出”,学生通常花费4年完成学业。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系列“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我国大学的“4年毕业率”自2012年来一直在90%以上,并持续上升。
-
四、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议
-
中国教育界对本科经济学教育改革的讨论和实践早已发生。在对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从教育理念、学位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效果等诸多方面加以比较之后,我们发现,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依然有着过于强烈的职业教育特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本科教育发展大背景下,经济学教育改革步伐明显迟滞。我们认为,研究型大学应加快本科经济学教育“去职业化”的改革,具体建议如下:
-
(一) 变革通识教育理念
-
中美两国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的差距从根本上源自两国教育理念差异。美国大学本科奉行经济学通识教育理念并衍生出卓越的专业教育目标,以学位课程设计为核心带动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均为卓越教育目标服务。2000年后,美国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号召通过“去职业化”和“去市场化”来强化这样的教育理念。反观我国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的职业化色彩十分浓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和效果等都服务于职业目标要求。尽管在2000年之后,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的“职业化”氛围有所减轻,例如在通识课表中纳入经济学课程,设置核心课程甚至开发实验班以探索卓越教育等。但是,这两种措施的力度较弱。一方面,学校提供给学生的经济学通识教育课程太少,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小;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对卓越教育的探索范围极小,主要局限在少数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理论经济学领域。
-
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变革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提高经济学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这可以通过在通识课程列表中增加经济学课程,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机会来实现。其次,以卓越教育为目标深度挖掘专业内涵。我国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体制遭受的诟病之一是专业划分过细导致教育过度职业化。然而,从名称上看,这些专业即美国研究型大学经济学的“特别领域”。事实上,教育职业化的深层原因是专业知识的浅表化和职业化。因此,研究型高校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向深处挖掘专业内涵,使教育厚实而精深。最后,完善和推广“实验班”,使卓越教育走向普及。
-
(二) 改革学位课程设计
-
我国大学本科的学位课程数目多且涉及面宽,必修课多,实务课程多。这样的课程设计,从表面看客观上能促使我国大学生更加勤勉学习,深入地看却产生了诸多问题:一是削减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权,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同一专业的毕业生仿佛是经过同一个“工厂流水线”加工后的工业制成品,其知识体系既不具备“通识”性也不具备个性,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被忽视甚至被抑制。二是不利于激发学习自主性。必修课占用了学生大量在校学习时间,自学时间被压缩。普遍存在“考前临时抱佛脚,考完就还给教师”的现象。三是难以提高课程内容的深度。多数理论课程囿于导论水准,弱化了课堂吸引力和挑战性,难以激发学生勤勉自学的热情。一些毕业生甚至说,“大学四年也就英语还有点儿用”。四是实务课狭窄的职业针对性约束了学生就业选择范围。如果就业市场发生波动,学生入学时所谓热门专业到毕业时可能成为冷门。近年来,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波动称得上典型案例。五是容易发生不同课程内容交叉现象,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六是容易割裂教研,抑制大学教师的有效产出。许多教师将大量工作时间用于重复授课并减少科研时间,逐渐导致教研分离,不利于高校人才发挥创新优势。
-
学位课程设计改革的思路是既要调整数量也要调整结构,目标是卓越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是削减学位课程总数并提升课程结构。其一,以夯实经济学基础理论为目的,在学科共同课中增添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删除其他专业导论课程。其二,以夯实专业理论基础为目的,删除专业课中的实务类课程,添加深度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历史课程,如中级国际经济学和世界经济史可以进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位课表中。其三,以卓越培养为目标,由教授和副教授根据自己的学术研究开设研究型专题课程。其四,以培养学生分析和探索能力为目的,设计具体而实用的研究方法课程,可以是具体的定量分析方法(如面板数据分析)、具体应用软件、经济论文写作、历史课等等。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二是增加课程选项,延长课程列表,向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为此,我国研究型大学需要继续从数量扩大和质量提高两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三) 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
-
如何促进自主学习是我国各类大学长期探讨的重要教学话题。解决这一个问题与其说是对学生的要求,不如说是对教师的挑战。一方面,相对于盲目学习和简单平庸的知识,更有目的感的学习和挑战性的知识会充分显露经济学的吸引力,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和探索热情。因此,对研究型大学来说,要求教师增加授课技巧和提高言辞魅力并非实现卓越教育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量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和学术性地准备课堂内容,精心挑选学生课后自学内容并增加自学量,有充足时间批注学生作业和考核平时学习状况。
-
中美两国大学的考核方式差异巨大,加之教学效果本身难以被简单衡量,因此毕业率差异无法反映两国教学效果差异。但是,应试模式与通识教育理念相违,也无法评估学生所受教育的卓越程度。因此,中国大学必须对目前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做出适应性变革,降低期末考试尤其是其中标准化试题的成绩比重,增加开放式考核,还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做法,将研究型课程纳入毕业考核范畴。
-
大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在全球教育界,这是人们思索已久的问题。熊庆年认为“‘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中国大学必须冲破过度分割的专业壁垒,消除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就本科经济学教育而言,我们的结论是,研究型大学需要加快改革进程,提高经济学在本科通识教育中的地位,树立卓越教育目标,通过学位课程设计改革,带动教学方法和考核等方面的变革,使本科经济学精英教育走向普及。
-
①质性分析方法指运用编码等手段对质性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的一类研究方法,主要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不同于定量分析方法和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
-
参考文献
-
[1] 熊庆年.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N].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4-09-15.
-
[2] 吕临海,龚放.美国本科教育的基本理念、改革思路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2(3):43-49.
-
[3] 田禾(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化学生物学博士).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实验失败了吗?[N].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5314?full=y,2015-12-17(A).
-
[4] 广东省教育厅.2015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2016年01月.
-
[5]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5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2015年12月.
-
[6] 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
[7] 田国强.关于充分重视商学和经济学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2010年度政策建议书之五)[R].UFE-IAR-201005,2014年4月.
-
[8] 方丽,毛小明.地方综合性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3):118-123.
-
[9] 麦可思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2-2015)[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
[10] Chris Wilson,“Obama Thinks He Can Rate Colleges.Can You Do Better?”TIME,April 23,2014,http://time.com/71782/make-your-own-college-ranking/.
-
[11] Jeffrey J.Selingo,“How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 We Really Need?”The Washington Post,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grade-point/wp/2015/07/20/how-many-colleges-and-universities-do-we-really-need/July 20,2015.
-
[12] Marie Petkus,John J.Perry,& Bruce K.Johnson,“Core Requirements for the Economics Major”,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14,45(1):56-62.
-
[13] William Bosshardt,Michael Watts & William E.Becker,“Courses Requirements for Bachelor's Degree in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 Proceedings,2013,103(3):643-647.
-
[14] John J.Siegfried & William B.Walstad,“Undergraduate Coursework in Economics:A Survey Perspective”,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14,45(2):147-158.
-
[15] AAC&U,Hart Research Associate,How Should Colleges Assess and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Washington DC:AAC&U,Hart Research Associate,2008.
-
[16] Richard C.Atkinson & William A.Blanpied,“Research Universities:Core of the 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Technology in Society,2008,30(1):30-48.
-
摘要
中美研究型大学在教育理念、学位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效果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不同。美国大学本科奉行经济学通识教育理念并衍生出卓越教育目标,以学位课程设计为核心带动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教学效果等为实现卓越教育目标服务。我国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的职业化色彩浓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和效果等都服务于职业目标要求。我国研究型大学要加快本科经济学教育“去职业化”的改革步伐,提高经济学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以卓越教育为目标,推动学位课程设计改革,改善教学方法和效果。
Abstract
The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clearly distinguish from china’s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course design/teaching methods and performance, etc. The former are characteristic of mix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excellence education while the latter are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hinese research universities should keep pace with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through deprofess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to pursue generality and excellence in econ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