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引言
-
“一般”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高频率词,笔者仅对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进行检索,共获47239例,这说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常见。然而,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一般”实际可分为四种类型,如:①
-
(1)下山的路去得疾啊,可是,对于归人,你得知道,却别有一般滋味的。(《中年》)
-
(2)娟子的个子没再长,可也不矮了,和她母亲一般高。(《苦菜花》)
-
(3)这是瑞光,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只有修道人才能看得见。(《佛法修正心要》)
-
(4)三轮车在平坦的衡山路上飞一般地踏过去。(《上海的早晨》)
-
上述例句中,例(1)中的“一般”是数量短语,意义为“一种”;例(2)、(3)中的“一般”是形容词,分别表示“一样、同样”“普通、通常”义;例(4)中的“一般”是比拟助词,意义为“……似的”。这4个“一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在语言演变过程中是否存在密切关联?以下,笔者将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这些“一般”之间的演变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动因。为行文方便,笔者把数量短语“一般”记为“一般1”,表“一样、同样”的形容词“一般”记为“一般2”,表“普通、通常”的形容词“一般”记为“一般3”,比拟助词“一般”记为“一般4”。
-
二、 四个“一般”之间的演变关系及其动因
-
(一) 作为短语的“一般1”
-
“般”在古汉语中是较常见的物量词,意义为“种、样”。笔者通过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语料库在线和BCC语料库①进行全面检索,发现量词“般”的用法始于唐代。如:
-
(5)从此蜀江烟月夜,杜鹃应作两般声。(《全唐诗》)
-
(6)今来并得三般事,灵运诗篇逸少书。(同上)
-
而数量短语“一+般”也初见于唐代,表示“一种、一样”。如:
-
(7)有一般仙药,此国全无,但于土蕃国有此药。(《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
(8)一般毛羽结群飞,雨岸烟汀好景时。(同上)
-
(9)世有一般人,不恶又不善。(同上)
-
(10)万种保持图永远,一般模样负神明,到头何处问平生。(同上)
-
例(7)~(10)中的“一般仙药、一般毛羽、一般人、一般摸样”分别表示“一种仙药、一种毛羽、一种人、一种模样”。这里,“一般”所修饰的是较为具体的人或物。
-
数量短语“一+般”也可修饰较为抽象的事物。如:
-
(11)一般情绪应相信,门静莎深树影斜。(同上)
-
(12)各执一般见,互说非兼是。(同上)
-
(13)犹有一般辜负事,不将歌舞管弦来。(同上)
-
例(11)~(13)中的“情绪、见、辜负事”等表达的语义都较为抽象。
-
如上分析,可以看出数量短语“一+般”在句法结构中主要充定语,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结构。
-
(二) “一般1”到“一般2”
-
1. NP+一般1
-
在古汉语中,充当修饰语的数量短语有时也位于所修饰的名词之后,诸多学者已有论述,如屈承熹(1984)、张延俊(2002)等。笔者对《全唐诗》、《祖堂集》、《敦煌变文》、《禅源诸诠集都序》等文献考察发现,“NP+一般1”共有23例,“一般1+NP”21例,两种形式的使用情况基本相当,见表1。
-
而从句法功能来说,数量短语“一般1”虽置于名词之后,但仍是名词的修饰语,且在语义上对名词依赖性很强。但从语义功能的角度来讲,后置的“一般1”具有指称功能的同时,实际临时获得了谓词性功能,即“陈述功能”。如:
-
(14)岂得言权实一般,岂得言始终二法。(《禅源诸诠集都序》)
-
(15)贱奴身虽为下贱,佛法一般,衣服不同,体无两种。(《敦煌变文》)
-
(16)王侯凡庶一般,死相亦无二种。(同上)
-
(17)粉英香萼一般般,无限行人立马看。(《全唐诗》)
-
(18)亭际夭妍日日看,每朝颜色一般般。(同上)
-
例(14)中的“一般”与“二法”对应,是数量短语,“一般”既可指称“权实”,也可对其进行陈述。与此类似,从例(15)、(16)中的“两种”、“二种”,可判断“一般”也是数量短语。这些“一般”在句法结构中充当谓语,语义功能上兼有指称功能和陈述功能。例(17)、(18)中的“一般般”为“一般”的重叠形式,表示“多种多样”,在句中也直接充当谓语,而从语义功能上讲“一般般”既可指称“粉英香萼”、“颜色”,也可对其进行陈述。虽然数量短语后置在古汉语中较常见,但笔者认为,这是“一般1”发生词汇化的主要诱因之一。
-
2. “一般1”语义功能的陈述化
-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动词、名词或名词、形容词“互转”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实际是词语义功能的变化所致,即“指称”、“陈述”功能的互转。由“指称”到“陈述”的过程是“陈述化”,由“陈述”到“指称”的过程是“指称化”,这种变化有时在语言演变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陈昌来、张长永(2010)指出,时间名词“将来”是从动词性短语“将+来”演变而来,而“指称化”这一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笔者认为,语义功能的演变在“一般”的词汇化历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NP+一般1”这类结构中,“一般1”临时被赋予了陈述功能,但历经长久的使用后,这一功能易被固化下来。因此,笔者认为“NP+一般1”中“一般1”实际存在“指称”能力逐渐丧失以及“陈述”能力逐渐强化的过程。形容词“一般”产生的动因之一就是数量短语“一般”语义功能的演变,其演变路径如下:
-
如:
-
(19)水边飞去青难辨,竹里归来色一般。(《全唐诗》)
-
(20)红蕉曾到岭南看,校小芭蕉几一般。(同上)
-
(21)姊妹三人总一般,端正丑陋结因缘,并是大王亲骨肉,愿王一纳赐恩怜。(《敦煌变文》)
-
例(19)中的“色一般”既可理解成“颜色(同)一种”、也可理解成“颜色一样”,显然“一般”同时具有指称和陈述功能,可指称“色”,也可对其进行陈述。但是,当NP与“一般”之间介入其他语言成分时,“一般”的指称功能趋于弱化,而陈述能力却逐渐增强,如例(20)中“一般”和“芭蕉”之间介入了“几”,尽管二者存在着语义联系,构成一种弱指称关系(“芭蕉几乎是(同)一种芭蕉”),但更多理解为陈述关系,因为“几”在句法形式上修饰“一般”。而例(21)中“一般”与“人”之间的语义联系变得更微妙,因此,这里“一般”主要用于陈述。从例(19)到(21),我们可以看到,后置的“一般”指称能力逐渐弱化甚至丧失,而相应的陈述能力逐渐增强。
-
3. “NP+一般1”的重新分析
-
重新分析是语言演变过程的重要机制,在“一般”的词汇化过程中这一机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Langacker(1977)认为,重新分析是语言成分的重新切分、重新理解,即一个可分析为“(A,B),C”的结构,经过重新分析后,变成了“A,(B,C)”。但是,如何判断重新分析是否发生?Harris和Campbell(1995)指出,重新分析过程中存在“一些外在的语言形式”可用来判定重新分析的发生。
-
“一般”句法、语义的演变是同步进行的。语义功能的演变,在句法形式上也会有一定的呼应,即“NP+一般1”这类相对粘着的结构被重新分析了:
-
其中W表示介入的一些外在语言形式。此类用例如:
-
(22)诗偈总一般,读时须仔细。(《全唐诗》)
-
(23)白衫裁袖本教宽,朱紫由来亦一般。(同上)
-
(24)念经念佛能一般,爱河竭处生波澜。(同上)
-
(25)义即一般,胡云汉云则有差别。(《祖堂集》)
-
(26)其人之(云):“世人并皆一般。”(《敦煌变文》)
-
例(22)~(26)中“一般”与其前面的“诗偈、由来、念经念佛、义、世人”分别介入了一些副词或动词“总、亦、能、即、并皆”。尽管“一般”与其前面的名词在语义上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但在句法形式上,由于副词、动词等的阻隔,“一般”一定程度上被孤立化,以致其内部开始凝固化。此类用例经检索共发现26例。
-
当NP与“一般”之间介入的成分越来越多时,“一般”词汇化趋势也就越强烈,笔者检索语料库发现,五代时期“一般”开始独用的情况有2例:
-
(27)诸儒所见,别是一般,不可引以解此耳。(《兼明书》)
-
(28)文武百官,自一品以下,逐月所给料钱并须均匀,数目多少,一般支给。(《旧唐书》)
-
例(27)、(28)中的“一般”表“一样、同样”。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五代时期,“一般”的词汇化初步完成。
-
4. “语境”对“一般2”的影响
-
“语境影响”也是词汇化、语法化的主要动因之一。笔者认为,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一般”中的数词“一”被句法环境添加了附加意义,可表示“同一”的意思,以致“一般”也逐渐表“同一种”,这一使用情况多见于“两体”或“多体”对比中。因此,“一般”逐渐隐含“类同”的意味。如:
-
(29)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灯烛一般风。(《全唐诗》)
-
(30)似把剪刀裁别恨,两人分得一般愁。(同上)
-
(31)鹄箭亲疏虽异的,桂花高下一般香。(同上)
-
(32)深绿依依配浅黄,两般颜色一般香。(同上)
-
例(29)中是与“二十年前”的比较,属于两体对比,因此“一般灯烛一般风”实际表示“同一种灯烛同一种风”。例(30)、(32)也是两体对比,这从“两人、高下、两般颜色”也可以看出,因此“一般愁”、“一般香”实际分别指“同一种愁”、“同一种香味”。例(31)中“异”与“一般”对应,可见“一般”含有“一样、同样”的意思。
-
“一般”还常出现在“与/共……”较为明显的比较句中,使得其“一样、同样”的语义更加固化下来,形成了“一般2”。在语料库考察中,笔者认为,许多“与/共……一般”实际表示“和/跟……一样”。如:
-
(33)行香仪式,与本国一般。(《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
(34)次一僧作梵,“如来妙色身”等两行偈,音韵共唐一般。(同上)
-
(35)所得身中功德,便共前人一般。(《敦煌变文》)
-
(36)“那国有寒否?”留学僧答云:“夏热冬寒。”相公道:“共此间一般。”(《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
(37)若有善女善男,能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与前来供养六十二亿菩萨之人,一般功德一等。(《敦煌变文》)
-
(38)如今四十余年也,还共当时恰一般。(《全唐诗》)
-
例(33)中的“与本国一般”表示“和本国一样”。例(34)、(36)中的“共……一般”实为“和……一样”的意思,“共前人一般”、“共唐一般”、“共此间一般”分别表“和前人一样”、“(音韵)跟唐(诗)一样”,“和这里一样”。例(37)是“与……一般+NP”形式,这表明“与……一般”是一种比较形式,而“一般”则为“一样、同样”。例(38)中的“当时”不能成为比拟对象,因此,“共当时恰一般”应理解为“和当时情况恰好一样”。
-
笔者对唐五代时期的几本古典文献进行了检索,共计16例,见表2。
-
综上,笔者认为,数量短语“一般”虽在唐五代时期出现,但同时由于其句法、语义的演变,产生了词汇化现象,形成了“一般2”,表“一样、同样”之义。
-
(三) “一般2”到“一般4”
-
1. “比较”与“比拟”的关系
-
“比较”与“比拟”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吕叔湘(1942)把比较范畴分为类同、比拟、近似、高下等,可见吕先生认为比较包括比拟。于立昌、夏群(2008)也认为,广义上讲,比较应该是比拟的上位概念,即比较包含比拟,但狭义上讲,比较和比拟应是同位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不管比较与比拟互相涵盖与否,但可以肯定的是,二者在概念上存在很大的相似性。①
-
2. “一般2”的隐喻化
-
在“一般”的语法化过程中,“隐喻”这一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Lakoff&Johnson, 1980),在这一投射过程中,概念的相似性是认知的心理基础。如前所述,“比较”与“比拟”虽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在概念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这为隐喻的扩展创造了条件。换言之,基于概念的相似性,“比较”可隐喻扩展至“比拟”。②但如何扩展?笔者认为,句法结构的“修辞化”③是主要的动因之一,即比拟是由比较句式在修辞动因的作用下转化而来的。而比拟助词“一般4”的形成则受益于这一“修辞化”过程。具体如下:
-
唐五代时期,笔者检索语料库,发现表比较的“……与/共……一般”,且用例较多,如上文例(33)~(38)。但与此同时,作为词的“一般2”功能被进一步扩展,它由“比较”隐喻扩展出了“比拟”。这一时期,“一般”开始出现了新的用法,即“……与……一般”也可用于“比拟”。由此,“一般”也逐渐由“类同”隐喻扩展出“类似”之义。
-
“……与……一般”用于“比较”,“一般”表示“一样、同样”,其词性为形容词,用例较多,如例(33)、(37),再如:
-
(39)心空不及道空安,道与心空状一般。(《祖堂集》)
-
例(39)中,从“心空不及道空安”可以看出,是“心”与“道”之间的比较,因此,“与……般”为“与……一样”的意思。
-
这一时期“……与……一般”开始用于比拟。经检索发现用例甚少。如:
-
(40)法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
“……与……一般”作为比较句使用过程中,比较对象逐渐“空灵化”。所谓“空灵化”指的是,在比较句中可比的事物逐渐由实体泛用为虚体(表现为不存在或泛指的人、物),或者由具体到抽象。比较对象的“空灵化”一定程度上导致比较句的“可比性”降低,以致进一步向比拟句演变。与例(33)、(34)相比,例(40)中的比较对象“佛祖”开始空灵化、修辞化,使得“……与……一般”有演变成为比拟结构的趋势。但比拟助词“一般4”的形成仍处于初始阶段,因为表“比较”的“与/共……一般”用例较多,这说明,“比较”在当时仍占据了优势。
-
至宋代,表“比拟”的“与……一般”逐渐多了起来,如:
-
(41)曰:“有一等人能谈仁义之道,做事处却乖。此与鬼念大悲咒一般,更无奈何他处。”(《朱子语类》)
-
(42)曰:“固是天地与圣人一般,但明道说得宽。”(同上)
-
(43)知道此人说话与古人一般。《古尊宿语录》)
-
(44)今问上座,每日持钵掌盂时,迎来送去时,为当与古人一般,别有道理?(《五灯会元》)
-
(45)未曾被虎伤底,须逐旋思量个被伤底道理,见得与被伤者一般,方是。(《朱子语类》)
-
(46)今既承重,则便与父母一般了,当服禫。(同上)
-
(47)今却如与做师友一般,只去与他校,如何得!(同上)
-
(48)叔器问:“上蔡说鬼神云:‘道有便有,道无便无。’初看此二句,与‘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一般……”(同上)
-
例(41)中的“鬼念大悲咒”是不存在的现象;例(42)~(46)中的“圣人”、“古人”、“被伤者”、“父母”等都是一种泛指。当“与……一般”与“如”、“似”等连用时,比拟的意味更强,如例(47)。当比较对象较为复杂或抽象时,比拟的意味也较强,如例(48)。
-
如上分析,笔者认为“……与/共……一般”表比较要先于表比拟,后者实际是前者句法结构“修辞化”的结果。而“一般”进入比拟结构后,它的词义也开始虚化(江蓝生,1999)。由此,笔者认为,比拟助词“一般4”的形成实际是表比较的“一般2”由于“修辞动因”的驱使进一步隐喻化的结果,如图1所示:
-
图1
-
3. “……如/似……一般4”
-
唐五代时期“……如/似……一般”也可用于“比拟”,义为“……似的”。当“一般4”常与“如、似”等搭配时,其意义更加稳定,其词性趋于“助词”。笔者检索了这一时期一些典型文献,“一般4”共计9例,其中,《祖堂集》2例,《敦煌变文》7例。这说明,比拟助词“一般4”初步形成于唐五代时期,如:
-
(49)……独尊超乎群品,亦如树果一般,方为称断。(《祖堂集》)
-
(50)若拨无因果,便同谤于般若,出佛身血一般。(同上)
-
(51)恰如粉面一般,和水浑流不止。(《敦煌变文》)
-
(52)平处处垂慈不偶然,还如男女一般看,提携总出娑婆界,救度皆抛苦恼原。(同上)
-
(53)暂得身居天上,还如花下一般。(同上)
-
(54)凡因讲论,法师便似乐官一般,每事须有调置曲词。(同上)
-
(55)寂其太子,日夜转持戒行,虽求愿得耶殊彩女,亦似无妻一般。(同上)
-
(56)我今知汝,最教聪明,无瑕玼似童子一般,有行解与维摩无异。(同上)
-
(57)如或信心不起,似无手足一般,直饶得到宝山,空手并无所获。(同上)
-
4. 小结
-
宋以后,作为比拟助词的“一般4”的用例才骤见增加(江蓝生,1999)。与此同时,“一般”的词汇化、语法化也基本趋于成熟。
-
数量短语“一般1”和表“一样、同样”的“一般2”仍然保留,如:
-
(58)石上一般清意味,不羡渔蓑。(《全宋词》)
-
(59)腊后春前别一般。(同上)
-
(60)若是“降衷”底,便是没那相近了,个个都只一般。(《朱子语类》)
-
比拟助词“一般4”用例倍增,笔者对一些古典文献进了检索,见表3。
-
如:
-
(61)曰:“‘不知命’亦是气禀之命,‘知天命’却是圣人知其性中四端之所自来。如人看水一般:常人但见为水流,圣人便知得水之发源处。”祖道。(《朱子语类》)
-
(62)譬如吃果子一般:先去其皮壳,然后食其肉,又更和那中间核子都咬破,始得。(同上)
-
(63)如今说底,恰似画卦影一般。(同上)
-
(64)如种树一般,初间栽培灌溉,及既成树了,自然抽枝长叶,何用人力。(同上)
-
(65)古德尚云,犹如梦事寱语一般。(《五灯会元》)
-
(66)全似朝门前撞著一般。(《古尊宿语录》)
-
“一般4”还可以独用,这表明“一般”逐渐黏附于前面的相应成分,语义更加虚化,语法化过程也逐渐完成。如:
-
(67)曰:“……只是杀贼一般,一次杀不退,只管杀,杀数次时,须被杀退了。……。”(《朱子语类》)
-
(68)夜至三更前后,万秀娘在那床上睡不着,肚里思量道:“荷得尹宗救我,便是我重生父母,再长爷娘一般。(《南宋话本选集》)
-
与例(67)的中“杀贼”相比,例(68)中的比拟对象“便是我重生父母,再长爷娘”更加复杂化,这充分说明“一般”的粘附性增强,由此,可以判断它已经凝固成比拟助词“一般4”。
-
(四) “一般2”到“一般3”
-
宋代,“一般”由“类同”义逐渐抽象并分化出“普遍、遍及”等义,然后由此又进一步引申出“普通、通常”。笔者认为“一般”这一语义的演变实际是比较对象由“两体”类同到“多体”类同的扩展过程。语义扩展路径为:
-
如前文所述,“一般”可以用于两体或多体类同比较。下文可以看到“一般”与“都”、“皆”等词的搭配使用情况,在语料库中检索发现,此类用例较多。如:
-
(69)气相近,如知寒暖,识饥饱,好生恶死,趋利避害,人与物都一般。(《朱子语类》)
-
(70)人与万物都一般者,理也;所以不同者,心也。(《朱子语类》)
-
(71)这理是天下公共之理,人人都一般,初无物我之分。(同上)
-
(72)是民之感化如此,可见天下人人心都一般。(同上)
-
(73)节序驱人人不解,道岁岁年年都一般。(《全宋词》)
-
(74)若是“降衷”底,便是没那相近了,个个都只一般。(《朱子语类》)
-
“一般”与“都”类词的搭配使用,实际暗含了比较的对象为“多个”。此外,从出现的比较对象来看,或是表“类”的名词,如例(69)中的“人”、“物”,或是表示多个个体的名词性结构,如例(70)~(74)中“万物、人人、个个”。这说明,“一般”实际隐含了比较对象的多样化或普及化,从而它可以进一步抽象出“普遍、遍及”等意思。
-
宋代“一般”由“普遍、遍及”等义进一步引申出“普通、通常”,但用例较少,笔者在语料库中仅检索到6例,如:
-
(75)一般人看画,只见得是画一般;识底人看,便见得它精神妙处,知得它用心苦也。(《朱子语类》)
-
(76)崔宁谢了恩,寻一块一般的玉,碾一个铃儿接住了,御前交纳。(《碾玉观音》)
-
(77)古人临事所以要回互时,是一般国家大事,系死生存亡之际,有不可直情径行处,便要权其轻重而行之。(《朱子语类》)
-
(78)一般人自便能如此。(同上)
-
(79)一般人自当循序做。(同上)
-
(80)一般时候最宜尝。(《全宋词》)
-
元明时期,“一般”表“普通、通常”的用例明显增多,说明这一语义基本稳定下来。如:
-
(81)这都是一般儿的执象简戴乌纱,好着我眼花、眼花。(《全元曲》)
-
(82)你是一般妇人家,烦你替我看一看。(同上)
-
(83)(僝儿云)奶奶,一般学生每,都笑话我无花花袄子穿哩。(同上)
-
(84)我到人一般敬他,他到驴了眼看我。(同上)
-
(85)你一般浅见薄识的人,那里抵当的我。(《朴通事》)
-
(86)一望成名,哪里肯来我一般村庄人家。(同上)
-
(87)你常选官,只是一步高如一步除将去,我一般杂识人家,满了一任时,急且几时又得除?(同上)
-
(88)一般丧命多因色,万里亡躯只为财。(《二刻拍案惊奇》)
-
(89)一般有人喝采,赍发几文钱,将就买些酒饭用度。(《喻世明言》)
-
(90)内一株一般三尺八寸,遂取来赔王恺镇库……(同上)
-
(91)你们且没奈何,休与他一般见识。(《水浒传》)
-
(五) “一般4”到“般”
-
元明时期,“一般4”作为词来使用较常见。在比拟句中,“一般4”前不出现呼应词的用例明显增多。如:
-
(92)我也不听他说,是我把右手带住马,左手揪着他眼扎毛,顺手牵羊一般牵他回来了。(《全元曲》)
-
(93)我拿着这厮时,驴一般打。(《朴通事》)
-
(94)小人虚汗只是流水一般,夺脑疼的一宿不得半点睡,与我把脉息看一看。(同上)
-
而在比拟句中“一般”略去“一”时,使用情况更为普遍。这里的“般”可看作比拟助词,表示“……一样;……似的”。笔者统计了《全元曲》,共109例,如:
-
(95)若见俺笋条也似可憎人,舒开我这葱枝般纤细手。(《全元曲》)
-
(96)俺哥哥花枝般媳妇,掌着那铜斗家私。(同上)
-
(97)槁木般病形骸更没些沉重,干柴般瘦身躯有恁么龙钟?(同上)
-
(98)龙鳞般云外飘,鹅毛般江上剪,蝶翅般风中旋。(同上)
-
(99)镝箭的风威相助,淋琅般雨势相攒。(同上)
-
(100)英雄气焰,貔虎般不能收敛。(同上)
-
(101)呀、呀、呀,仰刺擦推了我一交,扑、扑、扑,雨点般拳头落,好、好、好,自有个天公报。(同上)
-
(102)你觑花枝般淹润妖娆,我更笋条般风流年少。(同上)
-
(103)立呵渲丹青仕女图,坐呵观世音自在居,睡呵羊脂般卧着美玉。(同上)
-
(104)(正末唱)无一时报复,夏侯惇铁桶般军无数。(同上)
-
(105)则要你鱼鳞般排军阵,雁行般列队伍,依着我运计铺谋。(同上)
-
如上,由于比拟助词“一般”中的数词“一”实际已丧失了指量意义,因此,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较易脱落,这直接导致比拟助词“般”的产生。
-
三、 结论
-
现代汉语中虽有4个不同的“一般”,但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这些同形的“一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容词“一般2”实际是数量短语“一般1”词汇化的结果;表“普通、通常”的“一般3”又是“一般2”抽象化并进一步引申的结果;比况助词“一般4”则是形容词“一般2”虚化的结果,而“一般4”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逐渐脱落“一”并衍生出了比况助词“般”。如图2所示:
-
图2
-
在“一般”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过程中,笔者认为,句法位置改变、语义功能演变、隐喻扩展、重新分析和语境影响等因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刘坚等(1995)提出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几种动因基本吻合。
-
①文中现代汉语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
-
①“语料库在线古代汉语语料库”网址:http://www.cncorpus.org/ACindex.aspx;“BCC古汉语语料库”网址:http://bcc.blcu.edu.cn/search.php?term=%E4%B8%80%E8%88%AC&corpus=5.
-
①二者除了具有概念的相似性外,还可以共享句法形式,汉语中这种现象较多,如“像/跟/同……一样”既可表比较(“这张桌子跟那张桌子一样长。”),又可表比拟(“球队选择主教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跟年轻人找对象一样。”)。
-
②盛爱萍、张虹倩(2011)指出,温州方言里的比较句可以扩展出比喻句。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③所谓句法结构的“修辞化”指的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由于表达需要将原有的某个非修辞格的句法结构作为一种修辞格来使用。
-
参考文献
-
[1] 陈昌来,张长永.时间词“将来”的词汇化历程及其指称化机制[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
[2] 江蓝生.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J].中国语文,1999(4).
-
[3]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
-
[4]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
-
[5]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
[6] 屈承熹.汉语的词序及其变迁[J].语言研究,1984(1).
-
[7] 盛爱萍,张虹倩.从温州方言中的比较句到比喻句[J].当代修辞学,2011(5).
-
[8] 于立昌,夏群.比较句和比拟句试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1).
-
[9] 张延俊.也论汉语“数·量·名”形式的产生[J].古汉语研究,2002(2).
-
[10] 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
[11] Harris,Alice C.&Lyle Campbell,Historical Syntaxin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
[12] Langacker,R.W.,“Syntactic Reanalysis”,In C.Li,ed.Mechanisms of Syntactic Change,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77.
-
摘要
现代汉语中有四种同形的“一般”,从历时的角度看,它们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唐代,数量短语“一般”逐渐凝固,演变为表“一样、同样”的形容词“一般”,唐五代时期,形容词“一般”进一步虚化为比况助词“一般”,至宋代,形容词“一般”又逐渐分化出“普通、通常”义。而在“一般”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历程中,陈述化、隐喻扩展、重新分析和语境影响等机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Abstract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isomorphic "Yiban(一般)" in modern Chinese. From the diachronicity, there is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In Tang Dynasty, the number phrase "Yiban" gradually solidified, and evolved into adjective "Yiban" with the meaning "the same as; general". To Song Dynasty, the adjective "Yiban" gradually become divided into "ordinary or usual". The Five Dynasties period, the adjective "Yiban" further grammaticalized into a partical. In the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f "Yiban", statements, metaphorical extension, re-analysis and contextual effect mechanism has played a vital r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