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史中,上海一直是世界关注的中心。在美国历史学家罗兹·墨菲看来:“上海是了解现代中国的一把钥匙,西方和中华文明接触的结果在中国的反应,首先在上海开始出现,现代中国就在这里诞生。”[1]众所周知,中国近现代体育主要是由舶来的西方竞技体育和本土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构成的。1843年11月,上海正式开埠,成为西方文化传入地及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心。近代体育作为一种城市生活方式,伴随着西方文明来到了上海,让上海民众领略到了一种异样的文明形态。在西方竞技体育中,美国体育文化对近代上海体育的影响很深。本文所指的美国体育不同于传统语境中的西方体育,而特指具有美国文化属性的体育形式,泛指参与个体为美国人,或由美国传入的运动项目或体育竞赛,能够体现美国文化特征的体育组成部分。基于以上认识,美国体育在近代上海是如何传播?传播的路径主要有哪些? 美国体育文化传播对于塑造上海的城市个性起到了怎样作用?美国体育在上海的传播对于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价值有哪些?这些都是本文着重论证的问题。
-
一、 人际传播:美国体育在近代上海的传入与示范
-
1. 清末民初美国流行的运动项目通过人际传播在近代上海兴起
-
上海近代体育是特殊政治环境的产物,其中包括美侨在内的西方侨民的生活方式蕴含浓郁的体育色彩。上海开埠以后,伴随着美国侨民的络绎而来以及租界的建设和发展,美国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被带到了中国。其中赛马、赛船之类的竞技体育,戏剧表演、露天音乐等文化活动也一起涌入了租界,并自然地融入到租界的生活中,让国人看到了一种异样文明形态。美国侨民自觉和不自觉的人际传播,使足球、篮球、排球、棒球、橄榄球等国外流行的近代体育项目传入租界并开展起来。所谓自觉,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来中国传授近代体育运动。例如1903年《广益丛报》刊载上海青年会公议体操之事,参加人数有140人之多。会中请圣约翰大学华克尔、青年会巴乐满君演说体操、脚踏车、拍球、击弹、赛跑诸戏之益处,此乃实于中国青年有益。[2]所谓不自觉,即美国传教士、商人、军人在留驻中国期间践行的一些体育运动,对近代中国体育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客观上参与了人际传播的过程。
-
近代中国的体育运动项目,很多是由美国侨民引进的。这些美国流行的运动项目经美国侨民带入上海,丰富了近代中国体育运动项目构成。其中既有运动之母——田径,又有在美国非常流行的各种球类运动。田径运动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下半叶,“最初是作为游戏活动出现在租界侨民中”。19世纪末在基督教青年会和一些教会学校中也出现了田径运动。棒球运动是美国的“国球”。20世纪20年代,美国总统塔夫脱(President Taft)签署了将棒球运动定为国球(National Game)的法令,使其成为“人人都懂,人人会打”的全民性体育运动项目。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强和对外扩展,棒球运动也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而早在1876年以前棒球即由美侨带入上海英美租界,自1876年起每年夏季在跑马场举行棒球比赛,直接带动了近代上海棒球运动的开展。被称为美国第一运动的美式足球(橄榄球)在1920年代上海美童公学也有开展。
-
篮球、排球和足球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球类体育项目。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基督教青年会的传播,篮球和排球开始传入上海,成为近代上海社会开展最普遍、也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1908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成立,将篮球作为教学内容传授,并从国外聘请了一些体育专家来沪传授篮球知识,辅导运动开展。学校中开展篮球运动,最早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开始。1914年圣约翰大学开展了篮球运动,此后各大学相继开展。1916年上海女青年会体育师范、爱国女校、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出现了女子篮球。爱国女校于1916年7月组队参加在扬州举办的江苏省运动会篮球表演赛,这是女篮比赛的最早记载。 [3]排球运动最早是1895年有美国霍利奥克城青年会体育干事威廉姆·摩根发明,并通过青年会向世界各地传播。1905年排球运动通过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最初叫“队球”。1908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聘美国人艾克斯纳任体育部主任,开设体育训练班,传授排球知识。1911年青年会派麦克乐来华协助艾克斯纳工作。在当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运动场的开幕式上,青年会组织了两场排球比赛,这是排球运动在中国最早的公开亮相。[4]1915年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有排球项目,中华队取得冠军,这次比赛对上海排球的开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2. 人际传播以体育竞赛为载体传播美国体育文化
-
美侨带来的美式体育项目,都是首先开展于租界,然后才为国人所认识。这些体育项目最初主要是作为娱乐活动出现的,主要载体是体育竞赛,这一定程度上培育了中国早期美国体育的受众。“传播的时间、地点一般都事先进行计划安排,传播的过程具有明确的行为标准和进行程序”。[5]
-
1890年5月,圣约翰书院田径运动会开创了近代中国运动会的先河,该田径运动会对于尚不知体育为何物的国内民众,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美童公学与盐城淮美学校每年冬季举行校际比赛,1925年11月14日的比赛,观众达2千人。从1926年开始,美童公学队与上海中华队每年定期进行比赛。1928年开始,此项比赛的赛制日趋完善,正式确立美国式足球中美定期比赛,并由欧阳鸿赠银杯一只,以鼓励优胜队,同时规定先胜或连胜两年者,即得永有纪念品。从当时的比赛场景看,来者众多,既有西侨,又有学校的女学生,观众欢呼游行唱歌情绪高涨,异常踊跃。美国体育传播历程中通过引入运动项目以竞赛为载体,经过人际传播不断完善技术,制定完善赛事,初步形成有序和文明的运动赛事文化,在上海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
基督教青年会组织的体育竞赛有着重要的人际传播功能。青年会有严密的组织系统,系统分部明确,共有八部。由青年会体育部发起和主办的单项比赛和联赛,在上海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以上海青年会举办的竞赛类别丰富,竞赛数量多,比较有代表性。其中上海青年会主办的有代表性的单项比赛有:华人网球运动会和公开游泳赛。华人网球运动会由青年会主办,每年夏季在青年会的操场举行,比赛项目有男女单打、男女双打、男女混双共5个项目。[6]公开游泳赛也是青年会开展较长的体育单项赛事,参与人数众多。据统计1948年的参加人数达到1597人,到场观众13593人。在青年会举办的联赛中,中青篮球赛和中青排球赛都是品牌赛事。1948年时,中青排球赛已有甲乙两组共26队参加。由青年会组织的单项比赛和联赛,起到了极大的社会示范作用,积极推动了篮球、排球、网球、游泳等运动项目在社会的普及和流行。在举办地区运动会的同时,基督教青年会开始筹备全国性的运动会。1910年10月18日至22日,“全国学校体育同盟会”在南京举行。此次体育同盟会由上海青年会发起组织,美国人艾克斯纳被大会组委会选为“全国委员会主席”,运动会的组织筹备、裁判管理、竞赛成绩,均由上海青年会负责。运动会设有田径、足球、网球、篮球等项目,全国各地出席的运动员有150人之多,参观人数达到万人以上。本次运动会已具备现代大型运动会的典型特征,成为近代中国大型体育赛事的雏形,鉴于其较大的影响力,辛亥革命后被追认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7]
-
3. 人际传播充分发挥体育领袖的作用
-
人们掌握体育知识,完成体育运动技术需要依靠人际传播,体育人际传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体育领袖。从来中国推行西方流行体育项目的上海青年会第一任体育干事艾克斯纳博士,到被誉为“20世纪20年代来华体育家中之贡献最大”的麦克乐;从“中华创始之举”留美幼童的美国体育经历,到自觉向美国取经的上海体育先驱,这些体育领袖在美国体育于近代上海的传播中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桥梁作用。
-
美国体育在近代上海的传播中,体育领袖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来华的传教士和中国留美学生。麦克乐在沪宁一带演说,举办演讲会,宣传西方体育思想;在艾克斯纳的倡导下,基督教青年会举办了体育干事训练班,培育近代中国早期的体育人才;举办了各种业余体育培训班和业余体育比赛,促进了大众体育的开展和普及;介绍了美国自然体育思想,举办体育卫生讲座,进行体能测验,促进了近代中国体育的科学化;发起和举办了民国全国运动会,为推动我国近代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数十年间,中国有大批留学生远赴欧美学习。在赴美归国的留学生中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并与上海有关的代表人物,包括中国体育活动家沈嗣良、圣约翰大学的杰出毕业生马约翰、中国第一位留美的女教育家和女体育家陈英梅、中国第一位女体育博士张汇兰等。[8]
-
二、 组织传播:美国体育在近代上海的植根与教育
-
在现代社会中,体育的组织形式是公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表现形式。上海开埠以后,美国侨民带来了他们的体育生活方式;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部,传播西方近代体育思想和近代体育教育。体育组织的建立促进了竞赛活动的兴盛,推动了运动技术和规则的进步,同时国际体育组织的产生,也使运动竞赛摆脱了原来的地方传统,形成了体育组织传播。
-
1. 近代上海租界美国侨民的体育组织传播
-
美国体育在近代上海的组织传播,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列强对外扩张,利用武力强行侵略中国,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在这一时期,社会上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风潮,欧美近代体育和体育组织形式开始传入中国。包括美侨在内的西方侨民在开展体育活动和竞赛方面,体现了很强的自治精神。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自由结合成一些从事不同项目体育活动的俱乐部和体育协会类型的组织。在当时西方人看来,在中国建立的体育组织除了有娱乐、锻炼的目的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用,就是作为扩大社交及商业周旋的基地,甚至可以作为自己地位与身份的象征,能成为一个俱乐部的成员是十分荣幸的。在近代中国租界中,美国人成立或参与的体育组织有板球总会、棒球总会、划船总会、草地滚球总会、游泳总会等(见表1),这些组织一般都有会所和运动场地,其中尤以美国总会最为知名。这些体育组织开始局限于租界侨民的体育活动,后来逐渐向社会传播,促进了中国近代体育的传播。
-
2. 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传播西方组织文化
-
基督教青年会1844年在英国成立,后在美国得到蓬勃发展。由于它倡导“四育”的青年培养体系,因此又是社会教育组织。基督教青年会十分重视发展体育运动,把发展体育事业作为其重要日常工作。 [9]1876年传入中国后,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青年会组织。基督教青年会对于体育的提倡,并不仅仅局限于会员,而是以整体的社会群众为对象,对近代中国体育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上海青年会体育部成立以后,作为近代中国最早的体育组织机构,为近代上海体育发展做了大量首创性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为近代上海引进了西方流行的球类体育项目,介绍了美国自然体育思想,培养了一批体育师资人才,举办了各种竞技体育赛事和大众体育赛事,使近代上海体育向社会化、组织化方向发展。在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等体育组织影响下,1924年8月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建立,中国人开始直接参与到中国的体育传播活动中,慢慢从西方人手中夺回体育传播的主动权。该协进会成立以后,各种民间体育团体相继成立,在足球、网球、篮球、排球、垒球、田径、体操等各个近代竞技体育领域开展了群众性的宣传、组织训练和各种比赛活动,极大地推进了近代上海社会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
-
3. 美国教会学校传播现代体育教育思想
-
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教授认为,“教育近代化是整个社会近代化的重要部分,是社会近代化的起点和标尺之一。”19世纪末,正值美国教会掀起国外传教的热潮。一大批受过大学教育的传教士纷纷来华。到1898年,美国教会在中国已开办了1032所初等学校,74所中等以上学校。美国传教士创办的学校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有小学、中学和大学。美国体育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中,基督教教育与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息息相关。美国传教士来华办理的教会学校,沟通了中西文化,传播了西方教育,同时带来了西方体育,教会学校为体育置于中国起到了桥梁作用。因此,有学者指出“体育进入教育,最早的契机在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的载体是基督教教育与青年会。”随着基督教学校的进入,西方体育在上海教育中扎根,体育作为教学内容出现在教会学校中,教会学校成为美国体育传入到上海重要的交叉点。
-
美国教会教育机构的创办,沿着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路径开展起来,沟通了中西文化,传播了西方教育,同时带来了美国的体育教育思想。在上海的美国基督教学校对美国体育的教育和植根,是美国体育在近代上海传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教会学校大都从自由平等的教育理论出发,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国教会幼稚园设置游戏课程,教会小学把体操列为课程范畴。由傅兰雅在上海开始的盲童学校,注重对特殊儿童的体能和技能训练;基督教女校,如“中西”、“晏摩氏”、“圣玛利亚”普遍开设体育课程,课余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早在19世纪中期传教士就已经在上海开设新式学堂,20世纪基督教和天主教在上海相继创立了圣约翰、沪江和震旦大学等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是最具代表性的美国教会大学,教会大学体育活动均开展得有声有色,颇有成效。美国教会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体育社团、体育师资、体育竞赛等方面,已经具备了现代体育教育的某些特征和发展理念,体育教育已经渗透在了教会大学的每个层面,美国教会学校自始自终都是近代体育活动最为重要的传播基地,为近代上海体育的演进作出了先导和示范。
-
三、 大众传播:美国体育在近代上海的启蒙与普及
-
上海开埠以后,以报纸、期刊和书籍等为代表的纸媒的兴起,在为人们传递日常生活信息,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到了民国时期,大众传播开始成为上海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上海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大众传播,主要包括报刊、杂志等方面,以反映上海普通大众生活的《申报》对美国体育的报道最多,也最为系统。《申报》对于美国体育的报道主要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最主要的方式,即体育附在教育、社会等其他相关报道之中;第二种是开设体育专栏。近代上海的体育期刊有60余种,包括早期的《体育界》、《体育杂志》2本体育刊物;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反映精英思想的《东方杂志》、《体育世界》、《体育月报》等,对于美国体育在上海的传播和推广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以一则“美国大比武之结果”体育新闻为例进行分析。
-
“二十九日伦敦电云,杰克与杰弗里斯在美国里伐达省里洛地方比较拳术,战至十五回合杰弗里斯力不能支,即为杰克击倒,所赌之疑已增至美金洋十二万一千元,负者得百分之四十,其余尽归胜者。原议负者仅得百分之二十五,后从环生之意改为此数。
-
三十日伦敦电云,据纽约者称环生既胜杰弗里斯后,各处掀起排拒黑人之暴动(因杰克系黑人故)黑人受伤者已有二十人,登时殒命者一人。
-
又电云美国种族暴动势颇激烈,因此殒命者已有十三人大半系属黑人,受重伤者数百人,地方官已召兵队出而镇压暴动之人,为数颇众,纽约一处死者共有五十人,该处乱民均自由使刀枪毫无忌惮,各报均著论斥之,并要求禁止比武之举。”[10]
-
1910年7月8日,《申报》以“美国大比武之结果”为题连续报道了美国著名的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赛,杰克-约翰逊对阵吉姆-杰弗里斯的比赛。在比赛的第十五回合中,杰克将杰弗里斯打倒,比赛结束后,美国各地爆发了激烈的种族骚乱。从报道内容看,《申报》既报道拳击比赛结果,也对由此引发的美国种族骚乱进行了跟进报道,使民众在关注赛事报道的同时,对于美国的社会状况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赛事报道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成为此后《申报》报道的常态。
-
“美人运动之方法更有三十余利,均足以为长养之助。利于其劳力之中,使其劳力时无难苦之感。大足为华人借学者也。中国需要运动之情势,实有非可书者。良以中国男女儿童,往往劳逸不均,故必须时作运动以矫除之。身体既经训练自必强健,国民体格既强,国势亦可因而强盛,强壮而活泼之国民自能征服彼等抵抗刀薄弱之国家也。美国现时盛行之绝无损害之游戏及运动,实能造成强壮之少年中国,其功效之伟大,胜过以干燥无味之书籍,使儿童诵读之。何以此等游戏及运动。”
-
在报道美国体育的发展情况以后,《申报》还试图回答“中国体育到底该如何走”的问题,在1924年6月20日标题为“华人应探取美国之运动法”的报道中指出“国民体格强健,国势亦可强盛”、“美国盛行的游戏及运动,能够造就强壮的少年中国”,反映了作者熟悉美国体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希望通过学习美国体育改变中国积弱成疾的现状,启蒙国人早期的民族和国家观念。
-
四、 美国体育在近代上海的传播价值
-
1. 美国体育对国人产生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
体育在上海首先是以一种生活方式出现的,西方侨民的到来带来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中就包含着体育生活。美侨在租界的生活方式,使近代体育以休闲娱乐的方式呈现在国人面前,并以竞赛为主要载体传播和渗透到国人中。此后,基督教青年会、美国教会学校等把体育的概念、运动组织形式以及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经营管理方式传播到上海,对近代中国体育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美侨所进行的体育活动,在发展过程中,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理念和精神,而是与娱乐方式、人际关系、城市建设、商业发展等密不可分,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状态。体育组织成为美侨社交、商业周旋的重要基地,向国人展现了一种有序的管理方式;美侨参与租界体育场所的建设,是西方物质文明的一种示范,为近代上海的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
2. 美国体育教育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
美国体育在近代上海的传播最早是以美侨在租界的体育生活方式展现在国人面前,但只有部分国人见证了租界的体育生活,只有当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时,它才能真正得到普及。体育进入教育,最早的契机在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的载体是基督教学校。随着美国基督教学校的发展,体育运动被列入了教会学校的正式课程,教会大学成为体育活动最重要的传播基地。同时,近代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潜移默化中让青少年接受了美国文化和文明。通过美国教育和体育的传入,沟通了一条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美国传教士在向中国传播文化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熏陶,而选派教会学校中的中国体育学生到美国留学,利用美国教会大学为上海,乃至中国培养了体育领袖人才。通过中美体育文化的融通和交流,促使中国的教育更加完整、完备和完善,使学生更趋于全面发展,使我国的教育制度趋于合理和客观。
-
3. 美国体育文化是塑造上海海派文化城市的重要因素
-
美国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反映了美国的性格特征、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它的传入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引进和交流。从开埠以来上海都市体育文化的演进历程看,海派体育文化,是伴随着上海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的崛起而形成和发展的。它的形成是在基于江南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受到了包括美国体育文化在内的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的。伴随西方体育文化的涌入及上海都市文化的变迁,现今上海都市文化中呈现的开放、创新、包容的精神,敢于突破传统模式,并大胆吸纳外来文化都市体育文化特质,均与开埠以来近代上海在都市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追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包括美国体育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的融合和变通相关。
-
4. 美国体育传播历程启蒙了近代国人的国家观念
-
美国来华传教士为了达到“为基督征服世界”的目的,开办各类学校,开展各种学校内部和社会方面的教育体育活动,以吸引青少年在学习和娱乐的同时,接受美国文化观念。因此,美国体育在近代上海的传播也是伴随基督教的传入而自觉和不自觉的进行的。宗教传入的同时,一方面,带来了西方的新式体育,为中国培养了诸多体育人才,对我国体育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美国体育传入的历程,毕竟反映了一定程度的文化侵略,推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一定程度上启蒙了国人的国家观念。
-
结语
-
体育作为一种城市生活方式在上海租界中开展,是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西方文明和西方生活方式一起输入的。上海开埠以后,包括美侨在内的西方侨民的到来,带来了他们的体育生活方式,从美国侨民、基督教青年会和美国教会学校三个方面系统考察和梳理美国体育在近代上海的传播历程,我们发现美国体育在近代上海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上海民众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和生活方式。美国体育在上海的传播以美国向上海传入为主,美国是强势的一方,主动的一方,上海是弱势的一方,被动的一方,带有明显的单向流动的模式特征。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上海在近代风云激荡的历史中形成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性格,映射出“文明是相互流动,相互学习”是人类发展基本理念。当前聚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期,传播中国文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了中国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因此增强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体育话语体系建设将是未来中国体育文化对外交流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
参考文献
-
[1] 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5
-
[2] 许义雄.中国近代体育思想[M].台北:启英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群英出版社),1996:152.
-
[3] 上海体育志编撰委员会.上海体育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184.
-
[4] 上海体育志编撰委员会.上海体育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190.
-
[5] 周西宽.近代体育运动在中国的兴起[J].成都体育学院报,1979(1):12.
-
[6] 皕诲.建造青年人格的进步[J].青年进步,1923,59(1):1.
-
[7] C.W.Harvey,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of China,China Mission YearBook,1916:168-169;Alfred H.Swan,The Contribution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the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to the Christian Movement China,China Mission Year Book,1998:284-290.
-
[8] 王宏江,倪京帅.都市文化视域下的海派体育文化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2):84-88.
-
[9]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01.
-
[10] 美国大比武之结果[N].申报,1910(8):27.
-
摘要
本文基于历史研究的范式,运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梳理了美国体育在近代上海的传播历程。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方面探讨了美国体育的传播内容、传播特征以及传播价值。研究认为:美国流行的运动项目通过人际传播在近代上海兴起;基督教青年会、美国教会学校等组织传播美国体育文化,报纸和期刊等平面媒体促进美国体育文化在近代上海的大众传播。基于此,美国体育在近代上海的传播,改变了上海民众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和生活方式。传播价值包括美国体育对国人产生了重要的示范作用,美国体育教育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美国体育文化是塑造上海海派文化城市的重要因素,其传播历程启蒙了近代国人的国家观念。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paradigm, This study used literature, text analysis research methods, it combed the American sports culture spreading in modern Shanghai. From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 etc, to discuss the spread content of American sports culture, analysis of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mission valu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American popular sports were spring up through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 modern Shanghai ;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the American church school organization spread American sports culture, Represented b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the print media had promoted the spread of American sports culture in modern Shanghai. Based on this, the study pointed out that media spread of American sports had changed people's values, behavior orientation and way of life in modern Shanghai .American sports had an important demonstration effect for Chinese people, the American sports education ha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American sports culture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shaping Shanghai style culture , the dissemination process of American sports had enlightenment for the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