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社会和经济在不断地发展进步,迫切需要高校以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虽然很多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果,然而,就像《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所指出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这是我国高校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1]
-
因此,本研究立足工商管理专业,通过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现状与不足,试图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探索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改革,运用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等研讨式教学方式,通过创设和模拟企业情境,触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寻求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路径,构建学生“素质型”创新创业能力结构。
-
一、 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
(一) 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
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却各有侧重,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
1. 培养目标
-
工商管理的专业教育旨在通过扎实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现代管理的知识体系、科学方法及管理技能,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项目策划、组织协调、领导决策等专业核心能力。而创新创业教育是通过创新和创业管理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和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
2. 课程内容
-
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管理学、会计学、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生产管理等,这些课程重点是以成熟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的。而创新创业教育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创新思维方法、创业管理、创业理论或基础、创业训练等,这些课程主要是以初创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的。[2]
-
3. 课程设置体系
-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有两种模式:一是将创业管理类课程设置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将创新思维方法类课程设置为专业通识类必修课程。二是将创业导论或辅导类课程直接设置为全校性通识类必修课程。
-
4. 课程归属
-
目前,学校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归属也有两种情况:一是由管理类专业教师担任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授课任务;二是由教辅类教师担任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授课任务。
-
(二) 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之间衔接的问题
-
1. 创新创业教育仍未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
在很多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成为一套独立于专业教育的自循环体系,因而,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整合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
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内容上缺乏有效衔接
-
不少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片面地理解为“以创业促就业”,把创新创业教育的侧重点放在了创业流程和方法、创业政策宣讲、创业形势分析以及创业辅导等方面,缺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业能力的培育和引导,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
3. 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
目前,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仍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或课堂活动,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锻炼,对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作用轻微。而创业类课程中也是以传统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两类学习的侧重点,仍然是知识学习为主,能力建构为辅。专业课程和创业课程都缺乏真正意义上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
由此可见,目前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以知识学习为主,内容相互割裂,又可能分属于不同部门,缺乏系统设计与内在衔接,因此,很难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这些情况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正因为如此,在工商管理专业中,如果能够有效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
但是,现有的研究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方法探索。目前大多数研究更加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从课程环节设计来实现两种教育的对接。然而,这种简单环节上的设计仍无法有效地解决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弊端,需要从方法论角度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
-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情境式教学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上世纪80 年代发展至今,已逐渐成为目前教育学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者借助教师以及学习伙伴的帮助,并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正是因为这样,学习是一个知识的建构过程,那么“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就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与被动接受的关系,而应该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能够让学生在新旧经验的交互作用下可以真正、深刻地理解知识。
-
因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来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作为学习中的四大要素。因此,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应该考虑如何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且将情境创设作为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3]
-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学习基本持“去情境”的观点。传统教学认为概括性的知识学习能够独立于现场的情境来进行,而学习得到的结果能够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真实情境中去。[4]与之不同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更加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适当的情境是学习者能够实现意义建构的一个必要前提,这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定位并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而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习者的定位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如今,在建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诞生了一系列包括情境性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在内的新的教学设想。这些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简单传授、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够得到真正的发挥。
-
三、 基于建构主义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模式
-
(一)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基础
-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这一观念已经在学术界达成了共识。王占仁指出,要充分挖掘和充实各种类别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需要将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渗透在专业教育教学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5]因此,对于专业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来讲,两者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协同性的,它们的核心都是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专业教育更侧重于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夯实专业基础,具备系统思维和专业领域洞察力,为学生未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垫底坚实的基础。而创新创业教育侧重于通过创新创业理论、政策和咨询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结合专业领域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
-
工商管理学科的专业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都是希望能够培养和塑造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整合的关键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而无论对于专业教育来说,还是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都并非传统的知识传授能够实现的。基于建构主义的情境化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给学生建立宽松、民主、教学互动的真实情景,对学习内容进行与传统不同的设计和组织,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团队方式,不同程度的分工协作参与到虚拟环境中,利用话剧表演、情景创设、游戏演练、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各种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分析、讨论和总结问题,最终达到获取知识以及培养能力的目的。团队学习的方式是一种主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不同程度的认知和理解,熟练地掌握各项相关技能,培养开发和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还提高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这种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和尝试从而来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拓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协同发展,最终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
-
(二) 基于建构主义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教学模式
-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基于建构主义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教学模式由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培养三方面内容构成。
-
1. 课程设置
-
在工商管理专业中,专业课程主要由管理学、经济学、经济法、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生产管理、战略管理等构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创新思维和创业管理两门课程构成。其中,创业管理课程有时也被划入专业课程,而创新思维归属于通识类课程。
-
2. 教学理念与方法
-
基于建构主义的情境化教学方法,通过情境创设、案例分析、问题导向和模拟决策等环节,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开拓性、冒险性、团队协作以及创新精神,锻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中已经有不少探索和尝试,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因此,专业教育可以通过情境化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终极目标,从而实现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
-
图1 基于建构主义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教学模式
-
3. 知识与能力培养
-
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知识传授、意识养成和能力塑造上既有差异,又具有共性。在知识积累方面,专业教育着重于使学生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而创新创业教育则着重于创新和创业的基础知识。在意识养成和能力塑造方面,基于建构主义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都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产权意识、自信心、质疑精神、好奇心、团队精神,并提升学生观察能力、发现能力、想象能力、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战略规划能力、抗压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危机处理能力、机会识别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分析决策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关系构建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诸方面的能力。[6]
-
综上所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虽然课程内容不同,传授知识内容不同,但是,基于建构主义专业教育的重点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移到职业意识养成和能力培养与塑造上。因此,借助于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变革,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同性目标前提下实现了融合共促和协同发展。
-
四、 基于建构主义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教学模式——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
-
(一) 基于建构主义的情景化教学设计
-
2016年9~12月课题组在工商管理专业开展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课程组围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中的核心内容模块,通过创设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模拟决策等一整套系统的情境化教学模式,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导向、主动思考、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
1. 创设模拟情境
-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被认为是在一定情境中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取不同程度的经验与能力的改变,因此,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具有高度情景化特征的专业,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使用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模拟情境,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其思考。
-
因此,在教学改革方案的设计中,课题组将情境创设与案例分析紧密结合起来。首先,由5~6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分别以真实的咨询公司命名,并由小组成员担任这些咨询公司的总经理、财务部部长、人力资源部长等职务,并通过实际公司的信息和资料来模拟和创设真实管理情境,由学生在高度情境化的背景下,进行公司管理问题的分析和决策,让学生具有较强的代入感,由此激发了学习兴趣。
-
2. 案例分析
-
教师通过角色分配、案例分析等方法将学生引入学习主题之后,学生需要独立地整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学生们需要探索的内容主要包括:确定和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确定所学习新旧知识和案例所反映的虚拟情境之间的联系;相应的角色在组织中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等。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分析和研究;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侯进行提示,以此来帮助学生们沿概念框架逐步向上攀升。
-
3. 角色扮演
-
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让其进行角色扮演,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协商。同时,在组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和其他小组的成员沟通独立探索研究阶段所获得的信息,这样可以使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更大程度的提高。在最终阶段,学生们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取得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的成果,也就是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当通过给予学生们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对知识构建的学习兴趣。比如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有意思的问题来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和讨论;在进行讨论的时候,设法将问题一步步引向更深的层次,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或改变片面的认识等。
-
4. 模拟决策
-
在情境化教学中,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基于学习者自己工作环境真实问题的学习。因此,课题组结合学院组织的模拟招聘大赛,让学生担任模拟大赛评委,为应聘候选人评分,然而,再和大赛评委的评价相校验,来反思和审视自己对问题的观察、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复杂问题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
另外,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点,课程组还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了撰写个人简历、设计平时成绩考核表等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能够采取有效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 教学效果评估分析
-
在完成了以上各项工作之后,一方面,要通过情境教学的效果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完成程度如何。另一方面,评估结果也是对模拟情境教学本身的一些反馈,从而确定当前教学模式的合理程度,都有哪些缺陷,进而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拟情境的案例库、课堂中的讨论模式、教学指导形式等。本次教学效果评估采用了两种方式:学业成绩与能力水平评估。
-
1. 学业成绩
-
学业成绩采用了“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的综合考核方式。其中, “平时成绩”权重为40%,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讨论、各项案例作业等平时学习情况;“期末考试”成绩权重为70%,侧重于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2014级工商管理专业共31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平均成绩为80.12,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
2. 能力水平评估
-
能力水平评估着重于考查通过基于建构主义的情境化学习之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水平的变化情况。因此,课题组首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指标进行了筛选;然后,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水平进行学期末与学期初对比,以期发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变化状况。
-
(1)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指标筛选
-
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量相关文献的阅读,初步建立了包括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创新意识、质疑精神、探索精神、学习能力等等能力指标在内的由56项能力构成的指标体系。之后,课题组成员结合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筛选,删除了包括联想迁移能力、归纳演绎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在内的11项指标,形成了由45项知识能力构成的《普通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调查预测试问卷》。
-
然后,课题组通过电子邮件和微信方式向北京市高校教师发放了预测试调查问卷。共有24位专家填写了调查问卷,其中,男性8名,占33.33%,女性16名,占66.67%。年龄21~30岁的占8.33%; 31~40岁占45.83%;41~50岁的占41.67%; 51~60岁的占4.17%。博士占54.17%,硕士占37.5%;本科占8.33%。教授占8.33%;副教授占50%;讲师占41.67%。
-
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专家在创业知识水平、创新观念、创新意识、自信心、好奇心、人际沟通能力等项目上评分较高,超过了4.5分,说明专家非常认可上述能力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指标。此外,专家在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紧迫感、人文精神等项目上评分较低,均值低于4分,表明这些项目在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不是非常重要。
-
结合预测试问卷的调查结果,课题组在讨论分析之后,删除了内容交叉、易产生歧义等指标,如紧迫感、人文精神、研究能力等,最终形成了由36项能力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
-
(2)期末与期初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估结果对比
-
在学期初和学期末,以2014级工商管理专业31名同学作为调查样本,填写《普通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调查正式问卷》,结果发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期末创新创业能力评分比学期初时平均高23.62分。为了分析学期初和学期末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特征和差异,研究采用了方差分析的方法。以各类知识和能力为因变量,以组别类型(期初和期末)为因素变量做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结果汇总见表1。
-
注:***表示P<0.01; **表示P<0.05; *表示P<0.1。
-
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与学期初相比,学期末学生们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各项指标上的水平基本都有显著提升。而且,除了创新知识水平、产权意识、创业融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这四个指标在学期前及学期末的表现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其他各项能力指标都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基于建构主义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发挥了重要影响。首先,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交叉知识水平,但是,创新创业知识水平提升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较少涉及创新、创业知识的缘故;其次,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如自信心、质疑精神、好奇心、团队精神等,但是,产权意识并没有显著变化,表明学生产权意识比较淡漠,课堂教学环节也较少涉及;最后,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风险识别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但是,创业融资能力的变化并不明显,可能因为融资问题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缘故。
-
综上所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情境教学模式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决策模拟于一身,同时兼顾了实践教学以及亲验性教学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与能力,对于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五、 结论
-
本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探讨了工商管理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联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衔接不紧的问题。然后,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情境化教学方式为联结基础,建构了由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培养三层次内容构成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教学模式。而且,本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采用情境化教学方式改革,检验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过程和效果。本研究的结论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有效衔接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型”创新创业能力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然而,囿于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制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评估中所采用的研究样本较少,而且,环境条件也缺乏严格的控制,这些都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今后在进一步研究中还需要不断地优化和完善。
-
参考文献
-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2015-05-04.
-
[2] 易伟义,余博.高校管理类专业创业指导体系构建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4(4):80-83.
-
[3]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74-81.
-
[4] 赵航.基于“情境化-去情境化-再情境化”的探究式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5(3):284-290.
-
[5] 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本体论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5(4):8-13.
-
[6] 朱晓妹,翟育民,郝龙飞.研究生素质结构与分析[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4(6):75-83.
-
摘要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的问题。本研究立足工商管理专业,通过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现状与不足,试图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探索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改革,运用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等研讨式教学方式,通过创设和模拟企业情境,来触发学生的自主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寻求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路径,构建学生“素质型”创新创业能力结构。
Abstract
In the nation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h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urgently need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ombining wi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ies. Base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ubje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ficiencies of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rough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Furthermore, the paper tried to explore the discussed teaching methods with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 reform , case study and situational simulation, and then, triggered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cultivated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the pioneering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by creating and simulation enterprise situ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At last, the paper found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path betwee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nstructed th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competency model of undergradu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