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批准和有选择地鼓励FDI进入中国;1992年中国对FDI实行更加自由的管控,FDI出现了第一次上涨的高潮;1997年香港回归以及申请加入WTO,中国对FDI实行更加有效和宽松的批准制度,这使得FDI在中国又出现了一次大幅度的增长。直到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首次出现负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也步入新常态。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增长尽管出现下调但是仍然能够保持稳定,这离不开危机前FDI对中国经济的贡献。2000~2006年中国累计吸收FDI总值达3778亿美元,占1984~2006年中国实际使用FDI总额的92%。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2000~2006年流入中国的FDI总量占全球FDI的5.79%,占流入发展中国家的27.06%,并且在2002年赶超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伴随着FDI的快速流入,中国经济也出现了快速的发展,以往文献主要研究FDI对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溢出(陈涛涛,2003;Xu等,2012),也有一些文献研究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Zhang和Kevin,2001;沈坤荣和耿强,2001)以及FDI在中国的选址问题(孙俊, 2002)。这些文献主要从某一个角度对外资的经济影响进行研究,没有对FDI影响中国经济的内在机制做全面剖析。本文使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数据对在华FDI的特征事实和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FDI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
-
一、 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一种国际投资,其目的是获得企业长期的经营控制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85)。由于历史、制度、文化、语言等因素,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分为港澳台地区的直接投资(简称HMT),主要来源于香港、澳门、台湾等华人经济体,非港澳台地区的直接投资(简称Non-HMT),主要来源于OECD等发达经济体(Tong,2005)。1990年代以来,中国引进FDI的规模不断上升,占有很高的经济权重。图1使用FDI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FDI经济权重的指标,可以看到中国FDI占GDP的比重在大部分年份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考虑到中国某些产业对FDI有严格的准入限制,可能会拉低FDI占GDP的比重。因而,只看中国工业部门FDI占GDP的比重时,这个指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FDI在中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从图1中还可以看到,中国FDI占GD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这表明中国本土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在逐年上升。这是因为FDI不仅能够为中国经济带来直接贡献,还能通过对本土企业的溢出给中国经济带来间接贡献。
-
图1 中国FDI占GDP比重的国际比较
-
具体而言,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资本形成、对外贸易和技术溢出三个方面:
-
(一) FDI对资本形成的贡献
-
FDI可以为东道国带来物质资本,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图2使用FDI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①衡量FDI在资本形成中的作用。图中柱状图描述了港澳台投资和非港澳台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而线状图描述了制造业中FDI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于制造业的外资准入门槛比较低,我们可以看到在制造业部门外商直接投资(包括港澳台和非港澳台投资)在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要高得多,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0%以上。
-
图2 中国FDI在资本形成中的占比
-
(二) FDI对出口贸易的贡献
-
跨国公司作为FDI的载体,往往具有天然的国际营销渠道和海外市场,因而可以为东道国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帮助东道国快速嵌入全球价值链。图3使用外资企业出口份额①衡量FDI在中国出口中的作用,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部门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非常高,2000年已经高达68%,到2004年更是超过了72%。
-
图3 制造业部门外资企业出口占比
-
(三) FDI对技术进步的贡献
-
FDI是一种资本、管理和技术的综合体,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会扩散和溢出到本土企业,从而提高本土企业的生产率。图4使用全要素生产率②衡量企业的技术水平。从图4中可以看到,非港澳台投资企业的生产率最高,民营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距非常小,2003年民营企业生产率甚至赶超了港澳台投资企业,国有企业③的生产率最低但是提高得非常快。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
图4 不同所有制企业TFP的比较
-
二、 FDI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
外商直接投资会对东道国的资本形成、出口贸易和技术进步产生影响,从而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与外商直接投资所呈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有密切的关系。
-
(一) FDI行业分布广泛,能够抑制外资企业的市场垄断
-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证据来看,FDI一般会集中分布在某几个行业中,而不是平均分散在众多的行业中。例如,在墨西哥、巴西、秘鲁、智利、哥伦比亚和马来西亚等众多发展中国家中,外商直接投资基本都分布在几个市场集中度均超过50%的行业中,且在这几个行业中FDI占总额的80%左右(黄亚生,2003)。但是,在中国制造业中FDI却可谓无处不在。非港澳台和港澳台投资仅仅在烟草制造行业中的占比接近为零,其他28个制造业行业中FDI都占有一定的比重。以非港澳台投资为例,其在行业中的平均分布为3.4%,而占比最大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16.0%,其他行业的占比都低于10%。外资占比前四位的行业中Non-HMT占总额的40.7%。非港澳台投资在行业中的产出占比平均为17.7%,在出口中的占比平均为26.7%(详见表1)。由于中国FDI的行业分布十分广泛,在某一个行业中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不会过高,这能够降低外资企业在该行业的垄断力量,同时FDI行业分布广泛,意味着上下游行业中都有跨国公司的存在,这能够降低外资企业对上游供应商或下游客户的纵向垄断,从而保持企业间和行业间的有序竞争。
-
注:a.Non-HMT(HMT)的分布是指外资在不同行业中分布的比重,等于i行业中Non-HMT(HMT)除以所有行业Non-HMT(HMT)。
-
b.Non-HMT(HMT)产出占比是指行业中外资企业的产出占比,等于i行业中Non-HMT(HMT)企业总产值除以行业总产值。
-
c.Non-HMT(HMT)出口占比是指行业中外资企业出口占比,等于i行业中Non-HMT(HMT)企业出口额除以行业总出口额。
-
d.Non-HMT(HMT)企业中外资占比是指行业中外资企业的平均资本占比,等于i行业中所有Non-HMT(HMT)企业外资除以总资本后取均值。
-
数据来源: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
-
(二) FDI加工贸易的让位,能够增进外资与本土经济的联系
-
外资企业共有4种类型:外资企业、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股份制企业。其中,合资经营企业和合作经营企业属于一种合约联合的方式,其中国内企业为外国公司从事加工和组装工作,也就是出口导向型的加工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这种合约联合方式的外资企业比重要高于外资企业,而在2000年以后,外资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图5将海关数据中出口额按照贸易方式中的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进行加总,可以看到出口加工贸易占比①在中国达50%以上,这表明中国的出口加工贸易仍然高于一般贸易。但是2004年之后该占比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由于加工贸易主要从事的是组装和加工环节,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大都由外国公司提供,所以本地配套的水平比较低。加工贸易比重的下降意味着外商直接投资与本土经济的联系更紧密。
-
图5 中国出口加工贸易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
(三) FDI本地配套的提高,能够促进上游供应商的发展
-
FDI本地配套是指外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从东道国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从东道国采购中间品的比重越高,外资企业的本地配套水平越高。本文使用2000~2006年中国海关和工业企业的匹配数据,将海关数据中的HS代码②和BEC代码③进行匹配,获得外资企业进口中间品的金额,从而计算出外资企业的本地化配套水平。④图6是2000~2006年企业产出加权获得的外资本地化配套水平。从总体上来看,外资企业的本地配套水平不断上升,外资从中国本土采购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的比重不断上升,对中间品需求的增加,能够有效促进本土上游供应商的发展。
-
图6 Non-HMT和HMT的本地配套水平
-
(四) FDI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能够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完善
-
Antràs等(2012)利用上游水平值(upstreamness)来衡量各个细分行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即该行业到最终产品(final goods)的平均距离,并设定最终产品的上游水平值为1,上游水平值越接近1表示该行业所处位置越靠近产业链末端,如食品、服装、汽车等;上游水平值越大表示该行业离最终产品越远,所处位置越靠近产业链上游,生产的是一些初级原材料,如原油、铁矿石等。本文根据Antràs等的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出中国制造业三位码行业的上游水平值。图7是外资占比加权上游水平值①的时间趋势图,从中可以看到:(1)港澳台投资占比加权后的上游水平值低于非港澳台投资,这表明港澳台投资分布在产业链的更下游,主要生产服装、塑料制品等最终商品,而非港澳台投资在产业链上游也有分布,能够提供通用设备、化工原料等资本品或者中间品。(2)非港澳台投资占比加权后的上游水平值不断上升,这表明非港澳台投资逐步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外资企业能够为下游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中间品和资本品,形成完整的国内产业链,不断提升中国本土经济的配套能力,有利于外资企业先进技术在行业间的扩散。
-
图7 外资占比加权上游水平值
-
(五) FDI向中西部地区推进,有利于优化资源跨地区配置
-
跨国公司在选址时会综合考虑当地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人力资本以及政府政策等条件,由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FDI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地区。随着东部沿海地区成本上升竞争加剧以及外资向产业链上游延伸,FDI可能向劳动力富余、矿产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梯度推进。图8使用外资占总资本的比重度量外资在不同区域经济中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非港澳台投资确实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外资占资本比重在20%以上并逐年增加。但是,中部地区非港澳台投资在2003年以后有一个明显的跳跃,表明外资有向中部地区推进的趋势,这有利于资源在区域间的流动和整合,并避免外资出逃。
-
图8 外资占资本比重②的区域变化
-
三、 总结
-
21世纪以来中国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成为“世界工厂”、“全球最大出口贸易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商直接投资在资本形成、出口贸易和技术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和FDI的行业特征、本地配套以及产业链位置等有关。本文的研究发现:1.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行业分布十分广泛,这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竞争,打破外资企业的行业垄断和纵向垄断,促进企业和行业有序竞争。2.来源于OECD等发达国家的非港澳台投资比重不断上升,非港澳台投资具有更高的企业生产率(TFP),能够对本土企业的产业升级带来更大的溢出效应。3.外资企业的本地配套水平不断提高,巨大的中间投入品需求能够有效促进上游零部件配套企业的发展,加深外资企业和本土经济的联系,避免“经济飞地”的产生。4.外资企业尤其是非港澳台投资企业逐渐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能够为下游行业提供优质的中间品,促进中国本地配套能力的提高,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5.外资企业向中部地区梯度推进,有利于延长中国制造业的生命周期,避免外资转移到其他成本更低的国家。
-
总的来说,外资企业大量进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为中国带来了优质资本、技术和海外市场,伴随着外资企业向产业链上游的扩张及其不断提高中间品的本地配套,中国产业链的配套水平得以完善和发展,并加深了外资企业和本土经济的联系。这使得中国经济在面临巨大外部冲击时,仍然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然而,随着FDI在中国经济中作用的减弱,今后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于国内企业的创新。
-
①FDI在资本形成中的占比=当年实际利用外资/当年所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
①外资企业出口份额=外资企业出口总额/所有企业出口总额。
-
②文中的TFP是基于2000~2006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并使用OP方法估计所获得的企业TFP的对数(LnTFP),为了方便阅读记为TFP。
-
③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包含所有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为具备可比性,将规模以下国有企业删除。
-
①出口加工贸易占比=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一般贸易出口额)。
-
②HS代码(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是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
-
③BEC(Classification by 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按照国际贸易商品的主要最终用途划分为三个基本货物门类: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
-
④外资企业的本地化配套水平(localization)=1-∑[外资企业产出占比×(进口中间投入品/中间投入总额)]。
-
①外资占比加权上游水平值=∑(行业外资占比×上游水平值)/∑上游水平值。该公式中上游水平值是固定不变的,使用行业中外资占总资本的比重对该行业的上游水平值进行加权后将所有行业加权后的上游水平值进行加总,再除以所有行业上游水平值的加总。这个指标可以反映外资在产业链上的相对位置,数值越大,表示上游行业被赋予了更大的外资占比权重,即上游行业的外资增加。
-
②外资占资本比重等于外资(分非港澳台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占实收总资本的比重,数据来源于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
参考文献
-
[1] 陈涛涛.影响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行业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2003(4):33-44.
-
[2] 黄亚生.改革时期的外国直接投资[M].新星出版社,2003.
-
[3] 沈坤荣,耿强.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01(5):82-93.
-
[4] 孙俊.中国FDI地点选择的因素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2(2):687-698.
-
[5] Antràs,P.,D.Chor,T.Fally and R.Hillberry,“Measuring the Upstreamness of Production and Trade Flow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2,102:412-416.
-
[6] Tong,Y.,“Ethnic Networks in FDI and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9(4):563-580.
-
[7] Xu,X.,Y.Sheng,“Productivity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irm-Level Evidence from China”,World Development,2012,40:62-74.
-
[8] Zhang,K.H.,“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1,9(3):679-693.
-
摘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开始放缓,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但仍然能够保持稳步增长,这和危机前FDI对中国本土经济的影响分不开。本文利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数据对在华FDI的特征事实和发展动态进行归纳,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其中FDI本地配套水平的提高和FDI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是促进中国本土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
Abstract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FDI in China began to slow down an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lso fell. However China's economy has still maintained steady growth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impact of FDI to China's domestic economy. The data for this study mainly comes from the Survey of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nd China’s Customs dataset.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echanism of FDI’s attribution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ing FDI local sourcing and FDI extending to industrial upstream are the main mechanism.
Keywords
FID ; knowledge spillovers ; local sourcing ; industry ch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