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引言
-
会计质量是会计信息精确反映公司当前经营绩效的程度,其在预测未来业绩、帮助评估公司价值方面非常有用(Dechow和Schrand,2004)。近年来,大量的文献从多个维度研究了会计质量的不同方面,并衍生出衡量会计质量的多个指标,如应计质量、盈余持续性、稳健性等。上述方法均是以已实现盈余及其要素来衡量会计质量。Hribar、Kravet和Wilson(2014)则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审计费用的衡量方法,将其称为难以解释的审计费用(异常审计费用,UAF)。按照这一观点,当外部审计师发现客户会计质量较低时,通常有两个选择:一是增加审计程序,增派更有经验的审计成员,二是针对高风险客户收取费用溢价。两种选择都会造成引起审计费用的增加。因此,较高的异常审计费用往往预示公司会计质量较差,未来发生重述和舞弊的可能性更大。从这个层面来说,审计费用基础上的衡量指标涵盖了外部审计师掌握的私有信息,考虑了其对客户的全面评估,是对会计质量的事前估计,因而更具信息含量。
-
如果异常审计费用可以衡量会计质量,则异常审计费用越高,预示会计质量越差,即会计质量与审计费用呈负向关系,较差的会计质量会导致较高的审计费用。这将对传统理论产生两方面的冲击:一方面,它颠覆了我们对审计努力与会计质量关系的认知,经济理论认为,较多的审计费用可能预示审计师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而审计师在减少会计错报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会计质量理应得到了提高,即异常审计费用应与会计质量呈正向关系(Lobo和Zhao,2013);另一方面,它反转了审计费用与会计质量的因果关系,经济联合(economic bonding)理论认为,较高的审计费用易使审计师丧失独立性,面对错报缺乏应有的判断,因此导致了低质量的会计信息(Stanley和DeZoort,2007;Dechow等,2010)。
-
从外部审计的角度看待会计质量,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如Ghosh和Tang(2015)认为,从审计定价可以推断出财务报告质量的优劣,较好的信息质量会降低审计风险以及审计投资(付出),因而审计师收费较低。然而,Hribar等(2014)的观点也遭到了部分学者们的反对。Blankley等(2012)认为,审计费用与会计质量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互相影响。而Lobo和Zhao(2013)则认为,Hribar等的研究之所以出现负向关系,是因为审计费用是内生的,而Hribar等的研究设计没有对审计风险进行调整,遗漏了相关变量,再加上样本中存在未审计过的年报,因而出现了偏离,当修正了研究设计的偏差后,审计费用应与会计质量呈稳健的正向关系。
-
针对上述争议,本文以国内数据为例,试图为审计费用与会计质量的关系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综合考虑已有研究的经验与不足,本文加入了审计风险(包含错报风险与审计努力)因素,以验证异常审计费用是否能衡量会计质量;在衡量异常审计费用增量信息价值的同时,针对研究结果,本文还对审计费用残差进行了解释。
-
本文具有以下两方面贡献:一方面,通过分析审计费用与会计质量的关系,可以验证异常审计费用是否是一种更为直接和可靠的衡量指标,从而为理论界提供一个优于已有指标、更具信息含量的验证会计质量的方法。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异常审计费用较高的公司通常会计质量较差:异常应计较高,经营现金流较低,存在重大内控缺陷。与已有衡量指标相比,异常审计费用更为简单,但在预测未来会计质量方面,异常审计费用并不具有更高的信息含量。另一方面,近年来异常审计费用(审计费用残差)在会计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但如何解释异常审计费用学者们一直存在分歧:Choi等(2010)认为是一种寻租,即审计师独立性受损的补偿;Doogar等(2015)认为应该解释为难以观察到的审计成本,包括风险的溢价和审计师的额外努力。本研究可以为解决上述分歧提供经验证据,并给出更为具体和深入的解释,其发现与Doogar等(2015)的结论一致,审计费用残差是审计师从事高风险业务所付出的额外审计努力的回报,而非审计师独立性受损的租金。
-
二、 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
审计费用与会计质量关系的研究大致分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二者负相关的学者们主要从审计师独立性的方面进行考虑,过高的审计费用使得审计师对客户形成了经济依赖,被动接受有问题的会计处理,没有施加充分的职业判断或判断有偏,努力程度的降低以及受损的判断使其难以检测到重大误报,不利于会计质量的提高(Stanley和Dezoort,2007;Li和Lin,2007;Choi等,2010)。赞成二者正相关的学者则认为,这是符合经济学理论的。对外部审计师来说,最基本的角色是减少财务报表中的错误,当错报较多时,审计师会付诸更多的努力以应对审计风险(Shibano,1990)。如果审计费用较低,审计师面临较大的压力去完成工作,出于盈利的考虑会过度依赖于客户自身的内部控制,从而不恰当地减少实质性测试工作,削减成本的压力以及审计努力程度的降低造成了整体审计质量的下降。而当审计费用提高时,审计师会更加努力工作,财报被错误表述的概率会大大降低,会计质量得以提高(Hillegeist,1999;Lobo和Zhao,2013)。Blankley等(2012)则认为,仅关注因果关系是不足的,审计费用与会计质量是互相影响的,因此需要考虑审计费用的内生性问题,同时还需考虑萨班斯法案颁布等时间因素。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后,审计费用应与会计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这与Lobo和Zhao(2013)的最终结论是一致的。
-
与上述观点不同,Ghosh和Tang(2015)以及Hribar等(2014)的研究彻底反转了审计费用与会计质量的因果逻辑,并发现二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Hribar等(2014)认为,审计费用本身就包含较差盈余质量的预期成本,当客户会计质量较差时,审计师面临声誉与诉讼成本,作为应对,会提高工作时间和收费的风险溢价,从而最终提高审计费用。因此,审计费用预期模型的残差能够衡量客户会计质量的差异,即外部审计师会对低质量会计收取更高的费用。这一观点与前期部分学者的观点是吻合的,Gul等(2003)、Hogan和Wilkins(2008)、Charles等(2010)发现,异常审计费用与异常应计、较差的内控质量等指标正相关。Hribar等(2014)同时指出,较差会计质量导致了高审计费用的论点并没有否定审计努力在提高会计质量上的贡献,而是说明额外的审计努力、追加的审计程序并不能将一个事前会计质量差的公司通过审计变成高会计质量的公司。二者的关系类似于Levitt(1997)所分析的警察数量与犯罪率的关系:某一地区犯罪率与警察的数量正向增长,这一现象不能解释为提高警察的数量会导致更高的犯罪率,二者之所以并行存在更可能是因为犯罪率较高导致政府分配给该区域更多的警力。这一隐喻说明,审计只是辅助,并不能改变公司的本质。
-
关于审计费用与会计质量关系的探讨同时衍生出了对于异常审计费用的争议。寻租观的学者认为,费用的残差就是审计师的寻租收益,即超额利润会损害审计师的外部独立性,故监管机构应进行干涉,阻止外部审计师寻租(Choi等,2010)。成本观的学者则认为,异常审计费用是难以观察的审计成本,包括审计风险溢价和所有生产要素的回报,故监管机构不应干预,而应依赖市场的力量自行调节(Doogar等,2015)。
-
针对上述两方面的争议,本文试图通过实证检验,分析异常审计费用是否能衡量会计质量,是否具有增量信息,以及如何解释异常审计费用的产生。与已有指标相比,审计费用基础上的衡量指标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首先,审计费用涵盖了审计师对客户现有会计系统质量的全面评估,更具信息含量。审计师拥有关于公司运营以及财务报表如何反映运营的内部信息,而审计意见所能反映的信息含量非常少(这也是国际审计准则委员会改革审计报告的主要原因),与之相比,审计费用基础上的衡量指标充分利用了审计师的私人信息及对会计质量的感知,可以作为现有衡量指标的增量信息。无论外部审计师是否出具“清洁”的审计意见,异常审计费用都能攫取到审计师难以直观表达的对会计质量感知的私有信息。因此,相比以已实现的财务报表数据为基础的衡量指标,审计费用更具信息含量。其次,已有指标局限于公众信息,而异常审计费用反映了比会计质量更广泛的信息,除了对会计质量的反映,外部审计师所顾虑的法律诉讼风险以及声誉成本也会反映在审计费用中,因此是对客户更全面、广泛的评估。再次,已有的衡量指标较多地关注应计等反映盈利能力的财务信息,而业绩与会计质量并非高度相关(Ghosh和Tang,2015),甚至可能相反。此外,衡量审计费用所构建的模型R2较高,能够减少遗漏相关变量的问题,因而较为全面。
-
鉴于审计费用指标所拥有的诸多优点,较高的难以解释的审计费用往往预示着较差的会计质量。审计费用是外部审计师对会计系统质量的事前评估,与传统的被动接受信息相比,外部审计师处在一个绝佳的位置,能够优先得到较多信息,跟管理层有更多接触和沟通,并能与审计委员会讨论财务报告应用框架、会计政策处理、会计估计、会计原则应用等问题。当外部审计师经过评估,认为被审客户会计质量较低,并由此判断审计风险较高时,往往会增加审计工作时间,付诸更多的努力,试图提高客户会计质量,审计费用也会随之增加。然而,审计师对会计质量的弥补能力存在固有限制,即使增加了额外的程序,会计质量也依然可能较低。作为风险溢价与提高审计努力的弥补,外部审计师往往会收取较高的审计费用。作为最终的结果,难以解释的审计费用与较低的会计质量正相关。
-
三、 研究设计
-
本文试图分析三个问题:异常审计费用是否能衡量会计质量?是否比其他衡量指标更具信息含量?如何解释异常审计费用?对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检验异常审计费用与低会计质量二者的因果关系解决,如果异常审计费用能够衡量会计质量,预示着会计质量越低,异常审计费用越高。对第二个问题,异常审计费用的增量信息价值体现在其对低会计质量的预测能力上,本部分以舞弊、重述指代低会计质量的结果,以审计费用对未来舞弊、重述的预测能力为视角,分析异常审计费用的增量信息价值。通过分析异常审计费用与未来重述(舞弊)的关系,可以解释审计费用残差的产生,如果二者负相关,说明异常审计费用主要源于审计师所付出的异常努力,因为只有超常的审计努力才会降低重述的发生;反之,正相关的关系则说明异常审计费用主要是审计风险的溢价或是寻租导致。
-
本文的关键在于估计出异常审计费用。由于费用的高低取决于评估出的审计风险以及由此决定的审计努力程度,因此本文从衡量审计风险着手。
-
(一) 审计风险的衡量
-
审计师在确定费用标准时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审计风险的高低,因此本文对审计风险的估计加入费用模型,以修正内生性偏离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异常审计费用对会计质量的预测能力。
-
审计风险(AR)是错报风险(MR)与检测风险(DR)的乘积,错报风险为企业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乘积。在评估固有风险时,需要考虑管理层的诚信与能力、非正常交易、复杂业务、经营风险、会计估计与方法是否激进等方面;而在评估控制风险时,审计师要考虑客户内控的有效性、信息系统质量、内审功能以及风险监督、识别、应对与控制等方面。检测风险是审计师没有检查出重大错报的风险。
-
在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确定的情况下,检测风险不可避免地受到被审客户错报风险的影响。因此,审计师在确定审计费用时,首先考虑其对错报风险的评估,进而决定审计的努力程度以降低检测风险。因此,在确定审计风险时,本文从错报风险及审计师的努力程度两方面加入衡量。
-
借鉴Dechow等(2011)的错报检测模型,本文构建了审计前错报风险的估计模型,并以模型中得到的错报风险(F-SCORE)衡量(审计前)错报风险:
-
变量MIS表示错报,用年报是否发生会计差错衡量,样本取自1999~2014年。在估计重大错报概率的模型中,考虑了总应计(RSST-AC)、应收账户的变化(CH-REC)、存货的变化(CH-INV)、软性资产(SOFT-ASSETS)、现销比例的变化(CH-CS)、资产收益率的变化(CH-ROA)、债务或权益发行(ISSUE)、职员人数变化(CH-EMP)、经营租赁(LEASE)、回报率(RET)等因素。
-
根据模型(1),可以得出客户公司审计前的错报风险F值。①对检测风险DR,我们以审计师的努力程度来衡量。审计师越努力,检测风险越低,审计风险也会随之降低。借鉴Ghosh和Yang(2015)的研究,本文以审计报告的延迟(LAG)来衡量审计师的努力程度,延迟时间越长,表明审计师付出的努力越多。LAG为被审客户资产负债表日与审计报告日之间的间隔的天数取对数得到。
-
(二) 估计异常审计费用
-
在充分考虑了审计风险等因素后,构建估计审计费用的模型:
-
变量AUD FEE表示审计费用,取对数。上述模型(2)考虑了影响审计费用的多方面因素,如审计风险、审计业务与所需资源的复杂性、客户对审计师的重要性等。具体包括:错报风险(F-SCORE,错报风险越高,审计费用越多)、审计努力程度(LAG,努力程度越高,审计费用越多)、资产规模(LnA,规模大的企业审计更复杂,审计收费更高)、业务部门数量(BUSSEG,业务部门越多,审计工作量越大,审计费用越高)、海外业务(FOREIGN,海外业务增加了审计工作量,审计费用更高)、外部审计师(BIG10,十大审计师收费更高)、存货比重(INV,存货比重高增加了审计盘点工作量,审计费用更高)、应收账户比重(REC,应收账户多,实施的审计程序相应增加,审计费用也会增多)、流动比率(CR)、账面市值比(BTM)、资产负债率(LEV)、并购(MERGER,并购业务审计复杂度增加,收费更高)、资产收益率(ROA)、亏损(LOSS)、审计意见(AUDOPIN)、审计师为客户服务年限(CLIENT)、融资需求(FIN)以及行业控制变量(IND)等。
-
模型(2)所得到的残差即异常审计费用(UAF)。
-
(三) 异常审计费用与会计质量的关系
-
如果UAF可以衡量低会计质量,则会计质量越低,UAF越高,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本文选择研究中常用的异常应计(DA)①、异常经营现金流(ACFO)②、内控有效性(IC)③指代低会计质量(Jones等,2008;Roychowdhury,2006)。DA衡量了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其值越大,表明会计质量越差;ACFO衡量了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主要方面,其值越低,表明会计质量越差;IC检验了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当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时,会计质量往往较差。
-
如果异常审计费用UAF能够衡量低会计质量,在控制了公司规模后,UAF应与异常应计显著正相关,与异常经营现金流显著负相关,与内控缺陷显著正相关。公司规模用资产(LnA)来衡量。公式为:
-
(四) 异常审计费用的增量信息价值:对低会计质量的预测
-
本部分检验UAF是否与低会计质量的预期结果相关,即UAF是否具有增量信息含量,这也是其优于其他衡量指标的主要优点(Hribar等,2014)。传统的指标仅能衡量当期的会计质量,如果UAF具有更高的信息性,则其应该能够预测低会计质量。本部分以未来会计重述和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作为低会计质量的结果,即异常审计费用UAF与重述RES、舞弊FRAUD显著正相关。
-
模型(4)中,RES、FRAUD均为二元变量,当年财务报告后续年度被重述、被发现舞弊(造假)时,取值为1,否则为0。UAF由模型(2)的残差得出。系数θ1验证UAF是否能预测低会计质量的结果:如果较高的UAF预示较差的会计质量,则财务报告未来被重述、被发现舞弊的概率更大,因此θ1应显著为正。
-
模型(4)同时解释了UAF究竟是寻租还是审计成本。如果θ1显著为正,预示着UAF可能是审计师的寻租行为导致,即超常的审计费用损害了审计师的独立性,会计质量更差,因而更易发生重述、舞弊;θ1显著为正也可能预示着外部审计师的风险溢价,即针对较高的审计风险收取了更高的审计费用;到底是寻租还是风险溢价还要结合非审计费用进行分析(Hribar等,2014)。另一方面,如果上述假设得不到验证,若θ1显著为负,则验证了Lobo和Zhao(2013)的观点,即UAF预示着更多的审计努力,因而会计质量会得到提高,重述、舞弊的概率更低,从而也验证了Doogar等(2015)的成本说,UAF主要应解释为外部审计师的超常努力,即审计成本的回报。
-
控制变量选取了资产规模(LnA)、资产负债率(LEV)、资产收益率(ROA)、亏损(LOSS)、融资需求(FIN)、账面市值比(BTM)、增长状况(GROW)、国有(STATE-OWN)、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IRST-SHARE)、机构持股比例(INST-OWN)、外部审计师(BIN10)。样本区间取自2007~2016年,即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发布财务报告的期间。
-
四、 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 审计前错报风险的估计
-
本文从两方面衡量审计风险:错报风险和检测风险。错报风险借鉴Dechow等(2011)的重大错报估计模型计算后得出,检测风险以审计师的努力程度即审计报告的延迟(LAG)来衡量。
-
表1为错报概率的估计结果,运用衡量会计重大错报的常用指标来衡量,包括应计质量(如总应计、应收账户变化、存货变化、软资产)、业绩指标(如现金销售变化、资产收益率变化)、非财务指标(如职员变更比例)、资产负债表表外指标(如是否存在经营租赁)、市场相关的动机(如融资需求、市场调整后的股票回报率)等方面。可以看到,易发生重大错报的公司具备以下特征:总应计(RSST-ACC)较高,应收账款(CH-REC)显著增多,易发生经营租赁(LEASE),且市场调整后的年回报率更高(RET)。存货变化(CH-INV)、软资产(SOFT-ASSETS)、资产收益(CH-ROA)以及员工人数增减(CH-EMP)等方面,虽然方向与预测一致,但显著性不强。
-
根据表1的分析,进行相关的计算后可以得到错报风险指数F值。
-
(二) 异常审计费用的估计
-
表2为审计费用的回归分析,用以估计难以解释的审计费用UAF。大多数变量系数显著,且方向与预期一致,调整的R2值为0.611。变量中,F-SCORE系数为0.03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t值为2.789),表明错报风险越高,外部审计费用越多,预示着会计质量与审计费用的负向关系;审计报告延迟变量(LAG)系数为0.115,显著为正(t值为7.165),说明审计师越努力,花费的审计时间越多,审计费用越高。上述两个变量均显著,说明审计师在确定审计定价时,已充分考虑了被审客户的审计风险,审计费用中可能包含了相关的风险溢价部分以及所付出的额外工作成本部分。
-
注:表中*、**、***分别表示双尾检验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下表同。
-
注:同表1。
-
其他变量中,与预期一致,公司规模(LnA)、业务部门数量(BUSSEG)、海外业务(FOREIGN)、十大审计师(BIG10)、应收账户(REC)、负债率(LEV)、并购(MERGER)、亏损(LOSS)、非标准审计意见(AUDOPIN)、为客户服务年限(CLIENT)变量均与因变量正相关,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公司规模越大、业务部门数量越多、应收账户越多,审计费用越高;有海外业务和并购事项的公司,审计费用较多;十大审计师收费较高;负债率较高、亏损的公司审计费用更高;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会增加审计费用;为客户服务年限越长,审计收费越高。上述变量也间接说明,当审计师的鉴证工作更复杂、工作量更大时,审计费用会增加。账面市值比BTM与审计费用显著负相关,与预期假设一致。存货比率INV、融资需求FIN虽然系数显著,但方向与预期相反。
-
(三) 异常审计费用与会计质量关系的估算
-
表3衡量了异常审计费用与低会计质量的关系。可以看到,与预期相符,异常审计费用与变量DA显著正相关,系数为0.003,在5%的水平上显著(t值为2.479),说明操控性应计较高的公司,异常审计费用较高。变量ACFO的系数为-0.167,在1%的水平上显著(t值为-7.818),说明异常经营现金流较低的公司,异常审计费用较高。变量IC系数为0.096,在1%的水平上显著(t值为7.493),说明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异常审计费用较高。此外,表5的结果同时表明,公司规模与异常审计费用不相关。综上可以看出,异常审计费用高的公司往往操控性应计较高,有异常低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时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多种变量结果的一致性说明,异常审计费用可以衡量出较低的会计质量。
-
(四) 异常审计费用对低会计质量的预测
-
如前所述,按照Hribar等(2014)的观点,异常高的审计费用预示着较低的会计质量,因此当期的异常审计费用能够预测低会计质量的未来结果,这也是其优于其他会计质量衡量指标的特点。按照这一思路,低会计质量未来更易发生重述、造假等不当行为,因此,异常审计费用变量UAF应与重述变量RES、舞弊变量FRAUD显著正相关。为了衡量异常审计费用是否能预测重述、舞弊的发生,将RES、FRAUD作为因变量,UAF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
-
表4为异常审计费用对低会计质量的预测分析。表中列(1)因变量为重述(RES),可以看到,在预测重述上,UAF系数为负(θ1=-0.648),且在1%的基础上显著(z值为-4.540),说明难以解释的审计费用与重述的发生负相关,即公司异常审计费用越高,财务报表未来越不易被重述。这与我们的预期不符,也与Hribar等(2014)的结论是完全相反的。因此,异常审计费用与重述虽然存在因果关系,但系数符号与预期相反,异常审计费用并不能预测重述的发生,即不能预测低会计质量的未来结果。与此同时,该结果却验证了Lobo和Zhao(2013)的结论,即外部审计师的努力是有效果的,如果审计费用可以反映审计师所付出的工作时间等努力成本,则付出的成本越多,越容易提高会计质量。因此,审计师在提高客户会计质量方面是有价值的。
-
注:表中重述RES,指当期财务报告未来被重述,因此会计期间指的是被重述期;舞弊FRAUD同理。
-
该结果同时解释了审计费用的残差。已有研究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审计费用残差究竟是寻租(rent)还是审计成本(cost),而审计成本又包括风险溢价和额外努力的补偿两方面。如果UAF与重述系数(θ1)显著为正,预示着异常审计费用可能是审计师的寻租行为或成本中的风险溢价,因为寻租会影响审计师外部独立性,导致会计报表更易被重述,而风险溢价因为针对较高的审计风险收取了更高的审计费用,不一定会降低重述的发生。另一方面,如果UAF与重述系数(θ1)显著为负,则验证了成本观中的额外努力,因为只有较高的审计努力才会减少重述。即异常审计费用预示着更多的审计努力,因而会计质量会得到提高,重述的概率更低。下表6中θ1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审计费用与重述显著负相关,审计师付出了高于正常水平的劳动力及时间,当外部审计师判断审计风险较高时,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增加实质性程序工作,重述可能性会显著下降。这与Doogar等(2015)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异常审计费用主要应解释为外部审计师的超常努力,即审计成本的回报。
-
表4中列(2)呈现了异常审计费用对舞弊造假行为的预测作用,结果与重述相同。UAF系数为负(θ1=-0.127),且在10%的基础上显著(z值为-1.800),说明难以解释的审计费用与舞弊的发生负相关。在减少客户会计质量舞弊方面,外部审计师起了显著的作用。
-
五、 进一步的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
(一) 十大与非十大审计师异常审计费用与会计质量关系的比较
-
模型(3)中,研究考虑了客户公司规模对异常审计费用的影响,发现二者没有显著相关关系。除了客户规模,审计师方面的因素也可能影响异常审计费用。十大与非十大审计师的审计质量与客户特征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因素均会决定审计费用的高低(Ghosh和Yang,2015)。为了控制审计质量的差异,避免样本构成对结果造成的偏离,本部分将样本分成十大与非十大审计师两部分,分别检验异常审计费用与会计质量的关系,以验证审计师的规模、声誉、是否是行业专家等特征对异常审计费用的影响。
-
从表5结果看,无论十大还是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异常审计费用UAF均与异常应计DA显著正相关,与异常经营现金流ACFO显著负相关,与内控缺陷IC显著正相关。说明十大与非十大审计师异常审计费用均代表较差的会计质量。从十大与非十大审计师相关变量的比较可以发现,3个表示差会计质量的变量DA、ACFO、IC在非十大审计师的客户公司中相关系数均更显著,t统计值更大,说明显著性更强,尤其是异常应计DA在两类公司中差异更明显。因而,非十大审计师更倾向于对低会计质量公司收取高审计费用。
-
(二) 非审计费用与重述:寻租观的验证
-
前表4检验了异常审计费用与重述的关系,发现二者显著负相关,从而解释了审计费用的残差,验证了成本观。为了更进一步证明高审计费用的收取是补偿付出的劳动成本而非寻租,本文接下来检验了非审计费用与重述的关系。如果把高审计费用与低会计质量的关系解释为审计师的寻租,则审计师与客户之间存在经济绑定,而非审计费用能够更有效反映双方之间的经济绑定关系(Dhaliwal,2008)。当非审计费用较高,而重述的发生率也较高时,说明审计师存在寻租动机。
-
表6验证了非审计费用与重述的关系。可以看到,非审计费用(LnNF)系数为0.915,虽然与重述存在正向关系,但并不显著(z值为1.420)。我们没有发现非审计费用提高重述的证据,即非审计费用没有降低会计质量,经济绑定假说没有得到验证。因此,审计师通过高审计费用进行的寻租的观点没有得到验证。结合表6的检验结果,再次验证了异常审计费用的成本观。
-
注:表中LnNF,指非审计费用取对数,非审计费用为鉴证服务之外的其他费用。
-
(三) 异常审计费用预测价值的稳健性检验
-
关于稳健性检验,考虑到分析的起点是审计风险,而Hribar等(2014)没有考虑审计风险,因此我们将审计风险(变量F-SCORE与LAG)去掉,重新预测UAF,并分析异常审计费用UAF对未来重述RES的预测作用。结果在表7中的第(1)、(3)列。第(1)列为异常审计费用对重述的预测,UAF系数为-0.53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z值为-3.070),说明即使不考虑审计风险,异常审计费用仍然与重述负相关,即审计师付出额外的审计努力能够降低重述的发生,这是与国外研究完全不同的结果。第(3)列为异常审计费用对舞弊FRAUD的预测,虽然系数不显著(系数值为-0.112,z值为-1.630),但仍然能够看出异常审计费用与舞弊的负向关系。因此,之前的研究结论仍然成立,异常审计费用应该解释为额外的审计努力,而超额的审计努力有助于降低重述等不当会计行为的未来发生。
-
除了上述方法,本文改变了衡量审计风险的方法,由此估计异常审计费用,并检验其与重述的关系。对审计风险AR的衡量,借鉴Ghosh和Yang(2015)、Francis等(2005)的方法,以流动性应计对经营现金流、收入变化和固定资产变量回归的残差衡量(见公式(5))。①根据得到的审计风险,再次估计异常审计费用,模型中得到的AR与审计费用仍然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审计风险越大,审计收费越高。表7中(2)、(4)列为改变审计风险衡量办法,重新估计异常审计费用与重述关系的回归结果。从第(2)列可以看到,在预测重述上,UAF系数为-0.538,且在1%的基础上显著(z值为-3.110),说明难以解释的审计费用与重述的发生负相关。对舞弊造假行为的预测结果如列(4),与重述相同,UAF系数为负(-0.114),且在10%的基础上显著(z值为-1.770),说明难以解释的审计费用与舞弊的发生显著负相关。(2)、(4)列的结果说明,异常审计费用主要衡量了外部审计师异常的审计努力,能够减少客户会计质量重述、舞弊等行为。
-
注:表中各变量第1行值为系数估计值,括号内为z统计量。
-
结合表7(1)、(2)、(3)、(4)列的结果,之前的结论再次得到了验证。对异常审计费用,本文的结果赞成成本观,即应解释为审计师对所付出成本要求的补偿,尤其是审计师所付出的额外努力的回报,而非降低独立性获取的超额租金。此外,在预测低会计质量的未来结果方面,异常审计费用并无增量信息价值。
-
除了上述分析,考虑到审计师的特征差异,本文将样本分为了十大审计师与非十大审计师,得出的结论与上述相同,异常审计费用仍与重述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
-
六、 结论
-
本文探讨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审计费用衡量会计质量的方法。已有衡量会计质量的方法(如应计质量、经营现金流等)多是以已实现盈余及其要素来检验会计质量,均为事后指标,信息含量有所局限。而审计费用基础上的衡量指标涵盖了外部审计师掌握的私有信息,考虑了其对客户的全面评估,是对会计质量的事前估计,因而更具信息含量。在已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加入了对事前审计风险的考虑,从错报风险和审计努力程度两个方面衡量审计风险,以此估计异常审计费用(难以解释的审计费用),并检验了异常审计费用与会计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异常审计费用高的公司通常操控性应计较高,异常经营现金流较低且内控存在重大缺陷。因此,较高的异常审计费用预示着公司会计质量较差,是一种衡量低会计质量的简单、可靠的方法。
-
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异常审计费用的预测价值入手,探讨了异常审计费用是否具有增量信息含量。以舞弊、重述指代低会计质量的结果,探讨异常审计费用是否能预测未来舞弊、重述的发生。研究结果发现,难以解释的审计费用与重述(舞弊)的发生负相关,公司异常审计费用越高,财务报表未来越不易被重述。这表明异常审计费用并不能预测低会计质量的未来结果。
-
本文同时探讨了另一研究热点,即审计费用的残差如何解释的问题,应理解为寻租还是成本?本文通过分析异常审计费用与重述的关系来解决上述分歧,结果验证了Doogar等(2015)的结论,审计费用残差是审计师从事高风险业务所付出的额外审计努力的回报,而非审计师独立性受损的租金。因此,外部审计师的努力是有效果的,审计师在提高客户会计质量方面是有价值的。
-
本文从外部审计的角度看待会计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方面,它彻底反转了审计费用与会计质量的因果关系,发现较差的会计质量导致了较高的审计费用,从而为理论界提供了一种更为直接和可靠的衡量低会计质量的指标;另一方面,审计费用残差的解释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价值,由于异常审计费用反映的是审计师付出成本的回报,而非独立性受损的租金,因此,监管部门不应干涉与控制审计收费,而应鼓励审计费用由市场自行调节。
-
①F值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根据模型(1)估计出模型的各个系数值ɑ1~ɑ11,将公司的实际值代入,得到每个公司错报的预期值(predicted value);错报的概率=epredicted value/(1+ epredicted value);错报的非条件概率=错报公司数量/全部公司数量;错报风险F-SCORE=错报概率/错报非条件概率。F值越大,错报的可能性越高,警戒值为1。
-
①异常应计参考Jones等(2008)的方法,用绩效基础上修正的Jones模型得到。
-
②异常经营现金流参考Roychowdhury(2006)的方法得到。
-
③如果当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内部控制缺陷,取值1,否则为0。
-
①TCA表示流动性应计,等于∆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货币资金+∆短期负债;CFO为经营现金流;REV为收入;PPE为固定资产。
-
参考文献
-
[1] Blankley,A.I.,D.N.Hurtt,J.E.MacGregor,“Abnormal Audit Fees and Restatements”,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12,31(1):79-96.
-
[2] Charles,S.L.,S.M.Glover,N.Y.Sharp,“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inancial Reporting Risk and Audit Fees before and after the Historic Events Surrounding SOX”,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10,29(1):15-39.
-
[3] Choi,J.H.,J.B.Kim,Y.Zang,“Do Abnormally Hign Audit Fees Impair Audit Quality”,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10,29(2):115-140.
-
[4] Dechow,P.M.,C.Schrand,Earnings Quality,USA:The Research Foundation of CFA Institute,2004.
-
[5] Dechow,P.M.,W.Ge,C.R.Larson et al,“Predicting Material Accounting Misstatement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1,28(1):17-82.
-
[6] Dechow,P.M.,W.Ge,C.Schrand,“Understanding Earnings Quality:A Review of The Proxies,Their Determinan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nomics,2010,50(2-3):344-401.
-
[7] Dhaliwal,D.S.,C.A.Gleason,S.Heitzman et al,“Auditor Fees and Cost of Debt”,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and Finance,2008,23(1):1-22.
-
[8] Doogar,R.,P.Sivadasan,I.Solomon,“Audit Fee Residuals:Costs or Rents”,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15,20(4):1247-1286.
-
[9] Francis,J.,R.LaFond,P.Olsson et al,“The Market Pricing of Accounting Accrual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39(2):295-327.
-
[10] Ghosh,A.,C.Tang,“Assessing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of Family Firms:The Auditors’ Perspectiv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5,60(1):95-116.
-
[11] Gul,F.A.,C.Chen,J.Tsui,“Discretionary Accounting Accrual,Managers’ Incentives,and Audit Fee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3,20(3):441-464.
-
[12] Hillegeist,S.A.,“Financial Reporting and Auditing under Alternative Damage Appointment Rules”,The Accounting Review,1999,74(3):347-369.
-
[13] Hogan,C.E.,M.S.Wilkins,“Evidence on the Audit Risk Model:Do Auditors Increase Audit Fees in the Presence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8,25(1):219-242.
-
[14] Hribar,P.,T.Kravet,R.Wilson,“A New Measure of Accounting Quality”,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14,19(1):506-538.
-
[15] Jones,K.L.,V.K.Gopal,D.M.Kevin,“Do Models of Discretionary Accruals Detect Actual Cases of Fraudulent and Restated Earnings?An Empirical Analysi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8,25(2):499-531.
-
[16] Levitt,S.D.,“Using Electoral Cycles in Police Hiring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Police on Crim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87(3):270-290.
-
[17] Li,J.,J.Lin,“The Relation betwee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Audit Quality”,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Research,2007,13(1):1-11.
-
[18] Lobo,G.J.,Y.Zhao,“Relation between Audit Effort and Financial Report Misstatements:Evidence from Quarterly and Annual Restatements”,The Accounting Review,2013,88(4):1385-1412.
-
[19] Roychowdhury,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335-370.
-
[20] Shibano,T.,“Assessing Audit Risk from Errors and Irregularitie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0,28(3):110-140.
-
[21] Stanley,J.,F.DeZoort,“Audit Firm Tenure and Financial Restatements:An Analysis of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Fee Effect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7,26(2):131-159.
-
摘要
本文探讨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审计费用衡量会计质量的方法。已有衡量会计质量的方法多是以已实现盈余及其要素来检验,本文加入对事前审计风险的考虑,检验了异常审计费用与会计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较高的异常审计费用预示着公司会计质量较差,可以作为现有衡量指标的替代方法。此外,本文从异常审计费用对重述的预测价值入手,探讨了审计费用的残差如何解释的问题。研究结果验证了成本观,即审计费用残差是审计师从事高风险业务所付出的额外审计努力的回报,而非审计师独立性受损的租金。
Abstract
This study develops a new measure of accounting quality based on audit fees. Existing measures of accounting quality are typically based on realized earnings and earnings components. In this study, we consider the pre-audit risk, and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normal audit fees and low quality accounting. We find that our measure of unexplained audit fees correlates positively with poor accounting quality, and it can be used to provide an /html/shdwjmdxxb/20180304/alternative measure of a firm’s accounting quality. In addi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explain the residual of audit fees from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abnormal audit fees for restatemen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fee residuals should be best interpreted as evidence of additional auditor effort on higher risk engagements rather than of the adverse impact of auditor rents on auditor independ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