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引言
-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自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得到了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为中国和相关国家的国际经贸往来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也为国内“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5省市,这些地区均处于东南沿海,区位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入境旅游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入境旅游作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开辟国际经贸合作渠道、拓宽外汇收入来源、提升地区的国际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当前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发展的文献数量较多,但多数文献的研究背景往往过于宏观,更没有量化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量化评价“一带一路”倡议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入境旅游的影响,这样有助于在新形势下深度把握相关地区入境旅游市场的变化轨迹和规律,力求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入境旅游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证据和具体建议,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入境旅游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
二、 文献综述
-
(一) “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
-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同主题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以旅游为主题的研究也日渐增多。部分学者以“一带一路”区域内某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专门探讨该城市的旅游发展问题。王恒(2016)认为大连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在旅游合作方面拥有较多优势,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发展双边旅游是较好的选择。毕丽芳(2017)以大理、丽江为研究对象,认为该地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民族特色推动旅游业发展。郭晓东和张启媛等(2015)认为旅游总收入增长率、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旅游业增长弹性系数对敦煌市的经济系统脆弱性具有重要影响。陈玲玲和陈能等(2017)从旅游商品开发原则、开发方向、产品主题及保障机制等角度入手,提出了牡丹江市旅游商品的开发建议。邹永广(2017)研究发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主要节点城市旅游合作空间呈现出两板块、七圈的发展格局。主要节点城市间应加强旅游要素的相互往来,从而实现沿海和内陆节点城市间的协同发展。由此可见,众多学者认为相关城市可以依托自身特色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要识别各自的关键制约因素,采取相应的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并与其它节点城市大力合作,推动旅游发展。
-
还有学者重点关注“一带一路”边疆地区的旅游发展。徐宁和图登克珠(2016)以日喀则市和阿里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西藏边境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发展边疆旅游的对策建议。陈琪(2015)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为新疆边境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了相应对策。马超和张青磊(2016)指出应将旅游安全合作纳入“一带一路”倡议框架,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政府与民间的互动,在旅游安全形象互塑、多边救援等领域入手,构建旅游安全合作机制。刘云和张梦瑶(2014)提出可以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协会促进的合作模式推进中缅跨境区域旅游合作进程。上述研究表明,“一带一路”边疆地区的旅游发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且研究领域不断多元化,逐渐扩展到旅游区域合作、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旅游安全机制构建等方面,这为“一带一路”旅游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角。
-
在专门针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的研究中,邓颖颖(2015)提出应倡导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员地区国际海洋旅游合作机制,成员地区应加强以海洋旅游为重点的合作,打造南海跨洋丝路旅游圈。郭克良和蓝文权等(2016)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产业合作可以借鉴上海自贸区产业创新发展的宝贵经验,从交通运输产业、基础设施产业、旅游与文化产业等方面先行先试。王新越和司武兴(2016)认为应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和“旅游+”的合作模式,长期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联合开发的无障碍发展模式。依据这些文献可知,专门针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的文献多关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推进旅游发展的战略和路径,详细阐明了沿线地区应采用何种模式推进旅游发展与合作,最终实现成员地区旅游业的互利共赢。
-
综上所述,当前学界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主题日趋多元、视角持续创新,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研究的区域视角过于微观,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的所有地区缺乏整体的把握。大部分文献仅从某个节点城市分析当地旅游发展,或者从边疆地区探讨旅游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一带一路”作为国家层面的宏观倡议,势必会影响某几个重点区域乃至全国的旅游发展,因此需要从宏观层面探讨该倡议对我国旅游业的深远影响;二是尽管旅游发展的研究主题十分多元,但是关于入境旅游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入境旅游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内容,对地区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与“一带一路”贸易畅通的倡议主旨不谋而合,因此有必要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入境旅游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三是专门针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的文献数量较少,且多聚焦于相关地区旅游发展模式的提出,忽略了“一带一路”倡议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入境旅游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方法,科学判断“一带一路”倡议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入境旅游的影响,以期弥补当前研究领域的空白。
-
(二) 入境旅游影响因素
-
当前,关于入境旅游影响因素的研究数量较多,大多集中探讨旅游企业、旅游交通、宏观经济等因素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在旅游企业方面,学者着重于探讨旅游企业各生产要素和入境旅游之间的关系。李凡和吉生保等(2013)认为旅游企业的固定资产和从业人员对入境旅游具有显著的作用。唐睿和冯学钢(2016)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背景,探讨了西北六省(区)旅游企业投入要素对入境旅游市场效率的影响。旅游企业作为入境旅游市场运行的主体,承担着开发旅游项目,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功能,旅游企业的组织活动和经营接待能力直接影响入境旅游者对旅游体验质量的判断。因此,分析入境旅游影响因素,不能忽视旅游企业的重要作用。
-
在旅游交通方面,学界普遍认为旅游交通的完善对入境旅游具有促进作用。Bieger和Wittmer(2006)认为航空运输对旅游目的地拥有重要的作用。 Khadaroo和Seetanah(2008)研究发现航空运输对某些国家国际旅游流规模产生了最为重要的影响。王兆峰(2012)研究发现入境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往往是交通条件发达的地区。由此可见,入境旅游是否能快速发展依赖旅游交通的便捷程度,旅游交通对入境旅游的促进作用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
-
在宏观经济方面,万绪才和王厚廷等(2013)认为对外经济因素对城市入境旅游的发展影响最大。乔宁宁和陈建宝(2013)认为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汇率波动都能够对我国入境旅游发展产生显著影响。Shan和Wilson(2001)研究发现国际贸易可以增加国家间的相互关注,从而促进国际旅游的发展。Prideaux(2005)认为国际贸易的发展促使各国放宽了出境政策的限制,激活了双边旅游活动。由此可知,入境旅游作为对外贸易以及国家间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些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十分敏感,必须要将相关宏观经济因素纳入到入境旅游的分析中。
-
综上所述,旅游企业运营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高低,完善的旅游交通对入境旅游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其它宏观经济等因素,如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等都会对入境旅游产生影响,因此在实证过程中,将这些因素综合考量,全面考察这些因素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入境旅游的影响,以此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
三、 沿线地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入境旅游发展举措
-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均围绕相关主题,为发展入境旅游提出了众多举措。本文通过对各地区旅游政务网和旅游资讯网相关信息的筛选,对近年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针对入境旅游的发展举措进行详细的展示,具体情况如下表1:
-
上海市的发展举措类型最为丰富,涉及到对口援助、专题会议、媒体宣传、主题节庆等多个方面。上海作为领先的一线城市,海陆交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外开放具有深远悠久的历史,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中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种种发展入境旅游的措施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除了传统的主题节庆和旅游推介外,上海还注重对西部地区的对口帮扶,努力让西部地区旅游发展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同时积极推出旅游新业态,以邮轮旅游为载体,挖掘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市场机会。除了市级层面的活动外,上海市各区也积极投入到入境旅游事业中,松江、青浦等地均围绕“一带一路”主题采取了诸如媒体宣传、专题培训等方式推动入境旅游的发展。福建省的举措类型主要为专题会议、旅游展会、主题节庆,其中专题会议和主题节庆最为常见。福建泉州作为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品牌号召力强,为入境旅游市场的拓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一系列相关主题的博览会、旅游节的举办扩大了福建入境旅游的影响,逐渐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广东省也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不遗余力地推进入境旅游发展,举措类型十分丰富。除了官方活动外,广东还注重民间互动,通过“一带一路”游记攻略大赛激发全民兴趣,号召社会参与,促使广东的入境旅游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相对而言,浙江的相关举措数量较少,类型主要为旅游推介和官方交流。海南则主要关注入境旅游市场的管理与开拓,同时推动区域旅游合作和旅游交通方面的互联互通。海南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尤其注重同东南亚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旅游往来,大力开拓东南亚入境旅游市场。秉持“国际旅游岛”的高端定位,海南通过建设“联合旅游广场”、成立旅游推广中心、新增国际航线等方式,不遗余力地凸显自身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中的地位,努力将入境旅游打造为推动海南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
综上所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均采取了种种推进入境旅游发展的措施。从国际宣传交流到国内区域合作,从政府官方引导到民间自发行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入境旅游蓬勃发展,为相关地区国际经贸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
-
四、 双重差分实证
-
(一) 方法简介
-
传统上评估某一政策的影响会将该政策用年份虚拟变量表示,然后借助回归模型分析该政策的影响。但这种方法在本研究中并不适用,因为“一带一路”倡议从2013年首次提出,一系列的相关配套政策在接下来的时间段内连续出台,诸如技术进步、时间趋势等因素的影响会掺杂在年份虚拟变量中,所得到的回归系数并不是纯粹的政策效应。因此,本文采用当前通用的政策评估工具——双重差分法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入境旅游的影响。
-
使用双重差分方法需要选择对照组和处理组,本文选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为处理组,包括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地,考虑到“一带一路”倡议除了会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外,同时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地)产生影响,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科学性,因此在样本中剔除“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即不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放入对照组,而将全国其他地区作为对照组。参照双重差分法设计如下基准回归方程:
-
在(1)式中,i为不同地区,t为不同年份,P和T分别代表地区虚拟变量和时间虚拟变量,ε为残差项。对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P赋值为1,对于我国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P赋值为0。由于“一带一路”倡议在2013年首次提出,所以2013年以前的时间虚拟变量T赋值为0,2013年及以后的T赋值为1。上式中Pit *Tit的估计系数β3为双重差分法的研究重点,如果该估计系数显著大于0,则说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推动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入境旅游的发展。
-
(二) 双重差分方法的适用性检验
-
在双重差分检验之前,需要对处理组和对照组进行适用性检验,只有适用性检验均通过,才能判断估计结果是准确的。适用性检验的一个重要前提假设就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入境旅游发展具有相同趋势。尽管处理组与对照组存在差异,但是只要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它们的发展趋势一致,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和其他地区入境旅游之间的差异是固定的,那么可以判断该对照组是合适的。基于此,分别对2000~2012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地区和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地区的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次取均值作比较,来判断“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入境旅游发展是否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图1和图2展示了具体结果,由两图可知,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地区和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地区的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次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可以确定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地区作为对照组是合理的。
-
图1 2000~2012年不同地区旅游外汇收入均值比较
-
图2 2000~2012年不同地区入境旅游人次均值比较
-
(三) 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处理
-
在模型设定方面,以模型(1)为基础,根据现有文献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模型中加入了其他可能影响地区入境旅游的控制变量,并对部分变量取对数以保持数据平稳性,最终模型形式设定如下:
-
(2)式中TI和TN分别代表旅游外汇收入(百万美元)和入境旅游人次(万人次),以这两个变量为被解释变量全面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入境旅游的影响。ASSET、REVE、STAFF、FIRM分别代表旅游企业的固定资产(万元)、营业收入(万元)、从业人员(人)、企业数(户)。旅游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衡量企业的经营规模,营业收入可以显示旅游企业的营收能力,从业人员进和企业数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旅游企业的活跃程度。这些指标能够综合反映旅游企业的经营状况,对分析入境旅游十分关键。同时选取其他控制变量加入计量模型。THIRD为第三产业占比(%),旅游业是服务密集型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对入境旅游发展具有重要影响。OPEN为对外依存度(%),入境旅游是国际劳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必须要考虑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参照方相林,张晓燕的做法,选取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作为旅游交通TRANS变量,探讨旅游交通在入境旅游中发挥的作用。
-
对某些变量需要进行事前处理,考虑到外汇波动、通货膨胀等因素,应将旅游外汇收入这一未经处理的名义变量进行相应调整获得实际变量,以提高计算精度。鉴于此,参照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中的1美元合人民币的货币汇率(年平均价)将旅游外汇收入转化为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的变量,参照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对数据进行CPI平减,以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同时对营业收入也进行CPI平减。为了兼顾固定投资的存量和增量,以提高计算结果的信度和效度,采用永续盘存法对旅游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计算方法为:
-
(3)式中i为研究区内第i个地区,t为观察期内第t年;Ki,t是指i地区t年的资本投入,Ki,t-1则为其前一年的资本投入,δt为第t年经济折旧率,Ii,t为i地区t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ui,t为i地区t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关于δt,由于保全资本价值的方法是资本重置或补足,而重置的价格则可依据银行贷款利率计算,故而可比照金融机构法定贷款1年期利率作为资本折旧率。ui,t参照“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δt和ui,t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第三产业占比、对外依存度、旅游交通等指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旅游企业的固定资产、营业收入、从业人员、企业数等指标来源于《中国旅游年鉴》,为了保持数据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的平衡性,选取观察期为2010~2015年。
-
(四) 估计结果
-
考虑到研究样本数据可能存在截面异方差序列相关问题,故采用对异方差和序列相关都稳健的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进行参数估计,表2展示了详细的估计结果。表中模型1是以旅游外汇收入为因变量的估计结果,模型2是模型1的稳健性检验。模型3是以入境旅游人次为因变量的估计结果,模型4是相应的稳健性检验。稳健性检验的具体方法为调整时间的分割点,即从2014年及以后的T赋值为1,以此观察稳健性检验结果和原来的检验结果是否一致。
-
模型1中P*T的估计结果显著为正,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控制变量中,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增长、旅游企业数量的增加、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旅游交通条件的改善均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同样产生了有益的影响。根据模型2的稳健性检验,P*T的估计结果依然显著为正,且重要的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与模型1相同,表明模型1的估计结果是稳健的。模型3里P*T的估计结果显著为正,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有力促进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入境旅游人次的增加,其他控制变量如旅游企业从业人员、企业数量、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旅游交通状况的估计结果和模型1基本一致,也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入境旅游人次的增加产生了正向影响。模型4表明估计结果是稳健的。各项估计结果均符合理论预期。
-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有力推动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次的增长,促进了沿线地区入境旅游的发展。由上述分析可知,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积极响应,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采取了众多发展入境旅游的措施应对新环境下的挑战和机遇。上海发展入境旅游的举措类型最为丰富,并帮助落后地区的入境旅游业更迅速地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福州和厦门成为了福建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入境旅游的主要力量,连续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提升了福建省的旅游知名度。广东省采取了如游记攻略等赛事活动调动普通民众的积极性,让社会大众广泛参与到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入境旅游推广和宣传中来。海南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入境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均为开拓入境旅游市场付出了巨大努力,众多举措也逐渐出现成效,为我国入境旅游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从其他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看,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增长、旅游企业数量的增加、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旅游交通条件的改善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入境旅游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揭示了培育入境旅游市场的基本规律,未来需要注重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加大对外开放程度、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入境旅游市场的生命力,进一步发挥入境旅游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五、 结论与建议
-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积极响应,采取各种措施推进入境旅游的发展。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可知,“一带一路”倡议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次的增长均有促进作用,说明“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入境旅游的发展。就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而言,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增长、旅游企业数量的增加、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旅游交通条件的改善均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入境旅游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
-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
1. 加强品牌推广,塑造国际旅游知名品牌。
-
沿线地区可以通过举办“一带一路”相关主题的会议、国际论坛、专业性展会、旅游推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全力塑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同时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企、外商和常住外国人群进行品牌推广,增加本土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为入境旅游带来的机遇。
-
2. 优化产业结构,夯实入境旅游的产业基础。
-
研究证明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对入境旅游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各地应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大力促进旅游业和其它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的融合力度,延伸旅游业的产业链条。深度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入境游客的旅游需求,定制化地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将“一带一路”倡议转化为开拓新型旅游业态,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层次的重要抓手。
-
3. 提高人力资本,增强旅游企业竞争力。
-
实证研究表明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增长会促进沿线地区入境旅游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仅仅注重从业人员量的增长是不够的,更应该注重人才质的飞跃。政府和旅游企业应该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旅游市场,培养一批熟悉沿线国家官方语言、文化传统、出行习惯和宗教信仰的旅游业务人才,打造一批面向“一带一路”倡议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旅游企业的发展增添内生动力。
-
4. 增开国际航线,完善旅游交通体系。
-
“一带一路”倡议要求相关地区入境旅游市场更好地与国际市场对接。首先,要开通多条国际航线,直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增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交通可进入性。其次,国际机场可以建设体现“一带一路”元素的标志标识,增强感染力,以此全面提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旅游交通的国际化水平。
-
参考文献
-
[1] 毕丽芳.“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以大理、丽江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4):489-493.
-
[2] 陈玲玲,陈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沿边城市旅游商品开发研究——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6-104.
-
[3] 陈琪.“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新疆边境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20-125.
-
[4] 邓颖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中国——东盟旅游合作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5(12):40-45.
-
[5] 郭克良,蓝文权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产业合作架构分析——上海自贸区产业创新发展的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16(3):44-47.
-
[6] 郭晓东,张启媛等.“一带一路”沿线中小型旅游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研究——以敦煌市为例[J].经济经纬,2015(4):1-6.
-
[7] 李凡,吉生保等.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面板分位数回归的省际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1):41-50.
-
[8] 刘云,张梦瑶.试论中缅跨境旅游合作发展模式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14(6):127-131.
-
[9] 马超,张青磊.“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旅游安全合作——基于亚洲新安全观的视角[J].云南社会科学,2016(4):19-24.
-
[10] 乔宁宁,陈建宝.宏观经济波动对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J].旅游学刊,2013(2):44-51.
-
[11] 唐睿,冯学钢.旅游企业对入境旅游市场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六省(区)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1-8.
-
[12] 王恒.“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大连与符拉迪沃斯托克旅游合作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2):253-256.
-
[13] 万绪才,王厚廷等.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重点旅游城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3(2):337-346.
-
[14] 王新越,司武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旅游合作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41-45.
-
[15] 王兆峰.入境旅游流与航空运输网络协同演化及差异分析——以西南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2(7):1328-1338.
-
[16] 徐宁,图登克珠.“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边境旅游发展的倡议选择[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47-152.
-
[17] 邹永广.“一带一路”中国主要节点城市旅游的经济联系——空间结构与合作格局[J].经济管理,2017(5):22-35.
-
[18] Bieger,T.and A.Wittmer,“Air Transport and Tourism: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for Destinations,Airlines and Government”,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2006,12:40-46.
-
[19] Khadaroo,J.,and B.Seetanah,“The Role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n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A Gravity Model Approach”,Tourism Management,2008,29(5):831-840.
-
[20] Prideaux,B.,“Factors Affecting Bilateral Tourism Flow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780-801.
-
[21] Shan,J.,and K.Wilson,“Causality between Trade and Tourism: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01(8):279-283.
-
摘要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利用2000~2015年的数据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入境旅游发展进行分析,发现上海发展入境旅游的举措类型最为丰富,福建大力举办专题会议和主题节庆,广东号召民间积极参与,海南聚焦于境外市场开拓。利用双重差分检验可知,“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入境旅游的发展,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增长、企业数量的增加、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旅游交通条件的改善均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入境旅游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扩大对外开放、优化产业结构、培养旅游人才、完善旅游交通建设等建议。
Abstract
Under th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ackground, the development of inbound tourism along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data from 2000 to 2015. It is found that the inbound tourism initiatives had most abundant type in Shanghai, special conferences and theme festivals were popular in Fujian, Guangdong called for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civil society, Hainan focused on overseas market development. Using the double difference test,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initiative of “The Belt and Road” pushed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inbound tourism in district along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the growth of tourism staff,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enterprises,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expansion of opening up,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ourism traffic condition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bound tourism in district along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expanding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cultivating tourism talents and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t traffic.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 入境旅游 ;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双重差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