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政治态度
-
政治态度是指一国社会成员对该国政治系统及系统中的政治角色、制度及其过程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一般来讲,个人的政治态度是其政治社会化的结果,与个人经历、教育内容、外部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网民塑造了一个虚拟的公共政治空间,与政治相关的信息在此传递、交流、反馈,势必影响到参与其中的网民的政治态度。由于互联网政治效应的存在,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控制、引导网络政治空间的政治舆论走向。
-
在互联网信息爆炸和政府管制并存的时代,中国网民政治态度究竟如何呢?2007年,“北大未名BBS”曾经贴出网友集体讨论创作的“中国政治坐标系”测试,该测试以政治观念、经济观念和社会文化观念划分网民的政治意识形态。①2009年,乐媛、杨伯溆在对中国网络BBS论坛中网民政治意识分化的研究中发现中国网民存在明显的左右派之分,他们在关注议题上也有明显的态度分化。②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张明澍发表研究中国“政治人”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发现,当今中国社会的左派占38.1%,中间派占51.5%,而右派只占8%。③马得勇、张曙霞的网络问卷调查分析表明中国网民(更准确的说是“政治上活跃的中国网民”)在政治立场上总体中间偏右,左派立场的网民为少数。同时分析结果还显示,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党员身份等都会影响网民的政治立场;但教育程度与左、右立场的分野没有明显相关性。①
-
关于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很多西方学者开始关注不发达的非西方国家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李普塞特在《不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和政治》一文中,详细论述了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他认为,在不发达国家,由于缺少资本主义体系下的资产阶级企业主和专业技术阶层,大学生成为政治录用的主要来源,大学承担了宣传及发展普世文化、培养和发展本土国民文化的重任。相比发达国家而言,不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更具有政治参与的倾向,而且由于他们所接受的文化,使得他们的政治态度比社会其他阶层更加激进。亨廷顿在《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也提到发展中国家知识分子所扮演的革命意识形态的制造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有关中国当代大学生的讨论中,一些人也注意到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生的居住方式、师生关系的模式等也都对学生的政治态度存在影响。
-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在当代中国政治民主的发展进程中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关于这一群体的政治态度却鲜有研究。1996年,黎安友(Andrew J.Nathan)和史天健曾在一项关于邓小平时代(主要是1990年代初)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立场的研究中,将教育水平引入分析变量。该项研究认为,中国人意识形态立场和教育水平存在十分显著的相关性,教育水平是影响意识形态的最重要变量。②显然,与普通民众相比,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有其特殊性。在马得勇和张曙霞的研究中也同样发现,大学生是网民中政治立场最为“中庸”的群体,他们中的大部分属于不左不右。上述研究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提供了概貌,但未能具体和全面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和认知。
-
为了更加具体地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现状,本研究对上海市5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做实证分析。该研究主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第一,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媒体使用情况;第二,大学生政治态度不同方面之间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第三,网络接触度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
-
二、 上海高校大学生政治态度概览
-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匿名制,共选择了上海市5所高校的500名学生作为受访对象。由于受研究经费和技术的限制,问卷发放未采取严格的分层抽样方法,而是随机在每所学校选择100名学生作为受访对象。在每所高校内部,指定一名辅导员随机发放问卷,被调查学生的选择不受性别、专业限制,保证了被调查对象的多样性和问卷回收率。在被调查者的选择上,此次调查限定调查对象为大学三年级本科生。其原因在于,三年级大学生已经完全适应了大学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无论他们专业背景如何,都已经在大学阶段完成了基本的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在教育过程中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基本稳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判断。本次调查的5所高校具有典型的代表性(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1所上海市市属高校,包括了综合性、理工科、工程类、财经类和外语类高校),总体上基本能够反映出高校大学生的构成。
-
本次问卷的调查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了解被调查大学生的个人信息,第二部分了解被调查大学生的政治认知,第三部分了解被调查大学生的政治态度,第四部分了解被调查大学生的媒体使用状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2份,回收率为96%。
-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根据统计,此次被调查的大学生专业背景看,80.3%来自人文社会科学专业,19.7%是理工科学生;就政治面貌看,团员的比例最高(61.8%),随后依次是入党积极分子(18.5%),党员(14.5%),其他(5.2%);就学生的家庭所在地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居多共占73.8%,农村最低仅占10.8%;就家庭收入看,10~20万的最多占35.7%,其次是10万以下占34.9%,20~30万占16.8%,30~50万占6.6%,50万以上占6.0%;从学生父母的职业看,父母亲是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企业员工,从事农林渔牧职业的家庭不到10%。
-
(二) 调查对象的政治常识认知状况
-
从表1可以看到,在一些基础政治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人文社科类的学生正确度大都优于理工类学生。在“人民可以直接选举哪一级人大代表”的问题上,人文社科类学生的正确度明显高于理工类学生。但是针对“国务院是否有权决定政府开征新税或调整税率”的问题,理工科学生的正确度高于人文社科类学生。
-
表2呈现出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在一些基础政治知识掌握程度上的差异。与常识推理相反的是,党员的政治常识正确度不仅未占据任何优势,而且在有些问题上还处于垫底状态。针对“国家主席习近平由什么机构选举产生”的问题,只有58.6%的党员回答正确,处于所有政治面貌分类中的最低水平。在其他问题上,党员的表现虽有所改善,但并未表现出明显优势。只有在“国务院是否有权决定政府开征新税或调整税率”问题上,党员回答的正确度最高。
-
(三) 调查对象的政治态度情况
-
此次问卷调查从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民主、公平正义、政治参与、政治教育7个方面了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
-
1. 民族主义
-
表3总结了大学生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态度。从中可见,多数大学生拥有较强的民族自豪感,极端民族主义倾向并不明显。在“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和“国庆阅兵等集体庆典是激发爱国主义的重要教育内容”问题上,赞成的比例分别为52.1%和83.8%,远高于反对者的比例。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容忍中国崛起”的问题上,持赞成意见的大学生和持反对意见的比例相当。而在“抵制日货是爱国的表现”和“条件允许的话应尽快用武力解决钓鱼岛或台湾问题”问题上,大多数的大学生持反对意见,而不同程度表示赞成的比例不到20%。总体上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是理性的爱国者。
-
2. 自由主义
-
此次问卷通过获知学生对于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个人与集体关系,国家权力的判断了解学生的自由主义倾向。如表4所示,大学生在自由主义立场上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一方面,有超过56%的大学生反对“不存在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的结论,同时有超过58%的大学生认为“任何时候政府都应该保障公民言论、结社、游行示威的权利和自由”。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人权等基本价值观有较高的认同度。另一方面,调查显示有近半数的学生赞成“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更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认可“有必要在非常时期采取加重从重惩罚的措施来遏制腐败”。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研究者认为这既是大学生对于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实用主义立场的结果,也是大学生对于自由、民主、人权等内涵认识多样性的结果。
-
3. 市场经济
-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通常与自由主义立场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表5的统计可知,大学生对市场经济的态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拥护市场经济或反对市场经济的倾向。在几乎所有问题上持中立立场的学生比例最高,持非常赞成和非常不赞成态度的大学生比例都很低。但是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正如前文所述大学生在自由主义立场上存在矛盾态度一样,大学生在市场经济问题上的认识也存在矛盾之处。一方面,大学生中赞成“土地应该国有而非私有”、“政府应扩大经济改革,在市场中干预越少越好”,认可“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是市场经济的结果”的比例高于持反对意见的比例;另一方面,又有更高比例的大学生认为应该“通过关税或进口措施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国企应全面控制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域”。
-
4. 政治民主
-
大学生对政治民主问题的态度调查发现(表6),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并不排斥,但同时也对中国现有的政治制度充满自信。在7个相关问题中,有79.7%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政治发展应保障公民权、限制政府权力、实行法治”,有65.5%的大学生赞成“中国应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在“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人民民主比西方民主更具优越性”问题上,尽管有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持中立立场,但赞成者的比例仍然超过了反对者的比例。但在“选举式民主是假的,不适合中国”和“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问题上,除中立者外,反对者的比例更高。有意思的是,在“不应该大规模公开讨论伟人毛泽东的过失”上,受访的大学生态度呈现出正态分布模式。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中国走自己的民主化道路有较高的自信,但并不认为应该诉诸传统或排斥竞争性选举。
-
5. 公平正义
-
表7显示,大学生总体上具有较强的公平正义感。其中,76.6%的大学生赞同“农民工子女应享有平等教育权”,70.1%的大学生赞同“政府应为低收入者提供最低保障”。在对富人征税问题和更具争议性的户籍制度上,持中立立场的大学生比例最高,但仍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赞同“对富人多征税以减少不平等”,非常赞成“户籍制度有违公平应尽快取消”的大学生比例也远远超过持非常不赞成态度的学生比例。由此可见,大学生整体上支持公平正义,在户籍这一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上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
6. 政治参与
-
调查显示(表8),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对政府及其领导人、专家和知识分子等精英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保持一定的怀疑,要求政府政策过程透明并重视普通百姓的意见。其中,近80%的大学生赞同“无论哪个政党或领导人,其权力都应受限制”,有超过60%的反对“只要执政党和领导人廉洁奉公,老百姓不应过多参与决策”、“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政府尽量不公开具体决策过程”。在“政府和领导人的决定一般没错”、“征集意见应多考虑专家和知识分子而不是普通百姓的意见”问题上,除中立者外,有半数左右的大学生对此持反对意见。
-
7. 政治教育
-
问卷还调查了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必要性及其效果的看法。表9显示,多数大学生对此持中立态度,但总体上赞成“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程非常有必要”和“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好的效果”的学生人数超过反对者数量。
-
(四) 大学生的媒体使用情况
-
本部分主要调查大学生通过何种媒体获取信息,通过媒体关注何种信息以及对不同类型媒体的信任程度。此外还就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媒体的种类、频次、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网络是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渠道,其次分别是电视、报纸、杂志和广播。在有关时事政治类事件上,大学生也依赖网络获取信息。由此可见,网络政治类信息是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重要因素。但在另一方面,大学生虽然依赖网络媒体,尤其在需要主动了解信息时更倾向利用网络,但在信息的权威性方面他们更信任电视这一传统媒体。
-
尽管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度非常频繁,但通过网络接触和讨论政治问题的次数却相对有限,甚至有21.8%的人在社交网络中几乎不涉及政治问题,24.9%的人更是在社交网络中从不参与政治讨论。2009年起,上海市各高校在教育领导部门的指导下开始推广易班的使用,试图将易班打造成能代替微博和BBS的集教育教学、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网络互动社区。截至2015年底,本问卷中所调查的5所高校均已开始易班的建设。但调查结果显示仅有75.5%的受访大学生知道所在学校和院系开设了易班,却很少使用,其中54.8%的人甚至从不使用。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易班使用缺少热情的主要原因是易班的教育教学功能严重不足,不能代替当前微博微信所提供的社交与娱乐功能。
-
三、 上海高校大学生政治态度分析
-
基于对被调查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全景描述,本部分首先通过因子分析,为不同的政治倾向类型筛选出测量指标,然后分析大学生不同方面政治态度的差异及其相关性,最后分析网络接触度与大学生政治态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
(一) 各类政治态度的因子分析
-
问卷将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分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民主、公平正义、政治参与、政治教育等7个部分。为了保证每部分内部和部分之间的测量方向一致,分析过程中将部分题目的赋值方向进行了调整,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载荷值的大小聚类,从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分析中提取出7个因子并按照贡献度排列如下:政治参与、公平正义、政治教育、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民族主义、政治民主。
-
(二) 各类政治态度间的关系分析
-
为了回答大学生政治态度各方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本文对上述7个影响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政治态度的不同方面相关性非常复杂(表10)。
-
第一,政治参与和民族主义之外的其它5个方面都具有相关关系,其中与政治民主之间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522,其次是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与公平正义和政治教育则为负相关。第二,公平正义与政治教育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与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则是负相关关系。第三,政治教育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为负相关关系。第四,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是负相关关系,与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是正相关关系。第五,市场经济与民族主义是负相关关系,与政治民主是正相关关系。第六,民族主义与政治民主是负相关关系。
-
注:** 表示为p< 0.01,* 表示为p< 0.05。
-
结合上述政治态度各方面的相关性,大致可以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做出以下判断:第一,大学生在民族主义上的立场越激进,其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民主上的立场也就越保守,相反会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第二,大学生在自由主义上的立场越激进,其在政治参与、市场经济、政治民主上的立场就越激进,相反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会越保守。第三,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上的立场越激进,其在政治参与、自由主义、政治民主的立场上也就越激进,相反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也就越保守。第四,大学生在政治民主上的立场越激进,其在政治参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上的立场也就越激进,相反在公平政治、政治教育、民族主义的立场上会越保守。第五,大学生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上越激进,其在市场经济、政治民主、政治参与的立场上就越保守,相反会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第六,大学生在政治参与的立场上越激进,其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立场上就越激进,相反在公平正义上也就越保守,同时还会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
此外,对大学生专业背景、政治身份、家庭出身的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总体上文科生比理科生的政治参与态度更激进;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存在一定影响。相比较而言,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在公平正义问题上态度更为激进;军人家庭的大学生政治态度总体上更保守,而家庭年收入处于两端的大学生在政治参与方面态度更为激进。
-
(三) 网络接触度与政治态度之间的关系
-
互联网为大学生接触外部世界提供了资源和机会。如前所述,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那么他们的网络接触度与其政治态度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性呢?通过均值统计和均值独立样本检验发现:首先,在政治参与、政治教育、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民主5个方面,“是否主要用网络来了解社会动态”和“是否主要用网络来了解时政”会对政治态度产生影响。“主要用网络来了解社会动态”、“主要用网络来了解时政”的大学生在政治参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民主方面态度更加激进,相反更不赞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其次,在政治教育和政治民主方面,“是否在发现同一公共事件的不同媒体报道不一致时更倾向相信网络”会对政治态度产生影响。“在发现同一公共事件的不同媒体报道不一致时更倾向相信网络”的大学生在政治民主方面更加激进,相反更不赞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第三,在政治参与、政治教育、市场经济、民族主义、政治民主方面,“在社会上发生了存在较大争议或比较难懂的公共事件时,是否更倾向选择通过网络去了解事件”会对政治态度产生影响。“在社会上发生了存在较大争议或比较难懂的公共事件时,更倾向选择通过网络去了解事件”的大学生在政治参与、市场经济、政治民主方面显得更加激进,相反在政治教育和民族主义方面显得更加保守。
-
四、 结论
-
第一,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政治常识,理工科学生尤甚。当前高校大学生是党吸纳成员的重要来源,党员大学生理应对我国政党、政治制度有更多的了解和认同。但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党员对政治常识的认知并不比其他学生群体更有优势。
-
第二,总体上大学生在政治民主、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参与方面的态度表现出方向一致性,与公平正义、民族主义、政治教育方面的态度恰好相反。也就是说,那些更加认同自由主义、政治民主、市场经济和政治参与的学生,其公平正义感、民族主义感和对政治教育的认同感越弱。
-
第三,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存在明显影响。大学生通过网络获知信息的意愿和频率越高,在政治民主、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参与方面的态度越激进。与此同时,更加不认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其效果。另一方面,那些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和有效性的大学生,同时又是那些对政治关注度更高的群体。
-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他们的政治态度是其未来政治行动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也是当前高校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了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态度及其可能的行为模式,能够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思路。此次问卷调查显示,上海市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总体上趋向于温和,并不存在明显的极端立场。高校大学生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并不是狂热和非理性的爱国者。他们对自由、民主、参与都有较高程度的认可,具备较强的公平正义感。他们拒绝将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视作祸水,但同时也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主政治、政治发展道路充满自信。这表明,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总体上政治态度温和、理性。
-
此外,也应看到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态度存在着明显的影响。当前高校打造基于校园的社交网络,引导互联网对大学生冲击效应的尝试仍是必须的。
-
①参加“中国政治坐标系测试”[EB/OL].http://zuobiao.me/.
-
②乐媛, 杨伯溆.国网民的意识形态与政治派别[J].二十一世纪, 2009(4): 23-28.
-
③张明澍.中国人想要什么样的民主[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
①马得勇, 张曙霞.中国网民的“左”与“右”[J].二十一世纪.2014(4): 86-103.
-
②Andrew J.Nathan and Tianjian Shi,“Left and Ri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sues and Alignments in Deng Xiaoping¡¯s China”, World Politics, 1996, 4(48): 522-50.
-
参考文献
摘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上海市五所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态度进行研究,结论认为: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总体上趋向于温和、理性,并不存在明显的极端立场;他们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并不是狂热和非理性的爱国者;对自由、民主、参与都有较高程度的认可,具备较强的公平正义感;拒绝将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视作祸水,但同时也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主政治、政治发展道路充满自信。研究还证实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态度存在着明显的影响。当前高校打造基于校园的社交网络、引导互联网对大学生冲击效应的尝试仍是必须的,但其成效还远未显现出来。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find out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political perception and political attitude in the internet era through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five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political attitud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end to be moderate and rational generally.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patriots but not nationalism zealot. They accept the ideology of freedom, democracy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have strong sense of equity and justice. They refuse to regard the western democracy as disaster while are confident about Chinese democracy with socialist characteristic at the same time. Meanwhile,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on students’ political attitude is obvious. The attempts of high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forging campus-based social network and guiding the internet’s influence are needed though their effect is far from signific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