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口博览会)是2018年中国四大主场外交之一的重大活动。①此次进口博览会不只是一届普通的展会,更是中国在国际、国内全新环境下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预示着中国对外贸易从出口扩张向进口促进的“换挡”。为什么中国政府会在这一时期大规模促进进口贸易发展?曾经一直秉承的以出口为导向的贸易结构遇到了怎样的瓶颈?在这一时期举办进口博览会将会为中国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从中国国际贸易形势所面临的挑战切入,明确中国举办进口博览会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进口博览会与上海建设“一带一路”桥头堡的内在联系。
-
一、 后全球化时期出口导向贸易结构遇新挑战
-
(一) 高额贸易顺差引致贸易摩擦频发
-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提升。自2008年起,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打破了1972年以来一直持续的“美国第一、日本第二”的全球GDP排位。出口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自日本、韩国等发展型国家②借助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发展以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已毋庸置疑。中国一直秉承着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出口依存度常年维持在10%以上,入世后中国出口力度进一步提升,2006年曾一度高达35.36%。2008年金融危机后,由于受到国际经济低迷的影响,出口依存度有所下降,但仍是维持在20%至25%之间。
-
然而,这样一种贸易格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产生了巨额的贸易顺差,虽然在2008年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但是2011年之后再度回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贸易顺差额为5097亿美元,相比2015年的5939亿美元虽有所减少,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一贸易顺差值仍处于高位。巨额的贸易顺差在实现经济快速提升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与问题,其中贸易问题尤为突出。金融危机后,随着世界经济下行,“逆全球化”态势愈演愈烈,由于长久以来的贸易顺差引发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在与世界各国贸易过程中的贸易摩擦与贸易纠纷也越来越多。中国已经连续21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0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平均每月有超过10起以上的反倾销或反补贴等贸易救济调查,①平均差不多每3天就有1起。统计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出口的产品遭遇了来自17个国家或地区发起的65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比去年同期上升了66.67%,其中反倾销类案件达46起,占总案件的70.8%。②不仅如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也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规定,世贸组织成员对华反倾销“替代国”做法应于2016年12月11日终止,即从此之后,世贸组织成员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不能再采用第三国价格来计算倾销幅度。然而美国、欧盟和日本却相继宣布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继续维持反倾销“替代国”做法。2017年12月美国、欧盟和日本在世贸组织部长会议期间再次发表声明,联合对中国贸易、补贴以及知识产权问题施压。
-
可见,改善贸易结构成为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的后全球化时期,扩大进口贸易,平衡国际贸易结构势在必行。
-
(二) “重生产、轻消费”贸易结构致消费外流
-
就国内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日用消费品的进口需求也随之提升,推动进口贸易发展已经从原有的内生需求转变为结构升级,从进口服务出口的被动发展转变为主动提升消费水平的需求。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未来15年中国将进口24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然而由于中国进口产品尤其是进口日用消费品价格高企,中国居民更加倾向于在境外消费,而不是选择本土消费,造成了大量的消费外流。
-
由于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秉承“重生产、轻消费”的经贸原则,造成了中国在进口方面主要集中关注于对机械设备、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进口上,而这些进口的商品主要是服务于生产以及再出口。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如图1所示),工业制成品是中国进口的主要品类,其中又以机械及运输设备为主要门类,进口金额占总进口额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45%之间,而这些设备的进口主要用于服务生产,最终又将服务于再出口。按照国际贸易BEC分类,中间品进口占中国历年总进口的比重均在70%以上,而消费品则不足10%。可见虽然中国一直关注进口领域,但是对于进口的定位仍然是服务出口,所以导致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偏重于机械设备以及加工再出口的中间产品,这也是导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长久处于低端的原因之一。
-
图1 中国工业制成品进口构成①
-
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开始从政策层面改善进口商品结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进口,适当扩大进口规模,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指导意见》从财税政策、金融服务、管理措施、贸易便利化和组织领导5个方面促进进口发展。在财税支持方面,《指导意见》“以暂定税率的方式降低部分能源原材料的进口关税,适当降低部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进口关税,适时调整部分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关税,重点降低初级能源原材料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关税。”在金融服务方面,进一步拓宽进口企业的融资渠道,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条件的进口合理信贷需求,积极提供信贷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开展进口信贷业务,支持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的进口;鼓励政策性银行在业务范围内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和资源类商品进口”。在管理措施方面,进一步优化进口环节管理,清理进口环节的不合理限制和措施,“加快自动进口许可证电子数据与海关的联网、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和保税监管场所的进口管理”。在贸易便利化方面,“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改进海关、质检、外汇等方面的监管和服务;加强边境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集物资运输、仓储、加工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在组织领导方面,“推动建立进口促进专门网站等公共服务平台,发挥行业中介的组织作用”。
-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发布进口促进相关政策——《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8个方面加强中国进口。《意见》指出:“在继续鼓励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的同时,稳定资源性产品进口,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口”。可见在最新出台的《意见》中,未来一般消费品和服务贸易将成为中国进口的主要内容。就一般消费品而言,未来中国将“加快与相关国家就水产品、水果、牛羊肉等产品签订检验检疫协议,积极推动合格的加工企业和产品备案注册;支持具备条件的国内流通企业整合进口和国内流通业务,减少中间环节;鼓励国内商业企业经营代理国外品牌”。就服务贸易而言,将“积极扩大国内急需的咨询、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进口和旅游进口;加强人员流动、资格互认、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国际磋商与合作;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
-
在国务院连续公布的进口促进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消费品进口在2012年后均呈现大幅增长态势。如图2所示,中国一般消费品进口在2012年前其进口占全年总进口额的比重一直低于15%,维持在11%~12%之间,2012年之后这一数值提升至18%。2016年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当年中国一般消费品进口额为2925.23亿美元,占当年中国总进口额的比重为18.42%,而2007年一般消费品的进口金额仅为1123.68亿美元。
-
图2 按HS分类中国进口消费品总额及比重①
-
除此之外,就一般消费品进口的品类而言,原来一直占较大比重的光学医疗照相设备的比重逐年降低,而汽车和珠宝首饰等消费品的比重逐年提升。2007年进口光学医疗照相设备的比例占到总消费品进口金额的60%以上,2016年则降至30%。而珠宝首饰的占比从2007年的5%激增至2016年的27%(如图3所示)。
-
图3 中国历年进口消费品类别比例情况①
-
这些数据的变化在向我们呈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在日常消费品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然而这一潜在的消费市场受到境内外价差影响,致使中国大量消费外流。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游客来源地,仅2016年一年,中国大陆游客的境外消费额就达到2610亿美元,是排名第二的美国境外消费额的2倍。自2004年起,中国境外消费额连续十余年呈现两位数增长,2016年增长额达到12%,而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仅为8%、5%、7%。从消费品类上来看,中国居民境外消费主要集中在奶粉、奢侈品、电饭煲、马桶盖、纸尿裤、化妆品等日用消费品,其受欢迎程度5年内增长了近7倍,尤其是2014年6月起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②原有以辅助出口为导向的进口促进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
于是,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当前,促进进口贸易发展,改善原有“重生产、轻消费”的贸易结构,是中国扩大内需,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趋势。
-
因此,在后全球化时期,无论是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还是满足国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都迫切需要从出口导向向进口促进方向“换挡”。2018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是对进口促进政策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实践,既是为各国产品进入中国提供便利,同时也为不同国家商品交易提供国际化平台。
-
二、 举办进口博览会迎来新机遇
-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对于中国而言,这次进口博览会不仅仅是一次集“世博会”、“广交会”和“博鳌论坛”于一体的“三合一”展会,更是中国在后全球化时代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是维护国际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大行动。
-
(一) 举办进口博览会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大行动
-
2018年中国即将举办的首届进口博览会是一个由中国主办,全球各国共同参与的国际性展会,是一个为国内外采购商搭建的“买全球、卖全球”的开放性平台。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放缓,美国产业空洞化问题严峻,欧盟多国债务问题高企,日本在大地震后出现了经济停滞。正如卡尔·波兰尼在其《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中阐述的一样,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着钟摆式的运动。①他指出,全球经济钟摆运动的两端分别是释放市场和保护社会,当全球经济运行良好的呈现上升态势时,释放市场的思潮将主导经济发展,此时世界各国都将积极主动的开放市场,参与国际贸易,中国也正是因为抓住了上一轮全球化浪潮的机遇,成功加入全球价值链,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波兰尼也指出,当全球经济态势下滑,经济发展停滞时,发展的钟摆将会向保护社会一端摆动,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将反弹,主要国家的贸易政策内顾倾向抬头,贸易保护不断加剧。金融危机发生10年来,全球经济虽有所复苏,但仍处于结构性低迷。②尤其是近3年来,全球多边贸易机制不振,各类区域性的贸易投资协定呈现“碎片化”,英国脱欧、中美贸易战等一系列事件再次证明世界经济的钟摆正在向保护社会的一端移动。
-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向后全球化时代转型的时期向世界宣布举办进口博览会,体现了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一贯立场,明确释放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建设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积极信号,是对贸易霸权和单边保护主义的有力回击。坚持对外开放原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一直秉承的基本原则,上世纪90年代中国凭借对外开放加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了经济的两位数提升。5年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对对外开放政策的全新阐释。2018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向世界承诺,未来将在市场准入、投资环境、知识产权和扩大进口四个方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可见,即将举办的首届进口博览会正是中国向世界兑现扩大进口承诺的实践。
-
(二) 举办进口博览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
商务部部长钟山在出席“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推进贸易畅通”平行主题会议上强调,举办进口博览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举办进口博览会是鼓励其他国家共同分享中国红利。中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者、推动者、参与者与贡献者,进口博览会将为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开展贸易投资合作搭建起新的桥梁,为整合国际贸易中间产品和服务资源建立交流互动平台。中国扩大进口,通过博览会的形式让更多的外国企业参与中国市场,让更多的国家分享中国消费市场的蛋糕,支持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让在商品价值链上的每一个参与方,无论是生产商还是消费者都能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中国扩大进口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
以往,在传统“重生产、轻消费”贸易结构下谈及进口,首先想到的必然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而即将举行的首届进口博览会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进口商品展,更是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的展会。进口博览会从筹备之初,其推介活动就遍及全球,从美国到欧洲,从日本到澳大利亚,从加纳到巴西,涵盖了G20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金砖国家。此次进口博览会不仅汇集世界各大跨国公司,截至2018年7月,已经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多家企业确认参展,其中不乏世界500强的龙头企业;更是海外中小企业拓展中国市场的开放性平台,目前参展范围覆盖超过5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中包括30余个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18年5月,“从签约企业的数量上看,来自美、德、韩、英、法等发达国家的参展企业占到总参展企业的34%,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参展企业占比达到34%,最不发达国家的企业占比达到10%”,①这充分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中“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此次进口博览会不仅仅是进口商品与服务的交易平台,更重要的是一座“鹊桥”,为中国与世界搭建起综合性国际合作平台,标志着中国从“全球工厂”向“全球市场”的转变。
-
(三) 举办进口博览会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趋势
-
举办进口博览会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点。上世纪末中国以粗放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劳动密集型人工模式加入全球化,依靠外需实现经济增长。然而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降低,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逐渐走向以内需为主,以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作为主要驱动力的新发展模式,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进口博览会的举办标志着将对中国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及消费升级等产生重要影响。
-
正如前文所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已经产生矛盾,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连年增长的境外消费。海外的马桶圈、电饭煲、尿不湿等产品被国人哄抢的新闻经常占据头条,这就导致代购、海淘等一系列国际买手的出现,同时也造成了境内消费的大量外流。及时举办进口博览会,是解决当前国人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近日来,关于中国人到底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低的文章层出不穷,事实上究其本质,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实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持有消费降级的一派认为,当前如名创优品、网易严选等以低价取胜的品牌崛起,说明了中国消费者消费价格的下降,但事实上这类品牌的崛起恰恰说明了消费者仍然坚持对品质的追求,这是升级,但却对于价格更加敏感了,这就是所谓的“聪明的消费者”的崛起。从这一角度来看,举办进口博览会,吸引更多海外优质的物美价廉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提升进口贸易服务,有助于为国人提供性价比更高的进口商品,吸引一部分消费回流。另外,以举办进口博览会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中国开放程度,有助于提升中国供给侧能力,改善资源配置能力,真正实现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过渡。
-
三、 进口博览会与上海“一带一路”桥头堡建设
-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选在上海举行,将会有力地推动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的建设,同时借助进口博览会的开放效应,加速上海自贸区的功能发展与完善。此次进口博览会对于上海打造“一带一路”桥头堡建设也具有深远意义。
-
首届进口博览会选在上海举行,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上海自贸区建立5周年,这是对上海改革开放40年成果的肯定,更是对自贸区5年建设成果的检验。此次进口博览会是中国向世界宣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而5年前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成立正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中国贸易的开放程度。5年前,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等全球贸易新规则正在试图打破原有WTO的规则网络,且这些新的网络都将中国排除在外,为此中国主动探索贸易开放新举措,在上海建立自贸试验区,逐步增强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话语权,积极争取经济全球化的开放红利。5年过去了,虽然美国特朗普政府已经宣布退出TPP,但是中国坚持贸易开放的理念不变。此时在上海举办进口博览会,是对上海开放经济下营商环境的优化检验,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挥上海自贸区优势,借助此次进口博览会大批量商品进口,进一步完善自贸区“境内关外”机制,提升贸易便利化服务,以自贸区为载体,打造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便利化优势。
-
《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把上海自贸区建设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此次进口博览会将会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超过500余家的企业参展,这不仅仅只是一次性的参展与交易,这将是建立起上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长期合作的重要契机。未来上海将依托自贸试验区,打造“一带一路”商品保税展示中心,还可借助进口博览会“6+365”的一站式平台,打造专业化展示专区。同时,在贸易方面,利用上海互联网产业的集聚优势,鼓励自贸区内跨境电商企业扩展进口贸易产业生态,将上海打造成为“一带一路”贸易桥头堡。在物流交通方面,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优势,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的物流桥头堡,并积极与周边“义新欧”、“苏满欧”等中欧班列合作,打造海铁联运的陆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发挥海、铁、陆、空四位一体物流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物流桥头堡。
-
2018年将在上海举办的首届进口博览会,其开放与多边的主题与中国四大主场外交一脉相承,也与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的开放发展原则相契合,此次进口博览会既是对上海改革开放40年成果的检视,更是推动上海自贸区建设,打造“一带一路”桥头堡城市的推动剂。
-
①四大主场外交活动分别是: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年会、青岛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北京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和上海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②关于发展型国家的概念详见:[美]查默斯¡¤约翰逊.通产省与日本经济奇迹:产业政策的成长(1935-1975)[M].唐吉洪,金毅,许鸿艳,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
①根据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官网的释义,贸易救济措施是指为维护公平贸易和正常的竞争秩序,世界贸易组织(WTO)允许成员方在进口产品倾销、补贴或过激增长等给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情况下,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手段,对国内产业进行救济。
-
②相关数据参见:中国连续21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国家[EB/OL].腾讯财经[2017-12-26].http://finance.qq.com/a/20160726/006991.htm.
-
①笔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
①笔者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发布的数据整理https://comtrade.un.org/。
-
①笔者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https://comtrade.un.org/)发布的数据整理。
-
②2016中国出境消费趋势报告[EB/OL].人民网[2018-05-18].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6/0928/c209043-28747981.html.
-
①[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 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刚, 刘阳,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
②范黎波, 施屹舟.理性看待和正确应对“逆全球化”现象[N].光明日报, 2017-04-02(7).
-
①谢卫群, 田泓.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日益升温开放的上海,等你来![N].人民日报, 2018-05-28(10).
-
参考文献
摘要
2018年将在上海举办的首届进口博览会,是中国在后全球化时代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中国履行“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更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首届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将是对上海自贸区5年建设成果的检验,更是上海打造“一带一路”桥头堡城市的助推剂。
Abstract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China to expanding an open trade system in post-globalization era. It also is a best practice for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Moreover, this pagean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upply-side reform. The first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which will be held in Shanghai in 2018 is a witness to 5-year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and will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bridgehead in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