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在《Metaphors We Live By》(1980)一书中,Lakoff和Johnson首次提出概念隐喻,认为人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本质上都是隐喻的。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的开创性研究无疑对隐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此书在某些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其一,尽管在书中强调“我们可以更准确的说所有的经验都是文化的,我们以这种方式经历我们的世界,以至于文化本身就已经存在于体验之中了”(Lakoff和Johnson, 1980:58),但在书中他们更多地关注隐喻的普遍性,而由于文化模式不同所产生的隐喻差异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关于隐喻和文化的关系,Kovecses(2005)和Ning Yu(1995)都分别做了大量的研究。蓝纯(2003)指出隐喻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自身体验,但后者只能告诉我们可能的隐喻是什么,而这些潜在的隐喻是否可以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中使用则取决于这一特定文化的文化模型。其二,他们关于概念隐喻的发现主要以语言表达为依据,但对如何从语言表达中识别概念隐喻的具体方法却没有指明。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以Steen为首的几位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了一套隐喻识别方法(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 MIP)(Steen et.al., 2010),为识别和研究各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表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
习近平主席执政以来在国际、国内各种场合做了许多精彩的讲话,形成了独特的“习式”风格,受到了国际、国内媒体和评论者的广泛关注。习主席在讲话中经常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朴实无华的语言,以及通俗易懂的论证(田文林, 2013)。因此,本文选取习主席在公开场合的演讲为研究对象,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运用MIP隐喻识别方法),结合文化维度对习主席演讲中的隐喻表达进行分析,以解读其中所包含的概念隐喻及其所反映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念。
-
一、 概念隐喻理论及其文化经验基础
-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利用具体、熟悉、形象的概念域经验理解或建构那些无形、陌生、抽象概念域经验的一种认知行为,并建立起概念域之间系统的联系(Lakoff和Johnson,1980)。例如,英语中有如下表达:
-
I just can’t swallow that claim.
-
Let me stew over that for a while.
-
That’s food for thought.
-
She devoured the book.
-
Let’s let that idea simmer on the back burner for a while.
-
There are too many facts here for me to digest them all.
-
All this paper has in it are raw facts, half-baked ideas, and warmed-over theories.
-
......
-
在以上的隐喻表达中,运用较为具体的“food”(食物)概念域,去理解和谈论较为抽象“idea”(思想)概念域,这里就涉及了“Ideas are food”(思想是食物)这样一个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系统映射。所以,思想除了可以被“吞食”(devour),被“吞咽”(swallow),被“炖”(stew),根据食物的特性,食物还可以被“消化”(digest),同时食物也可以是“生的”(raw),可以是“半熟的”(half-baked)。这些关于始源域“food”(食物)的各种经验和概念被系统地投射到目标域“idea”(思想)。
-
Lakoff和Johnson(1980, 1999)指出了概念隐喻有其体验基础,包括身体体验和文化经验,但对于后者并没有展开深入探讨。Kovecses(2005)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指出如果某些概念隐喻是基于具有普遍性的自身体验,那么这些隐喻就极有可能是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所共有的。但是,同一概念隐喻在不同语言的具体表达层面,即隐喻表达上,可能会由所不同。例如概念隐喻“The angry person is a pressurized container”极有可能是普遍存在不同文化中的,但是使用什么样的容器、压力如何上升、容器是否会被加热等这些具体的细节在不同文化中并不一定相同(Kovecses,2010: 209)。同时,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文化中会有其独特的隐喻类型;某一特定目标域可能会对应一系列不同的始源域或者一系列不同的目标域对应同一个目标域(Kovecses,2005: 67)。松己(Matsuki)(1995)就发现Kovecses和Lakoff所探讨的英语中关于“anger”的隐喻可以在日语中找到,但同时她指出在日语中也有大量围绕“hara”(即腹部)这一概念和“anger”相关的隐喻表达,概念隐喻可以用“Anger is(in the) hara”来表示。Ning Yu(1995)对中国文化中情感隐喻的探索和研究同样也说明了文化在隐喻构建(metaphorical construction)和理解中的重要角色。
-
二、 语料来源及MIP介绍
-
本文的研究语料来自中国文明网(www.wenming.cn),该网站是中央宣传部和中央文明办的门户网,属于中央政府的官方网站,因此从该网站选取语料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可靠性。本文选取了2014和2015年习主席在国际性大会中发表的经济类主题的6篇演讲作为语料。
-
本文运用MIP识别语篇中被隐喻性使用的词语(Pragglejaz Group,2007)。它遵循以下原则:隐喻意义是间接意义,产生于词汇单位语境义和词汇单位更为基本意义的比对,后者脱离实际语境但可以在其它语境观察到。例如,当词汇单位“attack”或者“defend”被用于争吵语境时,其语境义就和口头冲突有关。然而,在吉布斯(Gibbs, 1994)看来,“attack”或者“defend”的这种语境义是一种间接意义,因为这种语境意义和该词在其它语境中更为基本的意义有一定差别,更为基本的意义涉及人与人之间的肢体冲突或双方的直接交战。由于“attack”和“defend”的基本义都可以映射到基于非字面比较的某种形式的语境意义,因此它们在争吵语境中的使用可以被分析为隐喻性的(Steen et.al., 2010)。 MIP具体操作(Pragglejaz Group, 2007)如下:
-
1.通读语篇,建立起对语篇的整体理解。
-
2.分析决定语篇中的词汇单位。
-
3.(a)分析判别每一个词汇单位在语篇语境中的意义。也就是说,语篇中的词汇单位是如何被应用于由语篇语境所诱发情景中的实体、关系或者属性的。词汇单位前后的语境也要考虑在判别过程中。
-
(b)确定每一个词汇单位是否在其他语境中比在所给语篇语境中具有更加基本的意义。鉴于研究目的,词汇单位的基本意义通常更加具体、更加明确、历史更加久远,且大都和自身行为(bodily action)相关。另外,词汇单位的基本意义不一定是最常用的意义。
-
(c)如果词汇单位在其它语境中有比在当前语境中更为基本的意义,那么确定是否语境意义和基本意义形成对比,并可以在和其比较中理解语境意义。
-
4.如果是的话,那么将这一词汇单位标记为隐喻性的。
-
三、 概念隐喻的构建及分析
-
基于MIP,从语篇中识别出一些隐喻关键词及相关隐喻表达,从中概括出共12种概念隐喻类型,主要有“航海隐喻”、“耕种隐喻”、“棋局隐喻”、“邻居隐喻”、“战争隐喻”、“疾病隐喻”、“建筑隐喻”、“引擎隐喻”、“河流隐喻”、“旅程隐喻”、“身体隐喻”以及“舞台隐喻”。相关隐喻性词语以及隐喻类型分布如表1所示。
-
由表1数据可看出隐喻类型在语篇中的整体分布情况,这和语篇的经济主题密切相关。其中“旅程隐喻”、“战争隐喻”、“耕种隐喻”、“引擎隐喻”、“建筑隐喻”在语篇中占主导地位,所占比例分别为13%、13%、11%、11%、10%,习主席通过(无意识地)运用这几种概念隐喻,深刻表明了我国积极寻求加快经济发展,建立经济共同体,共同为世界经济出谋划策、贡献力量,从而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态度和决心;“身体隐喻”、“河流隐喻”、“疾病隐喻”所占比例较少,分别为9%、7%以及6%,这几种隐喻的运用体现的是对世界经济现状的一种描述,主要表明当今世界经济相互交融,态势良好,但仍然不容乐观,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邻居隐喻”、“航海隐喻”、“棋局隐喻”、“舞台隐喻”出现的频次相对较少,所占比例皆低于5%,依次为4%、3%、3%、2%,这4种概念隐喻是对当今世界经济现状的一种回应:面对当今世界经济,世界各国应众志成城、和睦相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共同应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本次研究,虽然“旅程隐喻”、“战争隐喻”和“建筑隐喻”出现频次较高,但鉴于这3种隐喻类型在以往研究较多(朱晓敏,曾国秀,2013;陈朗,2008),本文不再对它们进行分析,而选取了详细解读“耕种隐喻”和“引擎隐喻”。另外,由于“疾病隐喻”具有典型的文化特性且出现频次相对较高,也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隐喻类型之一。
-
1. “耕种隐喻”
-
根据MIP,“收获、培植、成果、辛勤耕耘、成熟等”和“耕种隐喻”相关的隐喻性词语被识别出来。这些隐喻性词语同属于始源域“耕种”,被用来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域,从而共同构建了“耕种隐喻”这一概念隐喻。相应隐喻表达如下所示:
-
(1)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这是在10万亿美元高基数之上的增长,也是调结构、转方式进程中的增长,这一结果来之不易。(2015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
(2)经过一年辛勤耕耘,中国和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一道,期待在即将举行的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收获硕果。(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
(3)我们应该坚持开放精神,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相互经济合作,培育全球大市场,完善全球价值链,做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建设者。(2015年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上的讲话)
-
(4)回顾上世纪几次大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各国应对手段的失误通常使经济难以复苏。(2015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
-
以上隐喻表达都是采用较为具体的和耕种相关的概念域来理解和建构较为抽象的政治领域中的概念域。由隐喻表达可以推断出相应的隐喻映射:“国家/人民是农民”、“国家关系/发展是农作物”、“国家交流/合作是培育/辛勤耕耘”、“发展成就是结的果实”、“经济恢复是农作物复苏”、“找寻新的发展空间是开垦的新土地”。隐喻映射过程如下表2所示。
-
玉蟾岩栽培稻的发现,将中国的农业生产提早到1万多年前(乌东峰,2003),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农耕生产历史之悠久。由近万年前的原始农业生产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国的农耕文化从未间断,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华夏历史而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农耕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彭金山,2011)。在习主席演讲中,“耕种隐喻”的大量使用更加说明了农耕文化对中华民族思想、行为的影响。
-
例如,例(1)中使用了隐喻性词汇单位“结果”,所包含的隐喻为“(国家经济)发展成就是结的果实”、“政府和人民是农民”。“结果”的基本意义为和耕种领域相关的“农作物结出果实”,其语境意义可以通过基本意义得到理解,即“发展成就”。根据这一概念隐喻可以推导出,农作物结果需要农民的辛勤劳作和精心呵护,国家经济的发展成就则需要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艰辛努力和付出。唐朝诗人李绅诗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着重强调了粮食(农作物的果实)的来之不易和农民的艰辛付出。习主席在演讲中则表达了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来之不易,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和艰辛付出的“劳动成果”。
-
例(2)和例(3)使用了中隐喻性词汇“培育”和“辛勤耕耘”,所包含的隐喻为“国家交流/合作是培育/辛勤耕耘”、“政府是农民”,即运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这些环节来理解国家间关系发展或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或政府所做的努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的开花结果少不了农民的辛勤耕耘和努力劳作,而农作物的增产增收也需要不断培育新的良种,改进耕作方式;同样,国家的交往、国际市场的发展要取得任何成就也需要各国政府的积极努力和辛苦付出。
-
习主席在例(4)中使用了跟“耕种”始源域相关的“复苏”这一词汇单位,所包含的隐喻为“经济恢复是农作物复苏”。“复苏”的基本意义为“生物体或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生理机能极度减缓后又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例如,清朝许秋垞《闻见异辞·墨雨》:“因下墨雨三日,禾苗之槁者复苏。”,“墨雨”使禾苗“复苏”。因此,“复苏”在语篇中的语境意义可以借助其基本意义得到理解,即“遭受过经济危机后经济的恢复”。在演讲中,习主席运用这一隐喻表达了“各国应对手段”不足以使经济恢复的论断。
-
2. “疾病隐喻”
-
根据MIP,“把脉、良方、病灶、对症下药、健康”等隐喻性词汇单位被判别出来,相关的隐喻表达如下:
-
(5)一是“怎么看”,要精准把脉世界经济形势。二是“怎么办”,要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就业开出良方。(2015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
-
(6)找准了病灶,就要对症下药。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二十国集团要确定目标、指明方向、发挥领导力。(2015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
-
(7)我们把世界经济比作人的肌体,那么贸易和投资就是血液。如果气滞血瘀,难畅其流,世界经济就无法健康发展。(2015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
-
(8)我们将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015年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上的讲话)
-
(9)我们应该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增进彼此了解,加强学习借鉴,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2015年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上的讲话)
-
以上隐喻表达都是以“疾病”概念域为始源域来理解构建较为抽象的政治和经济相关的概念域,其中包含的隐喻映射有:“国家/经济是病人”、“法律/有效措施是良方”、“判断国家/经济形势是把脉”、“政府/区域组织是医生”、“国家/经济的良好运行是身体健康”等。隐喻构建如表3所示。
-
“治病救人”作为人类熟悉的一种认知体验,是整个人类探索自然和认识自我的一项重要事业,而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中医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传统中医的发展可谓历史悠久,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475~221BC);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就源于这一时期的另一部医学经典《难经》。“中国传统文化是决定中国人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气质特征的根本基因”(郑晓红,王旭东,2012),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概念、体验必然也会体现在日常的语言使用中,并建构人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仅蕴含了治病、养生的医学理念,同时也将做人的道理概括其中。中医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认知所产生的影响在习主席的演讲词中也有所体现。
-
在例(5)中习主席用到中医词汇“把脉”、“良方”描述世界经济形势。该例包含的隐喻是“世界经济是病人”,以及“法律/有效措施是良方”。词汇单位“把脉”的基本意义为中医治病中的“切脉搏”(根据脉象了解疾病的内在变化)语境意义为“对世界经济进行调查研究,并做出分析判断”,而其基本意义为中医治病中的“切脉搏”(根据脉象了解疾病的内在变化)。“把脉”在中医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位于四诊之末,但结合望诊、闻诊、问诊三环节,中医医师可以识别病灶,推理判断病情。在《玉符潜夫论·述赦篇》中就有“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故疾可愈,而寿可长也”(达庆维等,1983)。“把脉世界经济形势”的语境意义为“对世界经济进行调查研究,并做出分析判断”,其语境意义通过和基本意义的比较得到理解。在例(5)中,还出现了跟中医相关的“开出良方”,该词汇单位的基本意义为“医生为病人开好的药方”。借助关于中医中“开出良方”的认知经验,可以理解较为抽象的经济问题,得出该词汇单位的语境意义为“给经济制定好的经济政策,提出好的解决办法”。习主席在演讲中通过这两个隐喻,给出了自己对于当前经济情况的看法,即首先对世界经济的形势进行调查研究,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然后,在对世界经济形势掌握的信息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为经济增长和就业给出解决方法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
在例(6)中,出现了跟中医相关的隐喻性词汇“病灶”和“对症下药”,该例包含的隐喻仍是“世界经济是病人”。“病灶”的基本意义为“机体上发生病变的部分”。作为医学用语“病灶”不同于产生疾病的原因,而是发病的部位,且是更为具体的发病位置。例如,肺的某一部分被结核杆菌破坏,这部分就是肺结核病灶。我们可以根据较为具体、熟悉的中医概念域经验来理解较为抽象的、不太熟悉的经济领域。因此,得出该词汇的语境意义为“经济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的基本意义为“针对患者的病症用药”,在语篇中,其语境意义可以理解为“针对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演讲中,习主席通过这一隐喻深切的表达了他希望二十国集团作为国际经济领域中重要的经济组织,应该积极发挥其领导作用,判断分析出世界经济中出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给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
例(8)和(9)中出现的主要隐喻性词汇单位为“依法治国”和“治国理政”,所包含的隐喻为“国家是病人”和“法律是良方”。其中“治”的基本意义为“医治”,“医治”的目的是为了让“病人”变得更健康、身体状况更好,因此其语境意义可以通过较为具体的基本意义“医治”获得理解,即有效地“管理”国家使其良好发展。习主席通过这两个隐喻的使用表达了要将体现人民意志和符合社会规律的法律作为“良药良方”来管理国家的“治国理政”思想,即将法律作为管理国家的根本依据和方法,执政党依照法律从事管理活动。
-
3. “引擎隐喻”
-
由MIP判断出习主席运用一些隐喻性词汇,如“动能、动力、失速、合力、引擎、高速运转”等,共同构建了“引擎隐喻”,相关表达如下:
-
(10)究其根本,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2015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
-
(11)我们要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锐意改革,激励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寻求新增长点和驱动力。(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
(12)我们致力于发挥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作用,更多支持创新型企业、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尽快形成新增长点和驱动力。(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
(13)因此,重振贸易和投资,让世界经济这两大引擎重新高速转动起来,是二十国集团工作的另一个重点。(2015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
-
以上这些表达运用了和“引擎”相关的概念来建构较为抽象的和“经济”相关的概念。其中所包含的隐喻蕴含有“(世界/中国)经济是机器”、“创新是新引擎”、“贸易和投资是引擎”、“经济发展是高速转动”、“(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是(旧)引擎”等。隐喻构建系统如表4所示。
-
“引擎”(由engine音译而来)即发动机,是机器动力的源泉。这一概念虽始于西方的工业文明,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入世,中国的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和引擎相关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相关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汽车的个人购买率就已经超过了50%(TINA,2009),“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突破2300万辆连续6年全球第一”,因此,跟“引擎”相关的概念域对于中国人来说也并不陌生,其相关概念经验早已进入中国人的知识经验领域,并且建构着我们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
在例(10)中,习主席用到了“动能”这个概念。“动能”的基本意义为“物体由于机械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可以使其接受者前进或运动。通过基本意义,可以是其语境意义得到理解,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因素”。在该例中,“动能”的制造者是“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这曾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根据相关认知经验,如果引擎的“动能”不足,那么其就无法良好运行,就应该修理或者更换引擎。因此,在该例中,习主席讲到“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就是运用了引擎隐喻来表达如果要让世界经济发展良好,就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或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
-
在例(11)和例(12)中,都使用了“驱动力”这一词汇,其基本意为“使机械作功的各种作用力”,而驱动力的来源通常也是“引擎”,所以其语境意义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在这里,习主席分析了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要为其寻找新的驱动力,即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寻找和创造新的发展机制。在例(13)中,习主席将“贸易”和“投资”看做可以拉动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理论上,同等条件下两个引擎定然要比一个引擎产生更大的功。同时,该例还使用了“高速转动”这一词汇。引擎的高速转动必然能产生更大的动力或动能,因而能使机器更快速地运转。因此,习主席希望二十国集团要将投资和贸易这两个重要的经济措施充分利用起来,从而更好地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
总结
-
本文基于MIP(隐喻识别方法),在所选取的语篇中共识别出12种隐喻类型,并引入文化维度对其中的“耕种隐喻”、“疾病隐喻”、“引擎隐喻”进行了分析解读。研究发现,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和传统中医文化的影响,这两类概念域的知识经验深刻建构了我们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因此习主席演讲中大量使用了“耕种隐喻”和“疾病隐喻”来探讨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问题。另外,随着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原本来自西方工业文明的“引擎”概念也逐渐深入到中国人的经验知识领域,从而也被用来理解和建构经济等抽象概念。本文的研究表明,MIP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识别语言表达中的概念隐喻,而结合文化维度对概念隐喻的探讨,则可以帮助理解概念隐喻产生的经验基础,并一定程度上弘扬中华文化,彰显中国的文化精神。
-
参考文献
-
[1] 陈朗.旅程式隐喻机制在劝谏性演讲词中的指针功能[J].广西大学学报,2008(6):122-125.
-
[2] 达庆维,费兆馥,徐建国.老中医谈脉诊的重要性及其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3):2-3.
-
[3]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9.
-
[4] 彭金山.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之意义[J].西北民族研究,2011(1):145-150.
-
[5] 田文林等.“习式”话语体现了何种理念[J].人民论坛,2013(15):41-43,
-
[6] 乌东峰.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有新拓展[J].求索,2003(2):223-227.
-
[7] 郑晓红,王旭东.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医杂志,2012(4):271-273.
-
[8] 朱晓敏,曾国秀.现代汉语政治文本中的隐喻模式及其翻译策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5):82-86.
-
[9] Kovecses,Z.,Metaphor in Culture:Universality and Vari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
[10] Kovecses,Z.,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
[11] Lakoff,George and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
[12] Matsuki,Keiko,“Metaphor of Anger in Japanese”,In J.R.Taylor and R.MacLaury(eds.),Language and the Cognitive Construal of the World,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5:137-152.
-
[13] Pragglejaz Group,“MIP: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etaphorically Used Words in Discourse”,Metaphor and Symbol,2007,22(1):1-39.
-
[14] Steen,Gerard J.,Aletta G.Dorst,J.Berenike Herrmann,Anna A.Kaal,Tina Krennmyr and Trijntje Pasma,A Method for Linguistic Metaphor Identification:From MIP to MIPVU,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10.
-
[15] Yu,Ning,“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of Anger and Happiness in English and Chinese”,Metaphor & Symbolic Activity,1995,10(2):59-92.
-
摘要
本文选取了习近平主席2014和2015年在国际场合发表的关于经济类主题的六篇演讲作为语料,运用MIP隐喻识别方法,从语篇中识别出12种概念隐喻类型,并引入文化维度对其中的“耕种隐喻”、“疾病隐喻”和“引擎隐喻”进行了分析解读。研究表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和中医文化深刻地影响和构建着我们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因此习主席演讲中大量使用“耕种隐喻”和“疾病隐喻”探讨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问题;而随着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原本来自西方工业文明的“引擎”概念也逐渐深入到中国人的经验知识领域,也被用来理解和建构经济等抽象概念。
Abstract
Taking President Xi’s six speeches concerning economy a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s the data and utilizing the MIP method for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this paper identified 12 typ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the data and focused on three types of them for illustration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namely: AGRICULTURE metaphor, ILLNESS metaphor, and ENGINE metaphor.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long-lasting history of agriculture civiliz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eply affect Chinese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abstract concepts, which explains why AGRICULTURE metaphors and ILLNESS metaphors abound in President Xi’s speeches. Brought about by the rapid and booming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dustry, the concept of “engine” originating in western culture filtered through to Chinese people’s common experience, which accounts for the popularity of ENGINE metaphors in the data.
Key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 cultural dimension ; Xi Jinping’s speeches ; M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