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规划(计划)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会议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实际上,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规划,乃至未来若干五年规划的中心任务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需要探究中国共产党运用五年规划(计划)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然而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还不够,研究成果还较少,研究重点也主要集中在探究现代化的某一方面,比如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现代化观念的演进等。例如,欧阳军喜和沈珊珊(2019)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编制五年规划的基本思路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目标指向是全面的现代化,重大意义是为人类社会贡献了实现现代化的新型方案。马秀贞(2020)研究提出中国共产党以五年规划为顶层设计,推进了中国由工业化体系到现代产业体系再到现代经济体系的经济现代化进程。整体而言,对五年规划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这一问题的整体性研究有待加强。为此,本文从宏观上探究中国共产党运用五年规划(计划)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以期抛砖引玉。
-
一、 中国共产党运用五年规划(计划)指导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借鉴
-
遵循经典马克思主义“有计划的社会生产”的思想,借鉴苏联以五年计划推动国家工业化的实践,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运用五年规划(计划)指导现代化建设的独特道路。
-
(一) 思想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有计划的社会生产”思想
-
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日益社会化的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有计划的社会生产”思想,即未来社会的经济运行必须有计划、有组织、按比例开展社会化生产和社会资源配置。社会“将按照根据实有资源和整个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计划来支配这一切东西,所以同现在实现的大工业制度相联系的一切有害的后果,将首先被消灭”,①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无计划的个体化生产的是“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②“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③“有计划的社会生产”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表现为大工业的充分发展,大工业的充分发展推动了全新社会组织的出现,即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公有制得以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使有计划、有组织、按比例地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现实。
-
马克思恩格斯“有计划的社会生产”思想作为治疗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体系致命伤的一剂良药而被马克思恩格斯郑重推荐给未来共产主义建设者(范鹏,2016)。这一思想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进路。
-
(二) 实践借鉴:苏联以五年计划推动国家工业化的成功经验
-
鉴于在生产力落后状态下建立社会主义的前提,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有计划的社会生产”思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开展“有计划的社会生产”,通过设计统一的国家计划,发展计划经济,克服和限制自发市场的无序竞争,推动大工业的实现。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而言,首要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在列宁看来,未来的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列宁晚年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 “有计划的社会生产”思想,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他强调新经济政策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要超出这个计划的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①苏联共产党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摸索,最终选择了以五年为计划周期推进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列宁指出,我们现在得到了历史上很少有的机会,可以测定进行根本的社会变革所需的期限,我们现在清楚地看到,什么可以在五年内做到,什么需要更长的时期(列利丘克,2004:63)。为什么选择以五年为计划周期推进国家工业化?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克尔日扎诺夫斯基分析了以五年计划为期的三大主要因素:第一,对于经济建设的大工程来讲,例如,大的地区性铁路干线、动脉线路以及灌溉工程等,五年的期限是足够了;第二,“在我们的农业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周期,正是这个周期使人们有可能在五年为期的时间内,把平均收成作为远景规划的基础,因为风调雨顺的年份很少能持续三年以上”;第三,把总的计划分成五年为期的周期就便于把总的经济任务分成一些大的建设阶段,这样就可以把设计者的思想集中在整个经济建设基本的和最重要的方面(列利丘克,2004:64)。
-
在列宁执政时期,苏联已经奠定了计划体制基础,当时的计划是一种目标性计划 (杨存和孙林,1981)。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遵循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以五年为周期制定国家计划的思想,通过制定若干五年计划推进国家工业化。特别是“作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决定性阶段”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把“苏联由一个任资本主义国家摆布的软弱的农业国家,变为不受世界资本主义摆布而完全独立的强盛的工业国家”。②可见,从经验和理论分析来看,五年计划与产业发展、工业化、现代化的阶段性进程相契合。然而,由于斯大林不满新经济政策而将其中止,从而再次改变了“实现国家经济计划”的方法,并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以致于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们逐渐地将经由五年计划路径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看作社会主义的标志,并将其刻板化。
-
二、 中国共产党运用五年规划(计划)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中国怎样才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成长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全新的课题。经过新中国成立后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下半年,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在此基础上编制和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崭新历程。
-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五”计划于1951年开始编制,本着“边编制,边实施”的原则,历时4年,数易其稿,1955年7月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针,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导向,以苏联援助的“156项”建设为中心,建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着手有系统地逐步地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①“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端,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迟爱萍,2016)。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编制和实施“一五”计划过程中,不断探究如何将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这一重大课题。在借鉴苏联建设经验和总结自身建设经验基础上,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着十大关系,即十大矛盾,我们的任务,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据此,《“二五”计划建议》明确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要以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步骤,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保证我国有可能大约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时间,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能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②由于“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二五”指标过高、不切实际,建设也脱离实际。1961年年初,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经济社会局面全面好转。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了两步走的“四个现代化”战略部署: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金冲及,1998)。依此,尽管这段时期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严重曲折,但 “三五”“四五”“五五”计划始终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目标,一以贯之地推进国家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建设。
-
中国共产党在运用五年计划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绩。“一五”至“五五”计划时期,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渐建设成为具有初步基础的工业国,建立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实现了两步走“四个现代化”战略部署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大批重量级标志性的工业化、现代化成果问世,填补了空白,创造了奇迹,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奠基之作。例如,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60年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同年第一枚中程地导弹发射成功;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优良品种育种成功;1975年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等等。均衡工业化布局形成,为全面现代化创造了先决条件。例如,以长春、沈阳、哈尔滨为中心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老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老工业基地;以沪宁杭为中心的东部沿海综合性工业基地,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老工业基地,等等。
-
三、 中国共产党运用五年规划(计划)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对国情和世情的正确判断,中国共产党果断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9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①因此,今后五年计划的中心任务就是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一心一意搞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从“六五”计划到 “十二五”规划,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渐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
(一) 逐渐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中国共产党运用五年计划聚精会神搞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五年计划逐渐走向五年规划,计划经济逐渐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五年计划向五年规划的转变,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通过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成功。“实践证明,中长期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②
-
“六五”计划具有鲜明的改革取向。计划文本专门将社会发展内容单列出来,且将计划名称更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六五”时期,成功实施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指导下,“七五”计划强调指导性计划的重要性,计划文本新增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容并独立成篇,以推动和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七五”计划以较快的发展速度,提前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战略部署,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八五”计划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明确提出要逐步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八五”计划提前五年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目标,超额完成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九五”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后的首个五年计划,同2010年远景目标一起进行规划,并重新部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九五”计划成功完成重新部署的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计划是落实三步走战略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的小康生活,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突出了国家战略意图,进一步强化了计划实施,首创了中期评估机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十一五”将“计划”改为 “规划”,既强调政府作用,又强调市场作用,在保留预期性指标的同时,创造性地加入了约束性指标,前者是对市场的预测,后者则被看作是“政府对社会的承诺”,规划指标的完成将更好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十一五”时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超额完成,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12119亿元,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十二五”规划继续在科学发展轨道上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我国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
(二) 逐渐推进和拓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
伴随着五年计划向五年规划的成功转变,中国现代化建设渐入佳境。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逐渐走向全面发展的现代化。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外籍专家时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六五”计划不仅注重物质文明建设,而且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凸显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全面性的内涵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七五”计划在强调要重视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八五”计划进一步强调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纲领、政治纲领和文化纲领,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拓展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三位一体的总布局。“九五”计划顺利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都取得了较好成就。“十五”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擎(尹俊和许嘉,2021)。 “十一五”规划文本首次分别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单独成章。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十二五”规划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民生优先,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布局进一步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布局。
-
四、 中国共产党运用五年规划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境界
-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运用五年规划领导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境界。
-
“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创造了绝佳条件。在党带领人民的持续奋斗下,“十三五”时期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十四五”规划全面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标志着我国迈进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两步走”的新战略部署。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新战略部署了未来六个五年规划的路线图。面对新发展阶段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鉴于“十四五”时期处于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处,“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一起统筹编制。“十四五”规划对“十四五”时期的战略部署生动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思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坚持系统观念,全面统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有自身的特色,立足于新时代的中国,创造性地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①
-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以及继续推进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必须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原则,“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①
-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同步推进“四化”叠加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路。 “十四五”时期将继续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②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促进四化叠加同步发展和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为此,“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指向(张跃国,2022)。“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③追求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十四五”规划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到2035年(“十六五”规划)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彼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十九五”规划)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保“一个都不能少”,通过制度设计和治理部署,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阻碍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如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等,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①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自身发展道路的同时,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现代化;在自身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为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促进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
-
五、 中国共产党运用五年规划(计划)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经验
-
(一)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
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有计划推进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制度优势。通过五年规划(计划)接续推进的方式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蓝图一绘到底。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也曾尝试编制实施经济发展规划,但由于西方执政党往往主要考虑的是其执政时期的收益,缺乏对国家和人民的长远规划,一旦政党轮换,新任推翻前任的规划,根本谈不上制定连续的中长期规划。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党的全面领导为五年规划(计划)定方向、定战略,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性、连续性。从“一五”到“五五”计划,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为目标,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到初步工业国的跨越式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从“六五”计划到“十二五” 规划,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逐渐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体制,稳步推进和拓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强调“党中央的建议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战略的”,①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长远目标,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社会的需要,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第二,党的全面领导为五年规划(计划)的科学编制提供机制保障。五年规划(计划)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完成编制的。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编制机制逐渐趋于制度化并不断发展完善。先由党中央编制五年规划(计划)建议稿,经党的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五年规划(计划)建议稿在党中央领导人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参与领导下,开展编制。以“十四五”规划为例,“十四五”规划建议稿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起草工作,习近平任组长,建议稿的起草工作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是社会主义全过程民主的生动实践。在建议稿起草期间,根据建议稿,国家发改委(国家计委)同步起草纲要稿,并于来年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纲要稿,将党的意志依法转化为国家意志,成为全国人民的行动纲领,持续推进五年规划的接续发展,持续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三,党的全面领导为五年规划(计划)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能够保障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从“一五”到“五五”计划,中国共产党坚持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依靠动员全国人民,统筹资源,组织动员,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创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奇迹。改革开放后,从 “六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中共产党并没有由于破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而丢弃传统的举国体制,而是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的举国体制,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与发挥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的作用结合起来,关注科技发展和创新,致力于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科技短板问题。“十三五”规划以来,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瞄准世界前沿,突破“卡脖子”难题,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开辟新的发展领域,培育新的解决增长点,致力于把我国建设为世界科技强国。
-
(二) 坚持“为人民而规划”的规划理念
-
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承“为人民而规划”的规划理念领导规划的编制和落实。这一规划理念的总要求就是坚持为人民而规划的战略指导,量力而行,综合平衡考虑现代化总目标和在规划期内的国情国力,设计规划期的具体目标和战略部署、战略安排,从而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践来观察,五年规划是一个有效的激励体系,可以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王朝科和鲁保林,2020)。从本质上看,五年规划(计划)激励体系之所以能够建立并高效运作,关键在于坚持“为人民而规划”的规划理念。“一五”计划历时四年编制成功,确立了“为人民而规划”的规划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指出,在计划编制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力求使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发展保持适当的比例;力求使建设计划同投资力量相适应,并适当地估计到技术力量;使地方计划同中央计划结合起来;合理利用原有的和积极地创设新的工业基地相结合;照顾到积累资金和改善人民生活两个方面。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必须随时注意计划工作同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根据实际经验和人民群众的创新经验及时调整计划。①在制定“三五”计划时,周恩来总理特别强调:备战,备荒,落实到为人民。为人民是最基本的观念。这是计划工作的战略指导,也是计划工作经验的概括(徐忠,2016)。这一“为人民而规划”的规划理念保障了现代化目标的延续性和可行性,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在这一规划理念指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从“一五”到“五五”计划,基于国情国力的因素,中国共产党确立的现代化集中在“四个现代化”上:即“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②从“六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伴随着国情国力的提升,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飞跃。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为人民而规划”的规划理念。“十三五”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决定性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十四五”规划继续强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③
-
(三) 坚持走自己的路,扬弃资本主义现代化逻辑和苏联传统现代化逻辑
-
中国共产党运用五年规划(计划)指导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走自己的路,扬弃资本主义现代化逻辑和苏联传统现代化逻辑,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第一,坚持走自己的路,扬弃资本主义现代化逻辑。作为世界历史上首个成功出场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典型范式,以致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现代化理论极少讨论甚至不讨论现代社会的未来。他们认为西方的先进社会已经 “到此为止”(亨廷顿,1996)。然而,西方现代化并非历史的终结,也并非先进社会的唯一样板。资本主义现代化逻辑在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苦难和痛苦,及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冲突和危机。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历史性选择了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以五年计划开启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这就从前提和根源上,避免了资本逻辑无序扩张带来的痛苦。“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④第二,坚持走自己的路,扬弃苏联传统现代化逻辑。罗荣渠将苏联传统现代化模式归纳为苏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类型,将其基本发展格局概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指令与有限市场集合+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罗荣渠,2004)。“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如果说“一五”计划实施之初,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苏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模仿”,当积累了一定建设经验和反思苏联现代化道路之后,毛泽东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一五”后期,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带来的问题逐渐显现,中国共产党及时发现并及时调整。一是合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党的八大上,陈云强调,我国的市场,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①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二五”计划建议》指出,“应该在国家市场以外,有计划地保留和适当发展一些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以活跃城乡物资交流,并且补充国家市场的不足。”②二是合理放权,发挥地方的作用。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1966年3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就明确指出,苏联就吃了这个亏,扩大再生产都集中到了中央而地方不能搞,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央还是要虚君共和好,只管大政方针、政策、计划。中央叫计划制造工厂······中央计划要同地方计划结合,中央不能管死,省也不能完全统死,计划也不要统死。”③沿着这样一条自主探索和自我完善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运用五年计划指导和推进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前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五年计划”相继被这些国家弃之如敝履。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则创造性运用五年规划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
-
中国共产党运用五年规划(计划)指导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过程见之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从提出 “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到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十四五”时期,我们进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为人民而规划”的规划理念,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道路自信,继续扬弃资本主义现代化逻辑和苏联传统现代化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①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823-825.
-
②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7(001).
-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242.
-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6.
-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6.
-
① 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0.
-
② 斯大林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57.
-
① 周恩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3.
-
②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57.
-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62-164.
-
②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662.
-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
-
①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7(001).
-
①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91.
-
② 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626/c412914-29361797.html.
-
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36.
-
①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7(001).
-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
①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83.
-
①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08,409.
-
②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83.
-
③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91.
-
④ 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EB/OL].https://www.ccps.gov.cn/xtt/202201/t20220101_152495.shtml.
-
① 陈云文选(1956-198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
-
②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 一九五八到一九六二) 的建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5-16.
-
③ 毛泽东年谱(第5卷)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69.
-
参考文献
-
[1] 迟爱萍.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起步——兼谈陈云对“一五”计划的贡献[J].党的文献,2016(2).
-
[2] 范鹏.马克思恩格斯“有计划的社会生产”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教学与研究,2016(8):23-31.
-
[3] 亨廷顿.导致变化的变化:现代化,发展和政治//西里尔·E·布莱克编.杨豫,陈祖洲,译.比较现代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50.
-
[4]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4)[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791.
-
[5] 列利丘克.苏联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M].闻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
[6]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65.
-
[7] 马秀贞.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现代化的推进[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15.
-
[8] 欧阳军喜,沈珊珊.五年规划视野下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观念的演进[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5):60-67.
-
[9] 王朝科,鲁保林.发挥中长期规划“举旗定向”功能[N].解放日报,2020-9-22.
-
[10] 徐忠.周恩来与一波三折的“三五”计划[J].党史博采,2016(2):19-23.
-
[11] 杨存,孙林.苏联计划体制的演变[J].计划经济研究,1981(8):1-23.
-
[12] 尹俊,许嘉.中国式规划:从“一五”到“十四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210.
-
[13] 张跃国.中国式现代化及其生成条件[J].开放时代,2022(1):12-24.
-
摘要
五年规划(计划)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遵循马克思恩格斯“有计划的社会生产”思想和借鉴苏联以五年计划推动国家工业化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走出了一条运用五年规划(计划)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本文在梳理中国共产党运用五年规划(计划)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其基本经验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为人民而规划”的规划理念;坚持走自己的路,扬弃资本主义现代化逻辑和苏联传统现代化逻辑。
Abstract
The five-year plan ha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ads the Chinese people to create a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oad. On the basis of following Marx and Engels thought of “planned social production” and drawing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Soviet Union in promoting na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with the five-year pla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embarked on a new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oad with the five-year plan. Based on sorting out the course of the CPC pioneer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oad, we summarize its basic experience: Adhering to the overal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dhering to the planning concept of “planning for the people”; Adhering to our own path, sublating the logic of capitalist moderniz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logic of Soviet moder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