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习近平,2022a)。新时代,如何把握时代机遇,运用数字动力,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基础,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及推进,需要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社会中,生产技术的革新发展能带动生产力的飞跃,这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当前,科学技术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中国已正式进入崭新的数字文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正转向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刘洪愧和邓曲恒, 2022),未来,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充分把握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这一新引擎,培育更多的新动能和新优势。基于此,本文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特征出发,阐明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何以强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进而构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化引领发展路径。
-
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特征
-
新时代,中国的现代化呈现出要素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劳动过程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数字”特征,为我国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
(一) 数据要素参与社会再生产四环节推进要素体系现代化
-
数据要素是当前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资源,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变革生产力、参与收入分配与参与剩余价值分配、优化流通效率、扩大消费规模,进而推动要素体系的现代化,提高整个要素体系的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加速构建现代化要素体系。在生产环节,一方面数据具有可重复使用特质,在生产中不会发生有形损耗,不会产生重复费用,因此,数据要素参与生产有助于推动数据共享,实现机器间协同生产,精细化生产过程,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财富积累;另一方面数据具有创新特质,有助于促进技术变革,改进生产方式,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此外,生产中产生的数据会通过互联网实时传输给数据分析人员,有利于企业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整改,保障生产安全,还有利于预测消费者喜好,推进精准化生产,重塑供给侧结构 (宋冬林等,2021)。在分配环节,数据要素主要表现为参与分配,或作为一种独立劳动产品参与收入分配,或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基于对数据的所有权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白永秀和宋丽婷,2021)。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据普遍融入了各行业、各环节、各场景,推动分配结构日趋优化,提高分配效率,并且数据要素参与分配能弥足传统分配方式的缺陷,精准了解要素边际产出,科学确认要素收入份额,激发要素主体生产积极性,提高资源配置率(李标等,2022)。在交换环节,数据要素参与交换能有效提高流通效率,加快商品资本的周转速度,降低流通费用,一方面通过打造 “线上”交易模式以及便捷化的交易流程,大幅降低了商品匹配成本,节约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缩短了商品的流通时间;另一方面,数字化流通能为生产和消费建立更直接、全覆盖的联系,扩大交易范围。此外,数据要素参与交换环节能有效解决过去信息不对称问题,打破商品交换壁垒,节省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在消费环节,数据要素参与消费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扩大了消费规模,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冠疫情的反复,使人们普遍接受了线上消费,大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并且数据使精准预测消费者需求偏好成为可能,消费者的消费会留下历史消费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总结消费行为规律,精准识别消费需求,实现生产和消费的紧密连结,同时,企业通过线上广告、直播带货等方式进一步引导消费,增加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消费频次,扩大消费规模,促进消费结构转型。
-
(二)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
-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主线,坚持以创新促发展,形成强劲动力,通过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随着数字经济不断发展,数字领域的核心产业日渐增加,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也深度融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速发展。就数字产业化来说,一方面以加速发展数字核心产业为主,着重培育创新型数字领军企业,制定数字龙头企业培育计划,落实孕育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另一方面着眼于产业强链建设,遴选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主型龙头企业,引导它们发挥强群链牵引力,引领产业升级,建设产业链云服务平台和创新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建立数字化转型服务资源池,充实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服务资源,提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服务能力。此外,要壮大产业规模,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加快建设国家一流高新区。就产业数字化来说,加快推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以及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同时,注重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经济综合竞争力。农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数字化产业链的打造,以数字技术打通农业生产、经营、销售、配送的各个环节,提高其整体效率,也推进了农业生产精准化管理和农业绿色生态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加快了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建设,并在新冠疫情期间保障了农产品供应链畅通,维护了社会稳定。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壮大了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打造一流制造业企业,大幅增强制造业综合实力。提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运用大数据精准识别个性化需求以及精准匹配供给,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有助于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消费场景,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感,使得消费者乐意尝试新产品和新服务,实现消费的提质升级,持续释放需求动力,有助于带动数字传媒、数字娱乐、在线学习、智慧医疗、数字养老等数字化服务的发展,加快开拓新的消费场景。
-
(三) 数字技术和数字劳动推进劳动过程现代化
-
数字技术和数字劳动是劳动过程现代化的重要推力,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加速数字技术与物质资料生产的深度融合,显著改变了人类的劳动形式、劳动内容、劳动组织方式,使人类劳动过程呈现出现代化特征,进而引领推进劳动过程现代化(沈文玮和李昱,2022)。数字化和信息化给劳动带来了新的变化:第一,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以及人工智能革命的推进,不光是体力劳动被机器人代替,人类的重复性无创新的脑力劳动也正在被人工智能代替,实现了劳动过程的智能化升级,这也促使人类转向依靠智慧、需要思考的劳动,从事创造性的工作;第二,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移动网络以及大数据、信息的普及,不断打破传统时空限制,改变了以往固定的劳动地点和劳动时间,进而模糊了劳动与空闲的边界以及生产与消费的边界; 第三,数字化和信息化带来了新的业态,如网购快递、生鲜电商、在线教育、远程问诊、远程办公等新兴服务需求快速扩张,创造了大量新的岗位,如网购服务员、软件程序员、大数据分析师、快递跑腿等等;第四,数字化和信息化催生了“数字劳动” 这一新型的劳动形态,以及广泛采集和匹配信息的数字平台,这一变化不仅对传统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进行了颠覆,更重要的是对劳动者本身进行着重构 (孙伟平和尹帮文,2022),大幅提升了生产活动的自由化程度,衍生出一种极具弹性化的劳资关系,正如零工经济和零工平台的蓬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地点、劳动时间和劳动形态,零工经济下劳动者获得更灵活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实现多元化。未来,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会更加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带动数字劳动趋于高度智能化和自主化,智能系统将会全面覆盖高危险、高强度的劳动情景,加速劳动过程现代化。
-
(四) 数字乡村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数字乡村建设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乡村高质量振兴的新动能,有助于提升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以数字化和信息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高质量振兴迎来了新的历史契机。出于塑造乡村新发展格局、推动乡村转型升级、惠民便民等目的,各地都迈上了智慧乡村建设的道路,通过构建数字乡村体系,为村民提供智能化服务,提升数字化的生活水平,实现公共服务精准供给,使人们在农村也能享受“互联网+”政务服务,以及线上教育、医疗、购物等服务。数字乡村建设需要加强乡村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城乡要素流通,使各类资源顺利进入相应的产业,进而提升乡村资源的配置效率,并且需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形成产业集聚和发展的比较优势,激发和增强乡村数字产业发展的动力,带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在乡村建立和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乡村的现代感(严宇珺和龚晓莺,2022)。同时,通过数字化赋能,让乡村治理变 “智”理,运用数字技术,搭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平台,使人人都能通过该平台提出建议并进行监督,大幅提高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治理成效,加大村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由于数字经济推动新经济形态不断涌现,推动现代经济呈现出共享这一新特征,因此乡村发展也应顺应时代潮流,通过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的方式提升资源利用率,增加村民的收入,切实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争取让全体乡民共享发展成果,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数字乡村建设以乡村当地特色为导向,通过数字化赋能,放大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特色发展的优势,实现精准化和专业化发展,形成有效和规模化的市场供给,并借助手机和直播,开拓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需求,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
(五) 数字政府建设和数字化治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
数字政府建设和数字化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提质增效的关键,数字政府具有信息化、管理网络化、办公自动化、政务公开化、运行程序优化等特点,有助于促进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政府治理民主化、监管全方位化等(周文彰,2020),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治理效能,有效增强了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加速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我国政府正加速由电子政务、“互联网+政务服务”向数字政府转型,转型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以数字化改革赋能政府治理,着力打通政府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高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实施高水平治理,加强数字政府建设(詹国彬和张宸铭,2022)。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要立足于人民的服务需求,致力于提升人民满意度,重视数据壁垒、数据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充分发挥数字生产力,极大释放数字赋能效应,以落实数字政府建设来全面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当前及未来,数字政府建设应着重“协同”发展,通过数字化改革,充分利用数据的特质,以数字技术实现政务机构业务链的对接、协同、重构,并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化治理(黄璜等, 2022),同时,可建立一体化的数字平台,以便捷、高效、安全的信息通道不断推进治理协同,不仅实现政务机构内部协同,更要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提升对市场、社会以及自身的治理能力。此外,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在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信息技术嵌入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打造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依托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通过研发“一网通办”“掌上通”“智能审批”等APP,实现政务服务集成改革和流程优化,实现政务服务一站式办理,真正做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陈潭,2022)。
-
二、 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厚植中国式现代化强势推进的基础条件
-
(一) 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
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高度发展,使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更为坚实的经济基础。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入研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得到迅猛提升,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加速渗透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全面赋能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消除传统生产模式下的堵点,促进各环节的运行与畅通,激发庞大的消费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孕育出了规模化的数字产业集群,带来了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数字化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推动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并且数字产业化程度日益加深,规模进一步壮大,数字产业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优势明显,彰显了强大的社会财富创造能力,社会财富积累速度加快,财富积累总量日益增大。同时,语言数据、信息、知识等形态的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财富也逐渐表现为数据、知识等形态,不再局限于有形的和物化的,从而人类社会财富形态将迎来巨大转变。此外,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提供了技术支撑,“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有助于全面提升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和国际社会的数字化合作,积极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与服务链的相互衔接,为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支撑,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也为全球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
(二) 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基础
-
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高度发展,使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成为可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习近平,2022b:23),“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习近平,2022b: 37-38)。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历史机遇,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民主,使之较以往更充分、更广泛、更真实、更有效,促进民众共同参与公共事务;赋能协商民主,促进多元主体在公共事务治理中凝聚共识;赋能民主监督领域,有效规范公共权力行使(肖滨和袁进业,2023),实现多个领域助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早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民主政治图景。近年来,各地对立法、监督、代表等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革,打造政府和人民之间最直接的沟通反馈平台,如浙江宁波鄞州的“码上见”、温州的“e系列”、江西的“数字人大”等,以此来听取最真实的民意,集聚最广泛的民意,并通过数字技术,在海量民意信息中筛选热点高频词,对人民最需要的、最关切的、最迫切的民生实事进行立项,及时将民意落地,使人民感受到政府办实事的决心。同时,各地全面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向纵深发展,以数字化手段突破过去的时空限制,让全民监督变得更有力量、更真实有效,加快数字化平台的搭建,使人民能在线观看、在线参与、在线监管,大幅增强全民共治“监督力”。
-
(三) 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
-
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高度发展,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承中华文明提供了新的助力,有助于推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2022b:23)。可见,中国式现代化不光对经济增长提出了要求,更关注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及社会财富积累充足的情况下,人们对精神生活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需要更高质量的教育,更多元化的文化产品,更多层次的文化服务等,因此,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有助于破除文化的地域和城乡壁垒,有效解决高收费和覆盖范围有限的问题,为不同地区的人民和城乡人民提供公平享有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机会,特别是有助于保障中西部地区和乡村人民共享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发展的成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国家人人享有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目标。信息化和数字化代表着中国式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方向,物质生活富足为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奠定了实现的可能,“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①当前,精神文化大多取材于物质生活,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将会享有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巩固全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
-
(四) 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基础
-
信息化和数字化文明高度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社会治理不断完善,“智慧治理”成为现实,将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公正、共享、和谐的社会。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出现数字可视化传播的方式,以高效的传播速度,呼吁有余力的社会成员投入到公益实践活动中,增加社会公益的普及度、接受度、参与度,增强公益慈善力量,引领社会价值朝着友善、积极、和谐的方向发展 (严宇珺和龚晓莺,2023)。同时,信息化和数字化在精神文明引领层面发挥道德和宣传功效,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精神导向,生成浓厚的中华民族精神,激励个人将自身价值追求与国家民族复兴目标统一起来,使社会更趋于和谐发展。并且,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具有的强渗透性、广覆盖面、高拓展性、普惠性、跨时空开放、共享性、精准性、高效性、去物质化等特质,将不断弥合数字鸿沟和发展鸿沟,从而推进全社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此外,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不仅带动经济发展,更为国家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现实的条件,当前,各地重视数字政府建设,着力于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运用数字技术,推进协同治理,不仅实现政务机构内部协同,更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提升对市场、社会以及自身的治理能力。
-
(五) 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基础
-
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高度发展,使绿色、低碳、可持续生产力成为现实。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带来了新型的,具有绿色、低碳特质的生产力形态,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时代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2022b: 22),“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习近平,2022b: 49-50)。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需要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具有共享性、精准性、高效性、去物质化等特质,为绿色发展模式提供了现实可能,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双赢的路径。历史经验表明以资源消耗和污染环境为代价来推动发展,是走不通的,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厚植绿色底色。一方面,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赋能传统生产方式,提升绿色创新能力和绿色监管效能,能有效降低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损害,助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的形成(刘维林和王艺斌,2022);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有助于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传统行业能耗,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此外,凭借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能精准识别并全程追踪生态环境问题,为科学保护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技术支撑,为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供技术保障(杨凌和陈嘉盈,2022)。
-
三、 构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化引领发展路径
-
通过上文分析,可见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未来需要以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
(一) 以数字经济引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
以数字经济强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征以及创造新的机遇,助力我国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第一,以数字经济重铸人口规模新红利。数字经济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特质,数据越丰富,越能构建出多元化的数字场景,越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为社会生产提质增效。由于数据产生于人类活动,因此,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征成为我国独特的数据优势,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出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数字经济时代转化为巨大红利。第二,以数字经济带动人口规模巨大下的就业供给。数字技术具有开放和共享的功能,有助于劳动力自由流动,并且随着数字化消费普及,网约车、外卖等领域发展愈发成熟,数字化就业成为就业供给的重要来源,可以说,数字经济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催生了数字化职业,为我国人口规模巨大下的就业提供了新机遇。第三,以数字经济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无论是数字产业化还是产业数字化,对劳动者都有着更高的数字技能要求,进而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第四,以数字经济应对老龄化加剧。要加快建设服务老龄人群的数字公共基础设施,使他们过上安全便利的数字生活,基于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提升居家养老照护的成效,并通过数字技术为老龄患者提供就医方面的便利。
-
(二) 以数字经济引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
以数字经济推动解决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助力我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一,以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协调,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数字经济通过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并充分发挥要素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效应、比较优势效应、产业转移效应,来实现产业协调,进而突破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第二,以数字经济推动城乡协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数字经济赋能数字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高质量振兴,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畜牧业、乡村特色旅游、绿色生态农产品、乡村电商销售,提升乡村现代化程度,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并发展乡村数字金融,加强农民对数字金融的深度认知,提升其参与数字金融的意愿,进而获取数字金融等数字红利。第三,以数字经济推动收入分配调整,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衍生出多样化的就业形态,增加了大众就业和创业的机会,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完善了初次分配,并在再分配领域赋能政府,加大了税收、社会救助、转移支付等方面的效能,更在第三次分配领域,为公益慈善捐赠提供了新的且兼具效率和公正的方式,使第三次分配作用得到更大发挥。
-
(三) 以数字经济引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
以数字经济夯实现代化物质基础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助力我国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数字经济能提升财富积累的效率和数量,推进经济高质量增长,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并且数字经济也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生活方式,使人们实现精神富足。基于此,有必要一方面以数字经济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进而为精神生活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以数字经济推动人民精神富有,随着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日渐成熟,能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和全民共享,使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得到充足发展,进而促进文化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时,数字经济能有效赋能文化教化,助力全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夯实文化强国的根基,激发人民的主体意识,培育合作共赢的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
(四) 以数字经济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以数字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助力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需要以数字经济有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随着数字技术广泛运用于各领域,实现了各领域全方位的绿色低碳发展,减少了重点领域的碳排放量,如在能源领域,能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使用结构、实现节能减排;在制造领域,对设计、生产等环节均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制造业的提质增效;在交通运输领域,通过数字技术的广泛渗透,实现交通运输的绿色转型,不仅使交通运转效率大大提升,更降低了能耗;在社会领域,搭建了大量的“线上+线下”数字化场景,不仅方便了人们出行办事,使居民树立起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绿色金融不断发展,大幅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郭启光,2023)。此外,随着数字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使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实现生产效率提升与碳排放减少,进而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同共进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
(五) 以数字经济引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
以数字经济发展增进交流与合作,助力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数字经济为中国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第一,以数字经济加速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具有跨越时空的特质,首次实现了全球范围内不同人群的无障碍交流和联系,逐步形成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拓宽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同时,通过构建全球数字化合作平台,打造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推动数字设施互联互通,实现了国家间前所未有的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以数字经济带动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不仅是中国发展的经济新动能,更是全球经济发展新动能,以数字技术为内在动力的数字贸易是国家贸易的新模式,已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因此,有必要建设全球数字贸易中心、制定数字贸易规则标准、构建完善的数字贸易监管体系。
-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
参考文献
-
[1] 白永秀,宋丽婷.数字经济对经济活动影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8-85.
-
[2] 陈潭.党建引领、数据赋能与信息惠民 —— 理解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的三重界面 [J].行政论坛,2022(5):37-43.
-
[3] 郭启光.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J].理论研究,2023(1):13-20.
-
[4] 黄璜,谢思娴,姚清晨,曾渝,张权,云美丽,张唯一.数字化赋能治理协同:数字政府建设的“下一步行动”[J].电子政务,2022(4):2-27.
-
[5] 李标,孙琨,孙根紧.数据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理论分析、事实依据与实践路径[J].改革,2022(3):66-76.
-
[6] 刘洪愧,邓曲恒.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分析[J].经济学动态,2022(6):11-24.
-
[7] 刘维林,王艺斌.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效应与机制研究[J].南方经济,2022(8):73-91.
-
[8] 沈文玮,李昱.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经济和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J].经济纵横,2022(11):1-7.
-
[9] 宋冬林,孙尚斌,范欣.数据在我国当代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学术交流,2021(10):60-77+192.
-
[10] 孙伟平,尹帮文.论数字劳动及其与劳动者的双向建构[J].社会科学辑刊,2022(6):55-65.
-
[1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a-10-26(01).
-
[1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b.
-
[13] 肖滨,袁进业.让基层数字化民主运转起来——浙江省“打造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的案例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23(1):50-55.
-
[14] 严宇珺,龚晓莺.数字经济助推共同富裕:基本逻辑、作用机制及实现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24-130.
-
[15] 严宇珺,龚晓莺.新发展格局助推乡村振兴:内涵、依据与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22(7):57-63.
-
[16] 杨凌,陈嘉盈.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N].学习时报,2022-08-17(A2).
-
[17] 詹国彬,张宸铭.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N].深圳特区报,2022-07-12(B02).
-
[18] 周文彰.数字政府和国家治理现代化[J].行政管理改革,2020(2):4-10.
-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信息化和数字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要素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劳动过程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数字”特征,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厚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生态文明基础,使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强势推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将立足于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并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本质特征,构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化引领发展路径。
Abstract
China’s modernization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that attract worldwide attention. At pres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igital technology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so that Chinese modernization presents "digital" features such as the modernization of factor system, industrial system, labor process,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have achieved leapfrog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igital technology have strengthened the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mak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push forward strongly. In the future, Chinese modernization will be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igital technology, and based on the fiv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o build a digital-led development path to realize Chinese moder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