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引言
-
元宇宙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环境,它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进行交互融合,建构了一种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空间,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永续发展的网络空间,因此元宇宙是比互联网更为系统的世界结构 (李晓,2023)。而所谓的公共意见,则是指涉及公共利益与秩序、公共政策、基本道德伦理、基本社会价值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各种途径发酵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并引发公众积极参与讨论的不同意见的总合(陈刚,2011)。作为虚实结合的空间,元宇宙既可能成为公共争议传播的媒介,也可能成为制造新的公共争议并引发公共意见传播的场域。如果说现实世界是一个意见可以相互交换和传播的公共空间,那么仿真、模拟现实世界的元宇宙在理论上也是一个意见可以相互传播和交互的场域。这个空间不仅仅具有虚实结合性的特征,存在于此的公共意见可能更加多元化,其内容的传播也会在虚实之间。因此,无论是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还是与现实世界平行的公共空间,元宇宙都可能与公共意见的传播产生关联。当前,元宇宙正在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连接,而且正在重塑公共意见传播的格局。
-
随着元宇宙的爆火,“元宇宙赋能”的相关研究也不断兴起,这类研究关注元宇宙的技术潜力,主张元宇宙对社会的积极塑造。例如,在教育领域,不少学者探讨了元宇宙如何通过仿真情景模式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胡凡刚和王绪强,2022;李芳等,2022),还有部分学者从技术、思想资源的扩展、教学模式的创新等角度探讨元宇宙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王海建,2023;李新仓,2023;黄存良和李志辉, 2023;陈新宇,2023);在经济学领域,有学者探讨了元宇宙如何从整体上助力全国产业政策的布局(吴晓亮等,2023;钟业喜和吴思雨,2022),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传媒等不同产业的发展(张柏林,2022;冯学钢和程馨, 2022;滕姗姗和胡健,2022)。在此背景下,可以大胆假设,元宇宙对公共意见的传播也具有赋能作用。也就是说,在这个空间内,公共意见的传播可能更加高效、迅捷。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公共意见传播的社会性特征:一方面,公共意见要求必须要尽可能营造广阔的公共空间,为公民意见的自由表达和交换提供场所;另一方面,公共意见的传播和交换也并非是肆意的,它必须要遵循国家和社会的规则和边界。在此背景下,若要认识元宇宙与公共意见传播之间的关系,除了要关注元宇宙赋能公共意见传播的积极方面,还要关注元宇宙可能引发的公共意见传播的意识形态危机。本文的思考正是建立在正面和负面的双层思维下:从元宇宙赋能公共意见传播的正面性角度切入,对元宇宙赋能公共意见传播的内在逻辑进行探讨;从元宇宙赋能公共意见传播的负面性角度切入,对元宇宙赋能公共意见传播的观念和治理路径进行探讨,以最大限度发挥元宇宙对公共意见传播的正面促进作用,同时弱化元宇宙可能引发的公共意见传播的负面危险性。这不仅有助于认识和理解元宇宙空间,更有助于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
二、 元宇宙赋能公共意见传播的内在动力
-
作为与现实物理空间交接、交互的特殊虚拟空间形式,元宇宙为公共意见的传播创造了更广阔的场域。在这个场域内,公共意见的传播链更长、传播主体更广泛、传播内容更自由。无论是元宇宙运行的核心基础——技术支撑,还是元宇宙运行背后的操控力——资本市场,抑或是元宇宙运行的场域——虚拟交织空间以及空间内公共秩序和规制的暂时缺位,都在不同程度上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内在动力推动着公共意见的传播。
-
(一) 技术革新浪潮的动力
-
作为多种新型智能技术的综合,元宇宙首先为公共意见的传播提供技术动力。从技术方面来看,元宇宙赋能公共意见传播主要以两个维度的技术革新特点作为前提:第一,在宏观层面元宇宙就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结合;第二,在微观层面元宇宙能够建构大量的“虚拟社区”,用户可以在新形态的社区中进行社交与互动。
-
元宇宙中创新的技术集为公共意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且真实的平台和空间。一方面,元宇宙中公共意见传播的媒介极具丰富性,能够实现信息的高效递导。元宇宙技术革新的重要表现就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它不仅创造出虚拟世界,还推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互动。公共意见在元宇宙中也同样能够依托基于现实而虚拟仿真的媒介再次得以传播,且在虚拟和现实的交互中,还可能会碰撞出新的公共意见,并借助虚拟和现实的媒介传播开来。随着元宇宙发展,虚拟空间一边形成壁垒一边打破壁垒,然后又形成新的壁垒并再次打破,人们的认知和观念也在一次次的交互之中重塑与更新,公共意见的传播呈现出聚合与分散、繁荣与荒芜交替的情景,循环往复……另一方面,元宇宙中公共意见传播的媒介也极具仿真性,它能够增强公共意见表达的社会临场感,强化公共意见传播的实效。传统网络中公共意见传播的一大弱势就是缺乏非语言信息,例如眼部信息、身体外部信息、肢体接触信息、运动学信息、声音信息等等(许玲玲,2005)。而元宇宙则能克服这一缺陷,通过仿真虚拟场景的搭建,尽可能还原非语言信息,增强公共意见传播的共同体验感。
-
元宇宙中技术的开放性和空间的虚拟仿真性增强了公共意见表达和交换的活跃性。一方面,元宇宙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让参与到虚拟世界的网民感受到“真实”的公共空间的存在,从而激发其参与公共表达的热情。虽然是虚拟空间和虚拟个人,但由于网络的即时性、互联性,虚拟人之间的“共在性”基础,以及场景的“真实性”,元宇宙空间之中的公共生活更具有真实感知性。沉浸式的体验更能从情绪上激发网民参与元宇宙公共生活的热情,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公共探讨,公共意见的表达和传播也就越发活跃。另一方面,元宇宙中的虚拟性也能够极大增强网民公共意见表达的勇气,让个体通过“真实”的场景将自我意见更好地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只要具备相关电子设备,并且支持TCP/IP协议就可连接某个特定虚拟空间,因此,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参与到特定虚拟空间之中,以虚拟身份进行经济、娱乐、文化等社交,该特定虚拟空间由此具有成为公共空间的极大可能性。
-
(二) 市场至上主义的资本动力
-
在市场至上主义的驱动下,商业资本对元宇宙的渗透也越发深入。资本要占领元宇宙的阵地,必须要借助活跃的、有助于自身话语优势的公共意见才能带动其商业效应。一方面新技术减少了资本在充分竞争领域的无效发展,另一方面元宇宙产生了新的可供资本逐利的领域,如数字技术、数字货币、数字资产等(谢新水,2022)。同时,资本不仅成为元宇宙中公共意见传播的最初动力,也为公共意见的持续性传播提供基础设施式的支持。由此,资本对元宇宙内公共意见和公共事务的控制也就形成。其具体表现为:
-
第一,资本通过对技术的主导可以实现对公共意见和公共事务的领导。不得不承认,资本通过技术获得对围绕元宇宙一切内外部事务之存废的决定权。其根本在于资本对元宇宙产生和发展所依托的核心技术的主导和控制。毫无疑问,元宇宙的火爆本身就是商业资本推动的结果。2021年,号称“元宇宙第一股”的Roblox在上市后第一天股价就大涨54%,公司估值超过450亿美元,其惊人的涨势背后显然存在资本的鼎力支持。资本通过技术的主导极易实现市场扩张和对行业的垄断,原因在于,元宇宙所依托的虚拟现实、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往往被小部分科技公司所垄断,这一技术的垄断可以轻易实现信息传播的霸权。近年来令百度公司深陷舆论漩涡的魏则西事件(王倩,2019),以及假冒失联女孩章子欣父亲发言的事件都表明,科技公司的技术垄断确实可能会导致信息垄断的后果。而元宇宙技术的更高门槛,则更容易为资本利用技术黑箱和头部效应操控舆论创造条件。资本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取得对公共舆论的洞察力,并利用信息差将社会公众的判断引入特定方向;高阶形态则表现为对元宇宙意识形态的控制。对于作为初期建构者的跨国企业等寻求资本扩张的主体,公共性并非其核心诉求。亦如工业化初期所展现的资本与工人的激烈冲突,新技术与新责任将导致元宇宙在建构初期呈现弱公共性(谢新水,2022)。在缺少法律和道德约束时资本要对平台规则、编码价值观实现控制,元宇宙只是资本积累的新领地,并形成“去开放的传播”(胡泳和刘纯懿,2022)。资本和技术作为元宇宙的物质基础,可以“武断地消灭一切对其不利的公共性知识”(李晓,2023)。由此,资本基于市场主义理念,利用垄断性技术在元宇宙的建构,弱化了元宇宙的公共性,进而取得了元宇宙内外事务之决断的权力,并控制了元宇宙内公共意见的传播。
-
第二,资本通过对传播基础设施的把握实现对公共意见和公共事务的主导。在资本通过技术活动获得自我扩张和行业垄断的现实地位之后,技术加持下的资本可以被视为元宇宙中的元力量,从而成为思想交锋和观点对话的基础设施,以致商业资本能够成为推动元宇宙社群内部公共意见传播的又一内在动力。在元宇宙中,交往主体由场景化的公共交往实践变为虚拟的数字媒体场景,基于兴趣而生的私人化表达因虚拟形象的塑造而演变为公共性表达(曹克亮,2022)。这意味着,借助资本构建的可交流性的基础设施、个体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和传播公共意见的动力增加。从另一角度说,个体的自主性和对信息的选择权也得到拓展,因为作为现实扩展手段的元宇宙,在技术上使得场景及信息传播的途径多样化。扩展现实的场景中,个体处于主场而非客场的地位(喻国明和耿晓梦,2022)。在这个过程中,市场至上主义促使资本加速元宇宙中交流平台、社交媒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客观上为公共意见的传播提供了物质性土壤的同时,也促使参与元宇宙的个体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互动交流。元宇宙对公共意见传播的加速和深入由此形成。
-
应同时予以注意的是,作为元宇宙公共意见传播的重要动力之一,市场至上的理念也带来权力的不正当控制、市场优势主体对信息的定向传播,最终导致公共舆论与公共意见被不正当操纵,例如公共意见的趋同化、片面化等。在元宇宙建构初期,如前所述,市场至上主义对公共意见传播的影响不可避免,之后则应通过元宇宙公共秩序的构建、法律与道德约束机制的形成以使得市场至上主义的动力纯粹化。
-
(三) 虚拟空间以及空间内公共秩序和规制暂时缺位的动力
-
元宇宙本身是一种新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因此尚未有充分时间去建立有效的道德、法律、习俗等社会规范,这导致了在元宇宙的场域之内,无法进行法律责任的归结和相关法律的执行,但这恰恰为公共意见的井喷式传播留出了足够的类似野蛮生长的空间。具体而言,元宇宙创造的虚拟空间以及空间内公共秩序和规制的暂时缺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公共意见的增长提供了动力:
-
第一,模糊的个体现实与虚拟的身份定位降低了参与公共讨论的门槛。在现实世界中,医生、律师、工人等主体,在不同的职业区分下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身份和社会阶层上的差异。元宇宙的诞生打破了这一公共秩序框架的限定,它塑造了一种看似人人平等的虚拟场景,在这个场景里,每个人都可以同等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开展社交活动。这样的平台必然会触动一些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人,代偿性地从别处寻找成就感和满足感,比如在虚拟社交活动、网络游戏等领域中获得那些无法在工作和生活中实现的自我价值(简圣宇,2022)。在元宇宙空间中,不论职业、不论性别、不论阶级、不论贫富,所有主体都能尽情参与到公共争议中,勇敢地进行自我表达。正是这样一种身份无差别的环境,大大促进了公共意见的蓬勃发展。
-
第二,传统社会公序良俗规制的缺失降低了语言组织表达的难度。“弱公共性是元宇宙建构初期的典型特征,这主要是因为在实践领域,建构元宇宙的初期行动者大都是数字企业,它们始终以追逐高利润为目标,将元宇宙变成了企业的逐利空间或者个体投资者的‘嘻哈世界’”(谢新水,2022),因此对习俗和道德有所忽视,而更倾向于迎合大众的趣味,而无论这些趣味是否违反传统意义上的伦理道德。在这一背景之下,人们会更倾向于使用符合自身特征和年龄的语言去阐述个人观点,这些流行话语的表述更为简洁,但缺乏规范要求。同时,由于元宇宙中媒介的间隔、传统意义上面对面交流的缺失,上述流行话语并不会将听众的感受纳入到考量范围,这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以往对话中的语言禁忌,拓展了各类语言使用的可能性。因此元宇宙中流行话语的兴起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意见表达不受任何约束的感受,也激发了他们表达和传播公共观点的意愿。
-
第三,缺乏行之有效的行为惩戒机制降低了公共讨论的成本。元宇宙具有虚拟现实的特点,人们在其中的很多行为都是仿效现实生活进行的,如一些开放式游戏的制作,会使玩家具有强烈的代入感。故而无论是在元宇宙条件下展开娱乐活动或是发表各类公共意见,事实上很有可能产生和现实社会中相近的效果,譬如对内心负面情绪的宣泄,以及对交际者造成的语言创伤等。由于元宇宙是新诞生的概念,相关的法律政策还无法及时予以回应和规制,致使其对参与人施加惩戒的规则缺失,这给元宇宙空间中的参与人留下了极大的活动余地,导致部分人不计后果地进行各种意见的表达,客观上助推了公共意见的传播。
-
三、 元宇宙赋能公共意见传播的观念构造
-
若要真正激发元宇宙赋能公共意见传播的积极动力、能力和潜力,元宇宙的用户、掌握技术的企业、资本乃至国家,都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和秩序观念。具体而言,公民个体在元宇宙空间内进行自我表达时必须要具有社会关切性,以此约束自我表达的边界;企业在开发、推广和应用新智能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要具有公共关怀性,以此克制逐利的野心;国家在统筹元宇宙秩序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规范性意见和相关的法律规则,强调元宇宙内部公共意见传播的规范性。
-
(一) 社会性观念
-
元宇宙的运行旨在服务元宇宙中活跃的用户,使用户在虚拟世界内能够达到跨地域、跨时空的互联互通。有学者指出,元宇宙为现实社会提供四种社会公益物:可达性(Accessibility)、多元性(Diversity)、平等性(Equality)、人文性 (Humanity)(喻国明,2021)。其中“可达性”主要依靠用户的虚拟身份在元宇宙人际交往中完成,而元宇宙中的虚拟化身与现实身份区别很大。在现实社会中,市场经济下的所有交易都要以信任为前提(张维迎,2006)。现代主权国家为发展商品经济,使个体不限于家庭关系而融入社会关系,建立起以信任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体系。法律责任机制得以实施的关键在于机制内所有主体的身份信息都是真实的,任何社会成员一旦违反社会的强制性规定,就会受到相应的制裁,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阿克塞尔罗德,2007)。因此,现实社会身份的可溯源性和唯一性,使行为主体在任何制度中都能被准确识别。相反,如果信息不对称,社会成员就无法预测彼此行为,难以产生信任,更无法深入合作。元宇宙作为虚拟社区,存在网络化交往的缺陷,最为典型的就是难以建立信任机制。信任是建立在对交流对象确定性的熟悉和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基础上的(杜骏飞,2003)。而元宇宙的匿名性加重了建立信任机制的困难,没有信任机制作保障,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将会充满挑战。
-
元宇宙中的用户具有匿名性的特征,虚拟身份在元宇宙中的交互活动产生的影响难以溯源,加之当前元宇宙中公共意见监督机制的缺乏,用户的表达自然也就十分自由。在元宇宙所搭建起的公共意见交流场域中,人们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各类意见在元宇宙中更加平等、包容地交流传播。在匿名状态下,人们更愿意敞开心扉袒露真相,在面对各种敏感事件时,人们无需囿于现实身份而畅所欲言。这种匿名化的传播方式对言论自由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匿名性的元宇宙中,自由表达并非是没有边界的,个人仍要秉持社会观念,对自我表达进行约束。无论是何种形态的元宇宙,本质上都是一个社会(张钦昱,2022)。而人本身又具有社会属性,因此即便是虚拟身份,只要在元宇宙中与其他用户进行交互就会产生外部性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匿名状态下更容易脱离角色,降低社会控制力,实施与现实生活不符的个性化行为(吴正国,2001),元宇宙中的匿名性意见传播不受现实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的制约,更容易产生非理性的表达,甚至产生危害国家、公共安全的言论。若错误价值观在元宇宙甚嚣尘上,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元宇宙用户是带有自身价值观的社会人,元宇宙去中心化则会加剧极端思想的表达。用户受极端思想熏染会影响自己的思想立场。尤其在元宇宙初期,如果劣质信息和错误价值观占领舆论高地,会对主流思想的话语权和领导权产生冲击。鉴于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判断,元宇宙赋能公共意见传播的社会性观念的树立十分必要,它要求个人通过自觉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来约束其在元宇宙公共空间中的匿名性表达,以防止极端言论和错误思想对个人的侵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威胁。
-
(二) 公共性观念
-
元宇宙的开发应用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和引导。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资本的形态发生变化,自然资本、金融资本、科技资本等都以数字化的形态体现。元宇宙为数字技术和资本提供了交汇的场域,一边构建未来虚拟世界的蓝图,一边加强“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丰子义,2009)。一方面,元宇宙带给用户的愉悦体验是资本化的数字技术力量在发挥作用。资本的逐利性会利用元宇宙的虚拟身份最大程度地暴露人性,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会在虚拟世界中滋生。当人们无止境的欲望被资本裹挟,公共意见的传播更难以渗透。另一方面,当资本与技术结合,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将会完全被资本主宰。“数字殖民”是数字技术与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为满足资本的无限积累,资本会冲破各种阻碍开辟市场。当今数字殖民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掠夺方式,成为垄断扩张的重要手段(吴宁和刘金凤,2022)。这种剥削方式隐蔽性强,范围广。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试图占领元宇宙空间,通过数字殖民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而为了最大程度地攫取价值,资本会忽视道德伦理,与技术结合,定义元宇宙内新的标准。在资本主义国家掌握数字技术垄断的大背景下,元宇宙一旦被资本控制,便会以数字殖民的形式侵蚀主流思想,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鉴于以上分析,元宇宙要赋能公共意见高效、高质量的传播,就必须用公共性观念的构建来弱化资本私利性观念的冲击。
-
公共性观念的树立,要求相关技术企业必须要坚持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方向指引,避免技术对公共意见传播方向的不良引导和恶意操控。公共性观念对元宇宙中公共意见传播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要抵制错误思潮的入侵,保障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主导地位。如果元宇宙通过技术获取用户虚拟身份信息,通过数据营造 “信息茧房”,隔绝多元观念,利用虚拟世界主张不良价值观,提倡消费主义和娱乐泛化,用户就会在虚拟世界中沉迷不良价值观,背离主流思想和伦理道德。因此,必须要从源头上遏制元宇宙无序扩张的价值观,赋予技术以公共性色彩,防止技术对公众的不良影响和恶意操控。另一方面,要防止“数字历史虚无主义”对主权国家观念的冲击。数字寡头企业和资本产业运作元宇宙,创造“数字想象共同体”,赋予主体虚拟身份从事交往行为。现实社会的主体身份是由民族国家赋予的,商业资本应当树立公共性观念,保障元宇宙的虚拟身份与现实世界中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等共同记忆,确保个体与民族国家情感的紧密联系。
-
(三) 规范性观念
-
科技伦理是在进行科学技术活动时所要遵循的价值原则。要坚持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习近平,2021)。元宇宙旨在成为互联网革命形态,构建资源无限的数字社区。但是随着资本向元宇宙的扩张,必然对现实社会规范提出挑战。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由于相关的规范未能跟随技术的脚步,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在伦理层面,元宇宙也是有虚拟人物交互组成的“社会”,“社会”内部的匿名化特征会加剧元宇宙内舆论的风险。元宇宙相比较互联网而言,虚拟程度更高,治理风险也更大。错误价值观一旦在元宇宙内广泛传播,又缺乏规范治理,不仅影响元宇宙内部秩序,还有可能威胁现实社会的秩序体系。而资本和技术构成的专制秩序也可能会使元宇宙形成新的权力,为社会和法律治理带来挑战,使元宇宙内部公共意见传播的空间权属、道德伦理等问题面临挑战。元宇宙内公共意见的有序传播还要依托规范的元宇宙公共秩序,因此规范性观念的树立对于推动元宇宙内公共意见的传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
但目前就元宇宙推动公共意见传播的诸多要素来看,树立规范性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元宇宙中虚拟世界法则的基本内容是使用条款和由平台供应商所设定的社区标准或准则(卡西亚安托和基林茨,2022)。但元宇宙被资本把持,因此平台操纵着元宇宙内部规则,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必然会以商业利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因此,资本方会采取诸多措施制止相关制度进入元宇宙。其次,元宇宙内部制度构建复杂。一方面,元宇宙是多种新兴技术整合构成的虚实相融的新型社会形态(闫佳琦等,2022)。元宇宙内部主体是被赋予虚拟身份的用户。元宇宙用户的思维也与现实身份不同,交互行为也是不断演变的。因此用现实世界中的社会规范来治理虚拟世界的思想模式是否适用值得商榷。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经济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一系列规则和制度支撑。元宇宙也会涉及制度设计的基本框架选择。虽然元宇宙的知识、逻辑、边界及价值的基准是现实社会,但是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运行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罗有成,2023)。元宇宙是一个分布式的开源世界,DAO(一种全新的人类组织协同方式——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的缩写)中的所有参与者共创内容,因此元宇宙的规则是社区达成共识还是依据现实社会规范是有争议的。
-
但是,元宇宙绝不是法外之地,既然制度的构建目前存在困难,那么可以考虑通过思想治理规制元宇宙,以柔性方式约束对象的道德和行为以规范元宇宙的秩序。
-
四、 元宇宙赋能公共意见传播的思想治理
-
元宇宙赋能公共意见传播的思想治理问题可分为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就微观层面而言,需要立足于对用户道德自律的引导;就中观层面而言,需要立足于对企业的文化引导,借助企业的文化力量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优势;就宏观层面而言,需要国家搭建起完善的制度框架。
-
(一) 基于道德自律的用户自我治理
-
虚拟空间并非法外之地,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只有自我约束,才能享受到自由。与互联网的法律规制、技术规制等其他规制方式相比,网民的道德规制是一种内在的、稳定的、可持续的治理制约机制。因此,提升元宇宙内用户的道德自律水平,是元宇宙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道德自律的依据与条件是以个体的意志为前提,是个体在合理的条件下,自觉地做出的一种行为选择。由于元宇宙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个体内在的道德自律对元宇宙空间的文明与净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元宇宙所具有的“虚拟”属性,使得主体的真实身份处于“虚拟”状态,极易暴露出人性的软弱。这就导致了大量元宇宙主体的虚拟人格与真实人格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隔阂和背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将自己心中“黑暗”的一面激发和扩大,从而削弱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力,形成网络社会真实性与虚拟性之间的矛盾。虚拟化的特征使得已有的道德准则在现实社会中的约束能力减弱,道德的他律性也随之减弱。所以,元宇宙主体依赖道德自律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对元宇宙环境中的思想治理具有独到的约束功能。
-
元宇宙使用者的道德自我约束,又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规范约束机制。元宇宙参与主体道德自律和思想自治的动力来源于主体自身,主体自愿地认可网络社会的道德准则,并且在元宇宙的活动中也是有意识地遵守,将消极的顺从转变成积极的自律,把外部的道德准则变成自身的自觉性,从而符合元宇宙的相关道德要求。所以,相对来说,依赖道德自律实现元宇宙思想治理的成本更低,而且思想环境抵御外界冲击的能力更强。
-
元宇宙的思想道德自律建设,既需要提高网络用户主体的道德素质,又要提高网络用户的主体意识。唯有如此才能借助元宇宙中主体的自觉和道德自律,把社会外部标准转化成主体的内部美德,从而达到净化元宇宙思想环境的效果。
-
(二) 基于舆论引导的文化治理
-
元宇宙中,公共意见传播会影响至现实世界,现实世界的思想、观念也会对元宇宙中的公共意见传播产生限制、制约,这就告知我们利用现实世界中的思想文化观念去进行元宇宙中的舆论引导与思想治理是具备可行性的。元宇宙中公共意见传播有两种样态,一种是现实世界中真实公共意见在元宇宙的映射,可能会影响到元宇宙内虚拟人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现实世界中有文化冲突、文化对立,基于元宇宙与现实世界平行、反作用于现实世界(王文玉,2022)的特性,现实中的文化冲突或文化对立也会映射至元宇宙中。但同时,“现实世界缺少什么,元宇宙就创造什么”(刘康,2023)的理念也表明在元宇宙中公共意见的传播有可能与现实世界完全相反,在制度规范阙如的元宇宙形成初期,一些在现实世界中被法律、道德规范和限制的意识形态以及思想观念可能在元宇宙内挣脱束缚,从而不受规制地进行快速扩散;这些在现实世界被法律、道德规范和限制的意识形态及思想观念包括了极端的享乐主义、抛弃道德束缚的人际关系等,甚至一些封建的思想如拜物主义都可能在元宇宙这个空间内死灰复燃(胡洪彬,2022)。因此,基于舆论引导的文化治理在元宇宙形成初期就显得极为重要。
-
在元宇宙,思想治理活动要遵从对话式的公共意见表达来传播先进的文化。文化是一定时空范围内人们经由长期生活实践而形成的物质与精神积累,文化反映历史,同时也会对当前人们的生活实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基于舆论引导的文化治理就要求我们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先进文化去影响元宇宙中的公共意见传播。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实中人们经过长期实践发展而对先进文化的高度凝练。以文化治理元宇宙的公共意见传播,一方面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世界的传播与实践,另一方面则需要在元宇宙中建立思想文化阵地。这就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者与传播者加快建立思想文化阵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元宇宙中对先进的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宣传,进而实现舆论引导,增强先进文化在元宇宙内的影响力,对公共意见传播进行文化治理。
-
(三) 基于规范的法律治理
-
开展思想治理,除了对公民道德、企业文化进行自我约束和自律教育以外,还要构建一条能够让法律规范进入到虚拟空间的通道,法治的他律。用道德规范高线和法律规范底线两个维度限定虚拟空间公共话语表达(赵宬斐和赖乐涵,2020)。当下元宇宙的发展仍然是一种“去规范化”的状态,针对元宇宙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仍然依赖外部社会中的法律规则进行,对元宇宙内部展开真正的制度治理还处于探索阶段。为此有必要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先行于制度治理并为制度治理进入元宇宙提供通道 (李晓,2023)。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将思想治理作为一种载体,支撑承载政治指令和道德伦理规范的先行者去支持和引导合理的元宇宙公共秩序,引导形成基本的元宇宙公共生活伦理价值观。元宇宙是一个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的数字化世界,搭建元宇宙内公共意见传播的制度框架是一个涉及两个世界的复杂任务,应当实行“软法”“硬法”共治。
-
一方面,应当设立公共意见传播的“硬规范”。第一,为元宇宙内公共意见传播设立基本原则。例如,确保每个参与者都能平等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受歧视;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多元意见,禁止恶意攻击或散播仇恨言论等;言论应当真实和可信,避免故意散布虚假信息等。第二,对元宇宙内虚假信息和违反法律的言论进行治理。具体包括:其一,要求元宇宙平台加强对公共意见内容的审核和监管,监测不当言论、仇恨言论、歧视性内容以及其他违反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言论,确保其符合准则和规范。对于违法内容,元宇宙平台应及时删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限制用户的访问权限、暂停账户等。其二,要求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和推进实名制。元宇宙的匿名性是冲击规范性的关键原因,用户在发布公共意见前应当进行身份认证,确保其真实身份和信息,从而有效提升用户对言论的负责程度,减少虚假信息和网络暴力等。其三,要求元宇宙平台建立完善的监督投诉机制。要设立专门机构监督公共意见传播状况,对于用户举报的违反公共意见传播规范的言论,平台应当及时处理。
-
另一方面,应当完善公共意见传播的“软约束”。国家除了要为元宇宙内公共意见传播设置“硬法”边界外,还可以采取教育指导等软法方式实现“软约束”。第一,国家可以制定公共意见传播指南。元宇宙是一个跨越疆界的虚拟世界,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制定统一的公共意见传播指南,使元宇宙平台和用户知悉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元宇宙平台和用户按照指南规范自己的言论发布和传播。第二,国家可以在元宇宙中设立宣传机构维护公共意见传播格局,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在场,并注重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话语的有机衔接(李冉,2014),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话语表达互动议题的设置(赵宬斐和赖乐涵,2020)。第三,国家可以开展用户教育和培训工作。既要支持用户发表多元化观点,避免过度限制言论自由和过滤言论,尊重用户思想差异,也要鼓励用户提升数字素养,鼓励用户提升批判能力,就相关话题进行深入讨论,使其合理合法参与到公共意见的传播之中。国家也可以要求元宇宙平台提供用户教育课程,教授公共意见传播的准则和边界,让用户学会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
五、 结语
-
本文首先持一种技术乐观主义的态度,认为元宇宙的时代将会降临,并且将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积极促进力;同时也持有一种技术客观主义的态度,认为元宇宙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力并非仅仅是正面的,它在总体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引发新的问题。就公共意见的传播而言,元宇宙创造的更为广阔的、仿真的空间将在总体上推动公共意见更加自由、多元地表达。同时,为了活跃元宇宙的内部经济环境、带动娱乐消费,商业资本也在不断强化和推动元宇宙内的意见交换。处于初创期的元宇宙仍然缺乏严格的规制规则,这极大降低了通过元宇宙参与公共意见讨论的门槛和成本,也为元宇宙内公共意见的活跃创造了条件。但是,元宇宙在加速人和人之间交流、推动思想启发的同时,也可能会引发我国意识形态的危机,它可能会将主流意识淹没在多元的话语表达中,可能会在去中心化的过程中加速社会的分化。因此,元宇宙内公共意见的有序传播必须要树立起社会性观念、公共性观念以及规范性观念,这三大基础观念强调元宇宙内公共意见的发表必须要首先通过社会关切和公共关怀来对意见主体予以内部约束,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国家层面的法律规制对意见主体予以外部约束。基于这三大基础观念,若要最大限度发挥元宇宙对公共意见传播的正面效应,就必须要对元宇宙用户的道德自律予以引导、对元宇宙公共意见文化治理予以落实、对元宇宙内公共意见传播的制度框架予以完善。在这个意义上,本文对元宇宙赋能公共意见传播的探讨,不仅仅关注其具有正面性“赋能”的逻辑,更关注针对负面性问题解决的治理,其最终目的就是要确保元宇宙空间内不同公共意见秩序化传播,在保障公民意见表达自由的同时,也能够确保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安全。
-
参考文献
-
[1] 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M].吴坚忠,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93-94.
-
[2] 曹克亮.元宇宙:新数字劳动中的生活世界“殖民化”及其伦理审视[J].江汉论坛,2022(10):46-52.
-
[3] 陈刚.意见的公共表达:公共争议的传播偏向与话语民主化[J].南京社会科学,2011(8):118-125.
-
[4] 陈新宇.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逻辑、内在结构与主体功能[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网络首发):1-10.
-
[5] 杜骏飞,巢乃鹏.认同之舞:虚拟社区里的人际交流[J].新闻大学,2003(2):51-54.
-
[6] 丰子义.全球化与资本的双重逻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4-30.
-
[7] 冯学钢,程馨.文旅元宇宙: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J].旅游学刊,2022(10):8-10.
-
[8] 何建华.道德自律与意志自由——兼论道德自律的社会基础[J].浙江社会科学,2002(4):119-122.
-
[9] 胡凡刚,王绪强.元宇宙赋能教育虚拟社区的伦理审视[J].现代教育技术,2022(11):5-14.
-
[10] 胡洪彬.元宇宙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新境遇与机制探构[J].湖湘论坛,2022(6):86-98.
-
[11] 胡泳,刘纯懿.元宇宙作为媒介:传播的“复得”与“复失”[J].新闻界,2022(1):85-99.
-
[12] 黄存良,李志辉.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特征、价值和发展对策[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72-77.
-
[13] 简圣宇.娱乐数字化:元宇宙创构的动力、风险及前景 [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33-43.
-
[14] 卡西亚安托,基林茨.元宇宙的法律难题[J].郑志峰,罗有成,译.财经法学,2022(6):125-136.
-
[15] 李芳,王春燕,马永良,等.学前教育元宇宙“情境赋能”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2(8):19-26+112.
-
[16] 李冉.谁之主流何以主流: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研判与建设愿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84-89+177.
-
[17] 李晓.“元宇宙”公共意见的复空间性传播:特质、限制与规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3(1):48-57.
-
[18] 李新仓.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进路[J].教育探索,2023(4):48-50.
-
[19] 刘康.元宇宙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成诱因、样态呈现及其治理逻辑[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108-118.
-
[20] 罗有成.元宇宙的应用困境及其法律规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网络首发):1-13.
-
[21] 滕姗姗,胡健.元宇宙技术背景下体育传媒产业的新现象、新特征与新发展[J].宁夏社会科学,2022(4):205-210.
-
[22] 王海建.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影响与应对[J].理论导刊,2023(5):123-127.
-
[23] 王倩.“竞价排名”的殇百度深远的痛[J].商学院,2019(12):61-63.
-
[24] 王文玉.元宇宙的主要特征、社会风险与治理方案[J].科学学研究,2022(网络首发):1-15.
-
[25] 吴宁,刘金凤.元宇宙的资本逻辑批判和规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2(4):9-17.
-
[26] 吴晓亮,徐政,姬晨阳.元宇宙赋能共同富裕: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网络首发):1-14.
-
[27] 吴正国.虚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特点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4):109-112.
-
[28] 习近平.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N].中国改革报,2021-12-21(1).
-
[29] 谢新水.作为“人造物”的元宇宙:建构动力、弱公共性及增强策略[J].电子政务,2022(5):44-55.
-
[30] 许玲玲.人际交流中非言语信息的采集[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5):465-468.
-
[31] 闫佳琦,陈瑞清,陈辉,等.元宇宙产业发展及其对传媒行业影响分析[J].新闻与写作,2022(1):68-78.
-
[32] 喻国明,耿晓梦.元宇宙:媒介化社会的未来生态图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10-118+2.
-
[33] 喻国明.未来媒介的进化逻辑:“人的连接”的迭代、重组与升维——从“场景时代”到“元宇宙” 再到“心世界”的未来[J].新闻界,2021(10):54-60.
-
[34] 张柏林.元宇宙赋能文旅产业的理论基础、实践前景与发展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22(11):116-124.
-
[35] 张钦昱.元宇宙的规则之治[J].东方法学,2022(2):4-19.
-
[36] 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
-
[37] 赵宬斐,赖乐涵.网络空间公共话语表达范式转向[J].教学与研究,2020(10):102-112.
-
[38] 钟业喜,吴思雨.元宇宙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机理、路径与应用场景[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12.
-
摘要
元宇宙内部多元的智能技术为公共意见的传播提供技术支撑,技术背后的资本则在市场驱动下刺激和引导公共意见的流动,元宇宙空间的虚拟性和自由性也极大激发了个人的表达欲望。本文通过对元宇宙赋能公共意见传播的内在动力和观念构造进行辨析,明确其中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以此为基础提出思想治理的路径。本文研究发现,若要最大限度发挥元宇宙对公共意见传播的赋能,个体必须要树立具有社会义务感的社会性观念,企业必须要树立适当关切公共利益的公共性观念,国家则要树立公共意见传播规制的规范性观念。具体到思想治理层面,则必须要强化个体的道德自律,加强对企业的文化引导,完善国家针对公共意见传播的法律制度框架。
Abstract
As a space that merges virtual and physical realities, the metaverse has expanded the spatial scope and enhanced the conditions for disseminating public opinion. The various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integrated within the metaverse off er technical assistance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public opinion, while the capital backing the technology stimulates and directs the market-driven flow of public opinion. Moreover, the virtual and unrestricted nature of the metaverse space signifi cantly fuels individuals’ urge to express themselves.This paper outlin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s of the metaverse that facilitate the dissemination of public opinion, off ering novel viewpoints and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future in-depth research. By scrutinizing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and conceptual structure of the metaverse that enable the dissemination of public opinion, this study elucidates the internal logic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se fi ndings, an optimized approach for thought governance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to fully leverage the potential of the metaverse in disseminating public opinions, individuals need to embrace a social concept that prioritizes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while enterprises must adopt a public concept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public interest. Meanwhile, the state must establish a normative framework to regulate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At the ideological level, promoting moral self-discipline among individuals, providing cultural guidance for enterprises, and enhancing the national legal system for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are critical for eff ective governance.
Keywords
metaverse ; public opinion ; empowerment ; thought gover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