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5-11.
摘要:建立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因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新趋势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举措。上海自贸试验区旨在抓住全球服务贸易和投资规则重构的时机,主动去适应国际高标准的规则要求,来推进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新一轮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与投资有关的改革措施中,难度最大但也最重要的是对外商投资准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这一改革对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整体改革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同时亦是以开放倒逼改革的主要着力点。负面清单管理是保证政府管理体系透明化和法制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政府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志之一。现阶段上海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管理负面清单设计仍存在一些难点,诸如对产业编码长度的选择和对现有的不符措施的梳理、如何在制定负面清单时通过清理不符措施以切实减少对外商投资准入的限制和提高投资便利化的程度、如何确定需要保留将来采取不符措施权力的行业和领域等,这需要我们通过锐意改革和不断创新加以逐步改进和完善。
2014(1):12-27.
摘要:电子支付案是WTO历史上两起专门涉及GATS减让表本身的条约解释案件之一。本文通过评析该案的条约解释,比较其他涉及GTAS减让表条约解释的争端解决案件,揭示包括中国涉案在内的GATS减让表条约解释的复杂性、与其他WTO争端解决条约解释相比较的相同性与特殊性。本文基于比较国内外学界对GATS减让表条约解释的不同看法,对电子支付案专家组的条约解释提出了反思性的批评,并建议中国向WTO决策机构提议行使立法解释权,以寻求解决GATS减让表条约解释这一具有体制性意义的问题。
2014(1):28-39.
摘要:作为WTO协议附件1A的协议,TBT和GATT都规定了成员方的国民待遇义务,两者在适用范围上有一定的交叉,如果申诉方同时提起这两项协议项下有关国民待遇义务的申诉请求,争端解决机构就可能面临累积适用两项规则或者适用其中一项规则的选择。根据广义的冲突定义,这两项规则之间存在潜在的冲突,虽然争端解决机构可以依据司法经济原则避免冲突的产生,但是更好地避免冲突的路径是依据相关的冲突规则选择其中一项规则排除另一项规则的适用。
2014(1):40-49.
摘要:美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大规模开采导致天然气价格大幅度下降,为企业创造了新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为制造业复兴提供了动力。但是,能源密集型制造业的兴起不利于美国政府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努力。美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引发的制造业投资和产出增加将减少中国制成品的出口,也为中国转变出口方式、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
2014(1):50-58.
摘要:获取知识,提升创新能力是现阶段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重要动因之一。而知识在跨国背景下的转移深受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影响。本文首先对知识进行分类,并总结了不同类型知识之间的转移特征;接着对不同的国家文化类型进行对比,得出了国家文化模式对知识转移具有不同影响作用的结论。
2014(1):59-65.
摘要:徇私枉法罪是司法工作人员渎职犯罪中的一种,在司法实务中虽然不属于多发罪,但对司法公信力的危害极大。目前在该罪构成条件上尚有争议。本文认为,“徇私”、“徇情”并非只是一个概念,而是需要查证的具体事项;在内外勾结案件中,司法人员应起主要作用。
2014(1):66-77.
摘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区”)不是世界贸易组织体制下的国际自由贸易区,而是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所建立的国内特殊经济区。知识产权保护是世界贸易组织密切关注的重要议题,上海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不可回避的焦点问题。“一线监管放开”的上海自贸区不是知识产权侵权的避风港,上海自贸区应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体系建设,严格知识产权海关执法;利用“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在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体制方面为促进和完善国家知识产权政策体系提供示范效应,并为知识产权规则的国际协调提供实证支持。
2014(1):78-86.
摘要:对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分析显示,该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语言理解的心理模拟分析、多模态研究、语言的计算分析、隐转喻等传统课题的深入研究、语言的心智研究、语言的社会性及语言变化研究。其发展主要反映出以下特征和趋势:(1)多研究领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研究领域之间的结合是大趋势,推动着整个学科向前发展;(2)实证性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研究方法也呈现多元化;(3)对语境化的充分解读和多种语境元素的融合;(4)同一语言理论的不同分支和多元化研究。
2014(1):87-95.
摘要: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中,华商与洋商的关系在不同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条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19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华、洋商人各具优势,对外贸易需合作完成,双方由相互“依附”而达成“共生关系”;六、七十年代,条约体制确立,贸易范围扩大,华商参股洋商企业,洋商更注意对中国国内贸易施加影响,双方在“合作”中有竞争;八、九十年代,“商战”观念的传播及贸易方式的变革,推动华、洋商之间关系向“市场竞争关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