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4):5-17.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7.04.001
摘要:众所周知,WTO多哈回合谈判自2001年启动以来步履维艰,时至今日依然处于困境之中。本文将不同的学术观点统合在国际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下,对多哈回合困境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WTO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和全球霸权的不断式微,其对全球贸易公共产品的提供能力下降,提供意愿降低,是多哈回合谈判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此外, GATT/WTO在公平性问题上存在过多历史“欠账”,以及区域性贸易公共产品兴起的冲击,也是重要原因。但是,WTO并不会走向所谓“死亡”,当前国际贸易公共产品提供模式,已从传统的单一霸权模式转变为二元混合模式。WTO必须适应形势发展,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以提高全球贸易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而中国应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参与和主导全球贸易公共产品的提供,推动多哈回合取得进展并最终完成。
2017(4):18-28.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7.04.002
摘要:目前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区域FTA中普遍包含了超越TRIPS规则的知识产权边境措施新规则,这些规则扩大了边境措施的保护对象、范围,降低了措施的启动门槛,对WTO的基本原则形成挑战,增加了贸易的不确定性。我国政府应积极推动在WTO TRIPS协议框架内协商知识产权边境措施问题。我国各类外贸企业应做好事前知识产权调查工作,避免成为边境措施的执法对象;在更多国家申请专利权、注册商标权;并在各国海关备案,防止他人侵权。
2017(4):29-35.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7.04.003
摘要:较之于入篮前,中国汇率问题目前更处于一种被挟裹的状态。入篮在某种意义上自动构成了一种对IMF的部分汇率主权权能的隐性让渡,即应根据IMF对篮子货币的要求采取相应的积极举措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促进汇率的基本稳定并接受IMF框架的相应监督。在IMF框架存在缺陷的现实情形下,利用多边监督和共识机制的联动,促使汇率主权让渡的国际合作,最大可能地体现公平性和自主性,应该是现实可行的举措。特别是在中美两国之间,应以尊重他国汇率主权为前提,基于双边共识持续推动多边共识,在G20机制下共同为稳定全球金融秩序做出相应贡献。
2017(4):36-45.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7.04.004
摘要:国际合作办学涉及国内法与国际法的适用。我国高校海外办学也会涉及国际法与国内法的适用问题,包括东道国的市场准入、教育服务质量监督与保障、学历学位的认可等领域。国际法层面主要涉及多边贸易协定和我国缔结的双边贸易投资协定;国内法层面涉及我国高校海外办学东道国和我国的对外投资与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方面的立法。国际合作办学的经验表明,完善国内法制、加强国际合作,有利于推进我国高校的海外办学。
2017(4):46-55.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7.04.005
摘要:规模化和国际化是展览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根据双边市场理论和品牌理论,建立了展览会规模化和国际化指标之间的影响路径模型。以2013~2014年欧洲三类展览会为样本,对该模型分两步进行检验。相关分析发现:专业观众型展览会的国外展商比增量、国外观众比增量与展商数增比正相关;所有展览会的国外观众比增量与国外展商比增量、国外展商租用面积比增量、观众数增比不相关。路径模型检验进一步证实了专业观众型展览会规模化与国际化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作者认为,短期内仅有专业型展览会的规模化与国际化之间存在互动,而且这种相互影响也是有限的。
2017(4):56-72.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7.04.006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放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文致力于探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度质量的影响。利用2003年到2014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和差分GMM方法,本文发现:第一,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强度对东道国的“腐败控制”、“政府效能”、“政治稳定”、“规制质量”和“法治水平”存在显著的正效应,不但能在短期内改善东道国的制度质量,还能在长期中提高制度质量的均衡水平。第二,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于资源较丰裕国家的制度正效应更为强劲,特别是在“政府效能”、“规制质量”和“法治水平”三个领域,从而有助于资源型国家摆脱“资源诅咒”。本文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效应,评估“一带一路”建设的绩效和发展前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7(4):73-80.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7.04.007
摘要:本文以中国高铁技术创新实践为例,分析一种由政府主导的,既合作又竞争的技术创新模式。笔者在原有发展型国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引入新经济社会学制度和认知两大变量,指出是制度环境和认知框架建构出不同的产业政策范式,从而影响不同创新模式的形成。在创新的不同阶段,既有的认知框架决定了技术发展路径的选择,既存的制度环境又规制着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塑造了不同时期创新的理性选择。在不同产业政策范式的指引下,原铁道部在打造政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同时,构建寡占竞争格局,通过合作与竞争双重机制推动了中国高铁技术实现创新。
2017(4):81-88.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7.04.008
摘要:针对翻译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再创造”现象,从语言学和社会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该现象存在的根源和必然性,表明“再创造”是翻译实践中受多重语言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得不作出的策略选择,并指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仍应秉持对原作者语言自由、话语权和母语尊严的尊重,谨慎把握“再创造”的分寸,避免落入“媚俗陷阱”。
2017(4):89-96.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7.04.009
摘要:本文基于历史研究的范式,运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梳理了美国体育在近代上海的传播历程。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方面探讨了美国体育的传播内容、传播特征以及传播价值。研究认为:美国流行的运动项目通过人际传播在近代上海兴起;基督教青年会、美国教会学校等组织传播美国体育文化,报纸和期刊等平面媒体促进美国体育文化在近代上海的大众传播。基于此,美国体育在近代上海的传播,改变了上海民众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和生活方式。传播价值包括美国体育对国人产生了重要的示范作用,美国体育教育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美国体育文化是塑造上海海派文化城市的重要因素,其传播历程启蒙了近代国人的国家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