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5-12.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9.02.001
摘要: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主要大国围绕多边贸易体制(WTO)改革的方案或主张之争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中国无疑是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秩序重构的主要角色。本文从美日欧等各方关于WTO改革立场争议及其背景分析入手,阐述中国与美日欧立场差异及其主要原因,揭示中西方国家立场差异背后的战略机理,进而提出WTO改革的中国具体化思路建议。
2019(2):13-23.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9.02.002
摘要:本文在归纳WTO现行规则谈判多边模式基础上,比较了WTO现代化改革中的封闭式诸边模式和开放式诸边模式。主张在保留WTO多边协商一致机制的前提下,从效率务实出发,探索逐步扩大采纳开放式诸边谈判模式,如在电子商务协定谈判中先试先行,形成WTO体制内多边模式与诸边模式共存兼容的形态,最终通过临界数量的开放式诸边模式迂回推动WTO回归多边谈判模式。
2019(2):24-38.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9.02.003
摘要:面对WTO陷入自成立以来的巨大危机,主要成员通过各种方式提出WTO改革方案。通过对这些方案的剖析,可以看出主要成员对WTO重要性的认识“ 大同小异”,对WTO改革的程度则“小同大异”。各改革方案涉及内容广泛:对中美贸易战的态度、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监督功能的强化、贸易新规则的制定、谈判的路径模式等。建议中国在维护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维护自身发展模式的前提下,展现更大的灵活性,以“求同存异、趋近欧加方案”,“ 面向问题、回应关切议题”的合作姿态,参与乃至引领WTO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的WTO改革方案,防止在WTO改革进程中被边缘化。
2019(2):39-48.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9.02.004
摘要: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测算出2007~2016年中国省域循环经济绩效值,并基于动态广义空间模型,检验了中国式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对循环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循环经济绩效的影响为负,且这种负向影响通过区域间的“空间溢出” 作用进一步导致循环经济绩效的下降;地方政府竞争对循环经济绩效的影响呈倒“U” 型曲线特征;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竞争的交互作用对循环经济绩效的影响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中并不稳定。最后,本文就如何提升循环经济绩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19(2):49-58.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9.02.005
摘要:本文首先从国家和城市两个层面梳理了2016至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政策,然后基于城市层面数据分析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与推广政策的经验关系,最后重点以上海市2016年1至12月共66款新能源车型的月度销量数据分析财政补贴及免费牌照两个推广政策对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推广政策强度与城市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财政补贴及免费牌照政策能显著有效地提高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反事实分析表明这些推广政策的退出会使新能源车销量出现明显下降。因此,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仍需加强培育的情况下推广政策有必要继续维持,推广政策的退出需要针对不同企业或车型加以区别设计。
2019(2):59-68.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9.02.006
摘要:本文利用2011~2016年东部12省市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的面板数据,应用DEA模型对东部12省市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评,并重点对比分析.上海与东部其他省市的科技创新效率差异。实证表明,东部12省市科技创新效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规模效率进步较技术效率更为明显,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没有提升,需要进一步改善。上海总体效率呈现下降趋势,无论从长三角区域还是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上海均处于相对劣势,说明上海在科技创新投入与资源配置上仍需调整。本文进一步通过动态分析发现上海的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趋势,说明上海具有后发潜力,需要政府进一步设计激励机制以鼓励科技成果在当地转化进而实现有效的经济效益增加。
2019(2):69-83.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9.02.007
摘要:中国的资本市场,控股股东普遍存在,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使得控股股东有通过非效率投资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的动机,公司治理是制约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减少非效率投资的重要机制,公司治理是否能很好地抑制大股东非效率投资?公司治理的抑制作用是否会受到大股东持股的影响?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式研究发现:公司治理会弱化利益冲突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利益冲突也能抑制公司治理对非效率投资的作用。实证检验的结果基本支持.上述结论,公司治理会抑制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而公司治理的抑制作用在大股东控制权较低和不存在两权分离时表现更好。
2019(2):84-98.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9.02.008
摘要:欧盟历史上并没有统一的外国投资审查制度,而是由各成员国根据国内法自行确定审查范围、方式。欧盟外国直接投资审查立法目前已取得重大进展,相关立法框架创设了成员国与欧盟的双重审查机制,其审查范围、立法进程对未来向欧盟投资将产生制度性影响,因此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在欧盟外国直接投资审查制度的立法过程中,产业政策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欧盟通过提出对等性标准,扩大政府“控制”概念的范围,加强了对其他国家产业政策的关注。实现自身产业政策目标是欧盟加强对外资规制权的落脚点:外资审查立法本身是欧盟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目标上将维护安全和公共秩序与保护产业安全和产业竞争优势相结合,通过对欧盟资助项目的审查帮助实现具体产业政策目标。中国应转变产业政策模式,建立更全面的外国投资审查制度,并通过制度设计选择性地实现产业政策目标,实现产业政策和外资政策的有效互动。
2019(2):99-108. DOI: 10.16060/j.cnki.isn2095-8072.2019.02.009
摘要:西亚北非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重点区域之一,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该地区开展互联互通建设的基础与保障。基于语言结构世界地图数据库(WALS),测算出西亚北非26国与中国的语言距离指数;依据2007年到2016年中国对26国的出口贸易数据,借用扩展的引力模型,考查语言距离对中国向26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语言距离每降低1%,将带动中国对该地区出口贸易1.172%的增长;贸易潜力测算显示中国对西亚北非地区出口贸易潜力巨大。受西亚北非国家宗教氛围影响,提升汉语在该地区推广存在困难,但掌握和使用对象国语言是缩小双边语言距离的有效方式之一,对提升中国对西亚北非地区出口贸易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