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4):5-13.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9.04.001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取代原有外资“三法”成为现今我国外商投资管理的基础性法律。本文从国民待遇原则、外资促进和保护、竞争中性、国家安全审查及配套措施五个重要问题出发,探析了《外商投资法》的实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9(4):14-26.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9.04.002
摘要:面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要求及国际发展援助体系的变化,并根据新时期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中国需要重新审视国际援助及开发合作体系,研究国际援助与开发合作的发展趋势,加强体系构建。近年来,中国在对外援助及开发合作管理协调机构的设立、投融资体系的构建,以及监督评估机制的建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未来中国对外援助及开发合作体系的构建应主要体现在正确认识国际援助与开发合作的交互作用、研究和总结典型国家的国际援助与开发合作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发挥中国在制造业以及基础设施的“投建营”各领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明确中国国际援助及开发合作的不同职能和战略定位、统筹联动国际援助与开发合作的投融资体系和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监督评估体系等方面,提升中国国际援助及开发合作的管理协调水平,提高其有效性,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发挥中国在全球发展治理中的作用。
2019(4):27-37.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9.04.003
摘要:中国对非援助积极贯彻联合国2005年提出的“促贸援助”,通过对非援助帮助非洲发展贸易,实现经济增长,摆脱贫困。基于对外援助与OFDI对出口升级联系机制的分析,中国对非援助与OFDI皆有利于非洲出口总额增加,其中中国对非援助有利于非洲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出口工艺升级,而对非直接投资则有利于非洲工艺、产品和功能三个维度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提升,且当前中国对非援助与OFDI对非洲出口升级的边际效应仍处于互补阶段。
2019(4):38-46.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9.04.004
摘要:中国对非基础设施援助一直受国际社会质疑,本文总结中国对非基础设施援助影响直接投资的传导机制,通过构建包含基础设施质量与数量2个维度16个指标在内的基础设施变量,并运用39个非洲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对这一传导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市场、资源、开放程度和人口等因素后,中国对非基础设施援助与直接投资呈显著的正向作用;受援国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是中国对非基础设施援助的主要考虑因素,中国现有的基础设施援助尚不能显著提高受援国的基础设施整体水平。
2019(4):47-65.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9.04.005
摘要:中美贸易战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美国对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及与之类似的产业政策提出质疑,认为这类产业计划扭曲了市场竞争,体现了中国非市场经济的属性以及政府对市场竞争的干预和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由于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推行和落实产业政策,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及其他类似的产业政策会形成产能过剩,进而扭曲国际市场的供需关系,损害美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美国的产业优势。产业政策并非中国独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中国产业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其他产业政策需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进行政策优化,以期实现规则约束。
2019(4):66-77.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9.04.006
摘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发展对国际投资条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增加环境劳工条款、重新界定公平公正待遇与间接征收条款的范围、限制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启动以及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国内和/或国际层面进行了实践,一方面是由于国际投资条约本身形式的转变,另一方面是基于国际投资基本理念的变化。但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投资条款的内容,国际社会尚未达成一致,甚至争议激烈,传统国际投资条约依然主导国际投资发展。中国作为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转变的大国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投资国,需要在国际投资条约中就中国的利益提出具体的要求,支持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基本理念,并持续关注国际投资条约具体条款的可持续发展转变。
2019(4):78-89.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9.04.007
摘要:金砖国家领先城市,包括上海、约翰内斯堡、孟买、圣保罗和莫斯科等基本确立了“世界城市”的愿景和发展战略。但是,区别于纽约、伦敦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资本和信息管控中心和全球产业链顶端的自然形成模式,它们主要通过学习、模仿、对标方式追求世界城市地位。研究金砖国家领先城市以追求世界城市为目标的战略规划、相关政策体系及实施,发现学习、模仿和对标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加剧了城市内部社会阶层和居住空间的分化,使城市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相互“脱嵌”,呈现出全球性和本土性、正式性和非正式性冲突等诸多具体问题。金砖国家新兴世界城市需要更为丰富的政策设计以实现多方面的平衡,包括维护不同利益主体特别是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重视协调全球城市发展和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平衡,重视城市传统保护和城市创新的平衡,重视全球城市制度规则和城市既有制度体系的协调平衡。
2019(4):90-99.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9.04.008
摘要:城市病是当前城市治理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城市病产生于城市化加速期,具有系统性、多元性、复杂性、危害性等特征。本文以城市管理职能部门反馈的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困难四类突出问题共计13个指标为依据,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借助一般线性加权法构建城市病综合评估指数,对城市病发展态势进行综合评估并进行实证研究。基于系统科学视角分析城市病的治理方向,建议发挥城市大脑的信息采集处理和智能平台效应,从城市空间优化、科学编制规划、生活品质提升、环境综合治理、辨证疏堵结合、建设管理6个方面系统谋划。
2019(4):100-108.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9.004.009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大量集聚的国际移民日益成为我国城市治理的新难题,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以及主流社会对移民的态度4个方面。基于社会融合的视角分析国际移民在我国城市中的治理难题,能够促进城市的和谐运行与经济发展。为了推动城市与个体的和谐共生,政府可从释放社会活力、加强政府管理、培育移民文化、发挥信息优势4个维度探索“四位一体”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