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5):5-22.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22.05.001
摘要:为加速实现《欧洲绿色协议》愿景,欧盟委员会推出碳边境调整机制,要求进口商在进口时进行申报,超出欧盟碳排放标准的产品需购买许可以抵消超额的碳排放。目前公布的碳边境调整机制方案对来自非欧盟成员国的产品实施,构成针对同类产品的歧视,违反了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但碳边境调整机制的实施可以起到保护人类或动植物生命安全以及可用竭的自然资源的作用,并且不构成武断的歧视,不会变相限制国际贸易,进而欧盟可以援引环境例外条款来主张碳边境调整机制与 WTO 的合规性。在此背景下,我国应坚持维护多边主义,强化国际合作,通过完善碳交易制度,发展低碳技术,强化诉讼能力等来应对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可能带来的影响。
2022(5):23-37.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22.05.002
摘要:外商直接投资 (FDI) 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外部力量。本文将 FDI 质量和数量参数化, 纳入同一理论框架,建立非均衡增长模型,分析 FDI 质量和数量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FDI 质量的提升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作用积极,且存在 FDI 质量促进区域技术水平提升,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制。FDI 数量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存在非线性效应,仅当 FDI 数量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FDI 数量增加才有助于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其内在机制在于 FDI 数量增加可提升非农产业生产投资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单纯的 FDI 数量增加会抑制非农业部门技术水平提升,阻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只有数量增加提升投资水平的促进作用大于数量增加对技术水平的抑制作用时,FDI 数量的增加才能表现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2022(5):38-51.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22.05.003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国产中间品使用比率逐渐提高的背景,放弃不同国家中间品之间存在固定或者单一替代弹性这一传统假定,基于 WIOD 数据库计算 2001~2014 年间中国各部门中间品的进口替代弹性及其变化,并就中间品进口替代弹性和生产国内循环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近年中国主要进出口行业国产中间品进口替代弹性趋于提高,推动了生产的国内循环。各部门中间品进口替代弹性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在 2001~2014 年间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含量和国际分工地位提升,而作为间接作用渠道, 中间品在国内生产网络中的“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分别促进和抑制了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含量的提升,但中间品进口替代弹性通过与国内生产网络关联效应交互作用影响国际分工地位的证据仅在部分结果中得到体现。本文对于客观认识中国国际分工地位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体现了通过加强研发创新提升国产中间品的进口替代能力和整合国内价值链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政策含义。
2022(5):52-69.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22.05.004
摘要: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国家将国内法中的渔业资源养护措施适用于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之外的公海。在这一背景下,公海船旗国专属管辖原则在渔业领域受到冲击,国家可以根据国际习惯法或国际条约的规定,使本国渔业资源养护措施具有域外效力,并通过行政执法和司法措施域外适用其国内渔业资源养护措施。我国是公海渔业强国,他国渔业资源养护措施域外适用将严重影响我国公海渔业产业升级进程。明确国家域外适用国内渔业养护措施的法律界限,拒绝域外适用滥用,利用国际法和域外适用国国内法对外国管辖的我国渔船进行救济,对我国渔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2022(5):70-88.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22.05.005
摘要:海南作为我国首个确立发展的自由贸易港,立法权限相较自由贸易试验区应当有更大选择空间。自由贸易港立法权构建的实质是中央授权与地方立法的互动,中央授权立法是地方立法权的正当性来源。自由贸易港立法权通过中央立法的地方模式与中央授权的地方立法并行推进。中央立法的地方模式将政策试验通过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予以法治化, 具体表现为地方试验的先行先试权、“央地会同”时期通过创制性立法权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中央授权的地方立法是由海南依据地方立法权尤其是特殊地方立法权对一些中央权属的事项进行立法规制,特别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创设的自由贸易港法规立法权,将扩充自由贸易港的地方立法权限。
2022(5):89-107.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22.05.006
摘要:自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以来,在扩大贸易开放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基于 2007 ~ 2017 年 180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DID) 检验了各城市自贸区设立的环境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自贸区建设发挥了显著的碳减排作用,较自贸区设立以前,设立后平均能够降低 7.2% 的碳排放增长率,且这一效应在叠加政策考察、反事实检验、控制金融危机影响、PSM-DID 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2)通过中介效应发现,自贸区设立通过规模效应、结构升级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和绿色技术创新效应的综合作用使碳排放增长得到有效缓解, 且四种效应对环境均产生了正面影响;(3)基于区域异质性,本文发现在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设立自贸区片区能够显著减缓碳排放增长,而在长三角地区设立自贸区片区虽然同样减缓了碳排放增长,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对于内陆地区而言, 自贸区片区建立对碳排放增长率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4)常住人口规模达到 500 万的城市对碳排放能够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于常住人口不足 500 万的城市而言并不显著。因此,在自贸区发展中,应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结构升级效应、资源配置效应以及绿色技术创新效应,同时要因地制宜地推动自贸区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协同发展。
2022(5):108-124.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22.05.007
摘要:近年来,算法价格歧视(如大数据杀熟)现象屡屡出现,为人所诟病。本文基于归因理论和关系质量理论,运用实地实验方法检验算法价格歧视对顾客感知背叛的影响机理,揭示蓄意性归因的中介变量作用,以及关系质量和价格敏感度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算法价格歧视对消费者产生更强的蓄意归因,进而产生更强烈的感知背叛;相较于低关系质量,当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质量越高时,算法价格歧视对消费者产生更高的蓄意归因, 进而产生更强烈的感知背叛;相较于低价格敏感度的消费者,高价格敏感度的消费者面对高算法价格歧视容易产生更强烈的感知背叛。感知背叛是大数据杀熟式算法价格歧视的负面效果。企业在营销中应尽可能地减少大数据杀熟式的价格歧视,并把算法细节公布与众, 这样可以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感。同时,应该采用其他算法或助推的方式进行定价。 由于动态定价不针对老用户等用户群体,是根据需求关系而变动价格,这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顾客被“杀熟”的感知,还常常会让顾客觉得性价比高。